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保护意识背景下的文物陈列与保管

2022-02-26李静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李静

【摘要】 文物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重要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代表着我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所以当前为了落实文物保护理念,提升其利用价值,要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流程,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完成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工作人员要明确身上所承担的重要责任,避免文物损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与此同时,也要在当前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完善文物保护与管理方法,全面落实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 文物保护意识;文物陈列;文物保管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107-03

当前形势下,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精神理念,应当深入挖掘文物中所蕴藏的内涵价值,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来做好文物陈列与保管。在具体工作当中,要认识到文物是大众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载体,确保文物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通过系列主题展览,文物宣传活动等加深大众文物保护意识,在共同努力下,提升文物利用效率,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理念精神。

一、文物保护的价值意义

文物作为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体现了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其中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内涵,在当前社会发展变革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当前现实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大众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升,深入挖掘文物所蕴藏的价值,提升其利用效率能够充实大众的精神生活,也让他们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对于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等各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入推进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能够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建设发展提供助力,也为历史文化研究、现代文化创新提供有力的依据,将文物中所蕴含的价值信息融入到高校教育当中,也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其文物保护意识,如此为我国历史文化弘扬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文物陈列与保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素质

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当中,文物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文物陈列与保管的实际效果,所以做好人员管理是实现文物保护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文物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当中,不仅要提升其文物保护意识,也要从专业技能以及文化水平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要培养文物工作者的发展新理念以及现代化信息应用技术,以此才能进一步落实各个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工作当中,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考核制度,结合人员选聘来看,文物工作者的专业性不强,负责文物陈列与保管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来自社会渠道,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文物保护等相关工作内容理解不透彻,工作经验不丰富很难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物保管带来了实际影响,也无法进一步发挥文物的利用价值。

(二)技术设备

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当中,技术创新力度弱、设备更新换代慢也会影响文物保护的实际效果,结合现实情况来看,文物的属性不同,所以在陈列与保管当中会运用到不同的技术及材料,需要依靠一定的资金和设备支持[1]。除了陈列与保管的设备以及技术外还有运输、维修等各个方面,举例来说为了降低部分材质文物受氧化反应影响,对于环境有着极高要求,需要环境下保管陈列柜或者是采用专门的真空膜覆盖包装技术。但是部分博物馆经济能力以及技术设备有限,无法切实满足这一需求,这就会给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此外,在文物展览当中,部分文物对于温度变化以及空气湿度等方面也要着较高要求,在文物研究等各环节都需要技术设备以及资金的支持。如果单靠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很难达到文物保护的实质效果,所以在面对众多有价值的文物以及还未被开发的文物资源时,需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文物保护宣传范围,实现全民参与,部门联合,在合力作用下做好文物保护相关工作。

(三)管理机制

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当中,不仅要从方式、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也要做好人员管理工作,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要立足当前文物陈列与保管的现实问题,将以往的工作機制进行逐条完善。结合文物保护工作发展来看,开采力度高,但是相关辅助性工作落实并不到位,对于文物的保护以及利用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依据。在实际工作当中,受到职能部门、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文物保护的职责划分不清,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文物陈列与保管也没有针对性的制度方案,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上来看,更多体现在理论框架上,对于如何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设性不强,对于一些违规操作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以及惩处方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四)保管环境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力度逐步加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逐渐提升,在当前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不仅是传统文化资源延续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中华文化与理念精神的重要途径载体。从文物保护来看,是一项专业性、复杂性、综合性并存的工作,其文物保护内容多样,涉及的领域以及专业技术也较为广泛,在当前文物保管与陈列的过程中,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众责任意识、中华文化传承力度等诸多条件影响,保管环境不科学,保管力度弱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文物保护实效。从博物馆以及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来看,其建筑面积有限,保护环境也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在文物保护与文物宣传的过程中,没有达到均衡,对于一些细节性的工作不到位,文物展示过程中保护措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人员也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进行文物存放工作,其环境的客观限制使得部分具有价值意义的文物得不到有效地保管,其造成的损坏等问题不可估量,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

(五)保护力度

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当中,自然环境的限制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难度,工作人员若没有及时注意到照明、湿度、温度等各方面的变化,会给文物陈列与后续保管带来一定的影响。从科学技术的水平的发展与应用来看,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当中,也会融入当前的新工艺与新技术,文物保护机构在此方面的建设力度也逐步增大,升级改造工作提升了文物保护效率。但是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以及能力并没有跟上工作要求,其责任意识不到位,工作创新度不突出,在工作中没有积累更多的有效经验为当前形势下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提出有价值的方案。在文物保护范围逐步扩大,数量越来越多的现实情况下,其工作能力难以胜任岗位需求。

此外,时间上的变化也会给文物带来影响,虽然文物自身变化速度缓慢,需要人工或科技进行辅助类保管工作,但是周围细小变化也会对文物自身造成影响。部分工作人员缺少职业敏感度,文物保护中心还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工作热情,加之工作中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没有注意到自然因素给文物造成的影响。结合书画类的文物来说,要做好防潮防虫害等工作,但是书画自身掉粉,褪色等情况也会影响其自身价值,技术人员若是没有及时进行处理,书画粘连等现象也会给书画造成破坏,也给后期修复带来了极大难度。从当前文物修复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来看,专业性人才较少,高校也没有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体系,专项研究基础薄弱等现实问题也间接影响着文物保护工作,所以在文物陈列与保管当中,文物修复环节也在影响着其保管效果。

三、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策略分析

(一)加强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其文物保护与管理水平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推进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需要加强工作人员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其文物保护与管理水平,在具体工作当中,要结合当前国家对于博物馆建设以及文物陈列、保管的相关要求来强化工作人员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其文物保护意识。首先,在工作人员选聘阶段,要明确人员选聘渠道,对于社会渠道的工作人员要综合考量其相关经验,结合以往工作环节创新能力与工作态度是否适用于文物保护相关岗位需求,从基本素养到工作能力都要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结合文物保护相关岗位来说,应当着重关注工作经验丰富或是专业对口的高校人才,以豐厚的知识内涵与专业技能为当前文物保护相关工作提供必要支持[2]。

其次针对文物工作者来说,在当前形势下,要牢固文物保护意识基础,落实党的指导精神,结合时代发展理念来创新工作方法,实现文物陈列与保管智能化专业化规范化。要善于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对于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及时向上级领导以及有关部门进行说明,通过技术手段来代替人工操作,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能减少人工失误;最后要根据各地区文物保护政策性规章制度来制定与之对应的文物陈列与保管目标规划,实现全过程监管,加大追踪反馈力度,以此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避免给文物保护带来影响。

(二)改善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落实文物检查维护等工作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推进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定的技术以及资金来进一步改善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3]。首先针对文物保管安全来说,要定期检查维修和完善安全监控设备,对于安全警报装置,智能防控装置等要及时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其次针对文物陈列与保管环境来说,要定期进行温度以及湿度控制器检查维修工作,避免因设备老化给文物资源带来实质性损害,要运用优质的硬件设备来满足文物藏品的保管要求。

文物工作者要以专业的能力依据文物的材质、属性等特点进行各项文物资源的分类归纳,举例来说,对于纺织类文物应当保持相对干燥清洁的环境,青铜瓷器类文物要注意其氧化以及腐蚀问题。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合理规避文物保管中所涉及的风险,为文物保管提供最适宜的存放条件;最后针对文物陈列与保管意识来说,需要文物工作者能够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在日常工作中要提前预防及时治理,同时也要具备相对专业的现代修复技术,对一些简单的文物清洁以及文物损坏能够采取紧急措施,通过个人的专业能力与技术,将文物损坏程度降到最低,也给后期专业文物修复人员创造条件。

(三)加强文物保管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推进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及时预防和清理虫害威胁,在日常工作当中首先要加大对文物检查的力度,依据文物蜕变情况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4]。对于一些保管不当,已发生锈蚀的文物藏品要及时进行隔离保管,避免影响其他藏品质量,与此同时,也要做好防霉、除虫除害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下,部分文物极易受霉菌影响,所以在日常文物保管当中,要适当使用防霉杀菌剂,保持环境清洁干燥。针对一些大型的文物藏品来说,在清洁过程中难度较大,所以只需要定期进行表面杂质清除即可,在一定程度上说,对于清洁程度以及范围需要依靠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来进行有效辨别,所以这就要求文物工作者有较高的职责素养与技能,掌握基本的辨别技术。基于此,文物工作者不仅要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也要具备各项工作技术,在日常工作环节,要加大工作培训与管理力度,提升文物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根本能力。

除此之外,也要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要让公众认识到文物所蕴含的价值,在展览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文明有秩序的参观,在文物陈列与保管过程中,也要进行全方位管控。在文物鉴定和收集工作当中,要明确其文物质量,能够将完整的信息录入到相关系统中,要对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进行客观地判定,依照相关文物判定标准来做好评估,按照类别进行保管。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一些不具备陈列条件但又具备价值的文物进行数字化模型的构建,让大众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了解其文物价值,既达到科学有序的保管目的,也满足公众探求文物信息的现实需求。

(四)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提高文物修复与保护能力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推进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应当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力度,从人员上做好保障才能给文物陈列与保管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也在人员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中继续传承文物的价值意义。在当前形势下,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中应当明确其价值目标,作为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承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需要运用科学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也要从人员主观意识上来加以规范。工作人员不仅要以专业的能力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也要以较高的职业素养来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增强个人服务意识,配合技术人员完成好文物的保护和修复。

在工作当中,应当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加大保护力度,针对不同形式的文物要借助于当前网络优势来及时更新保护措施,对于其细微之处的变化也要进行全面探究,将损害降到最低,对于一些规模庞大,附着价值信息过高的文物也要采购针对性的大型设备仪器。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也要立足于文物保护实际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能夠寻求相关职能部门或是社会层面的帮助,从资金到技术全面落实。从文物修复来看,作为文物保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要根据文物的存储年代、损伤情况以及其所属成分进行全面性分析,通过专业的X光、超声波等探测技术来了解细节情况。工作人员要根据工作性质来及时了解文物行业相关的信息,将最新的保管理念和技术带入到工作当中,让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全方位得到保障。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文物作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重要资源,在当前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文物工作者应当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落实文物陈列与保管各项工作。与此同时也要深入挖掘文物中所蕴含的价值信息,扩大文物保护宣传范围,在提升文物利用效率,体现文物价值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大众文物保护意识,在技术加持、人力保障下为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各方面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崔玉洲.基于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下文物陈列与保管的思考[J].文存阅刊,2018,(16):167.

[2]孙丽娟.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开展文物陈列与保管工作的策略探析[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11):32-33.

[3]袁晓梅.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陈列与保管策略研究[J].艺术品鉴,2021,(12):121-122.

[4]贾风铃.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策略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