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文言小说的姓名称谓语研究

2022-02-25杨建伟

今古文创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对比研究

杨建伟

【摘要】《小豆棚》是一部清代志怪文言小说,其内部的姓名称谓语使用情况可以反映当时清代文言小说的语言实际情况。通过对《小豆棚》的姓名称谓语进行分类、将其与现代汉语的姓名称谓语进行对比,可以得出清代文言小说中姓名称谓语的特殊情况。官僚制度与尚礼文化也在姓名称谓语中得到反映。

【关键词】姓名称谓语;清代文言小说;对比研究;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H1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6-0031-03

称谓是语言中的一种人物指称现象,称谓语是用以指称的语言形式。姓名称谓语是称谓语的一类,有其独特的形式与功能。姓名称谓语的研究常常散见在各种对称谓语的研究中,但是近些年来对姓名称谓语的专门研究逐渐增多。许光烈[1]对汉语姓名称谓语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描写,说明了其特点;刘晨曦[2]对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做了专门研究,全面地分析了汉语姓名称谓语的各种形式情况。这些研究将姓名称谓语作为一个独立的称谓部分进行考察,深化了人们对姓名称谓语的认识。熊丹,陆勤,罗凤珠等[3]从自然语言处理的角度对明清小说人名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标注研究,涉及了姓名称谓语的历时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关注的是口语语料的情况,很少关注到文言小说的情况。

本文选择清代作为研究时代,选取文言小说作为考察对象,选取志怪文言小说《小豆棚》进行专书研究,可以满足研究目的。清代是逆溯姓名称谓语演变的一站,能够反映近代汉语的部分情况;姓名称谓语有较强的语体通用性,文言小说能反映白话与文言两种情况;《小豆棚》具有较好的语体代表性,体量适中,可以进行全文阅读检索。

姓名称谓语可以看作是以“姓+名”格式为核心变异的各种姓名称谓形式,内部必须包含姓名成分。文章通过分析《小豆棚》的姓名称谓语主要为了说明清代文言小说姓名称谓语的独特现象以及社会文化现实在姓名稱谓语中的反映。

一、《小豆棚》的姓名称谓语类型

姓名称谓语根据是否有头衔,可以分为单纯姓名称谓语与复合姓名称谓语。单纯姓名称谓语没有头衔成分,复合姓名称谓语则具有头衔成分。单纯姓名称谓语可以反映清代姓名核心变异的情况,复合姓名称谓语除了反映核心变异的情况还可以反映社会文化情况。

不同于现代人一般只有名,清代人还有字、号等类似于名的称谓。我们将字号作为一种头衔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维持单纯姓名称谓语的格式规律性以及解释合理性。

(一)单纯姓名称谓语

1.姓+名。(1)赵江,商丘人。 赵江是“姓+名”的格式。

2.姓。(2)刘也日贫,曷云沦亡。“略纪姓氏,曰陈与刘。”因而,刘是一个女子的姓。

3.词缀+姓(名)+词缀。在语料中,没有发现存在词缀+姓的情况,只有一处可能为词缀+姓(名)+词缀的情况。对于词缀+名的情况,由于不能找到原来的姓名,因而无法确认词缀与名的搭配情况。(3)昔有德州小李儿,初为人运船,偶一商登岸,遗金十笏,李得之,船主许妻以女。小李儿是李前加小,李后加儿形成的一个称谓语。

4.姓+“子”。(4)金阊怡亭王子、石顽刘子、鸳鸠、拳石李子、焦亭曹子,同下榻于平江抚署之“来鹤楼”。王子、刘子、李子、曹子都是姓后附加了“子”。无论从哪方面看,这个“子”都不是表示尊称的那个“子”,而是承载另外的语义。这个“子”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缀“子”,有可能存在实义,在另外的两则语料中,它作为表示男子的实词更为合理。“后十年,其友曾子一卿入粤。”“曾子凄然曰:‘此钱塘杨椒水也。’于是唏嘘凭眺,酹酒江心而诔之曰:‘呜呼悲哉!杨子椒水,生为才人,死为才鬼。’”“曾子一卿”与“杨子椒水”中的“子”是同样的,而“杨子椒水”出现的语境应当是庄严肃穆的,作为昵称的“杨子”不符合语境。当然,如果要考察清楚“子”的性质,可能还需要同时代的更多语料,本文只是将其作为姓名称谓语的构成成分进行说明。

5.姓+“氏”。(5)妻李氏,贤且美。李氏是李这个姓+

“氏”构成的姓名称谓语。在清代文言小说中,姓+“氏”的结构并不单单作姓名称谓语,还可以作为一种姓氏标志,例如“常州府江阴县观山村金女,未适武进之杨氏,皈心志礼于四大法王牟尼释迦诸佛……”这里的“杨氏”实际上是姓氏,相当于“杨家”,并不是指称某个人。“氏”似乎可以看作一个词缀,表示叫某某的人,例如“王氏”“七如氏”,但是在语料中出现了“氏”独立为词的情况,“莱州雄崖守御所屯民陈三义,幼聘同里女王氏,已而氏病,目失明。氏父谓陈……”“氏”独立成词,指代“王氏”,所以目前把它看作是一个词更好。

6.名。(6)江恶之,以为不祥,欲弃之榛莽中,其母不可,因名曰“榛”。江是赵江的名。

(二)复合姓名称谓语

1.姓名+头衔。(7)乾隆六十年岁在乙卯九月曾衍东七如氏书。曾衍东,字七如[4]。七如氏可以看作一个头衔,组合在姓名之后。

2.头衔+姓名。(8)后知其为前明开平侯常遇春之裔,其在即墨,盖避地云。开平侯是常遇春的爵位,作为头衔组合在姓名之前。

3.头衔+姓名+头衔。(9)其人为吾师袁南庄先生所契重,唱和诗甚夥,惜忘之不复记忆也。吾师,先生,都是袁南庄的头衔,组合在姓名两端。

4.姓+头衔。(10)此马二娘之自爱其纤纤也,可述已。马是姓,二娘也是一种头衔,两者组合在一起。

5.头衔+姓。(11)其顶无发,自呼为“秃梁”。人亦以“秃梁”呼之。秃梁是由特征头衔“秃”与姓“梁”组合形成。

6.头衔+姓+头衔。(12)平阴朱太史言,有祭酒刘公娶狐一事。祭酒刘公是由头衔“祭酒”“公”在姓“刘”前后组合形成的。

7.名+头衔。(13)先是,江翁不言豫人,又讳其姓,号“天水江先生”,人咸以为“江”也,今始知之。江是赵江的名,与“翁”“先生”组合形成复合姓名称谓,但是由于江也是一个姓氏,他流亡到的地方的人都以为他姓“江”,所以他儿子找到他后,村人才“今始知之”。

8.头衔+名。(14)王世名,武义人。年十七。父良,为族俊殴死。父良是由亲属头衔“父”与名“良”形成。

9.姓+头衔+头衔。(15)临安马指挥某,未尝读书,而雅欲教子。马指挥某是由“指挥”“某”连续在姓氏“马”后组合形成。

10.姓+头衔+名。(16)陈眉公继儒,优游林下,声誉一时。眉公是陈继儒的号,作为头衔组合在姓与名之间。

11.头衔+姓+“氏”。(17)贞女金氏,江阴观山村人也。贞女金氏由头衔“贞女”与姓“金”“氏”组合形成。这种组合是有层次的,应该是先由“金”“氏”结合形成“金氏”,再由“貞女”与“金氏”组合形成“贞女金氏”。

12.头衔+头衔+姓+“氏”。(18)邑令鲁人司马氏,秉正不阿。邑令鲁人司马氏由头衔“邑令”“鲁人”与姓“司马”“氏”组合形成。

13.姓+“氏/家”+头衔。(19)聘马氏女。是年,让入学,遂婚矣。(20)王家姐夫归。两者都在姓后添加“氏”或“家”,再加上头衔“女”“姐夫”形成。其中的“氏/家”可以省略,如“王姐夫归乎?”。

二、清代姓名称谓语的特点

本节通过将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与清代白话小说姓名称谓语进行对比,说明清代姓名称谓语的一些特点。姓名称谓语的对比主要是从格式入手,说明格式的异同。为了对比的简便,头衔按照研究惯例用T表示,姓用X表示,名用M表示,前附加成分用Q表示,后附加成分用H表示。

通过整理,《小豆棚》格式如下表:

表1.《小豆棚》的称谓格式

现代汉语姓名称谓的格式基本可以表示为:

A.单纯姓名称谓语格式:(1)X+M(m);(2)(Q+)X(x)/M(m)(+H);(3)XX/MM

B.复合姓名称谓语格式:[T+]XM(m)/X(x)/M(m)[+T]

x、m表示姓与名的变异式,/表示或、()表示可选,[]表示必选其一。

(一)单纯姓名称谓语的异同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小豆棚》中的单纯姓名称谓语变异式较少,没有前附加式与重复式的姓名称谓语变异式。尽管在语料中有小Z、阿Z、ZZ结构,但是它们都不能认定为姓名称谓语变异式。

(21)宋女固未许人,闻乐声,与其婢小曼出视。(22)阿嫱,广东肇庆女子也。(23)自此女子知生北上,与乙娘往来愈密,知女名深深。

从文章中看,小曼、阿嫱、深深都应该是名,而非名的变异式。这如同聂小倩的小倩一样,只是名而已。

《小豆棚》姓名称谓语的后附加成分只有“子”“氏”,而且它们是不是词缀还有待考证;名的变异式也比较少,基本上是以姓为核心进行变异。整体上看,《小豆棚》的单纯姓名称谓语并不丰富,局限在少数几类。

如果注重相同点,那么《小豆棚》的单纯姓名称谓语格式全部都包含在现代汉语单纯姓名称谓语格式中了。但是总体来看,差异多于共性,这有可能是清代姓名称谓语的发展格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语料不足导致的。

(二)复合姓名称谓语的异同

在复合姓名称谓语上,《小豆棚》的姓名称谓语格式与现代汉语的姓名称谓语格式同大于异。除了T+M+T这种格式没有发现,X+T+T、X+T+M为《小豆棚》姓名称谓语所独有,其他的格式基本一样。

考察下X+T+T、X+T+M格式对应的语料就会发现,X+T+T最后的T是一个不定代词“某”,现代汉语在使用这个词与姓名结合时,不是前置就是在姓名中或后,不会远离姓名,例如“马某三”“马某”“某年轻有为的刘教授”。X+T+M对应的“陈眉公继儒”中间的T是号,现代汉语姓名基本不存在字号了,这种格式的消失应该是伴随着字号的消失产生的。从格式成分的位置来看,现代汉语姓名成分后一般只允许一个头衔位置;从姓名成分的结合看,现代汉语中头衔成分不能位于姓名成分中间。

三、社会与文化的反映

联系社会与文化研究姓名称谓语已经是许多语言研究者所做过的了。顾日国[5]分析了称呼语的改变与礼貌、文化的联系。李树新[6]在分析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的时候就注意到文化心理对汉语称谓选择的影响。焦雄[7]在对《春明外史》称谓语的研究中也重视称谓语对政治、社会、女性地位的反映。我们在考察清代文言志怪小说的姓名称谓语的时候也需要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研究。

(一)官僚制度与头衔

头衔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份特征,而官本位思想以及慕上心理往往会导致头衔以官职的形式出现。不同时代的官僚体系就会形成不同的官职头衔,从《小豆棚》的复合姓名称谓语来看,许多头衔都是官职。例如:

(24)太守张文衡出迎,而应元声言报谒,随文衡肩舆,并从卒数百,拥而入……(25)平阴朱太史言,有祭酒刘公娶狐一事……(26)妾前邑侯韩凤山女也,钱塘人,字娟娟。(27)铁岭高少司寇其佩,字韦之,号且园。

“太守”“太史”“祭酒”“邑侯”“少司寇”都是官职或爵位。通过考察复合姓名称谓语的头衔,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官僚制度。反过来看,官僚制度的改变也会导致头衔的变更,比如现在我们不会称某人为太守,而是称省长了。

(二)尚礼文化的反映

中国是礼仪之邦,非常讲究“礼”。中国的尚礼文化致使了姓名称谓语的复杂演变。不直呼其名就是中国尚礼文化的一种语言表达,它在语言中表现为在可以称呼人的姓名的时候不称呼姓名,而是选择异称与尊称来称呼所指对象。我们在清代志怪文言小说中可以看到因为不直呼其名而导致的两方面的变异。一方面,通过拆分姓名重新组合的方式形成复合姓名称谓语;另一方面,通过添加尊称来形成复合姓名称谓语。

(28)A.陈眉公继儒,优游林下,声誉一时。B.曾七如,名衍东,字青瞻,号七道士,山东嘉祥人。C.李将军,名士元,字小溪,直隶通州人也。(29)A.谢公子将促归,小女子无以为赠,敢置杯酒蒸豚,为公子祖饯于舟中。B.妾小青也,郎即冯郎。当时见逐孤山,此照曾经三易。C.张大哥,有事奉恳。

(28)中的三例都是拆分姓名,重新组合。不同于BC两例单独将名列出来形成小句,A例是直接组合在号后面的,形成复合姓名称谓语。BC两例实际上可以通过删词合并的方式形成复合姓名称谓语,表达为“李将军士元”“曾七如衍东”,而A例也可以通过分离增词的方式,表达为“陈眉公,名继儒”。由此可见,这两种拆分表达具有一致性,但是演变途径不同。一种是形成小句,一种是形成复合姓名称谓语。

(28)的三例都是来源于对话。按理说,对话可以人名直接进行,但是这三例都不是出现人名,而是以尊称的通用称谓语作为头衔组合在姓后面替代人名进行交谈。

尽管《小豆棚》中更多出现“姓+名”形式的称谓语,但是作为人物介绍性表达与对话称呼性表达,我们更加注重这种非常规表达的背后动因。文化是这种变异的可解释因素的一部分,联系文化因素来分析姓名称谓语的复杂性可以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反之,从语言看文化,这种因尚礼文化而形成的姓名称谓语形式也在反映这种文化特质。文化与语言的互动关系在姓名称谓语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综上所述,通过全文检索清代志怪文言小说《小豆棚》,找出其中的姓名称谓语,发现《小豆棚》至少存在着5种单纯姓名称谓语格式,12种复合姓名称谓语格式。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得出一些猜测,即清代文言小说语言与现代汉语相比,在单纯姓名称谓语上异大于同,在復合姓名称谓语上同大于异。文章最后分析了姓名称谓语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映,主要谈论了官僚制度与头衔的互动关系以及尚礼文化与姓名称谓语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许光烈.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0):20-24.

[2]刘晨曦.现代汉语姓名称谓语研究[D].湘潭大学,2007.

[3]熊丹,陆勤,罗凤珠等.基于语料库的明清小说人名与称谓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5,29(01):19-27+43.

[4]盛伟.《小豆棚》及其作者曾衍东[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1,(04):69-73.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10-17+80.

[6]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77-82.

[7]焦雄.《春明外史》称谓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对比研究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