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看《阿房宫赋》

2022-02-19左寅生

文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阿房宫赋索亚杜牧

左寅生

内容摘要: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是对空间本体论与认识论的重构,同时也会文學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尝试用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来对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进行分析,认为他通过建构一个真实与想象的阿房宫第三空间,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并对当朝的君王提出警示。

关键词:《阿房宫赋》 第三空间 索亚 杜牧

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是美国著名学者,同时也是西方学界“空间转向”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第三空间理论不仅是对空间本体论与认识论的重构,同时也为学者们创造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崭新空间视角,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与批判角度。

一.索亚与第三空间

在传统的认识里,空间往往被二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类,但索亚却创造性地引入了“第三空间”这一新的维度。在索亚看来,第一空间即物质空间,具有一种物质的和物质化了的空间性,根据其“外部形态”即可获得直接的把握,是科学中作为客体被观察、测量和描绘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一空间常常是一种未添加任何感情色彩的以及断绝想象发挥余地的,对客观存在的一五一十地细致描述,颇有科学主义的意味。观察者们通过无限的深入与细化来获得更加详细、精确的测量数据与参数,并以此来建构一种与所观之物无限接近的朴素空间。而第二空间是概念化的精神空间,它经由主体通过构想创造出来,假定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精神性的空间来完成的。它依托语言、符号等来表示,并认为物质现实的知识本质上要通过思维去获得理解,是“创造性艺术家和具有艺术气质的建筑师进行阐释的地方”。最纯粹的第二空间形式是彻底观念性的,它类似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先由想象创造出地理学概念,再将这些概念投射于物质现实即第一空间中。由于这样的第二空间是产生于精神层面的“思维的事物”,所以它一方面是进行反思的、主体的、内省的、哲学的、辩论的、溯源的和个性化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也无时无刻都试图压制“真实的”第一空间。第三空间是社会空间,它“源于对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二元论的肯定性解构和启发性重构”,具有开放性和共时性,是一种超越了二元对立,既包括了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又不等同于两者简单叠加的并置而复杂的空间关系,这是又一个“他者化”或“第三化”的结果。在《第三空间》一书中,索亚引用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博尔赫斯的科幻小说《阿莱夫》作为例子对第三空间进行具体阐释。作为一个貌不起眼却包罗万象的光球,“阿莱夫的直径大概一英寸多一点,但所有的空间都在其中,大小丝毫没有变化。每个物体(比如镜面)都是无穷尽的,因为我从宇宙的任何一个角度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它”,当真是“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索亚认为,阿莱夫即第三空间是一个“一切地方都在其中的空间,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它,每一个事物都清清楚楚;但它又是一个秘密的、猜想的事物,充满幻象与暗示......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宇宙’。”

在文艺研究领域,第三空间也是文学批评的独特视角。一般而言,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基于客观现实与一定的想象性虚构,再加上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以及思想情感,这也使其具有了类似于第三空间的特质。本文将以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建筑阿房宫以及诗人杜牧创作的《阿房宫赋》为例,分别以三种空间视角来进行阐释,以期能加深读者们对第三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二.物质与精神的阿房宫

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如果以第一空间的视角来看,那么关于其地理位置、修建规模的参数便是主要内容。首先,阿房宫位于渭水之南的秦上林苑中,东以皂河为界,西至长安县小苏村,前殿遗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高7-9米,其正宫仅建有台基,面积约为54.1万平方米。《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也具有相似的记载:“先动工修建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四周皆以阁道与附属建筑相连,以终南山为新朝宫的南大门。咸阳宫和新朝宫之间建复道连成一体。咸阳宫和新朝宫之间建复道连成一体。”通过这些数据,读者们对阿房宫的轮廓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通过与已知建筑的量化对比就能形成关于阿房宫的客观印象。考古学家与建筑学家也能对其进行清晰地衡量、标志,将其定位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宫殿建筑。

其次,如果从第二空间的视角出发,阿房宫所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位于西安的秦朝大型宫殿,而更是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和符号化的表象中概念化,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从最初战国时期秦惠文王开始修建到秦始皇、秦二世接连在前人的基础上复修阿房宫,它所象征的首先便是远离中原、地处险恶的秦国经过百年的惨淡经营,暴霜露、斩荆棘,逐渐克服外界环境、变法图强、连横诸侯并一统天下的奋斗精神。从政治上看,由于只有统一了六国才能有如此大的权力、财力、武力来修建这样的浩大工程,它不但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兴盛,同时也体现了秦王朝睥睨天下的气势与威严,更是对秦始皇结束中原分裂局势的不朽赞歌。从经济上看,为修建阿房宫,秦国商鞅变法后的《傅律》规定民众从十七岁开始服徭役,一般民众在一生中有三十三年以至三十九年都耗费在了修建这些建筑的苦力活上。再加上一直以来征收的“初租禾”(国家按一定估产和比例统一规定固定的土地租额)和“山泽税”(水产、矿产均为国君的财富),因此,阿房宫反映了秦国对普通民众财产方面肆无忌惮的残酷剥削以及对劳动力肉体的无情征用,是其经济制度扭曲腐坏的象征。最后,从文化上看,阿房宫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它从侧面印证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伟大举措,是南北文化开始真正交融互通、中国民族开始协同发展的物化体现。时至今日,阿房宫遗址在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相继于2000年建立了阿房宫景区,2013年重建为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重点保护文物,它所代表的是中国民族早期高超的建筑营建与城市规划技术以及辉煌的秦文化,也是当代中国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象征。

三.真实与想象的《阿房宫赋》

如果着眼于第三空间的角度,阿房宫作为建筑空间的同时并非仅仅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容器,还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维度特征。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的过程中病死在沙丘,秦二世便停建阿房宫,调遣所有工人转而去修建秦始皇陵。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秦始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为实现先帝的遗愿,秦二世从陵墓工程中调出部分人力复修阿房宫。同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帝国危在旦夕,统治集团就阿房宫修建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因劝阻秦二世续修阿房宫而被处死。两年后,由于赵高作乱,秦二世死于宫中,阿房宫最终完全停工而一直没有真正建成。最初,阿房宫的修建起因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当秦首都咸阳人满为患时才转而在西安重新建立朝宫。而在修建过程中,中央征调了七十万罪犯和苦力来进行劳动,使大量的田地因无人耕种而荒芜,生产能力停滞不前,劳动力得不到应有的报酬。扭曲的分配制度使财富聚集在了君主手中,从而导致国内民众的消费能力持续下降,市场失衡,经济情况持续恶化。总的来说,阿房宫的修建既被不同的历史事件时刻影响着,同时又对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从最初的秦惠文王的初建到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阿房宫的多次停建、复建与历史的进程、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处于动态的交互发展之中。

而唐代文学家杜牧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的《阿房宫赋》则创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阿房宫“第三空间”。杜牧所处的时代朝堂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同时藩镇割据,少数民族也纷纷入侵,这使得整个大唐帝国都处在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崩溃前夕。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牧建构了一个真实与想象的阿房宫第三空间,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并对当代君王提出了警示。

一开始,杜牧便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短短十二个字简短有力地交代了阿房宫横空出世的盛况。其前半部分是因,后半部分是果,表面上看起来仅仅是叙事,但“毕”、“一”、“兀”、“出”这四个简单的动词就化静为动,将秦始皇横扫六合的历史功绩与朝宫空间的建设动态地联系到了一起,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试想,蜀山如此之大,秦国究竟需要消耗多少的人力物力、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将其山林砍伐殆尽,而阿房宫的出世却仿佛在一瞬之间,这之间的对比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秦朝的臣民所受的苦难。再联想到六国覆灭的前因,不禁让人哀叹秦始皇的统一非但没有拯救苍生与水火之中,反而进一步将他们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接着,“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这几句既是对阿房宫宏大规模的客观描写,同时也超越了历史现实,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两两并列、气势磅礴地渲染出了阿房宫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特點。从“覆压”、“隔离”、“北构西折”、“直走”、“流入”等这些动词中,读者可以感受到阿房宫所吸纳的并非只有天下的财富珍宝,更是敞开宫门,将巍峨的骊山、浩浩荡荡的渭水、樊川全部无所顾忌地收入其中。同时,诗人也藉由上帝视角俯瞰整个阿房宫,从最开始宏观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到之后对宫内微观景致如走廊、屋檐、亭台楼阁的描写,使阿房宫的形象立体、丰满了起来,同时还为阿房宫增添了一定的神秘感。

然后,诗人来到了宫外,以一个宫外人的角度将阿房宫内的壮观景象与自己的想象相结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前两句虚实结合,通过“龙、彩虹、春光、风雨”这些神话或自然意向夸张地突出了阿房宫变化多端的多样性,也更增添了其威严感与神秘感。从阿房宫的歌舞之盛,诗人表现出了大秦帝国的辉煌鼎盛,同时也贬斥了秦始皇的荒淫无道。而下一段中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与其形成了前后呼应的效果,进一步使阿房宫从一个地理空间意义上的皇家宫殿上升到了仿佛遥不可及的世外之境。此时的宫内与宫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除了有地理意义上的山川相阻,同时在心理层面上更是有着天堑之隔,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同时,阿房宫又人为地创造出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与宫外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模糊了自然与人工的界限。最后的“杳不知其所之也”更使阿房宫具有了如迷宫般的幽深感,让读者无法分辨到底是宫车消失在了茫茫的远处还是阿房宫主动将宫车包藏其中。结尾处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与开头“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相呼应,重新将读者的目光聚集在了宫内人的身上。六国的皇室本散布在九州之内,现在却聚集在阿房宫一室之中成为了秦国的宫人。数不尽的妃嫔们肤颜各异,显示出了丰富的地域性特点。而“三十六年”使时间与空间交汇,为阿房宫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借此,阿房宫在某种程度上真正成为了“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般,具有无限创造力与可能性的“阿莱夫”。

如果说《阿房宫赋》前半部分是倾向于通过想象与叙述从侧面突出阿房宫的瑰丽以及秦始皇的荒淫无道,那么后半部分的议论便是字字穿心,直指以阿房宫为象征下的秦朝的衰败与灭亡。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秦始皇的暴政遍及全国,而诗人仅仅通过阿房宫这一处建筑空间的描写就将秦统治者对百姓们永无止境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突出的淋漓尽致,当真是窥一管而知全豹。在这一段中,诗人连用了八个排句、七个比喻来摆出一系列罪证,通过“秦”与“人”的对比清晰地体现出了统治阶级与普通民众的阶级对立。“负栋之柱”、“架梁之椽”、“栏槛”、“管弦”等是宫内奢华享乐之物,而“农夫”、“粟粒”、“城郭”、“言语”等则基本概括了所有宫外百姓朴素的生活全貌,这一内一外、一繁一简再一次通过对比将阿房宫的兴建与整个秦国的境况体现了出来。最后,“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随着楚兵的进攻如同秦国的统治一般成为了一片荒芜。

阿房宫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并不仅仅只是始皇修筑的宫殿,同时也是整个秦帝国的缩影,与秦朝兴衰与共、息息相关。这座阿房宫的兴建、停建、再建以及覆灭都和秦朝的国运动态地联系到了一起。历史上的阿房宫并未完全建成,身在唐朝的诗人杜牧也不可能真正看到当年阿房宫内的盛景。但通过结合实际宫内建筑的客观描写以及关于宫内宫外大胆而瑰丽的想象,诗人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技巧创造出了一个基于现实世界而又远高于现实世界意义上的阿房宫,并以此来借古讽今,向当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爱德华·索亚.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与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刘佳林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探究[M].李均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02):32-37.

[6]强乃社.空间转向及其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1(03):14-20.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阿房宫赋索亚杜牧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清明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山行
遣怀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
客利尔镇的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