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濂:从寒门书生到旷世文臣

2022-02-22叶骏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宋濂东明金华

叶骏

宋濂的人生轨迹一目了然:出生地金华、迁居地浦江、任职地南京、流放地四川。他以一介布衣,位极人臣,大半生在浙中从事著述和教育工作,文章闻名海内外。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刻苦求学的执着,有教书育人的平淡,有君王重用的显赫,有告老还乡的闲适,也有流放病逝的悲凉。

提起宋濂,金华人最熟悉的莫过于那篇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家里穷,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700年前那个贫寒少年勤学苦读的身影,像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一样,至今仍激励着一代代学子。

1310年,宋濂出生在金华市傅村镇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怀孕仅七个月就生下了他。早产儿宋濂从小体弱多病,却聪明机灵,记忆力强,过目不忘,人称“神童”。《宋太史传》记载宋濂:“甫六岁,即能诵古文书,过其目辄成诵。”

宋濂聪慧好学,师从吴莱、柳贯等人,这两人都是著名的儒学名家。吴莱在诸暨白门讲学时,22岁的宋濂翻山越岭“裹粮相从”。柳贯是元代理学宗师,他不同于宋代理学家的文道分离,轻视文辞,而是讲求文道合一,提倡经世致用,注重事功;其理学传承被视为正宗。

当时宋濂的同窗中,包括郑义门八世子弟郑深、郑涛,他们在吴莱的指导下勤奋好学,情同手足。几年后,郑义门东明精舍扩大办学规模,延请吴莱执教,宋濂也随同前来。吴莱执教几年后因身体原因告退,推荐宋濂执掌教鞭。自此,宋濂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郑义门藏书万卷,宋濂执教东明精舍20多年,在为郑义门培养了一大批郑氏子弟的同时,日夜记读,遍览群书,学习和知识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郑义门“日衣被乎诗书,耕则为良农,学则为良儒”的家风,正是宋濂向往和追求的。41岁时,宋濂举家迁至青萝山。

满腹学问的宋濂,考运却不太好。执教东明精舍第一年,26岁的宋濂赴杭州乡试,不第,从此便绝意科举。同窗郑涛为他做的小传里说,至元五年(1339年)年末,宋濂将家业托付给子侄,从此朝夕埋首书册,略有闲暇便往来山林中,击缶放歌,声振林木,俨然一位出尘之人。

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元廷下诏,征召宋濂充当翰林院编修官,宋濂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后更以入仙华山出家学道为名,潜心著书,写成多部著作,以史官笔法完成的《浦阳人物记》二卷,为金华留下珍贵史料。

无意仕途的宋濂,却在十几年后,以学识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宁越府,命知府王宗显设立郡学。宋濂被延请为郡学“五经”师,之后屡被重用,一路高升,仕途大放异彩,登上事业巅峰。

宋濂长期担任朱元璋的顾问和秘書,教导太子朱标十余年,为培养皇位继承人尽心竭力,又在朱元璋戎马倥偬之际,为其讲授帝王之学,堪称一代帝师。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67岁告老还乡,其间应约一年一次进京朝见皇帝,但最后还是没有善终。三年后,因孙子宋慎卷入丞相胡惟庸案,宋濂全家连坐受刑。朱元璋不念旧情要杀他,马皇后、太子朱标极力求情,才得免死罪。但活罪难逃,70岁高龄的宋濂,被放逐到茂州路上就病逝了。

(摘自《金华日报》2021年1月15日,有删改)

猜你喜欢

宋濂东明金华
裘东明
金华特色小吃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银胡子爷爷的画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忠诚
再谈高考物理规范答题问题お
副局长自杀,匿名举报信泰山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