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22-02-24文苏冠领徐建刚张文强

中关村 2022年1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互联网+专业

文苏冠领 徐建刚 张文强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观上必定存在一定的差别。普通院校因为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在教育价值观念上与职业院校存在显著差异。就普通院校本身来讲,其在执行自主创新创业教育时,会考虑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教育调节,根据教育系统将学生们培养成实践活动能力很强的社会人才。因而,需要职业院校对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调节。具体来说,职业院校教育应在制定有效课程设置的前提下,进行有实践价值的创业创新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达到职业院校培养在校大学生出色创业创新能力和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彰显了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意味着人才专业技能将从原来的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向变化。当代职业院校若要培养出色的人才,应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使学生有更强的开拓精神,在未来的道路上追求进步,敢于创新,不害怕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中维持强悍的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占领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尤其是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这类人实践活动能力强,擅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供专业的服务平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经过实际认证的基础理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

学科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同时学生还需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须要在确保学生有一定知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推进,让学生在生活得到更好的学习感受,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根据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并促进他们对事物进一步开发设计。除开设必修课程外,学校还应向学生教授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并为他们构建专业的实践平台。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现状

(一)创业创新教育模式比较传统

在职业教育情况下,高职生根据操作系统类的课程获得了极强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力比学术型本科毕业生强得多。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老师的正确引导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但有关研究发现,许多职业院校更重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把握和应用。激励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中进行专利发明,参与职业技能竞赛,专利权创作尽管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和具体生产制造有一定差异,其以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导。专利权可以借鉴,在职业比赛中,学生期待根据职业比赛得到知名度,而实训设备和指导教师数量不够,教师无法具体指导她们参加比赛,也无法接受先进的技术培训。因而,职业院校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还比较传统,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二)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职业院校在自己的影响力和作用下,为培养出色专业性人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许多职业院校都是更注重学生的论知识,以确保学生成功学生就业,却不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在激烈竞争的今日,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教育,却不入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观念。许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比较有限,觉得自主创业和自己不相干,不够重视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学校对学生欠缺正确的引导。学校可以将大量创新创业的具体内容渗入到课余活动中,教材具体内容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导,不用完全融进创新创业的概念和含义创。

(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不足

创新创业文化教育因为具备十分复杂的专业和实践要求,所以对创新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老师的职位一般由一部分师资队伍出任,专业知识渊博的师资队伍又被下派担负教学内容。但是创新教育对实践要求极高,专业技能只是最基本的规定。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在思想上对创新创业要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社会经验。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层面欠缺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老师,课外教育老师水准不足。此外,部分学校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肓,忽略对学生实践活动精神、探寻精神、探险精神等出色精神和品质的塑造,造成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教育气氛显著不够,学生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实践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国家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给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其中要注重学生实践的必要性,但许多职业院校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欠缺完备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实践产业基地。尽管学校设立了实践课程内容,但与理论教育对比实践课程占比较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无法充分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参与实习,但是不能完全掌握与企业需求有关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因而,目前的职业院校必须建立健全的实践课程体系,健全已有的课程体系。很多职业院校高度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但在书写实际协议书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企业不够重视学生能力的教育,不能给学生安排与其专业高度联系的工作。假如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就很难再得到创新创业的能力。

四、“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路径

(一)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在“互联网”新形势下,高职生的创新创业方式增加了许多,技术专业的整体实力也比过去提升了许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实践的途径上要勇于创新。根据丰富多彩的实践主题活动,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激情:(1)自主创业实践主题活动要面对学生技术专业,尽量包括互联网的具体内容,如互联网电商、互联网货运物流等。使大学生可以规划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策略和实施意见,增强学生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塑造学生自身的观察力和决策力。(2)在自主创业层面,创业过程中增加校内外创业师生团队,老师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操控创新创业的风险性,让学生慢慢掌握如何识别、评定和解决商业运营模式的知识和了解开发设计里的风险性,提高其自主创业的通过率。(3)地区职业院校、实训设备经销商、公司、政府部门可以举行以“互联网”逻辑思维为核心的各种竞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者杯”创新创业大赛等。这种比赛可以展现专业能力,以团队协作比赛为主导,让大学生掌握自主创业的关键因素,如自主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企业内控、经营风险操纵等。(4)认真梳理技术专业比赛的要求,根据比赛推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比赛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短板和技术专业比赛的技术含量。

(二)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分析现阶段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够完整,其无法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学生广泛欠缺创业意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出台颁布创新创业现行政策,让更多的职业院校充分认识到这类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把这门课程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逐渐激起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参与企业实训及其他实践主题活动,让他们有充分的锻炼机会。学生参与的活动越多,就越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困难,从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让企业认同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这样的状况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

(三)建立综合性导师团队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否具备综合性能力关系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实际效果。因而,规定高校辅导员队伍综合能力水准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创新创业文化的教育一般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多层次的文化教育能力,进而更好地塑造学生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多层面的创新创业能力。因而,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老师队伍的建立,这支队伍不能没有理论教育老师和各个方面的技术专业老师。实践型管理者必须具备全方位多元化技术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多领域的综合知识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这样辅导员就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学习进行有效具体的指导、监管和评价,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突破,协助学生发展综合性的创新创业能力。一般来说,师资队伍可以由一些专家和社会成功人士构成,这样既能确保队伍具备有力的知识理论,又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四) 结合互联网,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各职业院校应以创新创业文化教育为重点,提升该方面的人力、物力的资金投入。职业院校要执行创新创业文化教育,首先要融合互联网创建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如今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应依靠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和教育资源,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课程紧密结合,学校需紧紧围绕塑造学生创业观念、丰富学生创业基础理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投影大量的创新创业实例,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观念;另一方面,老师可将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基础知识列入学生的选修课程中,激起学生创业的学习兴趣。并由老师依据学生本身的发展潜力、技术专业、创业意向,进行分类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塑造学生创业逻辑思维,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

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层面还存有一些不足,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要求存在差距,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因而,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职业院校应大胆应用'互联网'逻辑思维,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增加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丰富大学生创业的实践主题活动和就业岗位。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互联网+专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