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校训融入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2-02-16雒春生

经济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校史校训沈阳

●郭 婧 雒春生

当前,全球信息高度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广泛又最集中的群体,在充分享受网络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国外网络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及繁杂的网络信息带来的认知偏差,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责与使命。

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吸引了一大批高校汇聚于此。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文化育人特质与底蕴,但相同的都是为地方及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鲜明的地域经济发展特色使驻沈高校具备了明显的学校育人特色。这种特色从驻沈高校的校史校训可一目了然。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不同高校校史校训的价值意涵,将其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主渠道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脉络,知校爱校拥校,也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的实效,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学生的爱校情结升华为爱国情结,为牢牢掌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话语权提供重要保障。

一、校史校训对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的有价值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的总和,蕴含着高校的发展脉络、办学经验和育人原则[1]。校训是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精神和办学效能的集中反映,是一所大学在办学进程中逐渐形成并长期坚持的价值、理念和情怀的集中体现[2]。校史校训对学生思政教育之重要性犹如家教家风对个人成长之重要。具体而言,校史校训对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助推沈阳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司马光曾对德与才的关系做出如是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言外之意就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新时代背景下,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立德树人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价值指向[4]。在驻沈高校中,很多学校的校训中明显将“德”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引导广大师生。比如沈阳理工大学校训“弘志励学、德才并蓄”、辽宁大学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沈阳师范大学校训“博学厚德,尚美健行”、沈阳建筑大学校训“博学善建、厚德大成”、沈阳大学校训“厚德重学、至诚至勤”、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训“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等,无一例外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行的孜孜追求融进校训,这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挖掘校训校训中“德”的重要意涵,将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将会助推沈阳高校更好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助推沈阳高校厚植大学生的爱校与爱国情怀。如果说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那么校史则是对这种价值理念由来的详细阐述。尽管在很多高校的校训中并未直接出现“家”与“国”的字眼,但追溯学校的发展历史,则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作为兵工七子之一,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当时保家卫国,急需发展兵工业的现实情境之下,沈阳理工大学与其他几所兵工学校一起肩负起建设国防兵工的重要使命。经过70余年的历史发展,如今这种使命已经被高度凝练成“爱国奉献、自强不息、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兵工精神,并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沈理工人为祖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因此,将校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通过对校史的回顾、解释、分析及讲述,可以进一步厚植大学生的爱校与爱国情怀。

3.助推沈阳高校拓宽拓深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校史文化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社会转型时期,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消费主义联合思潮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强烈冲击,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仅仅依靠传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主流政治思想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校史校训思政育人功能是应对当前思政教育面临风险的重要举措。因此,突破传统单一的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将校史校训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进行书本内容之外的大思政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托深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

二、校史校训融入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

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所面临的“西方文化的加剧渗透、直播时代的思想冲击和社会压力的负面影响”[7]等具体挑战要求思政教育要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要进行创新与完善。就校史校训而言,在融入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校史校训思政育人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校史校训思政育人功能包含隐性与显性两方面。当前在高校中,我们可以在校园的多个地方看到校训。比如校园内的校训石、文创产品、宣传栏、宣传牌、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等等,这些都是校训隐性育人功能的体现,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时间生活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对学校的校训熟记于心。然而,只是这样远远无法达到校史校训思政育人的目的。因为这种隐性教育功能的发挥往往缺乏引导,对校训的熟悉也只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对于校史,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叙述完整,应该是在系统性、规范性文字表达的基础上向学生全面传递,而这恰恰是当前高校比较缺乏的。因此,就有必要以显性教育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尽管在日常的活动中,如新生开学教育、重大活动庆典中部分学校对本校的校史校训进行发言式讲述,但这样能否能有效发挥校史校训的思政育人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2.校史校训与主流思政教育课程缺少融合。推进思政教育,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当前的主流思政教育形式依然以传统的通识基础思政课教育为主,内容主要以国家有关部门编纂的教科书为主。尽管部分学校已经或者正在开发校本课程,但是以校史校训为主要内容的思政教育教材编纂及课程开发建设依旧比较迟缓。而按照既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纲,校史校训也很难融进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校史校训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缺少融合,校史校训的教育覆盖面较窄。

3.校史校训的思政育人功能有待继续研究。高校校史校训具有陶冶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传播功能等多种思政教育功能[9]。陶冶功能是指校史校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激励功能指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对学校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或者事可以激励后辈不断开拓进取;约束功能是指校史校训中所蕴含的价值及精神追求可以约束学生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传播功能是指可以以学生为中介,将校史校训作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积淀向外界传递,从而影响更多的群体,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就读或者工作。然而这些功能如何发挥,以何种方式发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校史校训有效融入沈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纵观中国近代史发展,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间,东北三省的历史尤为曲折。沈阳作为东北历史文化名城,在硝烟与战火中经受了巨大屈辱。唯有铭记历史,方能砥砺奋进,而教育恰恰就是对历史进行学习、吸收并内化为前进动力的重要途径。特殊的历史历程要求驻沈高校更应该强化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防止精神缺钙,不断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校史校训作为高校鲜活的思政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融入。

1.将校史校训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夯实思政教育基础。大学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于校史校训而言,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因此,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就本校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相结合,设计校史校训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组建专门的校史校训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可以由已经离休的教师(领导)、思政课教师等组成,广泛征求学校师生意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特点而展开,重点强化理想信念与价值引领。其次,在完成校史校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针对纲要的教学进度安排,将校史校训教育纳入纲要教学计划,在纲要课程开设之前或者结束之后以专题讲授的方式系统进行校史校训的学习,这样可以保证校史校训的教育覆盖面,同时亦能提升其思政育人的效果。

2.建立“大思政+校史校训”协同育人体系,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大思政体系下,高校创新思政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强调协同育人,展现教育时效,促进思政教育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10]。除了将校史校训纳入高校思政课程,学校还可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校史校训思政育人教育。首先,可以联合图书馆等单位针对学校特色建设校史校训陈列馆。通过陈列馆可以将学校的发展历史(包括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以实物、影像、图片等形式进行展览陈列,在重大的纪念仪式或者新生入学教育之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参观,平时亦可对学生开放并鼓励学生积极参观,此外在实体场馆建设完成之后可以开设线上网站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便利,同时也可以为已经毕业的学生了解母校的历史及发展现状提供良好的窗口。在这一方面,沈阳理工大学的兵器博物馆为学生了解本校的发展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也成为学校兵工特色的一大亮点。其次,可以在学校党委的牵头下联合教务、学生管理等部门组织学生在每年的校庆日前后开展校史校训系列专题教育。专题教育的内容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而制定,如校长书记讲校史校训、优秀校友事迹宣传、重温学校发展中的先辈故事、“校训精神由我传承”等等。最后,可以围绕校史校训教育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活动,学校多部门可以协同配合,积极组织学生利用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等契机,定主题定基调,牢记校训内容,传承校训精神,开展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

3.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校史校训思政育人功能研究。拥有强大的思政教师队伍是高校有效开展思政教育的基础。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对新时代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做出了明确规划。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凸显。从广泛意义上来说,思政教师队伍不仅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包括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干部。进一步发挥校史校训的思政育人作用,高校应强化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与思政课教师不同的是,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在高校几乎是与学生形影不离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同样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持续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培养,尤其是其专业理论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而不能仅仅使其成为学生的“贴身保姆”。其次,要继续提升专业课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建立专业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平台,鼓励其深入辅导员群体、学生干部群体、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史校训思政育人功能研究。

猜你喜欢

校史校训沈阳
校训展示墙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