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认视角下俄语 “ 愤怒 ” 情感概念隐喻分析

2022-02-26丁璐璐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

丁璐璐

【摘要】 隐喻是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愤怒”作为人的主要的情绪之一,它是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人的认知联系紧密。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最新理论成果从“体认”角度出发对俄语“愤怒”情感进行概念隐喻分析,阐释以人的生理结构、人体体验、空间位置感知为基础的“愤怒”情感概念隐喻,旨在探讨“愤怒”情感背后的体认机制。

【关键词】 体认;概念隐喻;愤怒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098-03

“喜、怒、哀、惧”是人类最典型的几种情感。其中表“愤怒”义的词在《新时代大俄汉词典》中多达一百余种,据此形成了丰富的“愤怒”情感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基于体验的。身体经验是心理状态的词汇经历了体验和隐喻的过程,出现了从“物理力量”到“社会力量”的演变和提升。基于人类的共同体验,人们之间的“愤怒”情感具有普遍一致性,对于“愤怒”的语言表达与相对应的人的心理情感、生理基础以及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经验存在相互照应地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语言中经常以概念隐喻体现出来。本文从愤怒的“体认”基础出发,探究基于身体经验的“愤怒”情感概念隐喻和基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得出的经验形成的“愤怒”情绪隐喻,能更加本质地揭示“愤怒”的认知规律。

一、“愤怒”情感相关理论基础

隐喻起初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研究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开始, 而将隐喻视为人的基本思维方式进行研究的概念隐喻始于Lakoff 和Johnson (1980)——从一个认知域(始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相对陌生的概念。Lakoff(1987)还曾论述了英语中几十种表示生气的表达方式,认为这些用法都是基于隐喻。随后又在《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的第二册中论及汉语表“愤怒”时人的身体生理表现。Kövecses (2000) , Matsuki(1995)等以概念隐喻为主要理论基础对英语和跨语言情感概念的构成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愤怒”一词在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因极度不满意而情绪激动。在心理学著作《情感心理学新论》中愤怒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的负情绪,它是最基本的人类情绪之一,愤怒的体验是生气、怨恨、被侮辱、失望等负面的内容。婴儿的身体受到限制时,他全身都会做出弥漫性的激烈的动作,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成人典型的愤怒表情是皱眉,鼻孔扩张,鼻翼向两边张开,口张大呈方形,牙齿紧咬,面红耳赤,但是由于成年人经常教育和制止儿童发怒,所以怒表情经常被受到抑制,表现為双唇紧闭以掩饰露出的牙齿。从身体反应来看,愤怒的时候血液“沸腾”,肌肉紧张,产生强有力的感觉和攻击的冲动,愤怒的体验越强,攻击的倾向越强。(孔维民,2007:213)

二、“愤怒”情绪的体认基础

体认语言学时将认知语言学本土化的理论,更加强调人在客观世界的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对语言的形成发展起到的作用,其核心原则归纳为“现实——认知——语言”,即“体认原则”,心智和语言都是来自对现实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莱柯夫(Lakoff,1987)曾论述了英语中几十种表示生气的表达方式,认为它们都与生气时的生理现象密切相关,这类词语都是些隐喻性用法、不是随意而成的。随后又在《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的第二册中论及汉语表“愤怒”时人的身体生理表现。此外,王寅在《体认语言学》一书中分析了汉语中表达生气的多种表达方式,它们都是基于人类生理状态以及对客观现象的体认而成,认为这类表达和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像似性关系。(王寅,2020:283)而俄语中,也都有类似的对应描写和语句表达。这些现象落脚在语言表达上,如:

покраснеть от гнева因愤怒涨红脸,скрежетать зубами咬牙切齿,с очами, выбрасывавшими пламя眼睛里投射出火焰,с угрюмо сдвинутыми бровями и лицом眉毛闷闷地甩动着,искривлять от гнева脸部因愤怒而扭曲,буквально трясло от гнева气得发抖,лицо в гневе перекосилось气到面部扭曲,речь стала не совсем корректной开始口不择言,волосы въерошились头发竖起,усы взъерошились胡子竖起,тело/сердце наполнится гневом身体/内心充满愤怒,等等。

人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愤怒”通过言语、面部表情和行为举止来表达。即“愤怒”属于心理现象,但它却与生理经验密不可分。上述分析说明:关于“愤怒”的语言表达,绝不是凭空而生,而是有根有据,它们是人生气时生理特征在语言中的具体反映。人生气时一系列的生理特征是客观现实作用到身体经验“体”现,由生气时人的生理基础与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到产生“愤怒”概念的过程这一系列多种因素综合反映,可归结为“认”,最终“愤怒”以词汇等形式被固定下来得以成形,可归结为“认”,“体认”二字。这就是“愤怒”情绪的体认基础。

三、“愤怒”情绪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隐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去思考和理解另一个概念的过程,人们利用自身的经验和感知来看待外部的事物。“愤怒”情感概念隐喻可以分为基于人的身体器官和生理心理基础形成的“愤怒”情绪隐喻和基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得出的经验形成的“愤怒”情绪隐喻。

(一)基于人的身体器官和生理心理基础形成的“愤怒”情绪隐喻

用人体内部器官来描述愤怒情感,并且特定内部器官的选择非完全任意的。从人体范畴向“愤怒”情绪的隐喻映射涉及的部位有肝、毛发及面部特征变化。

1.形容词жёлчный原指“胆汁的”,之后通过隐喻派生有了“易怒的,易动肝火的”的意思。“胆汁”和“愤怒”之间,前者是始源域,后者是目标域,能从目标域映射到始源域让人们理解“愤怒”概念这是由于人在“愤怒”时身体器官胆会有反应,因此жёлчный引申出了“易怒的”的义位。

(1)Потом он приходит – маленький, желчный, зеленый, со слезящимися глазами.然后他过来了,他是年轻的,易怒的,青澀的,眼里含着泪。

2.毛发隐喻“愤怒”。взъерошенный原指“(毛发)蓬松的,蓬乱的”,后隐喻为“激动的,冲动的,生气的,戒备的(人或物)”。以взъерошенный为基础的动词взъерошить指“把(头发)弄乱;(动物)竖起毛发”。如:

(2)Если Ксенья выйдет замуж и родит деду внука – старик, взъярённый на сына, может подписать внуку всё.如果克谢妮娅结婚并生下一个孙子,一个对他的儿子生气的老人可以把所有东西都签给他的孙子。从体认视角下看:人在极度愤怒时由于神经受刺激,毛发会竖起,漫画中经常看到头发竖起的人物表示其极度愤怒。汉语直接说一个人“炸毛”,隐喻他愤怒的程度之深。

3.脸色变化隐喻“愤怒”。我们知道,颜色词有许多它本身以外的引申意义和用法,其中就有颜色能影响人的情绪变化。而人的面部动作的变化能直观地表达人情绪的变化。因此,用“面部+颜色”隐喻“愤怒”就变得合情合理。如下为愤怒状态下人体面部的生理变化与愤怒情绪建立联系所形成的隐喻概念:

(3)Лицо его покраснело и сморщилось от плача, словно от негодования.他的脸涨得通红,哭得皱巴巴的,好像由于愤愤不平。

愤怒会使脸色变黑。俄语中чернеть和темнеть可以形容愤怒状态下面色的发暗及发黑。当人受愤怒情绪支配时,表情会阴沉沉的,十分有压迫感,有种乌云密布、风雨欲来之势:

(4)Лицо полковника почернело от негодования, он полез в кобуру и вытащил огромный армейский пистолет.上校的脸因愤怒而变黑,他把手伸进枪套,掏出一把巨大的军用手枪。

愤怒致使脸色变白。这是由于愤怒状态下,血管收缩,大脑会出现交替充血、贫血或使血管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而致。

(5)Она мертвенно побледнела от ярости и разочарования.她的脸色因盛怒和无望而变得惨白。

4.“愤怒”表现为身体颤抖。

(6)Когда она вспоминала об этом, то рыдала, её трясло от гнева и возмущения.她忆起这件事便号啕大哭,气得浑身发抖。

(7)Она дрожала от гнева и чувствовала, что к щекам приливает кровь. 她气得浑身发抖并感觉血液涌上脸颊。愤怒在身体上表现为整个身躯的颤抖。从体认角度可解释为:认生气时,身体分泌的肾上腺素激增,大脑中的交感神经兴奋。此时,会出现心慌、胸闷、出汗、浑身发抖和肢体麻木等一系列全身功能障碍。因此,极度愤怒会导致诸如浑身颤抖的功能障碍,这也是生理上自然的应激反应。所以,由生理上的非正常现象映射到情绪范畴,形成了愤怒在身体上表现为整个身躯颤抖的概念隐喻。

(二)基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得出的经验形成的“愤怒”情绪隐喻

1.“愤怒”与方位隐喻认知分析——“上下”

“人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空间感是人体成长过程中较早能获得的基本经验。方位性隐喻指运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一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这与我们的身体构造、行为方式密切相关。”(王寅,2006:410)“在方位隐喻中,喻体常用表示空间方位的词来体现不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经验, 将感情、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道德观、价值 观念、强度、力量(控制力、势力等)等抽象概念投射到表示空间方位的具体概念上,其实是利用了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础与某些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俄语中愤怒是“上”:愤怒是“燃烧的烈火”“热(热胀冷缩)”以及“升起的气体”,这些都是比较轻的物质。根据体验,人在生气时感觉有一股“怒气”在升腾,心中有一股“怒火”在燃烧,一旦“怒火”被点燃,得不到平息时,人仿佛要“爆炸”。这种连锁反应,用物理解释就是气体向上运动。如:

(8)И тут же почувствовал, как что-то напряглось в нем, как в груди поднялась неуправляемая волна гнева.他立即感觉到心里有什么东西使他紧张,一股无法控制的愤怒在他的胸口升腾起来。

(9)Волна гнева схлынула так же резко, как и накатила.愤怒剧烈地涌上心头。

2.“愤怒”与容器隐喻认知分析

容器隐喻指“将本体(不是容器的事物大地、视野、事件、行动、活动、状态、心境等)视为一种容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王寅,2006:410)愤怒情绪的容器隐喻把人体和人体器官作为容器,把愤怒情绪看成是盛载在该容器中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通过容器中物体的运动和相对位置关系来隐喻愤怒情绪在人体和人体器官中的运动过程和状态关系,使得愤怒这一抽象事物的酝酿和爆发过程有了人的经验参与后变得具体化。

愤怒是容器里的液体。把人的心脏作为容器,愤怒当作液体,容器里盛满了液体相似于心里充满了愤怒。如:

(10)Гневом наполнилось сердце мальчика. Ему хотелось вбежать в комнату, броситься на фашиста, задушить его. 男孩儿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他想冲进房间,冲向纳粹,掐死他。

当容器里的液体达到容器的边缘后,继续加入液体,液体就会溢出。这相似于心中的愤怒达到容忍的顶峰时,再继续增加愤怒,愤怒就会溢出,即发泄。如:

(11)Когда ярость переполняет, единственное спасение-дать ей выход.當愤怒忍无可忍的时候,发泄出来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这也符合语言的体认观中体验的一致性。

当容器里的液体被加热至沸点就会沸腾,可以相似于愤怒达到极点,表示愤怒的强烈程度极高。如:

(12)Пусть ярость благородная вскипает, как волна, Идёт война народная, священная война…让高尚的愤怒像浪潮一样沸腾,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一场神圣的战争……

愤怒是容器里的气体。以人体作为容器,容器里易燃气体映射人易怒的性格,容器外的空气映射引发人生气的事件。如:

(13)Она едва не взорвалась от гнева. 她差点没气炸。体认视角可解释为:把人作为容器,愤怒可视为容器中易燃易爆的气体。容器里的气体与空气接触或受热等刺激就会引发爆炸相似于一些人的性格易怒或一个人正在因为一些事生气,一旦经受外界刺激就容易发火。

四、结论

本文从语言具有体验性出发,将表达主观心理情感的“愤怒”与人的身体经验相结合起来,阐释了俄语“愤怒”情感隐喻的认知理据——“体认”。并以概念隐喻为主要理论基础,探究基于身体经验的“愤怒”情感概念隐喻和基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得出的经验形成的“愤怒”情绪隐喻,更加本质地揭示“愤怒”情感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此外,通过对俄语“愤怒”情感概念隐喻的研究学习,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表达情感、窥探俄民族文化心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促进跨文化交际。

注释:

语料来源于俄罗斯国家语料库、yandex以及新时代大俄汉词典。

参考文献:

[1]Kövecses, Z. Metaphor and Emotionè Language, Culture,and Body in Human Feeling L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Lakoff G., Mark J.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3]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53.

[4]陈勇.英语中“上/下”域方位隐喻探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

[5]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辞书研究所编.新时代大俄汉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孔维民.情感心理学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8]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王佳琪.俄汉语人类基本情绪隐喻概念认知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王寅.体认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2]王寅.体认语言学发凡[J].中国外语,2019,(6).

[13]王寅.语言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看语言体验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1).

[14]颜晓赟.俄汉“愤怒”情感概念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5]袁红梅,汪少华.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愤怒”概念的ICM透视[J].当代外语研究,2014,(01).

[16]袁红梅,杨春红.英汉语中“愤怒”隐喻的认知对比与文化阐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02).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化妆品广告中概念隐喻的差异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徐志摩与叶芝诗作中“爱”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中红色隐喻英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