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审美活动产生的心理因素及其逻辑关系

2022-02-26张倩倩

今古文创 2022年8期
关键词:审美逻辑心理

【摘要】 近年来,美育教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国人民进入美育时代并通过美育提高审美,从而做到全民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美术教育中美学理论尤为重要,通过美学理论知识学习,能够更快的提高个人审美,更好地去审视艺术。所以须站在美学的角度上来研究对美的感受,在研究美学心理逻辑的过程中,理论得出美感通过直觉、孤立、内模仿、移情、距离的心理因素来进行审美活动,而這几种因素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因素通过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来达到对美的认识。本文将从审美活动心理因素的角度出发,探讨其逻辑关系,并结合个人观点展开对论题的研究。

【关键词】 审美;心理;逻辑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8-0083-03

在进行研究之前,笔者阅读了大量的美学以及戏剧专业的书籍,美学是基于哲学的基础上,与哲学密切相关的。而在研读戏剧专业书籍的时候往往也会内心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美学的书籍中有很多用悲剧来举例,并给予评价为是美的。笔者认为悲剧是悲惨的,揭露的是丑陋的内心,它是丑陋的、邪恶的。那为什么悲剧在美学中会是美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审美活动产生的心理因素及其逻辑关系的研究来进行深入的探索。

世界最早的文学始于西方的希腊,希腊文化代表着对真理的渴求、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判断。受希腊文化影响,希伯来精神主张道德完善、追求公正的精神也相继而来。

18世纪的歌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古希腊神话和《圣经》,从而创作了《浮士德》这样一个佳作,也是世界史上首个集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于一炉的作品。

故事大概主要讲了魔鬼与天帝打赌,魔鬼将通过他的妖术和魔法成全浮士德去体验世间的一切美好,只要他说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这样一句话他就会死去,灵魂归魔鬼所有。

浮士德没有对谈情说爱、高官俸禄和幻想之光等等给予他的一切有功利的美发出任何感叹,正在魔鬼失望的时候,有一天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听到了劳动者的劳动歌声,他说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随即浮士德倒地而死,就在魔鬼将要取走他灵魂的时候,天帝派来了天使取走了浮士德的尸身和灵魂,将其带回了天国。

为什么浮士德说出了赌注里的话,却没有被魔鬼将灵魂带走呢?站在美学的角度上分析,魔鬼与上帝的打赌其实是一场功利心与非功利心的较量,人在物质面前往往会被功利心所主导,无法发现真实的美。

就比如真、善、美这三个因素,真代表着科学的态度,善代表着无功利的态度,美与真、善相互交织形成了高尚的品格。浮士德便具有这样的品格,他并没有被功利的事物诱惑迷住,而是能够站在无功利的角度去发现美、认识美,劳动者在劳动时候的歌声引起了他的美感刺激,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积极向上的声音,属于无功利的美,也让人们走入他的内心,那种不被外界的诱惑打乱内心的平静,不为功利的人或物扰乱自己的心境的精神,这也是人们这一生中要去不断探索与学习的。所以,这样纯洁的灵魂是不可以被恶魔亵渎的,这也是上帝保护他的原因。

在西方,双希精神就有如中国的儒家与道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也成了人们道德标准的体现,人们按照推崇的思想来对自己进行约束,并且通过这样的标准来提高自身的素养,这都是处于人们的主观情感表现出来的。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本能地运用主观情感,而主观情感源是基于人们的道德标准之上的,人们会通过这样被道德标准约束的心理活动对思想传达美的信号,得出对美的审视结论。下面来分析一下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所呈现的心理因素。

西方的审美心理学诸流派对于审美的心理因素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直觉、孤立、内模仿、移情、距离这几个重要因素,本文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对于审美心理的分析。

直觉,直觉是不去在意事物分类而观察事物细节,从客体的角度看,人们以直觉的方式直接观察外在,而不去纠结其内在本质,这是一种最简单直接的审美心理。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朵花时,不去在意它的根茎是否已经松软,是否即将凋谢,而只是被它的颜色、花瓣的样式和香味吸引。再比如,人们去商场上第一眼就看中了一件衣服,第一时间就被它的款式和颜色吸引,这就是直觉的审美精神,当人们用手触摸它的料子思考它的实用度时,人们已经将直觉转移到了认识上,美感自然就会随之发生变化。那直觉给人们带来的就是属于没有功利心的审美心理,是第一感受的、是不通过探究和对比的。

孤立,只有把事物从联系中孤立出来,事物本身的生动显现就会使人得到美感,同时事物也会变得美。同样以鲜花的例子举例,当人在万花丛中,人是很难分辨哪一朵花最美,甚至很难因为一朵花引起自己的注意,但如果将单独的一朵花摆在自己眼前,仔细观察它,可以看到它的花瓣的色彩变化,花蕊的颜色,花瓣层层叠叠组合而成的形状,使自己能够更直接的发现这朵花的美。这也就是产生美感和美的关键在于主体用一种使对象以孤立的观照方式来进行审美。

内模仿,审美活动既涉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也涉及复杂的生理活动,内模仿活动以人体器官的心理、生理功能为基础,在想象中把主体摹拟为客体。英国女文艺批评家、美学家曾以花瓶为举例,虽然花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在观赏花瓶时内心也会根据花瓶的形状而变化,比如视线从瓶底网上升的时候,人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的重心上升,而看到瓶身宽度扩大时,人也会有一种压力向下垂引,同时人的呼吸运动也会随着瓶子给自己带来的曲线变化而进行内模仿变化。在看到一幅作品时,如果色彩鲜艳、里面的人物神采奕奕或主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使得画面充斥着幸福感,人也会因此而嘴角上扬。如作品中颜色灰暗,画面充斥的紧张和痛苦,人也会随着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紧皱眉头,如此审美的同时对心理与生理都产生了影响。所以,如果人产生了内模仿,那人一定是深入地感受了作品的,无论是幸福的还是伤感的感受,都是一场愉快的审美体验。

移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对象之中,无生命的对象成为有生命的情感对象,有生命的对象成为与自己心情同振共鸣的对象。纵览戏剧史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剧作家由于作品乏味、凭空想象、不切实际甚至缺少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民族特色,被人们短暂的欣赏,但热度持久性不高。相反,那些反应当时社会现象,贴近人们生活的戏剧作品,往往引起人们的共鸣,作品才能得以千古流传。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他的戏剧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例如《哈姆雷特》,对它的评价里最深刻的就是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塑造了这样一个不是英雄,却要去完成英雄的业绩的人物形象,注定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正因为这样的一些剧作成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标志着当时英国正处于旧的封建制度和生产关系日趋解题、消亡,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正在逐步崛起的过渡时期。所以在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下,整个社会都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在莎士比亚的每一出戏中人们都能触摸到这种社会跳动的脉搏,感受到这些时代的画面。因为移情,莎士比亚成了偶像式的人物,他也影响了几乎所有剧作家,人们对他的热情也是持续不衰的。这就是移情对于审美产生的影响,同时他也可以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再打个比方,美术作品蒙克的《呐喊》,蒙克在成熟时期深入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独、恐惧、绝望,而这些感受困扰着他,他将他的情感表达在作品中,而人们每当观赏《呐喊》的作品,其实是很容易被带入到这份恐慌和不安的情绪中去的,这样著名的作品之所以成了艺术史上的著名画作,是因为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人的一生在走向成熟后都会对于已发生的或未发生的产生这样恐惧以及不安的情感,欣赏这样作品的时候人就会进入内模仿状态,从而更深入地去感受作品,并发现作品带给人的美感。

距离,现实中的人物、事件、活動,人参与其中时,难以产生美感。而时过境迁,它们作为与现实利害无关的形象浮现于头脑时往往产生美感。这个其实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进行举例,那就是复古。有这样一个例子,海上的轮船遇到了危险,整个船上的人无暇顾及周边的景色,每个人惊慌失措想着如何逃生。而远在岸上的人们,看着远处的海天一线,轮船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欣赏着这静谧的景色,这使岸上的人觉得这个景色好美。海上的人面临生命危险、身临其境而无法体会到美感,而岸上的人由于距离过远,看不到危险的存在,只单纯地观赏远方风景,所以距离使他们产生了美感。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距离产生美,很多人们不在乎正在经历的美好,可能在多年以后回想起来都会发现其中的美,这就是距离的魅力所在。

通过以上这五种心理因素进行审美活动时会产生对于事物的情感,这样的情感也是因人而异的。其实这五种要素都是相通的,也很相似。就比如说孤立和距离其实是同等意义上的,距离拉近则是孤立,距离放远则是概括。同样移情和内模仿也是相通的,人们将情感移至事物中,改变了人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也就产生了内模仿。所以从逻辑学的角度上,从人的思维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以上的因素进行论证,从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上对论证进行推理,已能够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和研究理论。

每个人对审美的要求不一样,审美的方向也会不一致。因为以人为个体,生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所以造成了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审美也不一样。

就如中西方国家美术观念来举例,中国画表现境界特征,《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秉天地之气以生,以阴阳二气组织成了有节奏的生命。而西方画宇宙观点里,以人为中心,将人与物、心与境,人与世界对立,结合于宇宙来伸张人类的权利意识,心、物及主观、客观问题始终支配了西方哲学思想,物我对立的观点。所以中国人讲究意境,而西方人讲究主观,以透视、解剖学等为研究方向。

纵观美术史,中西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过互相排斥的心理审美活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过大,在磨合中也会出现很多的扭曲、偏执的现象产生,但最后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都会以吸取、融合的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也证实事物的存在都是双方面的。

综上所述,回到最初的审美问题,悲剧为什么是美的?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一书中提得到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他称这幅作品是美的,当时笔者是带着疑问来研究美学。

在研究中,笔者慢慢改变了对审美的理解,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很悲惨,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弑父娶母的命运,但笔者在这个故事中导入了审美的因素,会跟着剧情的转变而内心复杂,会随着剧情的变化变得紧张、不安,投入到整个故事情节中,俄狄浦斯王虽然很悲痛,但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刺激的、壮烈的,让人们从中也看到了很多的无奈,或许人们在人生中坚持的、坚信的是错误的,但人们应该积极的却面对一切的事物,在这个剧本的背后正是有很多需要人们反思的,如果当时俄狄浦斯的父亲没有因为先知的占卜将他流放在外,俄狄浦斯如果在父母亲身边长大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父亲相信了先知将俄狄浦斯处死时,如果牧羊人没有心软留下了俄狄浦斯,那是不是悲剧也就不会发生。这样一个悲痛的、激烈的剧本,在笔者更多地去了解美学后,认为《俄狄浦斯王》是美的,它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激起人们内心的波澜,也是教科书悲剧的初始著作,这样一个作品虽是痛苦的、悲壮的,但它是美的,它为人们带来了审美的体验,刺激了人们的内心,所以它是美的。

在研究美学的过程中,更多的促使笔者去了解艺术、了解科学、了解生活,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相信科学,去发现美、去推崇美。并且通过美术教育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能够正确的去审视美。

当人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鉴赏美学,会发现美是无处不在的,美学精神不是让人们如何去判定美,而是让人们如何更好地去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以美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看待艺术、看待生活,人们通过这些审美活动产生的心理因素来更加丰富自己的对美的鉴赏能力,更好去发现美,更好的受到美的感染,这是一个净化心灵、提升自我的学科,值得人们去深入的认识与探索。通过对美的鉴赏,激发人们思维逻辑的运转,从理性和感性的两个方面去了解艺术和审视美,感性的角度让人们去了解艺术的背后隐藏的故事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和内涵。从理性出发以专业的逻辑思维去研究艺术,结构到细节到赋予的色彩来分析和理解作品。这样从理性到感性的两个角度由内而外的去进行学习和研究,会达到更好的鉴赏美的效果。

总而言之,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审美因素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都是围绕着主体物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并通过这样的变化影响着人们主观上对于美的审视。

以上是笔者对于审美活动产生的心理因素及其逻辑关系进行的基础的研究和探索,虽然由于阅读量还是不够,研究理论还不是很成熟,也比较浅薄,但笔者对于美学这门学科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能够有更多的理论基础和更丰富的案例分析,来更好地去支撑审美理论,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掌握审美的意义,并且在未来的理论研究中,能够深入到心理学以及逻辑学领域,将三者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扎实的理论论述。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张倩倩,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审美逻辑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逻辑
心理小测试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心理感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