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凰文脉

2022-02-24许国华

回族文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选文脉状元

许国华

1

从凤凰山文昌阁款款而下,一同前去拜谒的朋友忽然问我:“南朝梁昭明太子为何会在鸷山、河阳山隐居读书,编修《文选》?”

我自然一脸茫然,答非所问。

他笑笑,拿出手机百度了地图,指画着递给我看:“你看,顾山、鸷山、河阳山、铜官山、福山,这五座山五点一线,实为一脉,构成‘五峰水型笔架山’,鸷山、河阳山居其中,‘前凤后鸷’,河阳山如丹凤展翅,故又称为凤凰山。鸷山如鸷鸟振翼,蓄势高飞。奚浦、三丈浦、让塘、严塘、浪澄塘曲水绵绕,如笔舞银蛇,尤为精妙,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利科甲、旺文才。昭明太子选中此地,想必是经高手指点,以利《文选》编修。”

一语点醒梦中人。河阳山地区(今凤凰镇)自古便是山灵水秀、文昌兴盛的地方。站在文昌阁的石阶上,我忽然有了某种顿悟,在悠扬了六千年河阳山歌的不朽传承中,在茂盛了一千五百年红豆树的倔强生命里,透过千年古刹永庆寺的晨钟暮鼓,隐隐感应到了河阳山地区勃勃跳动的脉搏。

这或许就是那位朋友所说的千年传承不息的凤凰文脉。

2

那年,凤凰的桃花开得格外红艳。

昭明太子萧统站在鸷山之巅,眺望“前凤后鸷”的风水格局,想起了屈子《离骚》诗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凤鸟、鸷鸟都是传说中的神鸟。身为皇室贵胄的萧统,以“鸷鸟之不群”的独到眼光,相中了凤凰这一宝地,便隐居于鸷山、河阳山,潜心读书,编修《文选》。

蕭统出身在文学世家萧梁皇室。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即位的当年,便立两岁的长子萧统为皇太子。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统英年早逝,谥号“昭明”。

如果说六千年前悠扬的河阳山歌是凤凰升起的第一缕人文炊烟,那么萧统隐居编修《文选》,惠泽后世,可以说是给凤凰呈上了一份特别的“营养早餐”,一下子打通了凤凰的文脉。

高颜值的萧统,留下了这部高智商的《文选》。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到南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多位作者七百余篇诗文“范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文选熟,秀才足;文选烂,秀才半。”一部《昭明文选》,成了文学的“启蒙书”,科举的“教科书”,千余年来盛传不衰。李白、杜甫、韩愈等唐代大文豪都曾发愤攻读过《文选》。据《酉阳杂俎》记载,“李白前后三拟《文选》”,可见其下功夫之深。杜甫有诗云,“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说出了熟精《文选》与写诗之间的关系。

有唐一代,《文选》地位极高,与《论语》《尚书》《毛诗》《左传》等经书相提并论,成为士子的必诵之书。唐代金城公主远嫁吐蕃,所索之书唯《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足见其书远播异域,影响深远。

就在这个名垂后世的大唐,河阳山的读书台上,风度翩翩的少年公子陆器,一边手不释卷,浸淫《文选》,一旁红袖添香,佳人侍读。功夫不负有心人,佳人促君占鳌头。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河阳士子陆器春闱夺魁,高中状元,成为江南吴郡首位状元。

闻此喜讯,李十三娘倚立在昔日侍读的读书台旁,欢喜而泣,笑靥如三月桃花,红艳艳,喜盈盈,盼望心上人陆状元衣锦还乡,喜结良缘。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才子佳人共读《文选》的缱绻缠绵,五百年后依然被文人墨客艳羡仰慕。元代文学家、书法家铁崖先生杨维桢,慕名前来凭吊陆状元,写下了《游秀峰吊陆状元》:

河阳山色画图开,绝壑悬崖亦壮哉。

华表不闻仙鹤语,醴泉曾引凤凰来。

玉鱼金碗埋黄土,石兽丰碑长绿苔。

独有桓桓丘陇在,秀峰相对读书台。

与杨维桢同庚卒的学士陈基,索性与弟弟陈聚一起,隐居在河阳湖下,构筑“夷白斋”,远离朝堂险恶,过着读书吟诗的恬静生活。一时,文人雅士云集湖下,读书吟诗,习字作画,一派桃源景象。难怪后人将“湖下书声”列为河阳山外八景之首。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河阳山下,朗朗的读书声,成了一道隐现的文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

丹凤展翅、因凤而化的凤凰山,是沾着状元灵气的,被誉为“状元山”。山上文昌阁的香火也格外旺盛。

这也难怪。自唐至清的一千三百年间,共产生文状元五百九十六名,其中苏州就出了四十五名文状元,尤其是清代的苏州共出了二十六名文状元。科甲之盛,冠于天下,形成了“姑苏文盛出状元”的壮观。无论苏州状元如何了得,在“状元山”面前,只好放下架子,仰面瞻视。

河阳人陆器,唐开成五年庚申科状元,苏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为苏州“状元之乡”美誉开了“头彩”。

恬庄人孙承恩,清顺治十五年戊戌科状元,清代苏州府第一位状元,从而开启了有清一代苏州共出二十六名文状元的科举盛事。

这两位引领苏州的标杆性状元,皆出自凤凰,怎不令人惊叹河阳山文曲昌兴?据统计,区区一个凤凰镇,历史上产生四名状元、一名榜眼、三十一名进士。科举之盛,可见一斑。

河阳山文昌之兴,远近闻名,吸引了不少寄籍士子。汪绎与汪应铨的先祖均为安徽休宁籍,他俩先后流寓并寄籍常熟(当时河阳山隶属常熟),隐居在河阳山下,攻读诗书,大魁天下。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河阳山上的桃花是红艳艳的幸运之色,二汪更是有胜过桃花运般的幸运,双双高中状元。汪绎是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状元,汪应铨是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状元。最终,汪应铨将身后之躯也托付给了鸷山,让“前凤后鸷”的桃红永远红艳艳地陪伴着他。

历史上,凤凰最为荣耀的科甲旺族,莫过蒋氏的“一门十二进士”。

港口蒋氏,是个家训严厉、家风醇谨的官宦世家、文艺世家。康熙癸丑进士、监察御史蒋伊为家族编制了《蒋氏家训》,让子孙后世永铭教诲,从此蒋氏科甲联登,簪缨奕世。自蒋伊父亲蒋棻进士及第后,蒋伊及子蒋陈锡、蒋廷锡,孙蒋涟、蒋泂、蒋溥,曾孙蒋柟、蒋檙,玄孙蒋光祖,来孙蒋士麒、蒋士骥等人相继考中进士,产生了蒋廷锡、蒋溥父子宰相,云贵总督蒋陈锡、山东巡抚蒋洲等封疆大吏,可谓硕儒辈出,簪缨不绝,累世显荣。

从苏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陆器到咸丰榜眼杨泗孙,从“冰心铁面”御史徐恪到刚正刑官钱朝鼎,从忠节参政钱泮到盛世名宦蒋廷锡、蒋溥父子,从刚正学政萧奎到封疆大吏蒋陈锡,从忠义状元孙承恩到嘉庆进士杨希铨……这些科举达人,以他们的学识才气、道德文章、人格品行,立言立身,流芳青史,光照后人。

科甲鼎盛,挺起了凤凰文脉的脊梁,造就了一批立身敦行的名贤大家,构架了一道璀璨绚丽的文化风景。

4

到了清代,凤凰文脉便奇峰迭起,大放异彩。杨氏书法蒋派画,如同飘逸在河阳山上的两朵彩云,异彩纷呈,绚丽夺目。

蒋氏与杨氏,名列当时“翁庞杨季是豪门,归言屈蒋有名声”的“八大姓”之列。蒋氏是港口蒋廷锡家族,杨氏是恬庄杨沂孙、杨泗孙家族。

细考这两大家族,不难发现都是诗礼传家、恪守庭训的家族,家学渊源深厚,风雅相传。

簪缨继世、科第传家的港口蒋氏家族,是个书香世家、文化世族,数代皆有画名。

蒋廷锡父亲蒋伊,工于诗文,并善绘画,曾创作了十二幅反映流民生活困苦的画作,与《疏论》一起呈献康熙帝,為民请愿。蒋廷锡是康雍两朝的名宦,著名诗人、画家、学者,少时即有诗名,为“江左十五才子”之一。自幼受家庭画艺熏陶的蒋廷锡,继承和发展了清初恽寿平的没骨画技,变其纤丽之风,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

“蒋派”花鸟画的领军人物自然是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的蒋廷锡。家族中得其遗法,成为正传者,是他的儿子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蒋溥、山东巡抚蒋洲,女儿蒋淑,侄子山西布政使蒋泂,孙子兵部侍郎蒋檙、无为知州蒋尚桓,胞妹蒋季锡等。蒋氏后人中如蒋培年、蒋之均、蒋问、蒋宝龄等人,皆有画名。

画史对蒋廷锡的“蒋派”花鸟画艺术评价一直很高。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这样评价:“以逸笔写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赋色,或晕墨,一幅中恒间出之;而自然洽和,风神生动,意度堂堂。点缀坡石水口,无不超脱,拟其所至,直夺元人之席矣。士大夫雅尚笔墨者,多奉为楷模焉。”蒋廷锡曾以唐朝王维、元初赵孟頫等自许,在题画诗中云:“以画作诗诗细腻,以诗作画画入神。”

恬庄杨氏是个以孝义著称的家族,也是崇教兴学、翰墨飘香的家族。

“性孝友,好施予”的大孝子杨岱,广做善事,造福桑梓,曾设置义塾二所,供族姓与里人子弟上学。由于杨岱崇教兴学,又“喜奖掖子弟”,遂使文风蔚起,人才辈出。杨岱本人颇有书法造诣,尤工楷书,曾出资收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二王帖》刻石十三条,专门论述楷书之法的《书法正传》印版,加以添刻刊行,供士子学习。

“景”字辈是杨岱的子侄辈。杨岱长子刑部员外郎杨景仁、次子工部主事杨景谊,皆好学能文,素有才名。侄儿岁贡生杨景星工书画。

至孙辈“希”字辈,随着杨希铨登进士,入翰林,典会试,杨家人才辈出,声名鹊起。杨希澯、杨希钰、杨希镇、杨希镐、杨希铭等人皆工书法,翰墨飘香,满纸烟霞。特别是庠生杨希澯,“诗画皆清妙,尤精篆刻”,将家藏书帖五百八十余种,悉数放置义塾供士子选用,又辑《常昭碑录》《学碑录》,将境内历代碑刻刊印,加以推广。

进士杨希铨的弟弟杨希钰,书法融欧阳询、赵孟頫于一体,尤精小楷,至老不衰。

在如此文化氛围中长大的杨沂孙、杨泗孙兄弟,从小就耳濡目染了父亲杨希钰的翰墨书香。弟弟杨泗孙,这位咸丰壬子科榜眼,除给家族带来了“榜眼及第”的至上荣耀,又秉承了其父的楷书天赋。

当然,最能代表杨氏书法的,则是杨泗孙的哥哥杨沂孙。

曾官至凤阳知府的杨沂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以篆书著称于世,其书名直追清代第一大家邓石如。在邓石如“玉箸”法篆书风靡天下之时,杨沂孙另辟蹊径,融金文、石鼓文于小篆之中,一改邓派篆书的流美婉丽,使字形更加端严大气,自成一家,甚至有人认为杨沂孙“篆法高古,一时无双,实出邓完白(邓石如)之上”。在清代篆书的开拓与创新上,邓石如与杨沂孙这两位大家,各具独特个性,使这种已失去实用价值的书体以其独特的美感,重放光彩。

5

伫立文昌阁前,那些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回响依然清脆。

我忽然想起近代河阳人杨无恙的诗句:“我来萧寺温文选,把臂商山四老人。”杨诗中比喻为“商山四皓”的四棵古桧,已经化为历史的尘埃,不复存在,唯有《昭明文选》的余香尚在,那块光秃秃的陆状元读书台巨石尚在……

文化是超越历史时空的,在烟波浩渺的岁月中,总是闪烁着绚丽的光芒,照亮一代又一代的后学士子。

我想,这就是瓜绵椒衍的凤凰文脉。

猜你喜欢

文选文脉状元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文脉
曹文轩说“文脉”
白发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