APP下载

清代黔籍廉官诗人朱定元《静宁堂诗集》述略

2022-02-26张莉姗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人

张莉姗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清代黔籍仕宦诗人朱定元(1686—1770年),字象乾,号奎山,贵州黄平县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六年刻本《静宁堂诗集》中收录朱定元660首诗,附有作者的4篇自序和其友人门生所写4篇序文。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朱定元乡试中举,被选担任高邮通判,后历任山旰通判、淮南知府、河南布政使、山东巡抚,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明清时期贵州文学创作十分活跃,从越其杰、周起渭到莫友芝、郑珍,名家辈出,而朱定元诗作丰厚、政绩卓著却鲜有人提及,清代黔诗总集《黔诗纪略后编》仅收入朱定元诗一首。究其原因,朱定元一生致力于河务,其创作活动主要是在河南、山东等地任职之暇和北上行旅时,短暂的里居和旋黔期间较少参与黔地文学交流,加之清朝战乱灾害频发,诗稿不易广布流传。朱定元学养深厚,曾讲学于贵州黄平县重安等地,一生著作丰富,如《四书文稿》《静宁堂诗文稿》《河工便览》《治平要略》《黄平州志稿》等,多散佚。

朱定元酷爱古文,擅经济、算法以及兵、农之学,尤其对水利十分娴熟,在河工方面政绩卓著。据《江南通志》《贵州通志》记载: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山东、苏北水灾严重,河防告急,朝廷命各省从举人中选拔一批干练通达、明于时务的人才进京任职,朱定元被选入京,在河南代理高邮通判一职。时值夏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请求开闸引水灌田,当地一众官员互相推诿,朱定元力排众议,迅急引水,缓解了当地的旱情。雍正九年(1731年),河南饥荒,朱定元向河督嵇会筠献策,得到许可,继而组织百姓参与扬州河堤的修筑,与民同食宿,赢得百姓的爱戴,河督称赞他是勤政爱民之官,并奏请调任山旰通判。雍正皇帝曾诏见朱定元,朱定元对答如流,言语中肯,雍正随即授其淮南知府。两个月后,调淮海道,不久又调浙江海防道。[1]

乾隆三年(1738年),朱定元服丧期满后赴职,被擢升为河南布政使,时值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辖区)等59县水灾严重,朱定元组织民众抗灾补救,又奏请疏通汴河淤塞,以便通畅河水。通过开新疏旧,两河再也没有涨溢之患,祥符附近诸地灾情亦得缓解。乾隆五年(1740年),朱定元任山东巡抚一职,他积极深入一线查访,为安抚流浪人员而修房筑舍,百姓称朱定元是为民的好官。清中后期,人口激增加剧了民众生存与自然资源缺乏的矛盾。由于山林资源少,薪木燃料匮乏,朱定元上书奏请,得到朝廷许可,任民自采,煤田由此解禁,百姓纷纷领贴凿井挖掘,森林资源紧缺的情况得到改善。此后,朱定元又任光禄少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直至病逝,葬于黄平县新州镇五里桥村。[2]

《静宁堂诗集》按朱定元公事往返行迹分为《里居》《一次北上》《二次北上》《袁浦》《高邮》《三次北上》《山旴》《四次北上》《淮安》《淮扬》《越水篇》《苫块哀音》《旋黔》《游楚》《中州吟》《五次北上》《续中州吟》《莅东草》等21部分。这600余首诗大都是绝句律诗,偶有八言的尝试和一首祝寿长律。从内容上看,以记事写景、公事感咏、怀古览胜、羁旅思乡为主,兼有应酬赠答、咏物抒怀、悼亡之作。朱定元行辙无定,半生或忙于政务,或羁旅途中,他随事抒情,感时寄兴,正如他在《留别浙江诸公》中所言:“吴越宦游归去日,半船诗画半船书。”[3]1朱定元的诗作宗奉唐音,格律严整;山水清音含蓄深蕴、清远飘逸、风致清幽;铺叙时事之作格调平缓,时有歌颂盛平,感念皇恩之语,极少政治议论,呈现出中正温婉的格调。

一、里居诗

朱定元30年宦途辛劳,期间断续赋闲居于家乡黄平县,山区苗岭虽穷陋偏僻,但诗人远离尘嚣,忘记世情,以轻烟细蕊为诗料,在芳草垂柳间寻觅野趣。里居诗共148首(包括短暂游黔和行至湘黔交界作诗),内容多是咏景记游、读书劝学、苗乡纪事、唱和悼亡,诗人对贵州的灵山秀水、奇峰险崖倾尽笔墨,抒发热爱之情,也记录下清代中期贵州的地理风貌和苗民生活。

(一)咏景记游

里居诗中咏景记游之作约82首,诗人运笔凝墨,抒写黄平的榜山、飞云岩、月潭寺,咏叹修文龙场、天柱金凤山、福泉仙影崖、铜仁武陵山,这些描写黔地风貌的诗篇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地理价值。另有黔地初夏“秧针青刺水”(《初夏野眺》)[4]12、冬日“瀑水碧拖千尺雪”(《冬日山庄》)[4]14等等描写,是诗人对黔地节气风雨和季节变化的真实体悟。诗集开篇是《黄平十二景》组诗:《榜山灵秀》《带水环流》《东阁梅花》《南楼春晓》《凤岭来青》《沙溪夜月》《龙潭灵异》《安江待渡》《东波仙岛》《灵岩挂瀑》《玉峡飞虹》《炉山烟雨》。12首诗绘制了一幅两百年前的黄平山水图,铺写家乡黄平千山万壑,溪流遍布的独特风光,如“环溪鸥鹭飞腾早,曲渚鱼龙变化多。野渡云横山有色,芳堤风静水无波”(《带水环流》)[4]1,依山蜿蜒的泉水旁风静云闲、堤岸芳香,诗人享受着鸥鹭腾飞、鱼虫戏水的乡间野趣。再如:“云迷野树影朦胧,百尺鸣泉泻碧空。玉沼乱飞青涧外,银涛斜挂绿波中。花飘法雨神光满,浪汲龙门声势雄。漫道水帘常不卷,几回疑到水晶宫”(《灵岩挂瀑》)[4]3,瀑布带着仙气斜挂在岩石上,深涧中阵阵浪花奔涌。诗人回到家乡的山水怀抱中,仿佛灵山秀水都一同来酬答他长年羁旅在外的相思之苦。12首诗绘山有色,绘水有声,诗风雄奇飘逸、清秀自然,深得唐诗之妙。

《黄平十二首》是诗集中极为醒目的组诗,单篇诗作结构圆足,虽散章间并无紧密的逻辑联系,但12首诗联章叠咏,归散化总,时空上又有一定的整体范围,凸显出黄平山水的奇险秀丽。类似的组诗在诗集中还有不少,如诗人在第一次北上归来时,一气呵成写下9首咏花诗:《梅花》《梨花》《菜花》《桃花》《杏花》《辛夷》《榴花》《莲花》《桂花》。咏花是传统主题,但诗人用组诗的形式展现群花的风神气韵,旧瓶装新酒,万芳相互映衬,摇曳生姿,令人耳目一新。另有8首咏鹤七绝组诗,先以一首《鹤性》引领下面7首,言仙鹤异于凡禽,志存高远,《鹤顶》《鹤立》《鹤步》《鹤影》《鹤梦》《鹤唳》《鹤舞》则从多个侧面歌咏仙鹤卓尔不群的仙风道骨和高洁独立的品格。贵州镇远县古时名为“鹤州”[5],8首鹤诗从家乡地名演化出意象,含蓄传达出诗人超脱尘世、择地而居、洁身自好的内心境界,构思奇巧玄妙。

里居诗还记录了诗人的居家生活和清中期黄平苗乡的淳朴民风。《春日漫兴》《春日怀友》大概写于诗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举前后,“东风摇曳酒旗飘”,苗乡安宁祥和,充满市井气息;“世际升平销燧火,时逢大有便渔樵”,边境太平少战事,军事防御减少;“野静荒山虎不骄”,就连深山猛虎也温顺了。“太平郊野牛眼草,艳冶田原燕逐烟。夷女舌吹三径叶,新莺声啭五云天”[4]6,诗人在青松古寺旁讲学,偶尔能听到苗族少女用树叶吹奏的山歌。史载朱定元告老还乡时,购买了十几挑书籍,敬领乾隆皇帝另送的一批书籍,一同带回家乡贵州,并开办书院讲学。黄平地区学风浓郁,科甲辈出,早在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曾任广西右布政史的黄平人周瑛就在家乡捐资办学,创办书院。到清末科举制废除,黄平县共出了23位进士和250名举人。诗作可证朱定元承袭了黄平读书讲学的风气,为黄平的文化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苗乡纪事

在康熙乾隆时期,湘黔苗民长期生活在官府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不得不将田地折算抵债,前往高寒地区耕作,因不堪忍受,他们愤而发起一系列暴动起义。史载贵州苗族起义活动中,影响和规模最大的共有三次,这三次起义发生时间分别是1735年、1795年和1855年。朱定元在1731年前后被朝廷派往河南赈灾,当他辗转回到黔中目睹的正是1735年的这次起义。因不满朝廷征粮,苗民首领包利等人在这一年的二月聚众发动战争,并用鸡毛信的方式和其他地区苗民联合,一起对厅城、营汛等地进行摧毁。起义人数很快扩大到40多万,不久就攻占了凯里、黄平等地。起义最终被朝廷调集的数万兵力和河南、河北的援军镇压。[6]诗人第四次北上返回,目睹了起义失败后苗乡的惨状,《进城见乱后景况感咏》两首是仅有的直录起义的诗:“缟衣归里泪茫茫,乱后荒芜益添伤。景物萧萧全改易,故交落落半凋亡。烟寒怨魄啼残夜,露冷愁魂泣战场。痛抚父棺心已裂,凄凉斜月照颓墙。”“残山剩水最凄凉,故国园林尽战场。血迸阴磷魂未散,野抛枯骨日无光,颓垣岁久青萝合,废院春回绿草芳。竹杖麻鞋依冷柩,零星灯火照昏黄。”[7]12诗人因奔父丧归里,目睹了战后城中一片荒芜,物是人非的景象,昔日的青山秀水成了战场,断壁残垣、枯骨遍野,冤魂未散,哀嚎声响彻深夜。诗人此时家愁国愁一同涌上心头,对月凄凉,痛彻心扉。诗中所言“故交”,当是指参与镇压起义的地方官罗州牧。里居诗中另有两首悼亡诗《挽罗都阃苗疆忠节》及《挽罗州牧乙卯四月廿六苗变破城死难》,侧面记录了当地苗民与朝廷官军冲突激烈,战斗持久,双方死伤惨重的情况。诗人困守在玉阁,无法进城,眼见苗民在激愤中放火烧城,友人罗州牧在平乱中战死,诗人沉痛悲泣,不能自已。关于这次起义,在诗集的其他部分也有记录。《哭父》其二提到当时乱后普天同悲的凄楚:“山苗肆虐家先破,海国闻哀花不开”[8]1;《挽初大生王克明全家同遇苗患》和《闻黔兵奏凯》中写道,战乱后的战场阴风惨惨、刀痕尤在,朱定元的朋友初大生和王克明连同两家妇孺全部死于平乱的战斗中。这次起义在史籍中有简略记载,而朱定元的7首诗叙述了战乱的细节和参与者的惨况,客观记录了当时贵州苗岭的民族矛盾,同时也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苗汉关系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诗人在朝为官,又处在文网森严的清中叶,天威不可测,因而对复杂的民族矛盾有所回避,没有正面揭示。

二、北上诗

朱定元有五次北上经历,第一次是进京参加会试,不幸落第,第二次是赴吏部应选,后三次是因政绩卓著,受到皇帝谒见和嘉奖。朱定元学养深厚,极具才干,又恰逢雍正、乾隆盛世,地方建设和赈灾都急需人才,他呕心沥血为朝廷分忧,实现了兼济天下的致仕理想。五次北上进京,共留下约204首诗,沿途的风土人情、见闻感悟尽摄笔底。北上诗中写景之作(80首)约占半数(此处不再详述),怀古览胜之作(32首)数量其次,其余内容是咏物言志和羁旅行役等。

(一)怀古览胜

诗人自黔中出发几次北上,足迹踏过河南、湖南、山东、河北等地,南来北往,游览名山大川,遍访名胜古迹,写下很多写景咏物、怀古咏史的诗篇。有的地方是北上的必经之路,所以一吟三叹,反复咏唱,如“王佐雄才自轶群,卧龙天使判三分。若教终卧茅庐内,西蜀宁知有汉君。”(《卧龙岗》)[9]4“南阳有一龙,而今还卧否?汉季火德衰,白云封洞口。三顾感殊恩,八阵出神手。鞠躬尽瘁死,生民所未有。”(《南阳怀诸葛》)[9]8诗人进京参加会试,往返途经河南卧龙岗,两次写下追怀诸葛亮的诗句,他追忆诸葛亮辅佐明君三分天下的丰功伟绩,仰慕孔明的超凡智慧和忠义品格。朱定元对三国历史的熟悉和热爱,从他留下的三国题材的多首怀古诗可见一斑,如《铜雀遗址》《送徐庶奉母处》,诗人遥想一千年前二乔红袖生香撼动乾坤的旧事,感慨徐庶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在曹营不出一计,对三国豪杰的歌颂寄托了他炽热的家国情感和成就功业、报答君恩的人生理想。

朱定元的爱国情感在他行至湖南岳飞故里时写下的诗中表达得更加厚重,如“边庭破虏震夷戎,矫诏班师贼胆雄。马上有心还二帝,狱中无计悟高宗。碎尸莫补妨贤恨,锡爵难酬报国功。堪笑东窗擒虎计,徒为千古颂精忠。”(《谒忠武鄂王祠》)[10]7“重过汤阴里,鞠躬忠武前。王心贞贯日,擒贼胆通天。身纵归南土,威犹镇北川。英灵桑梓地,佑我効旬宣。”(《重过岳忠武故里》)[11]8诗人以凛凛铁笔抒写岳飞抗金的耿耿丹心,“矫诏班师贼胆雄”是对奸臣秦桧的满腔愤怒,怒斥秦桧碎其尸也无法磨灭岳飞的赫赫战功和精忠之志,“鞠躬忠武前”倾诉与英雄同声相应的忠肝义胆。两首诗笔力雄健,气韵深沉,有如英雄史诗,再现了岳飞的民族气节和南宋与金朝的复杂纷争。

(二)咏物言志

北上诗中咏物言志之作仅9首,但立意高远,曲尽其妙,十分契合诗人彼时的处境心态。当第一次北上参加会试遗憾落第时,朱定元曾一度羞愧难当,忧心如焚,夜吟“从兹另作苍生望,羞读灵均九辩文。”(《会试未第》)[9]7但他很快就从挫折中振作起来,恢复了昂扬的志气,紧接着写了一首《涧底松》:“后雕枝干不寻常,清影扶疏曲涧旁。羞与奇葩争艳丽,暂回深谷养幽光。根盘水石非凡土,质伴芝兰有异香。丘壑岂能留得住,终归廊庙作雕梁。”[9]7松树的坚韧历来被诗家所看重,涧底松可谓是修行之松。起首“后雕”二字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意为守正不苟。深谷曲涧旁的松树,根盘水石,韬光养晦,终有一日将离开山丘幽谷,成为庙堂的栋梁。诗人因会试落第而蜇伏,他以涧底松自勉,期待来日腾跃以酬远志。

《古寺湖灯》则表达了诗人济世利人的情怀和担当:“夜望绿波灯一盏,日观碧浪瓦千层。往来借此通舟楫,利济功称最上乘。”[10]4诗人乘船行进在洞庭湖西水面的冷饭洲附近,古时这里常遇湖水泛滥,故名泛洲,又因孤冷,亦名冷洲,后合称冷泛洲,俗称冷饭洲。冷饭洲水阔浪高,险象环生,到了夜晚古寺湖灯成了客船仰仗的航标,护送船客到达彼岸。古寺湖灯平凡无奇,却有济世利人的功用,这正是诗人的人生态度和美好理想。同样的志趣在《柳絮》一诗中也有体现,“飞来雪舞青云路”[12]7,诗人借柳絮抒发济世为民的仕途追求。此外《燕语》也是高妙的咏物诗。诗人用五句诗铺陈燕语轻圆婉转,或清脆或绵长,“叫回午梦”“说散春愁”。收尾两句“户牖绸缪生计稳,娇雏戏引喜双双”[12]7从自然之趣写到了民生,燕子雌雄双宿双飞喂养雏鸟,把喜气和安祥带到了绸缪生计的农家,诗意由燕语升华到了人与鸟的亲密和谐,立意构思自然而新巧。

(三)羁旅苦乐

诗人五次北上,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尝尽了羁旅行役之苦。第一次北上应是夏天从家乡黔中出发,途中苦热煎熬,他写道“火云烧落日,雨汗湿征鞭”,人在马上挥汗如雨,坐在车中“人似甑中卧,车如鼎上悬”(《苦热》)[9]4,笔墨所至真切透辟。《夜行山路》写了一段狼狈的旅途,黑夜在山中视线不明,“山行生内恐”“石径悬削壁”,正当踌躇畏惧时,“无奈马足勇”[9]9,马儿却停不下脚步,到达旅店后仍心有余悸。朱定元像苦行僧一样,向着自己的目标执着前行,义无反顾。会试结束,他返程归途中已是冬季,《坠马》道尽了羁旅的惊险和辛酸:“朔风凛烈西山暮,悬岩百尺山头路。马足翻云坠岩空,疑是骑鲸归天处。讵料安然曲涧东,康强仍与旧时同。翻身复上青骢去,奔腾踏月显追风。”[9]9诗人用 “骑鲸归天”的新奇比喻,刻画出悬崖峭壁上人仰马翻的景象,他庆幸自己安然无恙,然后翻身上马,策马扬鞭,踏月追风而去,大有壮士西去的豪迈洒脱。在他乡古道上朱定元苦中作乐,“追风逐电任翱翔”(《雇车口占》)[12]1,黄沙漫漫,却“似涌千江水,如驱万甲兵”(《新乐道中遇风》)[11]10,在孤苦中想象皇恩助他跋涉前行。山崖越是陡峭艰险,就越使朱定元意念坚定,志存高远。

旅途中各地风俗民情令诗人应接不暇,正可谓“广收天地趣,对景发新歌。”(《茌平道中》)[13]7苗乡人朱定元来到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山东济宁,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写下《兖州道中》:“驱车东鲁圣人乡,信义流风世泽长。朴实喜同生性拙,端方不逐世情狂。廪藏菽粟家多富,户诵诗书口自香。北去朝天经此地,荡平正直乐康庄。”[13]2圣人之乡土地富庶,信义润泽,底蕴深厚,百姓朴拙端方,不逐世俗,诗人在这里体会到了信义正直,顿觉天地开阔。从蒙昧的苗乡到信义山东,从夷女吹叶到户诵诗书,诗人行万里路,见识了圣人福泽和异乡民风。

从山东再行至京城,正值严冬,河川冻得坚硬,朱定元见到了寒冬腊月的京城奇观,于是写下《冰床》:“一自冬风急,溪边另辟程。坦平行转捷,光滑往来轻。玳瑁屏中走,玻璃镜里行。略须携带力,飞渡许多人。”[13]4冰床是载人带物的车,北地严寒,船无法行水路时,纤夫就用冰床运送客人。冰面光滑如镜,只需稍稍借力,冰车就能带人飞驰。[14]清统一后,战事减少,冰车的娱乐功能凸显,乾隆皇帝喜爱冰床,曾写过《冰床》《坐冰床至悦心殿》,还曾与朝中贵族28人作《冰床联句》,记录冰床的历史、功能以及乾隆皇帝坐冰床阅冰嬉的情景。受宫廷风尚的影响,清代民间的冰嬉也蔚然成风,妇孺老幼乐此不疲,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有关冰床的诗文。朱定元的这首诗即是对当时民间冰嬉之风的描述,也间接反映了民间对皇家娱乐的崇奉。就整体而言,朱定元诗歌较少用典使事,也不采用深僻的语言和意象,而多是以自然朴素的用语创造轻新秀逸、清远淡雅的诗境。

三、官署作诗

朱定元因任职曾停留于袁浦(杭州)、高邮、山盱、淮安、越水、中州等地,每到任上他必尽忠职守,呕心沥血替朝廷分忧,甚至父丧也没有耽误他在扬州筑堤的工程。他勤俭务实,自遣“作事但期无积怨,为官宁望有余钱”(《癸丑除夕》)[15]4,用私人资费补官银亏空,以至囊中羞涩。诗集有《越水篇序》,作者署名“中浣刑部左侍郎年家眷弟东武刘统勋”,文中写到朱定元任职之地百姓对他的态度:“观察奎山先生仕于淮南,淮南之人以为历时之未久也;及仕于浙西,浙西之人又以为历时之未久也。”[3]《越水篇序》中描写朱定元慈惠、廉洁、有才干,当地百姓十分爱戴留恋他。公务之余朱定元勤于诗赋,官署作诗约273首,这些诗既是筑堤拦河、抗灾抢险的公事记略,也包括诗人对人生的体悟。诗作编年纪月,志其一生履历,是诗集中较有价值的部份。

(一)公事记略

官署作诗中有30首是公务事略诗,如在袁浦奉命催漕,在高邮动用官银赈济水灾,在山盱发动官兵抗洪抢险并捐资补堤,在淮阳、越水深夜检查筑堤工程,在河南赈济水灾、率领军民挑河,还参与过监查地方文场、武场考试。这些诗不但字句精研,而且是非常珍贵的清代地方灾情和政治文献。在袁浦(杭州),诗人作有《奉委催漕》,“催漕”是漕粮趱运的意思,清代有催趱漕船运行的制度[16]。清政府为了加快漕船行进的速度,防止中途梗阻,规定运河沿岸文武官员皆有催趱漕船之责。漕船入境,地方官员将领要率兵役亲临催行,不准停泊,出境方止,并把漕船运行的情况呈报上级。诗中所云“催濽江干昼夜忙”[17]1,道出催漕任务的艰巨繁重和军民昼夜奋战的辛劳。

《西风抢险》四首是诗人在山盱(今江苏省淮安市境内)任通判时所作的组诗。通判的职责是掌管州府粮运、家田、水利等事务。这组诗记叙了朱定元带领官兵抗洪筑堤抢险的历程,他在最短时间内采取了有效措施堵住了决口,转危为安。诗前有一段小序:“七月初二三,奇风大作,帚埧石工纷纷倾裂,急散金钱分头抢护”,初夏时突发狂风暴雨,护堤的重物纷纷倾覆,诗中写道:“险异西风挟浪飞,堤头怅望不知归。急图保障淮扬地,百万金钱一日挥。冷雨三更风力雄,火光照耀满堤红。呼僮熟睡残杨地,犹自指挥抢埧工。浪拥银山逼岸揉,水花飞过柳梢头。桥边街市行舟楫。堤后沟渠卧象牛。奔立堤头矫首看,浪花扑面湿衣冠。几回欲赴长鲸去,又待微躯作障澜。”[15]2朱定元在堤坝上查看险情,百里长堤危在旦夕,洪水进入街市,堤坝沟渠已近淹没,诗人悲痛至极,恨不得用自己的身躯阻挡洪流。危急之时,他慷慨解囊,豪挥钱财,指挥军民抢险筑堤。在另一首诗《捐金补提》中,诗人提到他捐资千金筑堤防汛,受到朝廷器重。他在《挑河》中说:“累我事成益我事,见难时是见功时”[15]4,一再受到朝廷的嘉奖是因为这些突发的险情和抗灾,足见朱定元的旷达与胆识。在整部诗集中有不下十首这样的救灾诗,如《庚戌孟秋高邮水灾感咏》《河南水灾》等,这些诗一方面真实记录了清中期江浙、河南等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朱定元尽忠职守、济世救民的高尚情操。从艺术上来看,诗人对灾情险急的细致描述,遣词用句十分逼真,非亲历者不能及。

(二)客思怀想

《静宁堂诗集》标有“文龙、文彬、文彩、文虎校字”,这四人是朱定元的儿子,推断的依据是“旋黔”诗中有《偏桥旅店寄次儿文彬》《偏桥旅店寄三儿文彩》。这两首诗是少见的有关朱定元家人生活的诗:“屈指光阴二十余,辛勤莫把岁年虚。吾家世守无他物,只此青云万卷书。”“聪明眩耀眼前花,俭素精勤可治家。愿尔归淳图上进,莫于衣食计浮华。”[18]17诗人任职多年,未曾积攒家业,于千里之外写信勉儿子要读书上进、克勤克俭。在《莅东草》诗中有四首《母病稍痊》,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切的情感。《苫块哀音》是25首悼亡诗和感怀诗,其中《哭父》十首,《清明感泣》等尤为悲痛哀伤。朱定元遇父丧,本想申请派员接任,但河督嵇会筠以此时此地不能缺此人,上书请破例留任,于是朱定元坚守岗位,空暇时握笔寄托哀思,倾吐对家中长幼的愧疚和挂念,抒发忠孝难以两全的感慨。

相较于诗人前期诗风的中正谦卑,朱定元后期所作诗歌愈发老健雄浑,追求真我。诗中常用第一人称“我”状景抒怀,表达自信达观的情怀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如《无锡道中感咏》:“天地既生我,穷通安所遇。”[18]2诗人经历了科考受挫,治水获赏,体悟到无论穷通都心无挂碍,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雪月梅花》极写深山里梅、雪、月相互映照交融的情态,末句“添我称四杰”[18]10把自我融入雪夜奇景中,与自然之物并为人间灵杰,立意构思新奇,妙趣横生。把自我写到极致的当属这首奇特的八言诗《自题小影》:“溯想本来原不是我,偶尔寄形何莫非我?尼山垂训贵乎毋我,家国天下均赖有我,无定形随地见我。”[3]10诗人句句言我,又句句无我,心灵超越了肉体的挂碍,家国天下哪里有难,“我”便随时随处出现并赴汤蹈火。径露的语言、新奇的命意构造出冲口而发的气势,把济世为民之心写得超脱新奇,很有独创性。

四、结语

贵州明清时期诗歌成就灿烂,名家辈出,诗集别集斐然,而朱定元的政绩光芒盖过诗歌成就,致其六百余首诗鲜有人知晓。他天性质朴,丹心赤诚,其诗以自然景物和季节时序为主要创作取径,诗风以唐为宗,清远飘逸,崇尚天然真朴,不假雕饰,不求石破惊天之语,独得自然真妙,轻新秀逸的笔墨,凝炼出清雅天然的诗境,得唐人之趣。朱氏的笔下时出奇句,如“山外山相映,水边水又通”(《游西湖》)[3]4,独出新裁的造语,妙在自然天成;再如“水醒江鱼梦,风销海月魂”(《海上对月怀完颜卓亭》)[3]11,寻常景一经点染,顿成锦绣。朱氏一生虽辛苦劳顿,但仕途畅达,功业彪炳,个人经历使他的诗始终带有昂扬奋进的气息。简古浑融、气象雄丽是他的又一创作风格,如二次北上跋涉之语:“烟火万家晴树外,嶙峋一塔古城隅。我来河畔酬君命,船到江心倩水扶”(《通州道中》)[10]8,万家晴树、嶙峋古塔营造出浑厚秀丽的气象,似唐诗之境。再如“目空沧海阔,足绕碧云飞”(《尖山观音阁》)[3]5,雄浑老到,境界阔大,直逼老杜。朱定元的创作不限于吟风弄月、模山范水,诗集中那些记录苗民起义、河南水灾、忧虑旱情的词句,叙事合乎事,写景切于景,眼中泣血,笔下生花,真切写实,犹如灾难流民图,类元白之风。

猜你喜欢

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