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谣言文本特征与说服方式的内容分析
——以“微博辟谣”为例

2022-02-18武文琪

新闻传播 2022年16期
关键词:辟谣谣言样本

武文琪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州 510000)

自新型冠状病毒暴发以来,各类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对抗击疫情产生不良影响。由于疫情的特殊性,大量谣言也给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样本。鉴于此,研究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谣言是自古以来社会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奥尔波特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陈述或话题[1]。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网络越来越渗入日常生活,网络谣言问题也不断地为学者所关注。

国内学者对网络谣言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是研究网络谣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及解决措施;第二是在法律规制和社会治理两个层面探讨法制建设与谣言治理;第三是从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探讨谣言背后的受众心理因素。

梳理国内相关研究,尚缺少对于网络谣言文本与内容表达的实证分析,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网络谣言,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采集

“微博辟谣”是新浪微博虚假消息辟谣官方账号[2]。笔者利用SPSS工具获取2020年1月21日—2020年4月8日间“微博辟谣”发出的辟谣信息,共计1791条,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获取样本180个,剔除一部分重复、失效样本后,共获得有效样本150个。

(二)类目建构

通过对文本的整理分析,并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本文对150条样本的具体类目建构如下:

1.谣言首发主体类型。主要有5类:(1)传统媒体;(2)自媒体;(3)个人;(4)政府及事业单位;(5)其他

2.谣言内容呈现方式。可分为三类:(1)纯文字;(2)文字+图片;(3)文字+图片+视频。

3.谣言主题类型。分为6类:(1)政治谣言(2)经济谣言;(3)军事谣言;(4)社会生活谣言;(5)病毒谣言;(6)国际谣言。

4.谣言涉及主体。本文根据谣言文本中所提到的特定对象,归纳后分为以下9类进行编码:(1)弱势群体;(2)政府;(3)外国人;(4)名人;(5)一般人员;(6)出国人员;(7)医院;(8)特殊公务人员;(9)其他主体。

5.谣言标题的说服方式。共分7个指标,分别是:(1)敲警钟;(2)获益;(3)善意;(4)事例;(5)数据;(6)名人;(7)官方。

6.谣言主体内容的说服方式。(1)以情动人;(2)以理服人。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150条谣言样本进行内容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

(一)疫情中网络谣言的形式特征

1.发布谣言主体类型分布——个人首发谣言最多

经统计,在所有样本中传统媒体政府企业各为2,每个占1.3%;企业为1,占0.07%;个人为111,占比74%;自媒体16,占10.7%;其他主体18,占比12%。在谣言首发的主体类型中,个人占比最高。费斯汀格认为出现认知失调时,人们会努力调节失调,获得新的认知平衡[3]。新冠疫情带来了危机感,人们迫切需要各种小道消息来平衡认知,这就给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根据CNNIC的数据,截至2020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量达9.32亿[4],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为个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个人发布的谣言主要涉及到三类内容:第一,政策相关谣言,如“网传重庆大中小学3月初开学”。第二类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疫情传染内容,如“湖北肺炎患者祸害村民几百人”等。第三类是疫情防护相关内容,如“淡水鱼能传染新冠病毒”。这类谣言都有一些明显的特征:第一,大量使用感叹号和问号进行情绪唤起。如“意大利到喀麦隆的航班出现大量新冠感染者?部分逃离者遭警察开枪射击!!!”。第二,大量使用第一、二人称代词。如“的哥身患传染病还拉客当街被查”。

2.谣言内容呈现形式——图文并茂

根据统计,所有样本中以文字出现的谣言有63个,占42%,文字+图片的5个,占34%,文字+图片+视频的36个,占比24%。

统计结果显示,58%的网络谣言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出现。移动网络的普及促使了信息“被把握为图像”。视觉化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以“青山有八名新冠病人从医院脱逃?”这一谣言为例,2020年2月26日,“东南医院第二批医护战友群”微信群聊中有群友发了一张图片,显示一张病床边的隔离板墙体上有一个洞。另一人询问“病人呢?”发图片的群友回复称“跑了,王医生去抓了。”随后聊天截图在网上疯传:“东南医院有确诊病人出逃。”两张清晰的配图加上文字解读,极大地刺激受众感官。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5]。图片视频作为一种“热媒介”,容易引发受众的同向解读,使谣言迅速得到传播。

(二)网络谣言的内容特征

1.谣言主题类型分布——病毒类谣言数量居首

根据统计结果,所有谣言样本中,主题为政治谣言33个,占22%,经济谣言、军事谣言各2个,分别占1.3%,社会生活36个,占24%,病毒谣言68个,占45.4%,国际谣言9个,占6%。

统计结果显示,病毒谣言在疫情谣言中占比最多,占45.4%。生活类谣言占22%。这类谣言主要集中于病毒的防护,如“盐水能预防病毒”,“不要购买冷冻肉”等。生活类多数以“科学常识”的面貌出现在中老年的微信群中。作为网络时代的“数字难民”,中老年群体善意的转发很可能演变成传播谣言。另一方面,作为一群失去社会话语权威解释力的群体,老年人会更喜欢传播一些与食品安全和社会事件相关的信息,来赚取更多的“社交货币”,附和他们自身角色的定位[6],这也给了谣言可乘之机。

2.谣言的涉及主体分布——弱势群体、政府占多数

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中谣言涉及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42个,占28%,政府机构38个,占25.34%;外国人10个,占比6.7%;名人4个,占比2.7%,一般人员26个,占比17.3%;出国人员1个,占比0.06;医院18个,占比12%;军人2个,占1.3%;其他9个,占6%。

根据统计,28%的谣言涉及弱势群体,主要是新冠患者中的老人、女性等。苏珊·桑塔格中指出,对患者的态度会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7]。人们对新冠病毒的恐惧会转换成对患者群体的污名化,患者群体也无法及时有力地发声,会导致意见气候更加的单一,加深对他们的误解。

此外,25.34%的谣言涉及政府机构,这契合了新冠疫情的现实情况。各地的封闭管理,停工停产容易引发谣言猜忌。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为谣言产生提供社会温床。而疫情初期的舆论风波也让人们对权威机构有不信任感。一些谣言如“湘潭市民到公园闲逛,被要求背防疫手册?”等,都把矛头指向权威机构,营造官民对立。而政府的辟谣可能导致“逆火效应”,加深误解,造成一个“辟谣-造谣-辟谣”的恶性循环,使谣言得不到消除。

3.谣言标题的说服方式——以“敲警钟”为主

根据统计采用“诉诸感情”类的标题在所有谣言标题中数量位居第一,占比84%。如“现有一些人穿着防疫服上门说消毒、测体温等,其实是入室打劫”、“男子在衣服上喷酒精,上车后点烟竟连人带车爆炸”等等。

引用官方机构为主的标题在所有类目中占比最高,占16%,一些谣言标题如“北京1000个药房每天投放300万个口罩”,通过列举具体的数据来增加其说服力。

4.主体内容的说服方式——更偏向于诉诸理性

多数谣言标题很长,充斥夸张、恐怖、狗血元素来吸引用户点击。而在内容上53.7%的谣言更多以“事实”的面孔出现,常常引用某某知名人士的话,并列出相关数据,或是政府的相关文件图片,上级紧急通知等等,同时模仿新闻的行文与语气,来强调自身的客观真实性。

三、谣言治理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为谣言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谣言综合管理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首先,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减少谣言生成的社会因素。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表明,51.4%的公众认为疫情初期信息公开不及时,49.9%的公众认为信息公开透明度较低[8]。第二轮调查中,两项指标分别下降到35.8%和33.4%[9],当正确且权威的信息及时对社会公布,谣言自然失去传播空间。其次,建立谣言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信息进行实施监控,针对短缺内关注度急剧上升的谣言话题进行及时辟谣。

(二)加强媒体把关作用,规范信息传播活动

疫情中网络谣言的泛滥彰显强化信息把关的重要性。疫情中,部分官方媒体也成为谣言制造者,虽然数量很少,但因为其权威性会造成巨大危害。对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要强化它们的内部把关能力,利用技术等手段协同过滤,同时对“微博热搜”等具有议程设置能力的功能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针对信息海量化、复杂化等情况,媒体的职能要逐步由“把关”转变到“策展”,即用“把关”剔除次要内容,用“看门”来强调重要内容。在疫情等重大公共事件中,媒体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洪流中为读者提供抓手。

(三)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增强防范谣言能力

根据以上各表,网络谣言有以下特点: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出现;内容上引用权威机构、权威人物、数据等要素;标题利用人们的心理来感化。这些特点使谣言越来越难以分辨,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要提高公众媒介素养,首先需要加强对媒介素养的教育。2020年8月,陈力丹教授的文章《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从古登堡到“第五媒体”》入选人教版高中教材,引发社会热议,在媒介越来越嵌入人们生活的今天,加强媒介素养的基础教育已迫在眉睫。其次,随着一批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原本“原子式”的大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还应覆盖信息搜集、生产、消费、传播的全过程。

结语

本文旨在利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网络谣言问题,限于疫情期间网络谣言与疫情具有高相关性、与作为样本的“微博辟谣”内容存在局限等因素,本文的结论仍存在不足。此外,文章仅仅探讨了谣言的危害,而古今中外的诸多学者都认为谣言也有其积极意义,如学者胡泳认为谣言“是弱者的武器,是倒逼真相的一种手段”,未来对谣言的研究应采取更为辩证的态度。■

猜你喜欢

辟谣谣言样本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谣言π=4!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谣言
村企共赢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