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行所见

2022-02-17刘亦凡

中学生博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散记理发店匠人

刘亦凡

在《湘行散记》里,沈从文写到:“我们若想读诗,除了到这里来,别无再有好的地方了。这全是诗!”这个寒假,和《乡村笔记》一起沿着沅江逆流而上,重走沈从文先生“湘行散记”之路吧。

七天的时间很短也很长。七天,短到营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大家刚开始熟悉彼此就要分别,长到足够我们一路上去见那么多从未见过的景物与拥有那么多也许不会再有的体验。虽然早已知道了行程安排,但这趟旅程仍无时无刻地给我带来惊喜……

第一晚,在怀化与相识不久的老师同学一起悠闲地吃着烤串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在之后的几天里,我会在漂浮于江上的渔排上吃饭睡觉;在细雨中跋涉在泥泞的小路上;走过山腰湿滑狭窄的小道,和带刺的树枝擦肩而过。当然,我也没有想到我能够见到清晨的云雾缭绕在江边暗绿的群山之间,木舟静静泊在青褐色荡漾着水波的江面上;见到灰色的小野猪从潮湿的泥巴路上躲进土坡的灌木丛里;见到乡村下午田野外连片葱绿的远山,夜晚漫天星星与草丛间的萤火虫,还有炽热的篝火……

在凤凰凉灯的那个下午大概是整个行程中最累也最有趣的了。我们先去田地里采了辣椒、豇豆和黄瓜,又抱着抓螃蟹的想法,去山下找小溪。下山的路程出乎意料地艰难,后半段我们几乎是靠着山下隐约传来的溪流声,在雨后的泥地上踉跄着走下去的。但到达溪边后我发觉,一路上的那些经历都是值得的。我站在溪中的一块平坦的岩石上,从远处树叶和芦苇的掩映中流出的泉水刚好没有没过裤脚,清澈冰凉的小溪流淌出同样清凉的声音。我看见前方离我一步远的地方,一只红蜻蜓轻轻落在一块被水花溅得亮晶晶的石块上。下午的阳光在树枝间散开光芒,照得水波粼粼,甚至亮得有些晃眼。这里除了水声,几乎没有别的声音,偶尔几只蜻蜓或飛虫飞过,我却觉得一切都鲜活而充满了生命力,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距离自然如此之近。这种感觉和平常爬上高山或者在湖中划船不一样,这是一个真正完全属于自然的地方,美妙得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感。

去浦市采风的那天我同样走了不少路,却又是另一番心境——浦市是个典型的古镇,有着我对一个古镇样子所有的想象:那些刻着各种文字图案的石板路,狭窄的小巷两旁是高高的白墙,最多的是带着雕花栏杆和窗户的木楼,屋檐下挂着红灯笼,楼里是各色的商铺或人家……趁着采风的机会,我得以在这个古镇上走走看看。

我们最先拜访了一家理发店,店里的设施非常简单,但仅有的一张椅子却十分引人注目。它确实是一般理发店所用的那种椅子,但无论从造型还是材质来看,它都更像是一件古董,刚刚被从某个展览馆里拿出来摆在了这里。店主正专心为一位顾客理发,所以我们的问题,都由一位坐在店门口的伯伯来回答了。不出所料,这家理发店连同这张椅子,都是前辈一代代传下来的。但当我们问到店主是否会再把这店铺和手艺传给他的儿子时,伯伯立刻摇了摇头说:“下一代不会留在这里了。不愿意学的。民间的好东西,手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效益。”

我沉默地听着。这里的民间手艺,从捏泥人儿到祖传的馄饨,到我们亲眼看见匠人制作的手工杆……据伯伯说这里也有唱戏的。“以前有。”他补充道,“政府也想要保护,但是失传了,下一代都没继承上。”他耐心地告诉我们,这个剧叫做“辰和高腔”,是这地方独有的。伯伯的语气中更多的还是惋惜。以前我也常听说这样的事情,那些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艺,正随着老一辈匠人的离去而消亡,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所有人都知道这些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传统技艺的宝贵,所有人都会对它们的失传而扼腕叹息。但在这样的时代——这样一个讲求效益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多少年轻人愿意待在这样的古镇上,去坚持学习、去拯救我们的民间技艺呢?也许在一个经济飞速向前发展、需要利润和效率的时代里,这些讲究技巧与心境的传统手工艺注定会被淹没,即使人们关注、政府介入也无力回天;也许没法说这是谁的过错,但现在的我们回首目送这些绝活成为绝唱,身处传统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眼看这些技艺从衰落走向消亡,却只感到深深的无力,才是让人悲哀和叹息的啊!离开理发店,我走在浦市的街道上,看见街边匠人专注于手中的活儿,心中不禁一怔。

我坐在返程的高铁上,再回头看这7天的旅程:从快艇到汽车,从江面到山间,从村寨到古镇,我经历了各种从来不曾经历过的事情,也看到了很多从前不曾看到过的东西。当清晨的鸡啼、潺潺的流水和老乡的话语再一次在耳畔回响,我知道这样的旅程不会结束……

注:稿件由《乡村笔记》提供

猜你喜欢

散记理发店匠人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2021年有一家理发店决定关门
青年匠人
五行理发店
矮郎街散记
“神级”匠人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匠人?
“编读零距离”柳州、柳江见面会散记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散记
木雕教学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