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22-02-16余立娟

经济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卫生学科精神

●余立娟

人才、学科、文化、管理是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直接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1]、学术地位以及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以深圳市康宁医院为例,思考与探索在医疗服务中如何推进人才培养,强化学科建设,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

深圳市康宁医院是深圳唯一一家集预防、医疗、康复、科研、教学等“五位一体”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同时承担着全市精神卫生防治和康复技术指导、流浪精神病人救治救助和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等社会综合治理任务。探索“院前预防—院中治疗—院后康复”管理全程化服务模式,建成了“市精神卫生中心—区精防机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三级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典范。2010年以来,医院连续十年名列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最佳专科排行榜精神专科医院”前十位,2020年在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名列精神专科全国第20名。医院开放床位达到1530张,拥有全国最齐全的精神亚专科。精神科为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儿少精神科、双相情感障碍科、临床心理科、精神卫生疾病等四个学科为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多个学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深圳市高水平医院(区域医疗中心)、深圳市精神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深圳市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牵头单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圳市“安心行动”项目具体负责单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精神科医师联盟”主委单位。

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一)加强硬件建设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建设,深圳市康宁医院硬件建设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被誉为“中国精神卫生一号工程”的深圳市康宁医院坪山院区开业,2019年投资27亿元建设的坪山院区二期为全国精神卫生领域投资最大项目。

(二)培育专科人才

经过医院积极争取,深圳率先出台将“精神科医师”列入人才紧缺岗位和人才自主招聘机制;国内率先引入专职精防社工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全市已配备专职精防社工813名,实现每50名精神障碍患者配备1名社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专职精防社工队伍。经深圳市人社局认定的高层次人才11人,海外留学人员30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7名,博士后合作导师12名;医务人员中研究生占比(博士24人、硕士110人)达52.96%。在国家级学会协会任职专家达21人,占全院人数9%。

(三)加大激励力度

医院通过制度建设,加大科研激励力度,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对通过国家基金委形式审查的申请书,给予项目负责人奖励。对立项的有资助的科研项目进行不低于1:0.5的经费匹配。启动院级科研项目,设立青年、面上、学科带头人启动项目,每个项目给予不低于10万的资助,支持院级科研项目向市厅级、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孵化。加大对科研文章和获奖成果的奖励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医院近五年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资助经费均有提升,尤其是发表论文的水平大幅提高。2018年至今,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省市级项目34。发表学术论文349篇,其中SCI论文163篇,总影响因子708.59;中文期刊论文186篇;发明专利授权3项;专著出版27部;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四)引进三名工程团队

医院自2015年起共引进6支三名工程团队,分别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教授精神医学团队、墨尔本大学Ian Everall教授精神卫生团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Myron,Lowell Belfer教授儿少精神医学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心境障碍团队、伦敦国王学院Robin MacGregor Murray院士老年精神医学团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李华芳教授精神康复与物理治疗团队。通过与引进的三名工程团队深入合作,大大提升了医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水平。

(五)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2016年,医院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区域内首家精神医学转化中心,搭建了“认知障碍与精神疾病”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网络,获批深圳市脑神经发育障碍康复技术工程实验室等7大研究平台,建立“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大六院深圳分中心”及“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深圳分中心”。2018年,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为深圳市首批启动7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医院为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住培专业委员会骨干师资培训基地,是深圳大学等4所高校的精神卫生学院、中国心身医学教育联盟基地、CSP广东省精神科临床规范化培训中心、广东省精神科护理教育示范基地、粤港澳精神科医师联盟牵头单位及粤港澳大湾区专科护士精神实践教育基地。医院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参与全球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二、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主要不足

(一)学科人才薄弱

一是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医院没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而且精神卫生专业作为紧缺专业,医院在精神卫生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的引进方面是非常困难的,人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二是人才梯队欠合理,人才断层现象严重。之前引进的一批学科带头人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现培养的各学科带头人需要一个成长阶段;学科骨干忙于繁重的临床任务,还需兼顾教学和科研,医教研的提升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部分学科缺乏后备人才,阻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三是人才培养投入不够。医院仍存在重临床、轻科研教学的情况。学科建设经费多用于医疗设备的购置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才培养投入不够,对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培养力度不足,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科的高水平发展要求。四是学科人才单一,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现有的管理人员多为临床业务转岗到管理岗位;五是人才流动在加大。医院虽然引进不少高层次人才,但同时也流失一些学科骨干,而且随着医师多点执业的逐步放开,医疗行业人才流动性进一步加大[2]。此外,人才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等,这些都使学科的发展面临挑战。

(二)学科水平有差距

高校附属医院对医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医院非大学附属医院,南方科技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仍在合作共建中,医院的科研教学氛围不足,缺乏底蕴。医院研究生导师数量不够,质量也参差不齐,博导硕导占比低,指导研究生的数量也不多[3]。医院部分亚专科如情感障碍、儿少精神医学和社区精神卫生等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对标国际知名和国内顶尖专科医院,学科沉淀还不够深厚。医院无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缺乏独有或特色鲜明的核心诊疗和康复技术,学科水平与市民高质量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信息化不足

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是制约医院学科发展的一块短板。目前,医院使用的信息系统,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业务和政策性调整,各部门之间难以沟通,易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发挥协同作用,难以实现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策略

(一)做好学科规划的设计

学科发展战略作为医院整体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医院必须制定具有可行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学科发展规划,包括学科的基本条件、团队、服务能力以及科研教学能力等的规划,实现医院顶层部署与科室落实之间的衔接。

(二)把握学科方向的定位

学科方向从源头上决定了学科建设的先进性,起到指导性、引领性的作用[1]。医院要深入思考学科方向的定位,组织专家根据目前科室的服务能力、科研教学水平、人员组成情况,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临床科室制定宏观的发展方向,凸显学科的特色性。

(三)制定学科建设制度

规范的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学科制度的建设,应涵盖学科建设的全流程管理,包括管理制度、检查制度、评估制度等,确保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医院需制定院科两级学科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包括专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及年度考核指标。

(四)打造分层次的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应立足传统学科,加以分析,找出重点难点,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建立“品牌学科—培育学科—一般学科”三级学科架构体系,以推动品牌学科建设为契机,带动培育学科建设,并鼓励一般学科积极向培育学科靠拢。同时持续完善学科扶持政策,在医院经费投入、人力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绩效分配等方面分别采取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扶持措施。实现优势互补、强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建设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同行认可的学科体系[4]。

(五)完善人才梯队结构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双结合,建成一支兼顾年龄、职称结构,老中青结合,富有创新、优势互补的学科团队,团队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后备人才、学科骨干,以及专职科研人才等。其中选拔引进学科带头人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学科带头人必须是医德高尚、作风严谨、技术精湛、领导协调能力突出,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学术威望,还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拥有全局观。而中青年人才是基础,是中坚力量,壮大中坚力量是医院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医院应充分利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教学平台,加大中青年人才的引进,并在临床实践中给岗位、压担子,夯实技术能力。鼓励青年人才攻读学位、访问、研修、参加学术会议等,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对外交流培养,使其职业素养进一步成熟[5]。

(六)提高人才质量

深化已引进团队的合作,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开展教学查房、科研培训和诊疗活动。注重医学教育带教老师素质的提高,全面规范完善医学教学,配备教研室,严格建立小讲课、教学查房、病案讨论、病历修改等制度,提高人才质量、推动学科建设。

(七)健全人才考核机制

根据人才分类,实施精准的绩效考核,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健全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医疗技术能力、科教能力及学术水平、行为规范、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并根据考核结果开展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岗位促进能力培养,提高医教研能力。

(八)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根据医院人才现状,加快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储备,进一步提高精神科医师、影像科医师等紧缺岗位人员待遇。完善人才引进优惠待遇管理办法,优化薪酬制度和激励制度,为紧缺岗位核心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平台,为引进人才的住房、职称聘任、子女入学和配偶安置等问题提供更多协助。

新时期,只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病专科医院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基于学科建设的功能和内容,开展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建设策略,才能保证医疗服务水平,促进精神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卫生学科精神
【学科新书导览】
虎虎生威见精神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卫生与健康
拿出精神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