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遗产与历史遗迹的交响

2022-02-23陈雳黄文哲赵谦祥范成贤张悦

中国文化遗产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陈雳 黄文哲 赵谦祥 范成贤 张悦

关键词:北京天宁寺;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历史轴线;保护策略

天宁寺街区位于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的东北部,片区中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代天宁寺塔,也有工业遗产北京第二热电厂。多年以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天宁寺塔早已被淹没在四周杂乱的居民区和工业建筑之中,二热电厂的大烟囱更是直接削弱了古塔的景观视觉。此外,街区中还存在整体风貌不佳等诸多问题。如何在历史空间与现代生活之间权衡,如何改善周边环境、提升街区生活品质,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思考。

一、历史沿革梳理

对于历史街区的整治与更新,首先需要进行历史沿革的梳理,以指导整体的规划设计。天宁寺片区的历史脉络较为清晰,重要的历史发展期集中在辽代、1970年代和21世纪以来这三个时间节点,所对应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分别为塔的初建、二热厂区的建立和“天宁一号”文化科技创新园的建立(图1)。从空间上来看,这一片区是古塔、工业遗产和居住区并存的北京老城区域,面积约0.28平方公里;而在时间轴上,这是一片从唐代就开始规划建设,历经辽、金、明清、民国和现代,经过持续建造形成的历史街区,集中体现了北京老城区域的多元面貌和空间形态。

1.古代:梵宫塔影

据文物专家王世仁推测,天宁寺建于唐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年)之间,位于唐幽州城内,其核心建筑天宁寺塔则建于辽代天庆九年至十年(1119-1120年),初名“天王寺舍利塔”,位于辽南京城内,建塔的目的是护佑南京城的安全。金代在北京建都时,天王寺塔仍位于城内。元代建元大都时,未将塔包入城内,寺院建筑毁于战火之中,只余下天王寺塔耸立在废墟之上。明代初年,燕王朱棣下令将寺院建筑重建,重建后的天王寺,规模扩大了很多。宣德十年(1435年)修缮后,寺名改为天宁寺。清代初年,塔顶坍塌。顺治十七年(1660年),住持弘经对寺中建筑进行大规模维修,恢复旧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和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敕命对寺院建筑进行大规模地重建和修缮,扩大了建筑规模。重建后,寺院建筑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中路有七进院落,东路和西路各有五进院落。清代末年,天宁寺被曹洞宗所把持,成为一座子孙庙。发展到后来,竟成为文人士大夫招伶人饮宴欢歌之处。

2.近代:风气没落1928和1936年,民国政府对天宁寺进行登记,记录了当时的基本情况,寺内一派衰落景象。

1937年,对天宁寺进行修缮,便将塔后残破的三大士殿的一些旧料,用于重建的山门上,并在塔基南面立了一块修缮碑。

3.现代:多元交融

新中国成立后,天宁寺被改作天宁寺小学。1956年公私合营时,寺内又建了一个纸制品加工厂,后来先后改为北京扑克牌厂、北京唱片厂,接引佛殿被用于工厂的库房。寺内原址被大面积占用。1968年,北京唱片厂在天宁寺前街二号建厂。1972年,北京第二热电厂选址在天宁寺前街一号。180米高的烟囱于1976年建成,是当时北京市最高的烟囱,形成古塔与烟囱并存的视觉景象。随后,天宁寺塔周围开始新建多层居民楼,形成了天宁寺东里、天宁寺西里等居住组团。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国企改制的大背景下,二热厂于2009年正式关停,主要生产厂房闲置。天宁寺则于2007年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成为尼寺。2010年以后,街区整治项目逐渐展开。2011年,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唱园区于唱片厂原址正式挂牌。2015年,“天宁一号”文化科技创新园于二热厂原址宣告成立。伴随着二热厂区的转型和天宁寺的对外开放,街区开始走向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新格局(圖2)。

二、现状分析与解决策略

初入街区给人带来的最大视觉冲击莫过于古塔与烟囱体量的巨大差异。老旧小区的管理混乱导致的乱搭乱建也影响了街区的整体风貌。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交通拥挤

整个街区内没有足够的停车位,且一些现存停车位的尺寸也不符合规范,有些停车位严重占用人行道,部分消防车道也被挤占,停车系统混乱。

2.缺乏公共空间

整个街区可供居民交流、休憩的公共空间较少,仅在天宁寺东里有一个面积较大的“天宁塔影”公园,但日照时间不足,不能满足居民长时间驻留的要求,且在景观设计上阻挡了观赏天宁寺塔的视线,没有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

3.居住环境质量差

除天宁寺西里的居住环境稍好之外,其余的住宅楼整体环境较差。由于街区内住宅为不同时期建造的多层砖混住宅,立面形式缺乏统一设计。宅间乱搭乱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电力暖通管线暴露在住宅外侧,严重影响整体环境风貌。每栋居住楼前的绿地面积较少,用地紧张,居住环境质量较差。

4.文化氛围不足

整个街区以天宁寺为中心进行布局,周边的建筑类型以居住建筑为主,建筑层数多为五到六层,另外还包括二热电厂、唱片厂等工业建筑,以及一些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主要为小学、幼儿园、社区活动站,商业建筑包括菜市场及各类餐馆、超市、酒店等。这些建筑打断了以天宁寺塔为中心的视线通廊,没有突出古塔的价值与主体地位,二热电厂的大烟囱高度超过天宁寺塔近两倍,更是导致古塔的地位不凸显(图3)。

天宁寺塔不仅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历经五朝唯一的地面见证物,是研究辽南京、金中都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而二热厂区内高达180米的大烟囱则是北京城市工业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如果说天宁寺唤起的是人们对北京城悠久历史的回忆,那么二热电厂唤起的则是大众对过去生活的记忆,是人们过去情感的一个载体。古塔与烟囱形成的城市景观的不协调,是这一街区最大的矛盾。

马克思在其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论观点中提出,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而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是不能解决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矛盾中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达到和谐,从而有利于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街区中,工业遗产与古建筑都是具有遗产价值的建筑遗存,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观点,应该在两者同时保留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变原有的不和谐因素,即改变原有斗争性大于同一性的现状。现状分析表明,街区中的景观不和谐因素:一是古塔在多个方向上的观赏视线存在明显遮挡;二是古塔与烟囱之间的关联度低,导致视觉上的不协调。针对以上两个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三、历史轴线的加强与城市绿廊的引入

天宁寺街区的整治规划设计以天宁寺塔为中心进行展开。针对第一个不和谐因素,规划设计首先确定了天宁寺塔的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作为视觉展示的主轴线,其中南北侧轴线为历史轴线的加强,又以天宁寺山门前东西大街作为引导人流的副轴线(图4)。为加强轴线,一是拆除和腾退一些风貌质量评估较差的建筑,清理天宁寺周边原有混乱的肌理,打开古塔在四个方向上的视觉通廊,以突出其中心地位;二是添加一条平行的景观轴线来弱化居住区与原有厂区和寺庙之间的边界,同时将原有部分地面功能引入地下,将地面空间退还出来以改善其周边环境和以天宁寺塔为中心的视线关系,最后在这条“城市绿廊”上加入一些新功能来活化整个边界,提升整个街区的生活质量和城市风貌。

四、对工业遗产的环境干预与适应性再利用

现状分析中的第二个不和谐因素为古塔与烟囱之间的关联度低,导致视觉上的不协调。针对这一点,可以进行环境上的适当干预和特殊节点设计,在厂区内建立与天宁寺塔的视觉联系,提供多种观赏角度和游览路线。设计首先考虑在距离古塔较近的东侧单层厂房屋顶设置观景平台,并清理了部分遮挡视线的厂房。针对园区内观赏天宁寺塔角度不佳这一现状,在空中设置连廊来连接各个部分,增强厂区内各个建筑联系性的同时,也为参观人群提供不同的观赏角度与休憩空间,增强穿行及游览的趣味性。

二热电厂作为曾经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唯一热电厂,承担着长安街沿线重要单位及500万居民的供热任务,见证了北京市由小煤炉跨越到暖气采暖的历史进程。厂区停产后遗留下的工业建筑,由于其结构稳固、空间便于改造、改造后易形成规模效益等诸多优点,仍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再结合现有的“文化科技创新园”的功能定位,对主要厂房的更新策略确定为在原有遗产结构空间下的适应性再利用。

二热厂区内西侧为建筑高度较高的电力厂房塔区域,东侧与天宁寺相邻的则为建筑高度较低的单层或两层厂房及广场。考虑到厂区内的建筑现状及各个部分与天宁寺的视线关系,首先需要在厂区内进行功能分区。西侧发电机厂房南北较长,建筑高度较高,设计将其一分为二,北侧为与二热厂主入口相联系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南侧为社区活动中心,并在西侧置入广场和绿地作为室外公共空间,在东侧分塔楼之间置入不同层高的观景平台,与天宁寺塔相呼应。厂区东侧以一二层为主的低层建筑则被考虑用来结合“文化科技创新园”的定位,引入剧场、音乐、影视等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原有风貌,进行功能性改造(图5)。

五、重要节点设计

适应“加强历史轴线,引入城市绿廊”的设计策略,街区内有多处重要节点设计。

1.原北京唱片厂改造

原北京唱片厂建筑多为三层框架结构办公楼,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街区对于多样性文化交流的需求,且对天宁寺塔的主要立面有所遮挡,周围肌理零碎混乱。因此改造同样以“加强历史轴线”为主要策略,重在突出以天宁寺为中心的视觉轴线和交通轴线,同时对原有破碎的环境肌理进行整理修补。

为保证天宁寺塔半径100米内的视线开阔,唱片厂内的建筑需进行限高处理,原有建筑仅保留部分并加建部分功能,且在南北轴线方向完全打开,与新建建筑分列轴线东西两侧,强调以天宁寺塔为中心的主要轴线关系。东侧保留后的建筑通过加建形成环形室内空间流线,并在顶层加建新的体量用于办公,北侧加建建筑则采用退台的形式创造不同标高处的屋顶平台,屋顶平台位置处于观赏天宁寺塔和二热电厂的最佳视距内,以保证最佳观赏效果。北侧新建的两组体量采用坡屋顶以呼应古塔,用于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图6)。

打开后的轴线方向上引入下沉广场空间。一是为了解决由于建筑限高要求导致的建筑功能需求无法向上发展的问题;二是丰富轴线上的空间序列,使游者的视线从下沉广场起不断升高;三是为取得与新建地下停车空间之间的联系。

2.菜市场区域改造

在景观轴线的南端,天宁寺相邻的东侧,原有一处菜市场,是居民生活的必需,但周边功能混杂、流线混乱,多为单层棚户建筑,乱搭乱建现象严重,街区风貌较差,亟待整治。

为减少其对观塔的视线遮挡,菜市场被移入地下,并设置了采光井,拆除了周边风貌不佳的棚户建筑,将其改为下沉广场,以联结景观轴线和“天宁塔影”公园所在的东西轴线,同时加强聚合力和开敞性。移入地下的菜市场上部空地,一部分划分给东部的居住区作为小区绿地,其他部分继续作为景观轴线向南延伸。为了加强这一区域内各部分之间的功能、视线联系,在地下商业中新增了咖啡吧和花市的業态,其中花市的概念取自历史沿革研究。地上地下设置了上下两层廊道,下层廊道用以连接南北两个区域,上层廊道用以避免区域功能之间的相互干扰。为了弱化视线上的边界性,新增廊道通过杆件、视窗等方式进行表达,以实现视线上的通透。地下商业区则通过一个下沉广场进入,入口处设置了钢架玻璃雨棚作为引导,杆件的构思力图与廊道形成手法上的呼应,同时也避免对于天宁寺塔的观赏视线造成干扰(图7)。

3.天宁寺前广场及交通改造

山门是天宁寺的主要入口,现有山门的前广场尺度较小,石栏板围合成的边界使广场过于封闭,不利于人群集散。现有山门前的南北道路虽顺应历史轴线布置,但道路狭窄,两侧的地上停车导致行车拥挤,当道路西侧的小学放学时,人车矛盾更为突出。整体上风貌较差,没有形成山门前该有的文化氛围。

针对以上问题,山门前广场的边界被改造为半圆形,用来引导车流和人流,并在交通上配合将东西的道路打通,以缓解东西向的行车拥堵问题。山门前的南北道路也被重新规划,中间为人行步道,用水池加以隔断,两侧为车行道。水池不仅起分隔作用,也可将古塔倒影其中,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道路两侧的地上停车被移入东西两侧的地下,也方便了来天宁寺及文创园区参观的游客。

六、街区风貌的整体提升与文化IP打造

针对住区内整体风貌较差的问题。首先拆除住区内乱搭乱建与临时搭建,并对住宅的立面进行整治,加建坡屋顶,与天宁寺屋顶形式相呼应;其次将暖通、电力系统移至地下,改善地面人居环境;再者增加宅间的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并适当调整住区内道路系统,满足消防要求;最后在拆除部分乱搭乱建后,在保证水文条件、与周边建筑的基础条件下,适当开辟地下停车空间,地面空间用于绿地与公共服务与活动空间,缓解地面停车压力同时解决社区内公共活动,绿化少的问题(图8)。

“保护的要求最终一定是一种合理的经济和商业选择的目标。”历史街区的整治更新往往需要带来经济效益,才有利于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文物古迹众多,天宁寺街区要想在与众多文化遗产中走进公众视野,就需要采用深度挖掘自身价值的展示形式。二热电厂的改造和天宁寺的保护相辅相成,基于天宁寺历史地位的城市设计可以提高天宁寺街区的知名度,二热电厂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定位也符合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能让更多人从文创街区中了解天宁寺这座辽代古塔。在这一过程中,展示环节是尤为重要的。将街区改造设计时城市景观中的主题元素进行提取与强化,打造“天宁街区”这一文化IP,可以将天宁寺、二热厂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展示给公众。以游览路线为线索的情景展示可以将城市景观生动展示,其他文化产品及周边能够让公众把“天宁文化”传播给更多人,提高“天宁街区”的品牌知名度(图9)。

七、结语

从天宁寺街区的实例中应该看出,无论是物质层面的建筑、街道还是文化层面的历史与民俗,都是规划设计必须深入考虑的重要元素。历史街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综合体,在分析其现状和矛盾时,应该抓住重点,从主要矛盾入手来考虑改造更新的主要策略,这一策略最好作用在城市层面,以对后续的建筑、环境干预起到指导作用。同时还应注意到,环境整治对于历史街区的改造尤为重要。不协调的环境与景观会使历史建筑及街区的应有价值大打折扣,保护建筑周边的随意开发也会对历史建筑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最后,无论实施何种保护策略,都应坚持以核心价值为主,继而以此为基础展开管理层面、经济层面及规划建筑层面的保护更新。

(责任编辑:张双敏)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浅析油气层损害机理及保护策略
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庐山牯岭近代别墅旅游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
玉门工业遗产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