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探究

2022-02-22唐蓓蕾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添加剂食品

唐蓓蕾

(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食品添加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天然物质或化学合成物质,旨在改善食品的色香味,提高食品的品质。伴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工业进步与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具体用量,成为整个食品行业的生产准则[1]。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以及管理对策。

1 食品添加剂的常见类型

按照不同功能作用,将食品添加剂划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类型及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介绍如下。

1.1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的作用是防止食物氧化,典型代表有丁基羟基茴香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二 丁 基 羟 基 甲 苯(Butylated Hydroxytoluene,BHT)、没食子酸丙酯(Propyl Gallate,PG)等。以BHT为例,它的耐热性好、稳定性高,常规烹调温度下的影响小,适用于长期保存的食品。使用抗氧化剂时,既要分析它本身的化学成分,又要分析结合产物,看是否生成酮类、醛类物质;既要根据食品的特性合理选择抗氧剂类型,又要满足安全、无毒的原则。

1.2 漂白剂

漂白剂具有漂白、防腐作用,可抑制水果蔬菜中的氧化酶活性,防止维生素C被破坏。漂白剂产生二氧化硫后,遇水形成亚硫酸盐,它在人体内代谢后经尿液排出。在实际运用中,漂白剂对食物、人体均有一定危害,这种危害来源于具有腐蚀性的次氯酸钠。因此应严格管理,控制好使用范围和用量。

1.3 着色剂

着色剂即色素,分为天然类、人工合成类两种。以人工合成色素为例,典型特点是色彩鲜艳、性质稳定、成本低廉,使用起来很方便。但是,人工合成色素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一方面是色素本身的化学性质会产生直接毒性,另一方面是在代谢过程中生成有害物。现有研究表明,着色剂的不合理使用,存在一定的致癌、致畸风险[2]。

1.4 增味剂

增味剂又称为品味剂,能对食品原来的口味进行增强、补充或改进,典型代表如谷氨酸钠、琥珀酸二钠、L-丙氨酸等。以谷氨酸钠为例,在我国食品加工中使用广泛,它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加热,呈味力均会降低。但是,谷氨酸具有低毒性,一般用量不会引发毒性问题,但过量使用就会影响食品安全。

1.5 防腐剂

防腐剂能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繁殖,延长保存期限,最大限度上保证食品的新鲜程度。目前常用的防腐剂分为酸型、酯型、生物型,典型代表有苯甲酸、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酯、乳酸链球菌素等。以山梨酸为例,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可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对人体是无害的。但要注意的是,防腐剂只能抑制微生物繁殖,而不能彻底杀死微生物,因此它的防腐作用是有期限的,此类食品必须在保质期内食用,超过保质期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问题和危害

GB 2760—2014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类、超过2 400种[3]。然而相关调查发现,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并由此产生一定危害。

2.1 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为保证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GB 2760—2014中有明确的使用要求,超范围使用或超量使用均是不合格产品。例如,防腐剂中的硫磺,在水果干类的最大使用限量是0.1 g·kg-1,在干制蔬菜中是0.2 g·kg-1,在食糖中是 0.1 g·kg-1;抗氧化剂中的茶黄素,在脂肪中的最大使用限量是0.4 g·kg-1,在熟肉制品中是 0.3 g·kg-1,在鸡精、鸡粉中是 0.1 g·kg-1。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较为常见,如酱卤肉、酱腌菜中山梨酸钾盐、苯甲酸钠盐等超量使用;罐头和饮料生产中柠檬黄、胭脂红等超量使用;蜜饯生产中阿斯巴甜、糖精钠超范围使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安全。

2.2 使用不合规的食品添加剂

不合规的食品添加剂,也就是未经检验的“三无”产品。一些生产企业为了控制成本,盲目缩减食品添加剂的购买预算,对于货源未进行严格辨别,可能使用伪劣的、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另外,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到位,导致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以黑作坊的形式生产食品添加剂,并且形成完整的销售链,导致“三无”产品进入市场。以“三聚氰胺奶制品污染”事件为例,三聚氰胺属于GB 2760—2014之外的非食用性物质,食用这些奶粉的婴儿出现肾结石、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并且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

2.3 盲目使用食品添加剂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于食物的要求也在提高,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在食品生产加工中,盲目使用食品添加剂,并配合不实宣传诱导人们消费。例如,功能性饮料中加入氨基酸,婴幼儿乳品中加入钙铁锌,孕妇食品中加入DHA等。这些物质的盲目使用,会增加人体的消化和代谢负担,反而是一种危害[4]。尤其婴幼儿的消化功能较弱,在食品中盲目加入维生素、营养强化剂,会影响婴幼儿的正常消化,威胁人体健康。

2.4 包装上的标识信息不清

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离不开剂量与毒性,因为食品添加剂本身是无害的,按照规范使用甚至有益于人体健康。作为普通消费者,了解食品中的添加剂种类和含量,主要依靠包装上的标识信息。然而,一些食品包装上的标识信息不清,主要表现如下。①刻意隐瞒添加剂成分;②标识信息与实际使用量不相符;③以偏概全,只标注单位数量(如100 g)食品中的添加剂用量信息,对消费者进行误导。这种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影响食品安全。

3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的管理对策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应该遵循生命健康、诚信尊重、权利责任等原则,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时保证安全使用的有效途径,相关对策总结如下。

3.1 完善法律法规

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目前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GB 2760—2014为依据。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要取得许可证书,对于生产、经营、运输、销售等环节均提出明确要求。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出台了相应的行政法规,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现有法律法规尚存在不足之处,如不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是“适量使用”,为企业生产和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对此,完善法律法规可从以下两点出发:①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兼顾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指导企业精准生产,为监管部门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②强调监管的重要性,不能仅限于生产环节,还应该延伸到运输、餐饮、消费等环节,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 严格检测管理

在食品安全领域,检测管理是基础而又重要的手段。①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明确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对添加剂的种类进行固定化管理,落实备案工作;需要调换添加剂时,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才能调换。②建立源头监管机制。扩大食品添加剂的监管范围,前伸至原材料的获取,后延到不合格产品召回,实现全流程、全环节监管。对于违法企业,采用吊销营业执照的惩罚方法,提高违法成本,发挥出震慑作用[5]。③监管部门应采用新型的检测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设备,学习新的方法,建立覆盖省、市、县的三级检测体系,切实提高对食品添加剂的检测能力。

3.3 建立信用体系

站在生产企业的角度,建立食品添加剂的信用体系,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①企业层面。发挥出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作用,鼓励企业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责任意识、安全生产意识,推动生产工艺技术的转型升级。②社会层面。每一个消费者均是监督主体,将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倒逼企业规范生产行为,严格执行法律和标准要求。

3.4 加快技术创新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较多,相比之下天然食品添加剂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对此,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结合市场需求大力研发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工艺。一方面要满足食品安全要求,另一方面合理控制成本,发挥出代替其他类型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保证食品的安全。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应该注重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要求企业转变传统的培训理念,以食品安全为核心制订长期化培训方案,紧随前沿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推动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发与生产。

3.5 加强宣传引导

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实现食品的合理选购,也能达到食品安全目标。①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工作,通过教育活动进社区、进校园的方式,为人们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从关注价格向关注健康转变[6]。②在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组织志愿者开展科普、宣传和维权等活动,帮助人们学会查看商品的标识信息,尤其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类型、使用量等信息。对于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营销者、监管者,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是一个工作重点。分析可知,目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尚存在一些问题,应从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检测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和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入手,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保护人们的安全与健康。

猜你喜欢

添加剂食品
食品过期1分钟,你敢吃吗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赢创扩大在华涂料添加剂产能
地理复习课的“添加剂”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纯天然食品不等于健康食品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
会变魔术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