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探索

2022-02-24张波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量感分析探究

张波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到数学学习中“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基于此点,本文就小学数学的量感可视化教学进行分析探究。借助可视化教学, 通过情景创设、数学实验操作和实践,将抽象化为具体,触发学生的量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分析探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2-

“量”这一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的量很容易理解,比如体重、身高、元角分等,但是有的量学生理解起来是较为困难的,比如公顷、吨、千克等。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应用这些单位,对其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所以在考试中会选错单位,让教师哭笑不得。学生在单位选择上的模糊不清也正是他们量感缺失的表现。从这个方面来看,培养学生的量感其实并不难下手,只需要教师花更多时间在带领学生体会感悟物体的大小、长短、体积、重量、规模等。学生在脑子里有了不同量的概念,也就不会选错单位、犯一些低级错误。由此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教育改革提出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的目的。

一、可视化教学的概念和好处

量感实际上是一种感受,不是课本上能看到的文字,也不是现实能摸到的形状,因此是很难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将量感转变为可以真实看到摸到的东西,在课堂上应用可视化教学,将量感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量的概念、培养出量感。

正如其字面意思,可视化教学就是通过教学方式或利用相关技术将原本看不见摸不到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视化教学更加简单直接,它将复杂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换一种方式简单明了的展现给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还能够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曾经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很少注重量感的培养的,教师在上课时会更注重解题技巧的讲解,评判学生学习成果好坏的标准也仅仅是分数。教师也很少有精力去了解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抽象化的知识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也会反应在分数上。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善用不同的学习情景吸引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巧用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利用好可视化教学能够将抽象化为具体这一特点,通过可视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量感,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提高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的应用探究

1.巧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情景学习法是一个已经被大范围应用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为教师先设定一个情景,学生在此情景内展开学习讨论,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教师一个人讲解知识点会让学生很难做到专心致志,容易走神发呆。通过设置一个合适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答案。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符合小学生当下好奇心重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设置学习情景时教师要着眼于两点,一是情景最好是学生所熟悉的简单易懂的内容,二是尽量贴近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学生对教师设定的情景是很陌生的状态,那么教师还要分出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去解释,可能会耽误课程进度。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体积》一课时,比起教会学生计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会到什么叫做体积。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乌鸦喝水的学习情景,这是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寓言故事,把学生带入乌鸦的角色,思考要怎样自己才能喝到水。学生都能回答上来,要利用小石子,将石子扔进瓶子里,水位就会上移。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小石子扔进去水就能上来呢。由此引出体积的概念,这时体积这个量就不再是抽象的了,它变身为小石子和水展现在了学生眼前。在这个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于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利用情景教学,将抽象的量变得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数学实验,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就要转变教学方法,不能再延续曾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老一套。只有学生自己实打实的体会到了量的概念,才能有量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关于量的实验,让学生也参加到对量的探索中去,比如要想知道一个操场的面积应该用什么单位,就带学生去实地测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对量有更深刻的理解,还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找次品》这一章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天平实际操作一下。利用天平两两称量找出次品这个方法是很容易掌握的,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千克的概念。在课前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比如鸡蛋、橘子、一瓶水、一本书等,让学生利用天平自己称量出这些物品的重量,再随机拿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让学生估算重量,找出最接近一千克的物品,在这个估算和选择的过程中,将抽象的重量单位转换为可以摸到的实物,有助于学生掌握千克的范围大小,在做题选择重量单位的时候能把握住一个标准,正確度自然就提高上去了。

总而言之,要想将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任务融合到小学数学课堂上去,就要做到将抽象化为具体,将量的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可视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发学生的量感学习潜能,以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宇玫.在小学数学中开展量感可视化教学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1(19):64-66.

[2]方超.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1(01):95-96.

猜你喜欢

可视化教学量感分析探究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模式探讨与改进
关于税收应用中的数据库安全机制浅析
高中历史可视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GIS设备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