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演唱研究

2022-02-16徐莹

艺术评鉴 2022年2期
关键词:声乐作品红色经典

徐莹

摘要: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是中国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积极健康、艺术娱乐、文化传承为一身,体现了在革命年代与新中国建设时期,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斗中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呈现出中华民族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在对红色经典声乐作品进行演唱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表现出音乐的专业性,同时更应当充分结合红歌的传唱特点和红歌创作的时代特点进行综合思考,确定演唱的表达思维基础,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演唱方式和方法,有效满足新时代对经典声乐作品演绎的审美需求。鉴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演唱展开研究,介绍了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内涵,从实践的层面提出增强演唱效果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红色经典    声乐作品    演唱研究

中圖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069-05

音乐文学是融入了音乐特点和文学特点的艺术门类,通过语言和音乐反映社会生活,同时用歌唱表演的方式传达出浓厚的情感。红色经典声乐作品反映了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以一种优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进。因此,在对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进行演绎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更全面地领悟红色音乐作品的真谛,通过生动的表演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表达,不断提高演唱的艺术感染力,使听众能够产生亲切之感和奋进之情,在慷慨激昂的演唱中激发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

一、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基本概述

(一)红色经典作品的内涵

红色经典作品主要是指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创作的能够深刻反映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社会政治运动以及普通工农兵生活典范性的文艺及文学作品等,例如芭蕾舞剧、现代京剧、交响音乐、小说、电影、歌曲等。这些作品是以党的光辉发展历程作为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及真实故事为创作的基本素材,以反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操守品行等为主要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经过岁月的流逝,这些作品依旧作为经典被传唱,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以及艺术发展变化的考验,是值得被代代传承的经典作品和优秀作品。

(二)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内涵

声乐作品主要是指用人声演唱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音乐形式,通常情况下,声乐作品的题材短小,容易受普通大众的接受和喜欢。从演唱的形式上,大致可分为合唱、齐唱、重唱、独唱等。如果从声乐作品的具体演唱风格上,可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等。红色经典声乐作品属于红色经典作品的类型之一,主要创作于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以反映战斗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建设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歌曲。歌曲的格调上昂扬向上,内容与旋律上催人奋进,以歌颂祖国、歌颂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抒发了民族的伟大志向,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以及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之势,可以简称为“红色歌曲”或者“红歌”。其典型代表作如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该组歌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在红歌的演唱和欣赏过程中,不仅能够使演唱者和观众从感官上获得享受,愉悦身心,同时还能从歌曲的旋律与歌词中吸取伟大的精神和力量,在心理上受到感化与教育。因此,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是宣传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全民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加强对于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演唱的研究,对于促进红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演唱策略

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是红色经典音乐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声乐作品将音乐与文学进行充分融合,例如《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都是恢弘壮阔的优秀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人文思想价值。在对这些优秀作品进行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体会歌词的深刻含义,感受音乐语言中传达的丰富情感,在精致凝练的歌词鉴赏中,增强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才能真正演绎出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表达出革命年代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充分了解创作背景,确定演唱的情感基调

在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演绎过程中,要提高对作品的表现力,真正演唱出作品的深刻内涵,首先应当对作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全面了解该作品的作者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结合作品的体裁和曲式、标题等,对作品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每一首歌曲都是创作者将一定的创作主题,把词、曲进行巧妙结合,恰当、准确、真实地反映出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特点,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情感,蕴含了深刻的内涵意义,是一种展现红色年代社会面貌的艺术形式,因此,充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演绎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基础保障。

为此,演唱者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作品的深入了解。例如增强对声乐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首先要从歌词着手,在许多红色歌曲的歌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作品信息,承载了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特点,表达了作者特定时期丰富的思想情感,同时展现出当时党和人民的社会愿望。通过对歌词的分析,能够让表演者获得丰富的信息。例如红色经典歌曲《红梅赞》,在通过歌词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后得知,该歌曲是根据革命题材小说《红岩》中主人翁江姐与战友在狱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革命故事而创作的一首经典歌曲,表现出了革命年代无数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高度赞扬了革命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歌剧《江姐》中最经典的唱段之一。在歌词的引导下,再结合信息技术、书籍查阅等方式完成其他资料的搜集,进而对作品形成更深入的了解。还可结合相应的影片、歌剧等,增强对歌词情感的体会,演唱时要充分呈现出主人公当时的形象,在演唱之前确定演绎过程中的情感基调,为演唱奠定基础。

(二)灵活应用演唱技巧,增强表演的艺术效果

在对红色歌曲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有了充分认识的条件下,要提高演唱的表演效果,还需要从演唱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和思考。科学的演唱技术是提高红色经典歌曲演绎效果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能力,通过演唱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拓宽表演者在演绎中的音域范围和表达手法,通过多样化的演唱方式诠释歌唱艺术中所蕴含的思想,全面展现出声乐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一个声乐作品演唱者,其自身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乐器”,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灵活应用,通过演唱技术的不断调节,达到“乐器”性能的最佳表现状态。

首先,表演者在演唱中应当应用科学的呼吸方法。这是歌唱表演的基础,演唱者应当加强基础训练,不断提高呼吸控制的能力。例如通过“闻花”的练习方式深入体会深吸气的感觉,将气息缓慢、舒展地吸入體内,充分体会小腹的力量,感受腰部向外扩展的感觉。还可以用“打哈欠”的方式不断体会“信息回流”的感觉,或者通过“叹气”方法不断训练声音的流动性,掌握呼吸的技巧,提高演唱的效果。同时,在练习中需要运用科学的发音方法。发音技巧的应用重点需要处理好气息、声音之间的关系,将其调节到最佳状态、最平衡状态和最协调的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演唱者应该能够自我察觉并清晰分辨出“正确的发音”和“错误的发音”,便于自身能够快速调整发音方法,确保表演的效果。另外,还应当采用科学的共鸣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演唱者自身的综合条件,循序渐进地加以练习演唱者的共鸣腔体,更好地掌握共鸣的效果与呼吸之间的关系、与声音源之间的关系、与母音之间的关系、与发音位置的关系等,进而建立起良好的、稳定的中声区,能够将演唱中的“真声”和“假音”进行有效统一,进而达到最佳的共鸣音色和共鸣音量,提高演唱的表演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咬字、吐字清楚,字正腔圆,才能提高表现的综合效果。也就是说,在演唱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发音咬字的清楚而准确,无论速度快慢,需要把每一个歌词的每一个字唱清楚。还应当注重艺术修养,全方位提高演唱语言表达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歌唱艺术再造能力等等,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仅呈现出演唱的技术,更能体现出演唱的艺术,提高作品的情感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音乐旋律中,融入了说唱快板书的节奏,在第一部分通过女声领唱的方式,表现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的场面和景象。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情感真挚、充满亲情、字正腔圆。这一段对于演唱技巧要求极高,需要做到气息均匀、整体流畅,一气呵成,就像用一根细细的绳子把各个音符串联起来,需要保持稳定的呼吸。在连音演唱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处理好气息的问题,同时,还要有效把握具体的发声位置以及不同音之间能够进行均衡而圆滑的链接,不能让演唱出现裂痕,充分协调好演唱的各个环节,才能准确传递歌曲内容,提高整体的表现效果。

(三)准确把握音高节奏,构建演唱的思维基础

在对红色经典声乐作品进行演绎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演唱者的个性化解读对歌词进行表演和释义,在准确展现音乐形象的基础上通过个性化的表演,才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欣赏,在歌曲的思想情感与观众共鸣。为了提高演唱的整体效果,表演者必须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充分感知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演绎重点,把握住演唱表演中的音高、节奏及强弱起伏。节奏对于红色经典作品的演绎来讲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意义,在演绎中必须将节奏与音乐有效组织,才能提高情感表达的感染性。同时要做好调试,构建起演唱的思维基础。也就是说,表演者需要更准确地把握住作品中的音色变化以及情绪变化,做好各方面的调试,才能提高对作品表达的准确度和感染力。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声乐作品的各个方面,结合演唱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诠释,才能够准确的表达声乐作品独特的情感,确保演唱的效果打动人心,更容易被听众接受。例如在红色经典作品《游击队歌》的演绎过程中,就应当充分把握住歌曲中的节奏特点,演唱出曲调轻快、生动流畅、活泼的特点,才能准确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在作品的展现过程中应当充分领悟音乐语言,能够解读出音乐作品所具有的情感表达体系,包括旋律节奏、力度、速度以及和声、音色、语调等等。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会根据一定的创作原则将这些元素进行组合,进而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旋律,通过音乐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内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把握住音乐语言的特点,才能提高表演的效果。

(四)积极开展二次创作,追求表演的个性表达

二次创作是指歌曲的演唱者根据原有的作品内容,在充分尊重于原著的内容和情感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度的艺术加工过程。红色经典音乐作品是属于视听艺术的一种门类,同时更是一种表演艺术,其作品的音调、旋律和歌词由创作者完成,但却是一种静止的、抽象化的专业性音乐符号,没有音乐知识背景的普通人,不能从乐谱上进行直接获得音乐鉴赏感受,而需要通过演唱者对歌曲内容进行演唱,才能完成作品的表达。因此,实现音乐的声音鉴赏,就需要通过演唱者者这一桥梁,演唱者将书面上的专业化符号,转变成优美动听的声音艺术后,才能真正实现经典声乐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感染价值。所以演唱者是声乐作品的合作者,也是音乐作品实现音乐功能的创作者。

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为了增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能够更真实地传达出作品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对抽象的符号进行二次解读和创作。但是在对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充分保证作品的完整性,深入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可以从作品的词义传达、音高、节奏、节拍以及换气口等进行创新。与此同时,要充分把握住不同作品的风格,因为不同地域、民族、背景和时代的作品,会有不同的风格。例如在对陕北民歌进行改编的过程中,应当尊重作品在语言以及调式上的陕北风格。总之,在对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进行演绎的过程中,演唱者一定要对歌曲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把自身的艺术综合素养、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发挥到极致,通过二次创作的过程,完成不同演唱者的个性化表达,充分展现出歌唱艺术的魅力。

(五)注重搭配形体表演,提高作品的表演境界

声乐表演是属于表演艺术的一种门类,是建立在舞台基础上,通过演唱的过程完成艺术展现的一种形式。在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演绎中,不仅需要通过具有特点的声音进行表演,同时还应当适当增加特地时期表演的成分,增强演唱者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但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情感进行表演的设计,不能过度夸张或者与主题无关,否则会影响作品表现力,还会影响作品情感的表达。在红色经典歌曲的表演中,应当增强对于形体表演能力的训练,在演绎的过程中做到自然表演,与歌唱形成默契的配合,在眼神以及肢体动作的辅助下,提高情感表现力,将歌唱艺术的魅力充分展现。例如在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我的祖国》的演唱过程中,就应当结合歌词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够在“眼前”仿佛看到“一条大河”,能够看到祖国的“锦绣河山”,在脑海中展现出丰富的画面,将眼神、手、身体的表演动作进行精心设计,做到协调一致,使声音表演与肢体表演融为一体,提高整体表现力,从而准确传达出作品的深刻内涵。

(六)深入研究作品内涵,激发人们的昂扬斗志

在经典声乐作品的演唱中,还应当深入研究作品创作时想要表达的内容,结合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特点,运用更准确的方式来演绎作品,使歌唱表演的过程展现异彩纷呈。例如针对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声乐作品,其主要的创作价值是向群众宣传,团结一致打击敌人,能够发挥“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和“组织人民”的巨大价值。在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创作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是为了革命战争提供服务,以描写民众的生活和部队生活为主要内容,歌词简单明了但却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在演唱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住节奏以及歌词形式的特点,演唱出慷慨激昂、催人奋进、前途光明的昂扬斗志。通过铿锵有力的节奏、明亮豪迈的音色和力度,充分结合作品的本质和内涵,融入恰当的形体动作,把握情感变化的逻辑,突出歌词的气势如虹,引起听众的共鸣,鼓舞人们的内心。这类歌曲在旋律部分主要采用重音循环的技术方法来呈现,既能够实现鼓舞士气的价值,同时也更加便于人们的传唱。创作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声乐作品,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旋律上充满正气,歌词同样简单明了,在旋律上大气磅礴。创作题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演绎的过程中,要注重音色的调整和变化,充分结合演唱者的演唱特点以及能力进行综合表现,掌握换气技巧。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对歌词和创作时代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深入理解歌曲在当时想要表达的内涵,在保证具有良好的发声基础之上,有效结合演唱技巧,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品特定的思想情感和丰富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是我国现代音乐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音乐重点研究的领域和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红歌的创作与演唱正在朝着多元化发展的方向行进,但在在红色经典作品的演绎中,仍然应当注重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演绎,才能体现红歌的独特价值。因此,应当加强红色经典歌曲演唱的深入研究,不断探寻演唱的创新与传承,不断提高红歌的传唱性,促使红歌精神代代相传,激发起广大演唱者和观众对中国红色经典声乐作品的学习热情,让优秀作品代代相传,鼓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奋勇前进,乘风破浪,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1]赵展.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音乐文学特征及演唱处理[J].艺术大观,2021(11):31-32.

[2]孙宏娟.红色经典歌剧的女性角色唱段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02):147-154.

[3]宋燕茹.红色经典歌曲的意识形态功能重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年.

[4]王丛.论红色歌曲的传唱与历史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21(19):52-54.

[5]李玖蔚,李俊.井冈山红色歌曲资源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9):273-274.

[6]段宁.唱红色歌曲 做红色传人[J].江苏教育,2021(Z7):106-108.

猜你喜欢

声乐作品红色经典
浅析文化艺术修养对声乐作品创新的重要性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浅论声乐演唱中的审美体现
声乐表演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分析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讨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浅谈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中国当代红色文学经典的审美特征研究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