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智班会中情智育德的三种策略*

2022-02-24孙玮洁

中国德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情智班会课班会

■ 孙玮洁

班会活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情智班会活动既要关注学生的“情”,重视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智”,重视学生智慧处理情绪以及智慧做人做事的能力的养成。

情智育德涉及孙双金老师“情智教育”的两大范畴——情感范畴与智慧范畴,“情”指向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智”指向的是智慧、知识技能领域。“情智育德”把“道德情感”和“知识智慧”的教育目标同等看待,旨在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智慧的全面发展、和谐共生。在小学班会活动中“情智交融,和谐共生”,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方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情智班会”是实现“情智育德”的重要途径,班会活动中,教师要依据主题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入境,更要用心入情,以情感带动学生,实现师生共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对话智慧点拔学生,并将学生内化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导引、关联至生活。简而言之,情智班会就是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通过设置情境,挖掘班会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营造积极的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班会课堂。

一、情境教学,以情激智

班会活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情智班会活动既要关注学生的“情”,重视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智”,重视学生智慧处理情绪以及智慧做人做事的能力的养成。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他的“三中心”说——儿童中心说、活动中心说、经验中心说,其根本就是强调德育的情境性、生活性。德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模拟、创设“说明性情境”“道德两难情境”和“体谅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逐步深化德育认知,进而得到情感的激发、认知的提升。

(一)说明性情境,提高道德认识

儿童道德认知能力的提升需要情境,情境中有事件、场景、人物,有真善美的启迪,有假丑恶的反衬。比如,有教师在上班会课“情绪万花筒”,引导学生识别情绪时,选用富有道德寓意的绘本和故事来营造情境。要理解情绪的表达,就选用了《生气汤》《我不想生气》《苏菲生气了》《我变成一只喷火龙》等绘本,图解如何疏导愤怒情绪,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二)道德两难情境,激发道德探究

“情智班会”中尤其能点燃学生情智的一类情境就是“道德两难情境”,教师在设置道德两难情境时,需注意最好能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贴近生活的事件。例如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课中,教师可以设置“好朋友在考试中传小纸条给你,该不该揭发?”这样的两难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时,可以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尝试各种不同的道德推理方式,促进其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道德两难情境可以说是开放性的情境,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思维都极具挑战,因此,教师在开展两难情境教学时,需做充足的准备,做好学生的脚手架,支持学生认真思考,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三)体谅情境,促成换位思考

“体谅情境”是情智班会中设置情境的常用方式,“体谅情境”即以理解和体谅到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从种种人际互动事件中提炼,使学生作为当事人身临其境,把自己代入情境。班主任在情智班会中创设情境,要把握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比如,笔者在执教“文明待人”的班会课中,设置体谅情境:小冬看到敏敏放在笔盒里的小发圈很好看,就拿去玩,结果弄丢了,接着可能发生什么事?教师引导学生介入事件,体会小冬和敏敏的心情和处境,提高对待人之道的道德判断力。

二、智慧对话,点拨启发

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围绕中心话题,有组织、有准备、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行为引领,以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完成教育任务。情智班会的实现途径之一,便是师生间的精彩“对话”和心声“吐露”,以智慧的对话,促使师生在班会活动中有效落实教育目标。

(一)锐智提问,激活思维

学生的习惯养成和道德认知只在对话与实践中才得到推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建构的过程应具备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情智班会”中班主任智慧发问,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客观的知识中获取主观的道德认知,正呼应建构主义中“主动建构”这一过程。如在“挑战自己”班会课中,有教师通过一次比一次振奋人心的激励话语引导学生不断挑战在30秒内的鼓掌频次,紧接着分别问学生:30秒能鼓掌多少下?比较几次鼓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导致鼓掌的次数不同?教师有意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论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潜力,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道德感知的主动建构者,对自己的认识也层层加深。

(二)机智回应,调动情感

儿童好玩、好奇、好问、好动,喜欢儿童化的语言,在情智班会中,班主任可以趣味化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有教师在执教班会课“情绪之花一路绽放”时,充分照顾到班上学生的情绪,当发现有学生因未能参与游戏而表现出“伤心”时,教师在进入下一项游戏挑战时马上转变引导语:“老师安抚‘伤心’的你,请你来做我的小帮手,好不好?”学生的情绪在老师智慧话语的点拔下,一下重新点燃起来,学习动机被调动。这就是语言的“智”,是师生的智慧碰撞。“智”达到了,“情”也达到了,正是我们追求的情智素养。

(三)适时追问,促成反思

课堂因评价而生动,学生因评价而精彩。因此,班主任在班会活动中,要最终达成教育目标,必须让学生发自内心说,要有真生成。那么,班主任在上课过程中要做到认真倾听,关注每名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学生的道德倾向。对于模糊的回答要适时追问,善加说明,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班会课中,除非学生出现道德偏差需要纠正,否则班主任对学生的回答,更宜采取正面引导和鼓励,如此才能使学生更深入、更持久、更深度地参与到班会课中。班主任循循善诱,通过适时追问,“点石成金”,促进学生智慧做人做事能力的养成,提升学生的道德感知力。

三、 实践延伸,情智共生

情智班会在实施中不仅需要教师用情境、语言拔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唤起学生的情趣、情味和情感,实现师生共情,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论证,变被动为主动,进而转化为创造力,引领实践。

(一)课内创设实践机会

班主任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价值引导时要做到把主题班会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并且坚持“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悟”,如此才能更好地达到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效果。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的主题班会中,为使“富强”能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笔者设计了“富强有我自律少年”的环节。笔者首先以“富强”二字的拼图导入,让学生畅谈生活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富强,再通过视频素材架设“富强”与“自律”的桥梁,从国家层面拉近至个人层面。课后,笔者布置小任务,请学生同爸爸妈妈分享所学内容,加深对富强主题的理解。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精心设计活动,将会使主题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学生的素质提高了,正确的价值观也慢慢建立起来。

(二)课外注重融入生活

道德实践与日常生活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情智班会最终的目的也是通过对学生情感与智慧的激发,连接其生活,使班会中产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导引其在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因此,情智班会的时空远不止一堂班会课,它须走入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在设计班会课的过程,给学生设计生活中的小任务,或可将与班会主题相关的评价渗透到学生的一日生活中,以此促使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久而久之,学生经过充足的行为训练,便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情”“智”促行,班会内容便不会成为敷衍的表象。

当然一次班会的结束并不代表着教师育德的完成,它可能是前一项任务的延续,也可能为后一项任务指明方向。“情智班会”能抓住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唤醒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浓浓的真情下,“情”“智”共生、“情”“智”促行,支持学生的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情智班会课班会
情智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校域样本
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情智德育”活动掠影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激趣写作,构建情智并融的作文课堂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情智英语”教学主张及实现路径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