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例经导管右心房途径三尖瓣置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2022-02-24

中国临床护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积液胸腔手术

王 爽 程 芬

三尖瓣病变通常以三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瓣膜狭窄较为少见。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主要可以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1]。器质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总体发病率较低,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棘手问题[2]。传统外科治疗手段需要开胸及体外循环支持,且患者本身心功能低下、全身身体情况差,导致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往往有左心瓣膜手术史,再次接受体外循环三尖瓣手术风险更大。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瓣膜性心脏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得以纠正[4]。国内外对经导管三尖瓣置入的治疗已逐步发展,但相关护理却鲜有报道,本文对笔者所在科室2019年收治的6例经导管右心房途径三尖瓣置入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9年5-10月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了6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右心房途径经导管置入三尖瓣瓣膜术。患者资料见表1。

表1 6例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资料

1.2 手术结局

6例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经导管右心房途径三尖瓣置入术,手术顺利均安返监护室,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5例患者于术后6~48 h内拔除气管插管,2例患者术后发热伴白细胞升高,采用头孢唑肟钠静脉输注,3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2例患者术后B 超提示中量胸腔积液,予以床边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术引流,病情好转。2例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经过对症处理及使用抗心率失常药物后好转。1例患者因术后循环不稳定,B超提示中量瓣周漏,心肺功能差,无法拔除气管插管,于术后第9天行气管切开,因经费问题家属要求转当地医院继续支持治疗,术后3个月电话回访患者因病情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改善心功能

本组均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心功能较差,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应积极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手术的耐受性[5]。(1)常规给患者服用强心、利尿补钾药物,缓解患者右心衰症状。其中2例患者活动后胸闷,夜间不能平卧,同时使用多巴胺4 μg/(kg·min)、米力农5 μg/(kg·min)静脉泵入,并调整利尿药(呋塞米注射液)剂量,控制液体入量,量入为出,控制心衰症状。(2)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让患者练习缩唇式呼吸,3次/d,每次5 min。(3)遵医嘱给患者氧气吸入,3次/d,每次2 h,以增加心肌供氧。(4)手术前3日,指导患者停用华法林,给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克赛)4 000 IU皮下注射每日2次,以减少因华法林半衰期过长导致的手术出血风险[6]。

2.1.2 完善术前评估

积极完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四项、血型、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CT血管扫描、肺功能检测等。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及其他严重合并症,以减少手术的风险。手术前1天遵医嘱备血、备皮,行抗生素皮试,再次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宣教,使其知晓手术的目的及手术前后重点注意事项,告知术前8 h禁食,术前4 h禁饮。

2.1.3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年龄偏大,且病情重,再加上经导管右心房途径三尖瓣置入术是新近开展的介入手术,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方式不了解,对手术效果担忧和焦虑,心理压力大,医护人员主动关心鼓励患者,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介入三尖瓣置入的相关知识、手术的方案及注意事项,针对不同患者所面临的担忧,有的放矢的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术后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动态监测及记录患者心率、有创动脉血压、呼吸、体温、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四肢末梢温度、尿量的变化。遵医嘱持续给予多巴胺5~8 μg/(kg·min)微量泵泵入,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严格控制患者术后输注液体的速度和量,关注患者下肢水肿情况,必要时给予利尿剂,维持每日出入量平衡,在保证有效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减轻右心负荷。1例患者术后循环不稳定的患者,应用米力农、前列地尔降低心脏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护士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及时发现诱发心律失常的各种因素。动态监测血气分析结果,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使患者血清钾维持在4.0~4.5 mmol/L,必要时遵医嘱给予0.9%氯化钠溶液30 mL+10%氯化钾20 mL微量泵静脉输注。本组有5例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心房颤动,及时使用去乙酰毛花苷丙及胺碘酮等药物后得到缓解。2例患者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推注、补钾药物等处理得到改善。

2.2.2 精细化气道管理

本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护理人员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遵医嘱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3~5 cmH2O(1 kPa=10 cmH2O),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吸痰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听诊双肺呼吸音的变化,观察并每班记录气道压力,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本组2例患者术后发热伴白细胞升高,根据痰培养结果,改用头孢唑肟钠静脉输注,3次/d,3 d后复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正常。有报道[7]表明,实施早期拔除气管插管能够有效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本组患者未经过体外循环,在患者清醒,循环稳定,且氧分压正常的情况下实施早期拔除气管插管,5例患者于术后6~48 h内成功拔除气管插管,1例患者因循环不稳定,肺功能差,不能撤除呼吸机,于术后第9天行气管切开。定时给患者进行翻身拍背,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以促进痰液排出和促进肺部扩张。

2.2.3 疼痛护理

关注患者疼痛情况,采用数字疼痛评分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8]做好疼痛评估和护理,本组病例均为小切口后留置胸腔引流管,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牵拉,避免患者因切口疼痛而不配合用力咳痰或早期活动,本组有1例患者伤口疼痛,NRS评分为5分,在尝试安抚患者、帮患者转移注意力未能减轻后,遵医嘱给予地佐辛5 mg肌内注射后,疼痛得到缓解。

2.2.4 抗凝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95%的三尖瓣置换术中使用生物瓣的患者需终身行抗凝治疗[9]。本组患者在介入三尖瓣术后48 h后常规服用华法林,以术后第1天测得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结果决定第一次服用的华法林剂量,并定期监测抗凝指标,根据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INR为2.0~3.0,并根据INR结果密切观察患者鼻腔、牙龈有无出血、皮肤黏膜有无瘀紫等出血征兆,肢体是否出现麻木、活动障碍等栓塞情况发生。同时指导患者做好自我观察,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护华法林用量。本组患者未发生出血情况。

2.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三尖瓣置入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脑卒中、胸腔积液和瓣周漏。(1)脑卒中。严重的心肌病会导致心排血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易发生脑卒中。心导管和血管内治疗可导致脑卒中的风险为0.2%和0.3%[10]。因此,心脏手术后要重视评估患者神志变化,每小时检查患者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关注四肢肌力及活动情况,发生神经系统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行CT、磁共振等检查明确病因。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1 d发生谵妄躁动,遵医嘱给予甘露醇脱水,醒脑静等醒脑药物,护理人员每班对患者进行唤醒,进行格拉斯哥评分。患者于术后第4日意识清醒,无明显脑部后遗症。(2)胸腔积液。在拔除胸管后,定时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的变化,重点观察患者面色、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变,以警惕胸腔积液的发生。本组有2例患者在拔除胸管后2~4 d出现中量胸腔积液,表现为明显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氧分压降低,积液区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行X线检查提示胸腔积液,经床旁B超引导定位下协助医生行积液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症状得到缓解。(3)瓣周漏。病变的三尖瓣环缺乏纤维组织,发生钙化的可能性较大,极易造成术后瓣周漏的发生[11]。术后早期每日行床边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术后三尖瓣启闭活动程度、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及下肢水肿等右心衰表现,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发生瓣周漏,1例为微量瓣周漏,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未诉不适,顺利出院。指导患者定期复查B超,不适随诊。1例患者术后循环不稳定,小便少,中心静脉压升高,使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仍然偏低,经床旁B超提示患者三尖瓣瓣环牵拉明显且不均匀,形成过度扩张的三尖瓣瓣环极度不规则,置入的新瓣膜不能完全覆盖,导致中量瓣周漏,给予对症处理,继续观察。

3 小结

经导管右心房途径三尖瓣置入术是一项新的介入技术,术前护士应做好评估及准备工作,充分了解患者生理及心理情况,术后除常规病情观察、抗凝治疗外,应注重右心功能的维护、气道的管理及并发症的观察。鉴于目前该手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获取的病例数有限,对相关护理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猜你喜欢

积液胸腔手术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机探讨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关节积液要科学适当地抽掉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腹水、胸水、心包积液,都是什么病?
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置管闭式引流并腔内化疗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