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2022-02-20李新贵郭金鹏彭丽芬

农技服务 2022年1期
关键词:康养贵州省基地

李新贵, 郭金鹏, 彭丽芬

(1.贵州省林业学校, 贵州 修文 550201; 2.贵州省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28)

2016年至今,贵州省把森林康养产业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大生态+森林康养”作为林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各样措施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森林康养各方面的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在分析贵州省康养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

1 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据贵州省林业局统计,截止2020年12月,贵州省有森林康养基地92处,其中国家林业局等四部委评定的国家级基地5处,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评定的国家级基地25处,省级基地56处;建成或正在建的监测点35处,建设康养林17 296.73 hm2,康养步道2 698.7 km,投入资金108 284.59万元,接待康养人员79.41万人次,康养基地综合收入138 500.3万元,带动农民就业近万人(表1)。

表1 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发展情况

2020年,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达到92处,新增8处;基地基础设施增加很快,康养步道公里数和康养林面积增加迅速,基地建设投资额度基本持平。基地的康养人数、综合收入基本持平,平均每个基地综合收入仅1 505.44万元。数据表明,贵州森林康养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建设阶段,经营水平还有待提高。

贵州具有 “六度三爽”的特有优势 (“六度”指纬度、高度、湿度、温度、负氧离子浓度和风度。“三爽”指空气清爽、气候凉爽、人民豪爽),已成为贵州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最大优势[1]。下一步,在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贵州省《关于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支撑下,进一步加强森林康养产业顶层设计,推广森林康养理念,构建多种需求的森林康养市场,强化康养品牌建设,加强森林康养人才培养培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接未来的发展高潮。

2 森林康养人才及培养现状

2.1 现有人才现状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贵州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林业学校对全省森林康养基地开展人才需求专题调研,共调研森林康养基地40个。调研表明,基地技术人员以涉农林或种养殖类为主,人数相对较多,每基地为3.35人;拥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养老机构的基地有6个,具有相关从业资格人员146人;从事户外运动人员的基地有2个,共有5人。目前,康养企业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对森林康养的内涵与业态认识不清晰,尚停留在“休闲走一趟、养生吃一顿”的观光旅游层面,重硬件建设,忽视康养内涵软件植入。基地建设盲目追求所谓高、大、上、新、奇、特的旅游景观,资金投入巨大,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众多森林康养基地对自身特色康养产品的开发以及基地人才需求和要求不明确,严重影响产业发展质量和速度。基地现有从业人员主要为原有林场职工或当地居民,年龄偏大,学历低,观念陈旧,缺乏明确的基地规划设计、营销策划和技术技能服务人才支撑。人才现状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2.2 人才类型与规模需求

2.2.1 人才类型需求 森林康养产业和森林康养基地对人才的需求要与产业的业态相适应,具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其中技能类岗位决定了森林康养基地特色产业的类型与质量[2]。从调研来看,森林康养产业和基地急需基地规划建设、中医保健类、饮食保健、拓展体验类、康养保健类(芳香疗法、园艺疗法、景观疗法、作业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老年护理等技术技能与服务型人才(表2)。90%的基地要求专业人才能较系统地认识森林康养,具有一定中医基础和森林康养医知识,掌握必要的森林康养技能,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从学历要求来看,人才层次以本科和专科为主,中职有一定需求。

表2 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技术技能类岗位类型

森林康养涉及林业、医学、健康管理、心理、旅游等学科,具有很强实操性,产业迫切需要大量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与建设、康养线路设计、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康养技术服务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贵州省森林康养产业未来人才需求的焦点。

2.2.2 人才数量需求 经调研分析表明,2019—2022年,全省各康养基地需技术技能型和服务型人才近4 500人。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分会在贵州省森林康养人才需求调研及解决对策研究中指出,2021年以后,贵州省每年需要的各类森林康养人才超过1 000人。说明,贵州森林康养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

2019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森林康养专业人才培训纳入相关培训计划,支持高校和职业学校建设森林康养相关学科和专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3]。尽快培养一支面向产业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技能强、职业道德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2.3 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没有以森林康养命名的专业,但一些高校与森林康养方向或与森林康养产业相关专业开展森林康养技术与服务类型专业人才培养。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在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增设森林康养方向,培养从事森林康养技术技能与服务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2019年,福建农林大学林学专业开始招收森林康养硕士研究生和森林康养本科班;湖南环境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将森林康养课程作为通识课教育并开始森林康养人才培养筹备试点。

2.3.1 省内相关专业开设情况 借鉴孙孝花[4]的方法与经验,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高职高专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及增补专业、《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及增补专业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9版),本科层次与森林康养产业相关的专业有旅游管理、健康管理、休闲体育、体育旅游、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针灸推拿、中医养生学、健康服务与管理、林学(森林康养方向)10个专业;专科层次有旅游管理、针灸推拿、中医保健养生、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技术、老年保健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休闲服务与管理、休闲农业等15个专业(表3)。

表3 2018-2020年贵州森林康养相关专业及人才培养情况

中职教育相关专业有休闲服务、中医康复保健、中医护理等12个专业,2019年贵州省林业学校开设了老年人服务与管理(森林康养方向)专业。

2.3.2 森林康养人才培训 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同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分会开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理论与实操结合,自学与现场指导结合的方式,开展森林康养专业人才培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5年引进森林疗养师培训制度,到2020年底,第六届森林疗养师线上培训工作已经开始,第1~5届已有270多名学员获得森林疗养师资格。贵州省先后有近百人参加培训,有40余人取得森林疗养师资格。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森林康养分会的培训更为广泛,涉及森林教育辅导员、森林康养运动教练员、初级森林康养师、森林教育营地主任、森林康养指导师等,2017年在贵州组织了森林康养政策培训班。

2.3.3 森林康养基地员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针对康养基地现有从业人员的现状,同时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提高当地人员就业能力,应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2021年1月,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政厅、财政厅、商务厅和省妇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在全省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养培训健康照护、养老护理等各类康养服务人员12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5万人次以上。

3 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匹配性

3.1 人才类型与院校专业设置不完全匹配

森林康养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业态类型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复合化的特征,涉及专业较多。从省内院校开设专业来看,本科层次专业覆盖率达80%,开设专业点43个,尤其是医药卫生类、旅游类、公共服务类专业达100%,开设专业点数38个,占88.4%。但与森林康养产业密切相关的林学(森林康养方向)省内无院校开设。

专科层次专业覆盖率为66.7%,开设专业点53个,公共服务类专业达100%,医药卫生类和旅游类专业覆盖率分别为80%、75%。2019年增补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仅有2个开设点,休闲服务与管理、体育休闲、心理咨询、森林生态旅游、林业技术(森林康养方向)没有院校开设(表4)。

表4 2018—2020年贵州院校相关专业开设情况

综上所述,省内院校各层次开设的专业与森林康养产业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完全匹配,林学(森林康养方向)、林业技术(森林康养方向)、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康养休闲旅游服务等与森林康养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没有开设或教学点少。

3.2 人才需求数量与各专业招生人数完全不匹配

从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来看,2018—2020年,本科层次招生人数最多的是旅游类和医药卫生类专业,其次是体育休闲类,农林类没有招生;专科层次招生人数最多的是旅游管理类,其次是医药卫生类和公共服务类,关系密切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仅120人。森林康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与省内院校各专业招生人数完全不匹配。

3.3 人才培养路径模式与产业发展不完全匹配

目前,一般人才培养主要有院校培养、学会协会转型培训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三种路径,职业院校培养是森林康养人才的主要来源。当前,国家和各省的森林康养产业标准数量少,主要是对基地建设条件选择、面积、森林覆盖率、建设内容等硬件进行规范,对从业人员资格和技能等级没有国家标准支撑;教育部没有制定森林康养方向的相关专业目录,教学规范引导缺乏,如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顶岗实习标准、实习实训场所建设标准等,影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贵州省虽然成立了贵州林学会森林康养分会,由于各方面因素,未能在省内森林康养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从社会培训来看,由于缺乏森林康养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社会职业培训与等级认定只能针对健康照护、养老护理等中级技能人才开展。

由于森林康养产业正在起步阶段,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职业标准、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明确,导致人才培养的路径不够坚实,开展森林康养人才培养的院校少,培养机制和模式与产业发展不完全匹配。

4 人才培养建议

4.1 建立全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森林康养产业可以融合农业、林业、旅游、医学、教育等各产业,结合健康疗养、医疗美容、生态旅游、文化休闲、体育运动等多种业态于一体,能够有效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主动适应和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有关部门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森林康养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康养人才发展规划。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省内院校围绕贵州乡村振兴、大生态三大战略和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设等,开设与森林康养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林学(森林康养方向)、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康养休闲旅游服务专业,增加教学点,扩大招生规模,建立以中职教育为基础,高职为主体,本科为补充,研究生为引领的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中职(技校)全层次体系,错位互补,不断健全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相关院校要科学合理构建专业设置和结构,进一步加强高技能康养人才培养。

4.2 建立职业标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要根据森林康养产业需求和岗位特点,研发森林康养从业人员地方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除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外,要充分发挥学会协会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与认定机构的作用,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争取人社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开展职业培训与等级认定工作,为其他人员转型提供机会和平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现实需求。同时,利用省内众多的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创建森林康养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场地。

4.3 建立健全教学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关院校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要求,建立森林康养专业教学标准,持续更新并推进标准的建设和实施,发挥标准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5]。实施课证融合策略,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育人的模式,结合本学校的特长优势,实施课证的标准融合、内容融合、评价融合[6],办出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1+X”证书的含金量。

4.4 强化森林康养师资队伍建设

森林康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一支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队伍[7]。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森林康养研究中心,组建省内外专家库,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各项研究和推广,开展森林康养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统筹森林康养师、自然体验指导师管理与服务;相关院校加强康养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建设,主动到基地开展企业实践,获取各类技能等级认定证书,培养一批“双师型”师资,培育森林康养教学名师大师。

猜你喜欢

康养贵州省基地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韩国康养胜地——平昌阿尔卑西亚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海峡两岸首届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