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体验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以《湖心亭看雪》一文为例

2022-02-14陈镇美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湖心亭张岱文言文

陈镇美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昆明 650500)

引言

文言文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经过岁月洗礼的名篇佳作,是古人对祖国大好河山、人生、事业、爱情、生活执着追求的表达,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文言文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品鉴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珍贵文化资源。然而,古人的表达方式和生活背景离学生很遥远,学生的文言基础薄弱,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效率低,学习成果也不如人意。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

文言文作为中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当下的教学依然呈现出比较功利的状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要求:“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1]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忙于把文章中的重点知识掰开揉碎给学生,顾不得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调动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能力观察、感受和评价审美对象。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文言知识的学习和文章主旨的掌握上,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通常是先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句式和语法知识等,然后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向文章的主旨。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但是学生缺乏对美的意境的体验,对文章遣词造句、行文结构之美的分析参与不足,无法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对文章所表达的主旨也只是浅层理解,学生在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上的需要必定是匮乏的。

二、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审美缺失的原因

我们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文为例,来谈谈当前缺乏审美体验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教师对文言文学习目的认识上的误区

大多数教师在观念上认为文言文教学目的就是掌握、背诵、会翻译、会解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很多教师只看到了文言文工具性的一面,却忽视了它的人文性,没有充分发挥文言文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教师认为情境的创设并不重要,导入无非就是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境的创设有时候还很单一,只是单纯地出示图片、音乐或者播放一段视频,认为没有必要大设花样。如果根据文章所需要的意境采用多样的设计,能使学生的多重感官都被激活,会让学生更容易产生代入感。《湖心亭看雪》虽短小精悍,却是篇极具士大夫审美情趣的文章。作者奇时奇行去赏奇景,痴行痴景又痴情,教师应创设富有高雅情趣的意境,更要激发学生对文章之“奇”和作者之“痴”的好奇心。

(二)教师对文言文的审美特性分析不足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很多教师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花心思深挖文本特有的美,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往往会依赖教参。教学设计在没有挖掘到文本独特的美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常常呈现出教师向学生展示文章魅力,而非带领学生感受美、切身其中的局面。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挖掘出文章的审美特性,以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极美的画面和高雅的情思为宗旨,设计出由语言到写作手法到文章主旨再到作者的家国情怀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湖心亭看雪》一文语言简洁凝练,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作者加上的三个“与”字,造成了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从句式来看,增加了句子的音乐美;在空间上,强化了天、云、山、水的空间转换关系;从节奏上,天云山水之间有了停顿,延缓了审美过程。[2]“痕”“点”“芥”“粒”等量词放在了名词的后面,一改往常的使用习惯,强调了湖心亭、小舟、舟中人的小,反衬出天地的开阔、雪的大、人的孤独。量词的陌生化使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表示极小的数量的词语,轻轻松松就将一种空旷的境界描绘在读者眼前。本文白描手法的使用是绝妙之处。整篇文章很少使用形容词,也没有使用专门的修辞进行详细描述,而是给人感觉只是寥寥几笔,抓住描述对象的独特之处进行勾勒。在这种不动声色的纯客观描述中,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氛围里蕴蓄着的悠远的神韵和凄凉的故国神伤全都传达出来了。作者更是借助对比手法将白描的效果加倍放大,虚与实、大与小、冷与热的各种对比,展现出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艺术。这些都是教师应充分注意并带领学生细嚼慢咽、好生品味的审美点。

(三)学生对文章独特情思的理解停留在浅层

作者独特的情思是促进深度体验的关键所在,但在教学中往往缺乏文本与情感之间的有效性链接。学生对于作者思想内核的把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学生能够很快地抓住本文作者情感的核心是“痴”,但作者是如何“痴”,为何“痴”,“痴”的背后又是怎样的情感变化,学生是很难真正体会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分析是如何“痴”,为何“痴”,抓住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的契机及时将相关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等出示给学生,帮助学生自发地去代入到其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痴”背后的复杂情感。在本文中,“痴”在下了几天大雪之后,作者偏偏在夜晚独往湖心亭看雪,还将湖心亭所见之景传神地描绘出来,可见西湖雪景已成为他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达到了“赏心”的层次和境界。[3]“痴”在作者问其亭上人姓氏,对方却答“是金陵人”,答非所问,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这和作者的故国明朝有关联,作者写下此文时已五十多岁,回忆起崇祯五年的事情早已是物是人非,可见其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还“痴”在“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在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中我们可知他并不善饮,却强饮三大杯,可见其内心遇见金陵人的欣喜,更能看见他欣喜背后对此情此景的一片痴心。

三、基于审美体验的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美的意境,重视学生阅读初体验

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给学生的认知过程增加新的刺激,迅速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活跃起来。[4]审美体验视域下,可以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教师可呈现有关西湖风景的图片,并配上古典的音乐,让学生说出有关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再借助优美的导入语,将学生代入张岱笔下的别样西湖。图片的呈现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很直观地展现出相应的情境,和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看图回忆古诗,能够很快将学生代入高雅的意境。

其次,在这种情境中,让学生静心默读全文,将自己读完课文的直观感受,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出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接近文本,学生的初读感受是一种审美化的直觉,这种直觉体验是丰富的、多样的,教师应该加以重视,而不是急于去纠正或指责。例如学生初次读感受有的是张岱的孤独,有的是张岱的豪迈,有的认为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悲伤,有的还读出来作者的喜悦。学生的第一阅读感受是进入深度阅读的前提,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

最后,提出有疑问的地方。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产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每个学生的原有经验不同,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理解,要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例如有的学生观察细致,提出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文却说是“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互相矛盾的;有的学生则很好奇张岱为何大晚上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还有学生提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该怎么理解,舟子为何这样说?学生在读中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切肤体验和心理感受。

(二)品味关键词句,丰富学生阅读审美体验

首先,要充分利用朗读的重要作用,朗读是一种看文本、听声音、理解情感、理解原因的综合性阅读活动。它是一种从字词、句子到段落和文章,从字词到语音和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感的综合感知过程。通过朗读,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有陶冶情操、启迪心灵的作用。在讲授《湖心亭看雪》时,通过示范朗读、自由朗读、齐读齐背等不同的朗读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朗读进行点拨与指导。例如学生在读“上下一白”时,“一”字写出了天地浑然一体的样子,就需要重读,而在“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痕”“点”“芥”“粒”几个字表现出事物的渺小,从而反衬天地的广阔,虽然很重要,却要重音轻读。

其次,品味关键词句,咀嚼文章细节,引导审美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及经验来逐步实现对审美客体的体验。让学生反复品味有意义的关键词,探索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询问学生能否把反复出现的“与”字去掉;注意文章中“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的使用有何妙处等,品味关键词语可运用词语替换法,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作者的别有用心。文章的细节之处有很深厚的美学意义,很值得读者去深思。细节的推敲和揣摩能让我们更加接近作品人物的内心深处。例如更定时分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还有在“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一句中答非所问,并非作者的笔误,金陵曾是明朝的国都,从作者这样的安排中,突出了作者对前朝的怀念,这也与他的心情和个性有关,我们可以因此更好地理解张岱。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需要结合作者的情与意来品,才能知其味,才能拓展自己的审美空间,获得更多审美体验。[5]

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的艺术技巧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一篇优秀的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创造力,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文中高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验到从审美鉴赏到审美创造的快乐。《湖心亭看雪》中白描技法的运用,作者并没有作过多渲染和烘托,只是寥寥数笔,就把西湖雪夜的印象勾勒出来,语言特别简洁。作者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幅西湖雪景图中最关键的景物突出,删减其他景物,增强了画面感。可见描写最重要的不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而是抓住关键特征,学会做减法。在作者笔下,白描写作手法的优点还通过对比的使用得到了强化,作者极力铺陈景物,营造出天地的广阔,又极力缩小景物,宇宙的空间和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扩大了视像体验,增强了感染力和震撼力。在学生分析完文章的写作技法之后,可引导学生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身边的人物,或者赏析白描诗《天净沙·秋思》,仿写一首《湖心亭看雪》的白描诗。

(三)走进心灵深处,升华学生阅读美感

文章末尾“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个“痴”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张岱在写下此文时,身份早已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他仍然对那夜前往湖心亭看雪的往事记忆犹新,仍然对故国念念不忘。如果学生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就很难真正理解作者这一片“痴心”。

首先,在全面品读后,概括作者“痴”的表现: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严寒气候之下,在“是日更定”的游览时间,“拥毳衣炉火”坚持前行,这是一“痴”;“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描绘出的意境,更非“痴迷”而不可得;到亭上遇金陵人,“强饮三大白”是志趣相同的喜悦。[6]还有借舟子之语,言内心之思的表达技巧,整一个无处不言己痴,却处处痴迷至极。

其次是联系张岱事迹,从他的遭遇、个性、思想传承和美学追求等方面出发,分析作者“痴”的缘由,充分施展“移情”的力量,引导学生走进文人的内心世界。此时教师可通过提供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的相关背景资料,庄氏明史案的材料以及《<陶庵梦忆>序》等,让学生体会到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的难能可贵。我们再回过头看张岱所写的雪景,五十多岁的他透过国破家亡回忆旧事,也许就突然明白他的眼里早已失去了色彩,白描的运用成了理所当然。

结语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作者如何痴、为何痴,学生都只是处于被动地接受,就算教师讲得再好,学生缺乏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便始终都无法体会到文言文的乐趣。只有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感官、想象和联想,感受到作者的感受,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地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

猜你喜欢

湖心亭张岱文言文
湖心亭看雪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
会背与会默写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