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探析

2022-02-23袁洁

学习与科普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知识教学手段劳动教育

袁洁

摘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导小学生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劳育”相较于前四者而言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也正因此,在教学环节中,部分教师极易忽略这一关键要素。为了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则可以通过深挖教材内涵、利用生活分析以及拓展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授课,强调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同时,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发展小学生的劳动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教学手段;语文知识

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伊始时段,在此时,小学生们的头脑智力发育速度加快,对于各类知识、技能的需求不断增长。教师于此时段,在语文教学环节中渗透劳动教育,既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理解教材文章的知识内涵,还有利于塑造小学生刻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简要探究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一、深挖教材内涵,树立学生劳动意识

教材课本是现阶段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所依赖的载体,在渗透劳动知识点时,教师则可以对教材文章展开深度剖析,深入讲解其中蕴含的劳动内涵。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让小学生更为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全部知识内容,还可以有效树立小学生自身良好的劳动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或《四时田园杂兴》这一诗文时,可以通过深挖教材内涵的方式进行讲解。该类诗词皆以田园生活作为出发点,讲述了村民生活的质朴,描绘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画面,同时又抒发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授课时,教师需要先对诗词整体进行解析,讲解其中包含的语文知识。而后,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在其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知识。如,《四时田园杂兴》这一诗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思考“古时的人们为什么要辛苦劳作?这样做会有什么收获?”、“古时的孩子们会在父母务农时做什么事情?他们可以帮助父母做哪些农活?”等。教师基于诗词鉴赏的角度渗透劳动教育的知识,既有助于帮助小学生理解诗文内涵,还有助于引发小学生对于“劳动”、“劳作”的思考,进而在诗词分析、鉴赏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小学生自身的劳动意识观念。

二、利用生活分析,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利用生活分析便是教师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借助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熟知的生活现象作为教学的载体,让小学生在剖析生活元素的环节中,发掘其中包含的语文知识。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具体,还可以更为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蟋蟀的住宅》这一文章時,可以立足生活进行讲解。该文主要介绍了蟋蟀“建造”住宅的全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授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导入,带领小学生观看与文章相关的短片,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赏析文章时,教师则可以展示具体的图片,并结合于此分析蟋蟀“建造”住宅的全过程。而后,教师需要将生活情景带入到教学环节当中,如,“各位同学,生活中的哪些细节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劳动素养呢?”教师提出问题。小学生A思考后表示:“老师,我觉得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可以体现出它的劳动素养,在天气十分寒冷时需要犁地,翻动动土,待天气转暖后需要播种,并且在作物成长时还需要实时进行照料。”小学生B进行补充:“老师,我觉得……”教师将文章分析与生活探究进行深度融合,让小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点时感悟劳动的重要意义,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成长的同时,还可以更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拓展社会实践,发展学生劳动能力

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小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内容灵活应用到课外生活当中,要让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有的放矢。为了达成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则可以通过拓展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授课。即,教师利用教学之余的时间,组织小学生进行社会劳动活动,让小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劳动的环节里。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够打破小学生受校园课堂、教材课本局限的学习思维,还能够有效增长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并让小学生掌握具体、有效的劳动技巧与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小学生进行社会劳动的实践活动。如,带领小学生前往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公益性场所,让小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为社会弱势群体送去关怀与温暖。又如,带领小学生清理校园内外的卫生环境,清除校园周边的小广告,让小学生通过主观劳动的方式,美化校园区域的环节。再如,引导小学生在家中开展大扫除的活动,让其独立清扫家庭的卫生环境。待社会劳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安排小学生进行作文创作的活动,让小学生将劳动时的所见、所遇、所思、所想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选用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授课,既能够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的要求,还能够让小学生对于劳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进而在亲身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小学生劳动实践的技能。

总而言之,教师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既要帮助小学生理解当前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深化小学生对劳动内涵的感悟,进而塑造小学生积极、良好的劳动意识,助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锋.浅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J].考试周刊,2020(92):47-48.

[2]周一贯.语文教育:唱响“劳动创造”的主旋律[J].小学语文,2020(10):33-37.

猜你喜欢

语文知识教学手段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论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利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聚焦语文知识 提升语用能力
上语文课,请讲点“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