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部文化”的西进与齐家文化的形成※

2022-02-22

草原文物 2022年2期
关键词:史家芦山齐家

贾 领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齐家文化得名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即瑞典学者安特生提出的“齐家期”①。从发现至今近百年的历史中,人们对于齐家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存在争议,关于齐家文化的来源及形成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探索齐家文化的来源及形成,是伴随着考古材料尤其是西北地区考古材料的发现和公布一步步深入的。早些时候,西北地区发现的关系比较密切的考古学文化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因此这一阶段学界将探索齐家文化来源及形成的重点放在马家窑文化上,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发展的结果②,或者说齐家文化是在继承马家窑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客省庄文化因素发展起来的③,也有学者将甘肃地区以彩陶为特征的文化发展到马厂期分为东西两区,认为东区发展为齐家文化④。后来,随着宁夏南部及甘肃东部地区的常山遗址⑤、桥村遗址⑥、菜园遗址群⑦等一系列重要材料的公布,学界开始将探索齐家文化来源的目光转向东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兴隆和上齐家遗存是目前能推知齐家文化较早的源头⑧;第二种认为齐家文化来源于常山下层文化⑨;第三种认为菜园文化是齐家文化的主源⑩;第四种强调客省庄文化在齐家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齐家文化应当主要是客省庄文化西进陇东南并与菜园文化融合的结果⑪,还有学者认为典型齐家文化从客省庄文化中的桥村一类遗存发展而来⑫;第五种是在将齐家文化划分不同地域类型的基础上,探索各类型的来源⑬。对于这种研究方法,有学者指出“各有单独的分布地域,且来源不同,那么这两个不同的地方类型其实可视为两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它们因何还能统一于齐家文化之中”⑭。关于菜园文化与常山下层文化的关系,一些学者认识到二者文化面貌一致,认为二者指同一种考古学文化遗存,可称为一种文化⑮,笔者暂从。

从整个西北地区最新发表的相关考古材料来看,尤其是近年来宁夏南部包括沙塘北塬遗址⑯、柳沟遗址⑰在内等一系列材料的公布⑱,笔者基本认同齐家文化主体来源于菜园文化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齐家文化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进具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说,齐家文化的形成是东部文化“史家湾遗存”和“马坡类型”西进的结果。

一、齐家文化早期遗存的特征

齐家文化早期遗存以分布于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师赵村第七期遗存⑲、页河子遗址龙山时代部分遗存⑳、沙塘北塬遗址㉑、柳沟遗址㉒等为代表,虽然对于这些遗存的文化性质尚存在不同的意见,比如有学者提出“页河子类型”,将其作为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㉓,还有学者提出“沙塘北塬类型”,将其作为菜园文化向齐家文化的过渡类型㉔。即便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并不妨碍将其作为菜园文化向齐家文化的过渡,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一些新的文化因素产生,而探索这些文化因素的来源,正是探讨齐家文化形成的关键。考虑到学界大部分学者将其作为齐家文化早期遗存看待㉕,笔者亦同。

从出土陶器来看,齐家文化早期遗存器物组合包括高领罐、侈口罐、花边罐、单耳罐、双耳罐、斝、折腹盆(尊)、素面豆、刻槽盆等,纹饰流行篮纹、绳纹、麻点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等(图一)。

图一 齐家文化早期陶器

对于齐家文化与菜园文化的渊源关系,学界曾有过一些论述,具体表现在部分器物和装饰风格的继承关系上㉖。尤其是林子梁遗址被明确区分为两种年代有别,性质各异的考古学文化㉗,再者随着近年来西北地区包括沙塘北塬遗址在内的一些文化性质较为单纯的齐家文化早期考古材料的公布,二者的渊源关系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有学者指出沙塘北塬遗址侈口罐口沿或颈部饰有一周附加堆纹可能继承菜园文化风格㉘,如是,则齐家文化花边罐的出现也与菜园文化有关,而大量绳纹花边罐也是齐家文化区别于菜园文化的显著特征㉙。

但是,除了对菜园文化的继承之外,一些新的文化因素还有其他来源,器物方面表现在如折腹盆(图一,8、9)、素面豆(图一,19)、夹砂双耳罐(图一,1)、大口罐(图一,10)等不见或少见于菜园文化,而在齐家文化中出现并流行成为齐家文化的典型器型,纹饰方面表现在如麻点纹的突然流行。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东部地区的陕西北部地区,可以发现这些文化因素在东部地区的史家湾遗存㉚和马坡类型㉛中的一些线索。

二、东部文化遗存与齐家文化的年代

东部地区与齐家文化形成关系密切的文化遗存主要有以陕西甘泉史家湾遗址㉜为代表的史家湾遗存和以陕西蒲城马坡遗址H1㉝为代表的马坡类型,关于这两类遗存的文化面貌、年代、分布地域等问题曾有学者有过专门的论述㉞。其实史家湾遗存和马坡类型的关系很值得思考,尤其是随着陕北地区芦山峁遗址第一期遗存材料的公布,芦山峁遗址第一期遗存出土陶器也流行麻点纹,发掘者认为其与甘泉史家湾遗址出土遗存文化属性相近㉟。其实将芦山峁遗址第一期遗存陶器与马坡类型陶器相比,二者的相似性更是一目了然(图二),侈口罐、单耳罐、斝、圜底瓮等均是马坡类型常见的器型,一些器物几乎完全相同。如芦山峁遗址W1 出土的饰有麻点纹的圜底瓮(图二,1),形态和纹饰与蒲城马坡遗址H1 出土的圜底瓮如出一辙(图二,7、8)。芦山峁AT2721 ③∶29 斝(图二,2)在蒲城马坡也有出土(图二,5),二者均为罐形,腹部饰有弦纹,足腹交界处饰有圆形泥饼。芦山峁AT2923F6 ②∶1 无领罐(图二,3)与蒲城马坡H1∶27 侈口罐(图二,9)相比,器表均饰有麻点纹,其形态可能是蒲城马坡遗址侈口罐切下口部后的形态。侈口罐的相似度也很高(图二,4、6)。此外,芦山峁AT2923 ③∶2 斝,足部泥饼上有凹槽,这在蒲城马坡遗址H1∶32 斝上也有发现。由此可见,从器物组合、器物的整体造型、装饰风格来看,二者均表现出明显的共性,文化性质相同。这样看来,马坡类型这类遗存可能也分布在陕西北部地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史家湾遗址的位置正好处于蒲城马坡遗址和芦山峁遗址的中间,虽然二者具有一些共性,但是区别更为明显,显然不能将其作为同一种文化看待。由于目前陕北地区发表的相关材料较少,二者具体的关系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图二 芦山峁遗址出土陶器与蒲城马坡遗址H1 出土陶器对比图

“文化相对年代的早晚,是决定文化传播方向的首要条件”㊱。史家湾遗存的年代处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㊲,马坡类型处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最晚阶段㊳。关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绝对年代,有学者指出其年代约在公元前2900-2300 年之间㊴。需要指出的是,芦山峁遗址第一期遗存相关测年数据的年代为公元前2300-2200 年㊵,年代略晚。齐家文化的年代上限为公元前2300 年㊶,不过考虑到“老碳效应”的影响,有学者指出其年代上限可能晚至距今4400 年㊷,而且新近沙塘北塬遗址的植物标本测年结果为公元前2200-1900 年㊸。那么从绝对年代来看,无论如何齐家文化的年代上限都要晚于东部的史家湾遗存和马坡类型。再者,根据林子梁遗址的层位关系,齐家文化早期遗存晚于菜园文化㊹,而菜园文化与庙底沟二期文化年代相当,或者大体处于同一发展阶段㊺,那么相对年代也证实齐家文化晚于这两类遗存。总之,齐家文化早期遗存的年代较史家湾遗存和马坡类型稍晚,这种年代的早晚关系为我们分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三、东部文化遗存的西进与齐家文化的形成

齐家文化早期遗存与史家湾遗存及马坡类型不但年代早晚有别,而且在具体器物、装饰风格以及祭祀类遗存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承继关系。

首先,从具体器物而言,夹砂双耳罐、素面豆、折腹盆、大口罐等这些不见或少见于菜园文化却在齐家文化出现并成为典型器物,其实将这些器物与马坡类型蒲城马坡遗址H1 出土器物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图三)。齐家文化早期的三足器应当与马坡类型具有联系,如沙塘北塬H312 ⑧∶10 斝(图三,1)与蒲城马坡H1∶63 斝(图三,8)相比,二者均为圜底,且足腹连接处饰小泥饼,所不同的是齐家文化早期的斝,足腹交接处较为平滑,而蒲城马坡遗址H1 出土的斝,足腹连接处明显转折,说明前者年代晚于后者,并且由后者发展而来,二者存在明显的递进演化关系。双鋬斝、夹砂双耳罐、折腹盆、素面豆也能在马坡类型中找到相近的器物(图三,3-6、10-13)。此外,齐家文化早期与史家湾遗存也存在一些联系,下魏洛遗址㊻H20 包含有史家湾遗存文化因素㊼,比较下魏洛H20 ②∶22 大口罐(图三,14)与沙塘北塬H245 ⑦∶6 大口罐(图三,7),二者相似,均在腹部以下饰有横篮纹,只是后者较前者口部较敞。

其次,从装饰风格来看,麻点纹是齐家文化早期相当流行的纹饰,这种纹饰在东部的史家湾遗存的史家湾遗址和马坡类型中大量存在,齐家文化早期麻点纹的流行应当与这两类遗存的西进有关。此外,具体器物的装饰风格也表现出一些联系,如齐家文化早期师赵村T318F8∶2 斝,沙塘北塬H68 ④∶2 切盖罐(图一,11),在腹部均有平面呈长方形的鋬手,新近调查的齐家文化辛坪北山遗址㊽也有类似的方形鋬手装饰,这种装饰在蒲城马坡H1∶83 斝(图三,9)上也有发现。虽然鋬手装饰在菜园文化中就有发现,但是多为钮状或者鸡冠状,而这种方形鋬手出现在齐家文化早期可能另有来源,有可能它们来自于东部年代较早的马坡类型。

图三 齐家文化早期与东部文化遗存陶器比较

然后,在一些祭祀遗存中也能发现一些线索。史家湾遗存史家湾遗址H10(图四)平面形状为圆形,出土双鋬罐表面有烟炱,共出的斝三足尖似有意去除,据埋藏方式,发掘者推测带有某种祭祀性质㊾。甘肃宁县阳坬遗址M4(图五),平面形状为圆形,人骨与完整猪骨围绕坑边摆放,1号人骨架上覆盖陶片。发掘者将其界定为墓葬㊿。有学者对仰韶文化时期的灰坑葬这类遗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将灰坑葬分为三类情况,其中第三类“祭祀或仪式类”为“一般坑底和坑壁经过特殊处理,死者、动物和随葬品分层埋葬或置于灰坑边缘”,阳坬M4 就属于此类遗存51,如是,阳坬M4 应当也是具有祭祀性质。有学者指出阳坬遗址M4 的年代与史家湾遗址H10 的年代相当52,进一步讲,阳坬遗址距含有史家湾遗存的下魏洛遗址相去不远,M4 出土的双鋬深腹罐又是史家湾遗存的典型器物,二者文化性质可能相同。齐家文化中也发现类似的祭祀遗存,如西山坪遗址H1753(图六)和喇家遗址祭祀坑54(图七)。首先,从平面形状及坑内摆放位置来看,西山坪遗址H17 和喇家遗址祭祀坑平面形状均为圆形,尤其是喇家遗址祭祀坑与阳坬遗址M4,二者均为人猪同坑,且都是围绕着坑边摆放,何其相似。其次,具体的祭祀行为也存在相似之处,喇家遗址祭祀坑中存在大片的红烧土堆积,祭祀活动中可能存在火烧行为,史家湾遗址祭祀遗存的双鋬罐存在烟炱,当然双鋬罐的烟炱存在作为炊器使用的情况,也可能是在埋藏过程中存在火烧现象,如是后者,则二者可能在从事祭祀活动时都有火烧的活动进行;发掘者指出史家湾H10 出土的斝似有意去除足尖,观察喇家遗址祭祀坑出土高领罐也有口沿残缺的现象55,二者可能均存在“毁器”习俗。这样看来,二者在祭祀遗存方面也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

图五 阳坬遗址M4

图四 史家湾遗址H10

图六 西山坪遗址H17

图七 喇家遗址齐家文化祭祀坑底层全景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史家湾遗存和马坡类型在齐家文化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葬俗和玉器方面也能发现一些线索,有研究表明齐家文化皇娘娘台遗址的居室葬可能与芦山峁遗址居室葬存在一定的关系56。在玉器方面,已经有不少学者意识到齐家文化和陕北地区玉器的相似之处,他们均属于“华西系统玉器”57,齐家文化多璜联壁就可能由晋南传播至陕北,而后传播而来58。陕北芦山峁等遗址很可能是玉器西传的关键点59。综上所述,不管是在物质层面的日用陶器,还是在精神层面的葬俗、祭祀类遗存都反映了史家湾遗存和马坡类型对齐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马坡类型处于庙底沟二期最晚阶段与齐家文化上限的年代早晚衔接,器物也存在明显的递进演化关系。

以往探讨齐家文化来源时,普遍强调客省庄文化在齐家文化中形成的作用,如很早就有学者意识到齐家文化与“以客省庄为代表的陕西龙山文化,非常接近”60。其实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齐家文化形成中,分布于陕西北部年代稍早的史家湾遗存和马坡类型作用更大。不过,也有学者指出马坡类型与客省庄文化的形成关系密切61,而这类遗存在齐家文化形成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其后续的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20世纪80 年代童恩正先生就曾提出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62,“指的是先秦、秦汉时期分布于长城地带、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和横断山区的民族文化传播地带”63。马坡类型、史家湾遗存所处的陕西北部地区和齐家文化早期遗存所处的宁夏及甘肃东部地区就处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64。其实,作为齐家文化前身的菜园文化就受到了东部文化的强烈影响,可能与东部文化的西迁有关,具体表现在墓葬、彩陶、特殊陶器、特殊符号等方面,而“东部文化的西迁,使得长城沿线首次出现贯穿东西部的大幅度的文化交流”65。

齐家文化形成的大背景也是如此。正是由于这种似乎与人群的迁徙有关的文化流动,即史家湾遗存、马坡类型的西进才促使菜园文化向齐家文化转变,完成转变的齐家文化其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也为齐家文化的迅速向西扩张提供了动力,将这种流动带向更远的西部,远在青海境内的鄂家东遗址66、喇家遗址67均发现含有麻点纹的齐家文化遗存。同时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在玉器传播中陶寺文化为何放弃了关中盆地更便捷更方便的通道68,因为北部地区这种文化的横向传播本身就存在直接且畅通的通道,玉器的传播可能以背后的文化传播为载体。其实,到了齐家文化晚期还存在向东殖民和扩张的情况69,这种互动和交流一直在稳固的进行。

注 释

① 安特生著,乐森璕译:《甘肃考古记》,《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5 年。

② a.吴汝祚:《甘青地区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关系》,《考古》1961 年1 期;b. 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考古》1962 年6 期。

③ 端居:《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继续和发展》,《考古》1976 年6 期。

④ 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 年10 期。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陇东镇原常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1 年3 期。

⑥ 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甘肃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 年3 期。

⑦ ㊹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宁夏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 年。

⑧ 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下)》,《考古学报》1987 年2 期。

⑨ 胡谦盈:《试论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及其源流》,《考古与文物》1980 年3 期。

⑩ ⑭ 任瑞波、陈苇:《关于齐家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四川文物》2017 年5 期。

⑪ 59 韩建业:《齐家文化的发展演变:文化互动与欧亚背景》,《文物》2019 年7 期。

⑫ 梁星彭:《齐家文化起源探讨》,《史前研究》1984年3 期。

⑬ 陈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研究——以齐家、四坝文化为中心》,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年。

⑮ a.许永杰:《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科学出版社,2007 年。b.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 年。

⑯ ㉑ a.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隆德沙塘北塬遗址2013 年发掘简报》,《文博》2017 年6 期。b.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2015 年发掘简报》,《考古》2018 年5 期。c.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2016 年发掘简报》,《考古》2020 年4 期。

⑰ ㉒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柳沟遗址发掘简报》,《文博》2015 年6 期。

⑱ ㊽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隆德县文物管理所:《宁夏隆德渝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2021 年3 期。

⑲ 5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年。

⑳ 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固原博物馆:《隆德页河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 年。

㉓ ㉗ ㉙ 陈小三:《试析宁夏海原县林子梁遗址的两类遗存》,《考古》2016 年1 期。

㉔ 同注 ⑯ c。

㉕ 杜战伟、李奎:《礼州晚段遗存相关问题研究》,《江汉考古》2019 年4 期。b.同注 16 b。

㉖ a.同注⑩。b. 同注 ⑮ b。

㉘ 同注 ⑯ a。

㉚ ㊲ ㊼ 52 张鹏程:《试论史家湾遗存》,《考古与文物》2012 年6 期。

㉛ ㊳ 61 张鹏程:《试论蒲城马坡H1 遗存》,《考古与文物》2014 年1 期。

㉜ ㊾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延安地区文管会、甘泉县文管所:《陕北甘泉县史家湾遗址》,《文物》1992 年11 期。

㉝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蒲城县文物旅游局:《陕西省蒲城县马坡遗址H1 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4 年1 期。

㉞ 同注 ㉚,㉛。

㉟ 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19 年7 期。

㊱ 65 韩建业:《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考古与文物》2007 年3 期。

㊴ 卜工:《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几个问题》,《文物》1990年2 期。

㊶ a.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2 年。b.张雪莲、叶茂林、仇士华、钟建:《民和喇家遗址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考古》2014 年11 期。

㊷ a.董光辉、陈发虎、王辉等:《中国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的农业双向传播》,《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 年;b. 同注⑩。

㊸ 同注 ⑯ a。

㊺ a.张宏彦:《渭泾水流域龙山时代早期诸文化的比较研究》,《史前研究》,1998 年。b.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 年。c.胡谦盈:《庙底沟二期文化与常山下层文化》,《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年。

㊻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旬邑下魏洛》,科学出版社,2006 年。

㊿ 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省宁县阳坬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 年10 期。

51 李小龙:《仰韶文化灰坑葬相关问题探讨》,《文博》2015 年6 期。

54 甄强、杜战伟、马骞等:《回顾与求索——喇家遗址2013—2019 年田野考古概述》,《南方民族考古》(第21 辑),科学出版社,2021 年。

55 甄强、杜战伟、马骞等:《回顾与求索——喇家遗址2013 ~2018 年田野考古概述》,《青海文物》(15 期),2019 年。

56 常经宇:《芦山峁遗址居室葬的相关认识》,《文博》2020 年5 期。

57 邓淑苹:《“华西系统玉器”理论形成与研究展望》,《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年。

58 吴晓桐:《多璜联璧的起源、演变与传播》,《江汉考古》2019 年6 期。

60 夏鼐:《碳-14 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 年4 期。

62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 年。

63 郭物:《边地文化传播带:以石寨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为中心》,《考古学视野下的城市、工艺传统和中外文化交流——刘庆柱先生七十华诞祝寿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3 年。

64 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文集——考古学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

66 甄强、杜战伟、王倩倩、何克洲:《民和县鄂家东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

67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喇家遗址博物馆:《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18 ~2019 年VIII1 区道路护坡区域发掘简报》,《青海文物》(16 期),2020 年。

68 高江涛:《陶寺遗址出土多璜联壁初探》,《南方文物》2016 年4 期。

69 马明志:《河套地区齐家文化遗存的界定及其意义——兼论西部文化东进与北方边地文化的聚合历程》,《文博》2009 年5 期。

猜你喜欢

史家芦山齐家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01-02合刊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齐家文化玉器赏鉴
“全能”爸爸
春回芦山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
芦山地震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