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2-02-18欧阳志斌林秋霞林辉

化学教与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欧阳志斌 林秋霞 林辉

摘要:开发和实施校本选修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为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对人教版教科书“研究与实践”部分栏目内容进行重构的基础上,开发并实施了校本选修课程“高中化学科学实践”,并阐释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学习评价,并在课程实践后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与实施;化学科学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1-0087-04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1.021

*本文系2020年度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课题编号:FQ2020GH051,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资助)阶段性研究成果。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学校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结合校情、区域教育资源分布情况等开发与实施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方案落到实处”[1]。全面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开发与实施化学校本选修课程的应然追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实践是推动化学科学不断发展的伟大力量,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法宝,也是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形成学科关键能力,从事科学创造的关键路径和方法。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框架下的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但常常由于课时紧张,而进行化学科学探究和实践耗时长,导致教科书上一些科学探究与实践的活动无法一一开展,活动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将化学教科书上的一些科学探究与实践内容进行重构开发为校本选修课程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极具教育价值的。

一、课程目标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共设置了15个“研究與实践”栏目,为促进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发展、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我们在对人教版教科书“研究与实践”部分栏目内容进行重构的基础上,新设置了新的科学实践活动,开发并实施了“高中化学科学实践”校本选修课程。课程目标如下:

1.通过一些主题内容的学习和实践,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核心观念,能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综合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依据科学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依据实验结果评价和改进实验方案,形成勤于实践、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

3.能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受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魅力。

二、课程内容

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校软硬件设施情况,将本课程的内容分为六个主题14个课题16个学时,总18学时,余下2个学时分别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和课程学习评价测试。每个单元重点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其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整个课程内容的设计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围绕着“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融合了六大主题,给予学生多元的知识探索和科学探究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特征,通过设计“一些拓展和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的课题、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动手制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和实践的一般过程,体悟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育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依据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始终将学生置于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刺激学生的实践动机,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感受科学实践活动的魅力和乐趣,助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三、课程实施

1.选课对象

“高中化学科学实践”校本选修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勇于科学实践的精神。由于课程设计的主题和内容紧跟教材呈现的化学知识,并且主题之间的跨度较大,时间跨度(从高一第一学期到高二第二学期)也较长,因此,选课对象最好是未来有志于在高校继续学习化学专业或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职业的高中学生,并且选课对象最好能够固定。

2.基础保障

“高中化学科学实践”属于一门校本选修课程,高一年级上课时间固定在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高二年级上课时间固定在每周二下午第四节课。另外由于该课程几乎每个课题都涉及到化学实验探究,因此上课地点必须安排在化学实验室,并且需要有多媒体教学设备,需要有专门的化学实验员辅助开课教师进行课程教学,例如,提前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试剂,必要的时候协助开课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

3.实施方式

“高中化学科学实践”校本选修课突出了化学学科特色,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科学实践,让学生在化学实验探究和科学实践中不断养成学习化学的好习惯,培育学生的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不断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所蕴含的科学探究、善于创新、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热爱生活,因此,教学方式不同于常规的化学课堂教学。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在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去收集整理资料,自主地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课题“汽车尾气的危害及治理”中,就需要学生以汽油(常见的车用燃料)的成分为例,自主探究空气燃油比、温度等因素对燃烧及其尾气排放的影响,从而形成“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和优化在汽车尾气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基本认识。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结构化、系统的学习方式。以上课题内容的研究和学习任务的达成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需要学生之间彼此交流讨论和互教互学、互爱互助。合作学习一般采取分组形式进行,而选课的对象有些来自不同的班级,很明显,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都不一样,这就需要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精诚合作、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善,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往能力和创新意识。合作学习又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在问题讨论和成果展示中,各组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例如,在“豆腐的制作”“暖贴的设计与制作”“肥皂的制作”课题中,笔者都设计了“成果展示和分享”环节,采用自主评价、集体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遴选出大家都认可的优秀作品,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合作和分组竞争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和心理素质。当然,合作学习也能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3)收集与调查。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是进行科学实践和学习研究的重要路径,根据以上课题研究的内容,收集并整理资料,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资料和处理数据,进行交流讨论,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例如:在课题“利用废旧易拉罐制备明矾”“甘蔗渣的资源化利用”中,师生深入当地的物资回收站了解和调查废旧易拉罐的回收途径、回收成本;走进蔗农家庭了解甘蔗渣的使用现状,利用互联网检索相关资料了解废旧易拉罐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和甘蔗渣的利用价值,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废旧易拉罐制备明矾,利用甘蔗渣制备乙酸乙酯等有用物质。

(4)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强调从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也是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中,经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在做中学,通过经历一个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发现知识、创造知识。探究性学习的成效是影响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众所周知,有机物的合成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良好活动载体。例如,在课题“阿司匹林的制备”“聚乙烯醇的合成”中,学生基于所学知识确定了阿司匹林和聚乙烯醇的合成方法,虽然合成反应原理比较简单,但要获得纯度较高的产品需要经历多个实验步骤,并严格控制反应条件。通过“有机物的合成”主题实践活动,学生体验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在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分析结果、成果展示和分享交流中激发了化学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化学学科本质的理解,发展了学科核心素养。

四、课程学习评价

“高中化学科学实践”校本选修课程学习评价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评价维度关注化学学习的兴趣、知识的建构过程、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全面发展,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结合学情和课程性质,我们在实施课程评价中,采用了“课程学习档案袋”的评价范式,档案袋的评价维度包括出勤记录(10%)、查阅资料(10%)、学科思维(10%)、团队合作(10%)、方案设计与实施(10%)、实践操作(20%)、科學态度(10%)、解决问题(10%)、分享表达(10%),课程结束后,对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效以文本形式进行点评,即评语。

五、课程实施后的反思

“高中化学科学实践”校本选修课程从开发到实施凝聚了学校、化学教研组、上课教师、化学实验员的集体智慧与辛劳,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

1.凸显化学学科特色,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课程涉及的课题研究内容绝大多数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干燥剂、膨松剂、食醋、牙膏、菠菜、易拉罐、豆腐、肥皂、阿司匹林,一个个为学生所熟悉的化学物质和生活物品,无不刺激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充分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特色。

2.注重学生的具身体验,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内容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和科学实践活动才能达成,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像化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经历“查阅文献资料-整合信息和资料-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反思改进方案-再实施-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的一般性科学探究过程,为了获得实验数据和结果,学习者就必须亲自投入到科学探究与实践中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学生开展真实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具身的实践体验,通过动手、动脑、动嘴、动笔,感悟化学知识的建构、产生和创造的过程,从而形成对化学学科观念和学科思维的真正理解,并在学科探究和实践中实现“知、情、意、行”的融合发展[3]。

3.注重引导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程学习目标的落实和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科学探究、动手实践,学生在课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与反思、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分享交流、学会了表达和总结,懂得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实验探究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化学学习方式[4]。

当然,在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也有需要反思并改进的方面:(1)由于每一个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1个课时根本完成不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耐心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切不可为了赶课程进度剥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否则会影响课程实施的实效,当然也要求教师在制定学时计划要留有余地;(2)由于本课程中每一个课题都需要在化学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探究,需要化学实验员的大力支持(提前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这就需要学校教务处和化学教研组的协调组织,因为有些化学试剂的购买需要层层审批,特别是一些危险化学品。(3)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并适当引入纸笔测验,努力实现课程目标管理可视化、可量化。教师也可以尝试将学生在修习“高中化学科学实践”校本选修课程的前后可喜进步通过交流分享会的形式与其他学生和家长进行展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个人魅力和化学学习的信心[5]。

六、结语

我国普通高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走偏”“有质效”,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计划,加强对学生校本课程选课的指导。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教师的精心设计、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参与[6]。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与实践路径的基础上,设计好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开展层次多级、类型各异的知识构建和科学探究活动以增强校本选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丰富学生的科学实践体验,彰显校本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总之,学科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凸显学科特点、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需要、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实际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7],只有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能。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研究和实践还有广阔的空间,更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忘育人初心,在反思中砥砺前行[8]。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6.

[2]陳友琴.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以“趣味化学之旅”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10):18-22.

[3]黄恭福,邹海龙.科学实践:“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意蕴[J].化学教学,2020(10):3-7+13.

[4]许曼.跨学科融合提升科学素养——基于自然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J].化学教与学,2019(11):77-79.

[5]王溢泽,郭云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9(30):51-53.

[6]沈婷,钱海滨.校本课程“生活化学实验站”的开发与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3(11):56-58.

[7]李宏伟.核心素养关照下的校本课程建设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9):41-43.

[8]王静.课改深化期校本课程开发的迷思与进路[J].教学与管理,2016(13):38-40.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