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几字下落,见满文真情

2022-02-25陈江

语文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关键处主问题文本细读

陈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文本细读,主问题,关键处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用平静内敛的语气,表达深沉忧伤的怀念。语言洁净洗练,字字含情,是难得的好文。文章以秋天为背景,记叙了发生在母子之间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正是这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让读者读出了画面和情感,感受到平静语言下奔涌的情感激流,感受到一位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对儿子无比深沉的爱和期许,也感受到儿子汹涌澎湃、痛彻肺腑的情感。

文章篇幅不长,叙事也不复杂,但感情深沉,内涵丰富,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减少频繁琐碎的问答、短暂肤浅的讨论,而要找到贯穿全文、彰显文章意义的主问题,通过对主问题的探究,层层推进,带领学生直达文章的要处、深处。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问题:第一,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第二,如何理解文中的儿子?第三,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三个主问题都是基于文本的开放性问题,围绕这三个问题不断地追问,能促进学生走进文本并更为精准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回答这三个主问题,是教学研讨的核心所在,而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一定要回归文本,在文本中去探究、去聚焦:从满篇皆是,到关注几处重点,再到归结为一两句,最后凝练为一个词乃至一个字。找到这几个字,便找到了正确打开并走进文本深处的钥匙。基于此,笔者针对三个主问题提炼出“三个字”的答案,分别为:难(艰难)、懂(懂得)、活(好好儿活)。

这三个字可串连成一句话:母亲的“难(艰难)”,儿子“懂(懂得)”,在一块儿要“活(好好儿活)”,文章的精髓皆聚于此。而且这三个字也分别代表课文教学的表层、中层、深层。

一、读出表层:一位“难(艰难)”的母亲

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母亲的形象在课文中非常饱满、感人,既然如此,就直入主题抛出主问题:“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的过程,是一个全面认识母亲的过程,学生需要学会概括和提炼。因此,可以追问一个问题:“你能将‘怎样’替换成文中的一个词语吗?”相比于前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有明确意图指向的封闭式问题。因为表现母亲的内容虽然有很多,但是有一句话绕不过去,那就是第6段中的“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母亲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就在这个“难”字上,命运将多种不幸同时压在她柔弱的肩上,她的处境艰难(儿子双腿瘫痪,自己身患绝症),她的“内心”更艰难(无路可退,无助绝望)。

聚焦于“难”(艰难),笔者继续发问:母亲的“难(艰难)”体现在哪里?这又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研讨后的结论是母亲的“难(艰难)”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难在照料和面对因瘫痪而绝望的儿子。这里可以抓住文中三处母亲“悄悄地”细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三处“悄悄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母亲面对双腿瘫痪的儿子的小心、敏感和关切。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自己已是肝癌晚期,面对儿子却无声无息,小心翼翼,无微不至。而且从“悄悄地”前面的副词“就、又、又”可以看出,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这种状况不是一两次,而是常态。文字读起来平常普通,却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她心里只有儿子,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直至“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的生命终点。二是难在自己已经身患绝症却强忍病痛:“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三是难在对儿女未来的担忧,临终前无法割舍的牵挂:“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她身患绝症,承受着儿子终生截瘫的残酷现实和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生活给予她绝望,她却咬紧牙关希望燃起儿子生活的希望。

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怀念。因此,教学本文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地、慢慢地读出这位伟大的“难(艰难)”的母亲。

二、理解中层:一个终于“懂(懂得)”的儿子

文中不仅有母亲,还有一个“我”,“我”虽在后一层,但更为重要。文中的“我”经历了从绝望到重拾信念的过程,这是一次“涅槃”后的“重生”,更是一次对人生痛彻心扉的领悟。对此,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出鲜明的情感,而是将情感深深地隐藏在字里行间。文中一些看似平淡的字眼,细细品读之下,却如于无声处的惊雷,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因此,笔者依据第二个主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有三句话能很好地揭示作者的心路历程,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感和心灵的成长,请找出并结合句中的重点字词予以品析。”围绕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就成了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这三句话是: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3.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先来看看句中的几个虚词:却、一直、已经、也、绝、竟。“虚字审其神气”,“我”的那种追悔、痛心、自责、肝肠寸断……通过这几个虚词的点染,奔涌而来,无可阻挡。

更有价值的是句中的三个词语:不知道、没想到、懂得,它们注解了“我”从追悔往事到领悟生命的过程。“不知道”,而且“一直不知道”的是母亲已经病重到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的田地。“沒想到”的是母亲已经病成那样(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绝没有想到”会因此永远痛失母亲(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一个“不知道”、两个“没想到”,透露出一个儿子的愧疚与自责,看似轻松的词语,隐藏着一个儿子的撕心裂肺、追悔莫及。“没有在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我”终于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是一次生命的进阶和灵魂的升华,“我”懂了,妹妹懂了,读者也懂了。

“我”从“不懂”母亲,到渐渐理解母亲,最终“懂”得母亲,懂得“要好好儿活”的生命真谛。课文教学的中层目标是帮助学生渐渐地理解这个儿子:曾经不懂得珍惜,失去后痛彻心扉。读懂这样一个真实而矛盾的儿子,也恰恰是这篇课文对于当下青少年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三、领悟深层:生命意义就是“活(好好儿活)”

读懂了儿子,对于教学而言只完成了前一半,课文的价值不仅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传递深层内涵:思想、态度和价值观。著名学者、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Adler)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理解一本书的内容规则,需要找到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它达成共识。对于文章而言也是如此。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关键字(词),它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想要读懂、读对、读好一篇文章,就要准确地找到它,并与之达成共识。从这点出发,笔者在教学的后一半提出最后一个主问题: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能浓缩为一个字吗?

经过交流探讨,学生会找到这篇课文的关键字“活”,与之相关的词即“好好儿活”。教学需要在此聚焦:为什么关键字是“活”?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全面深入理解文本,同时结合自己对生命、对人生的认知和态度。

“活”的对立面是“死”,课文中曾经笼罩着“死”的阴影,比如“我”的绝望和心死:“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我可活什么劲儿!”还有母亲的死:“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死”给回忆里的秋天平添了无尽的悲凉与痛楚,其中却有一束微弱而坚强的“光”,那就是“活”,是母亲对儿子的劝勉和期望:“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直到文章的最后,那刺透乌云、驱散阴霾的“光”还是“活”,是“我”对母亲的告慰,是“我”与妹妹对母亲的郑重承诺:“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两处“好好儿活”,两个场景,两种表达:前面的沉郁绝望,后面的明朗乐观。其后紧接着的省略号,蕴含着这对母子内心想要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千言万语。“好好儿活”是母亲的期望,也是儿子的许诺: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文章最深层次的内涵就在“好好儿活”上,超越了文中彰显和怀念的“母爱”层面,揭示了生命的意义。“活”字才是文章的深处、痛处、感人肺腑处。这其实就是作者希望读者与他达成的共识,或者说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两处“好好儿活”前面各有一句话,通常容易被忽略,第一处是“咱娘儿俩在一块儿”,第二处是“我俩在一块儿”。这两处“在一块儿”,是相濡以沫的亲情,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为命的不离不弃。亲情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牢固的链接,是人类最宝贵的情感。亲情,完成了文章主题的最后一块拼图:无论遭遇怎样的痛苦和不幸,一家人都要在一起,好好活着。秋天,既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苦难岁月的祭奠,也是对顽强生命、不灭灵魂、永恒亲情、美好生活的崇高礼赞!

清末重臣左宗棠有读书八字诀:义理悦心,从容涵泳;强调“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即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作者的语气、心理,与作者进行对话。这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非常有借鉴和实践意义,教师在教学一些含义隽永深沉、耐人寻味的经典作品時,需要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去体会。但是,文本细读不能死板机械,以致拘泥沉溺其中,失去文章的整体感和方向感,这就需要教师去寻找、甄别、发现文中最有价值的关键处,重点着力,咬文嚼字,与文本对话,由表层进入里层,由低处走向高处,于平淡处见真情、悟深意。

猜你喜欢

关键处主问题文本细读
善抓关键巧析文
聚焦关键处,让智慧“亲临”
文本关键处:阅读教学的重点
几何入门阶段做好“接枝”教学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