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汝州乡镇地名语言文化探究

2022-02-14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专名汝州姓氏

牛 利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引言

地名是人们对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是实用性很强的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我国著名的地名学先驱曾世英先生指出,地名涉及国家尊严、领土主权和民族团结,研究地名的作用深远。[1]英国语言学家帕默也认为,地名的研究可提供重要的证据,补充和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看法。地名与语言、地理、历史等学科均有密切联系,地名研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汝州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处郑州、洛阳、平顶山三市交界地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裴李岗、仰韶、龙山等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乡镇和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地名景观,本文着重对汝州乡镇地名进行探究,以语言与文化为研究视角,重点探究汝州乡镇地名词汇的音节特点、内部结构、通名专名的使用等特征,以及地名所折射的地理水文、军事、宗族、历史等文化特征,以期发现汝州地名命名的规律特征,并对地名的文化保护、规范化和俗名雅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语料方面,我们以河南省地图院编制的《河南省地图集》(2013年)为蓝本进行不完全统计,共搜集整理了四百多个行政或自然村的地名。[2]281

二、汝州乡镇地名的语言特点

(一)音节构成特点

从音节角度看,汝州乡镇地名以双音节和三音节为主,单音节较少。通过梳理和不完全统计发现,在412个乡镇地名中,双音节地名有274个,占总数的67%,比例最高。地名举例:李窑、庙湾、许寨、马冲、茹店、西营、连庄、棉花、大坪、杜村、袁阁、养田、高沟、竹园、观上、李店、东坡、虎头、焦村、英张、河西、玉皇、子平、赵南、吴营、朝川、长马等。三音节地名132个,占比为32%。地名举例:枣树庙、木兰沟、沙古堆、水库上、罗郭岭、观音坪、火烧寺、小张寨、下梨园、青石背、椅子圈、荆河口、高崖头、庙水寺、玉东沟、榆树陈、柏树吴、杨古城、后董庄、陈古同、小剌湾、口子孙、太威庙、柿树湾、黄楝树、花果庄、西赵落、柳树王、东均田、杨楼沟、老婆寨、双郭楼、高水泉、西唐沟、李圪垱、核桃园、牛角岭、东车坊;四音节地名6个,占比1%。地名举例:花榆树口、前十字岭、榆圪垱庙、东三岔口、小袁家沟、郭林山庄。

汝州乡镇地名中,双音节词汇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交际的方便快捷。地名词汇在人们日常交际中是一类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简短的称谓名称符合经济原则对语言的要求。由于汉语同音字较多,单音节地名较少。这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双音节化的体现。三音节和四音节的出现,往往是人们为区别其他地名或为避免重名提取地域典型特征而赋予的更为复杂的地名,柏树吴、后董庄、花榆树口都属于这种类型。

(二)内部语言结构特点

邢福义认为,从结构功能两方面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是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3]1汝州乡镇地名的词汇结构以偏正式为主,前面的语素修饰限制后面的语素,例如范滩这个地名,是前面的姓氏“范”修饰后面的中心成分“滩”,构成偏正结构。其他例子如:张湾、黄岭、水沟、木厂、阎洼、袁阁、大程、腾店、莽川、司庄、雪窑、陶村、陡坡、温泉、朱寨、吴营、娘庙、兰沟、田河、前户、后户、上陈、西窑、下鲁,这些是双音节的偏正结构。花果山、料棍张、枣树庙、段子铺、空洞山、柿树湾、楸树李、楝树咀、口子赵、妻贤庄、祖神庙、新庄岭、柴家沟、罗郭岭、侧崆庄、砂锅窑,这些三音节地名是“2+1”模式的偏正结构,前两个音节结构更紧密,组合后再修饰限制后一音节。小剌湾、大苇园、小石门、后杨堂、北纸坊、樊古城、南程庄、东大窝、东车坊、上任村、后董庄、西赵落、北安庄、南安庄、东王堂,这类偏正结构的三音节地名属于“1+2”模式,后两节音节的结构更紧密,组合后再受第一个音节的修饰限制。除此之外,汝州乡镇地名中还有少数的动宾结构:“临汝”因毗邻汝河而得名;“寄料”得名原因据说是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寄存草料。但这种结构类型的地名较少。

地名结构特点可反映人们的逻辑思维和认知方式。偏正结构地名在总数上占绝对优势,证明人们在认知上多使用说明法来创造新词。说明法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说明来创造新的词语,往往从性状、用途、颜色、数量等方面加以说明。[4]72就汝州乡镇地名的命名而言,人们往往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姓氏宗族文化等方面,通过对某地理实体典型特点的凸显和说明,从而给地名命名。例如:东山、西营、前户、上陈等地名是通过说明地理位置的相对方位情况,修饰限制通名给地理实体命名。陡坡、柿树湾、砂锅窑等地名抓住自然地理特征给村庄命名;另外,汝州乡镇地名的命名中,以姓氏为中心,再辅以自然地理特点或通名等的说明,从而给地名进行命名的方法非常普遍,地名“泉李”,就是用自然地理特点“泉”来修饰姓氏“李”,料棍张、口子赵都属于这种类型。说明法造出的词语一般词义明确、容易理解,所以经常被人们使用,而且结构上多属于偏正结构类型。

三、汝州乡镇地名中的通名和专名

汉语标准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构成。通名用来指明地理实体的类别及属性。专名用来区分地理实体中的个体。地名“木兰沟”中,木兰是专名,沟是通名。地名“宋庄”中,宋是专名,庄是通名。一般专名在前,表明特殊性,通名在后,表示共性,郭锦桴先生也把它们叫做特称与统称。[5]27通名专名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地名的命名理据。

(一)通名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有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划分,于是形成了或大或小的通名。大的通名有省、市、县,小的通名有乡、镇、村等。不同地域的通名因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特点。汝州乡镇地名中比较常见的通名是庄和村,例如:南孙庄、怯庄、石庄、白庄、孙庄、焦村、杜村、陶村。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通名。

自然地貌类通名有沟、崖头、坪、峪、坡、湾、河、泉、凹、川、岭、山、洼、潭、田、岔口、河盘、滩等。汝州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山,形成了境内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这使汝州地名词汇中跟山水相关的通名很多。例如,大峪镇因位于大红寨山的西南山谷中而得名。与山相关的地名还有白云山、牛头山、庇山、焦姑山、崆峒山、五垛山、摩天岭、骑岭、黄岭、招风顶、高崖头、大坪、、后坡、三岔口等;汝州除北汝河这条主要河流外,还有黄涧河、洗耳河、朝川河、燕子河等十七条支流。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与水有关的通名,如:候湾、寺湾、薛大洼、营河、温泉、刘凹、吴洼、蟒川、王河盘、范滩等。“沟”字通名非常普遍:任沟、安沟、炉沟、董王沟、牛沟、石河沟、神沟、饮虎沟、朱沟、小山沟、桥沟、高沟、东唐沟、水沟、郝沟、车沟等不胜枚举。另外,汝州丘陵地形产生了独特的建筑类型窑洞,因此“窑”字通名很常见:梁窑、黄窑、九间窑、呼窑、雪窑、马窑、甄窑、余窑、珠子窑、樊窑等,这类地名集中在汝州东北部的大裕镇和西北部的夏店镇两地,这种人文地理通名依存于当地的自然地形地貌特征。汝州山区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8%,大小山峰就有100余座。[6]280这种地形特点造就了诸多自然地理通名和独特的人文地理通名。

与旧时军事活动有关的通名有“营”“屯”“寨”等,如:小屯、郭营、杨其营、季营、坡寨、陈寨、朱寨、史寨、小寨等。汝州在历史上一直为军事要地,唐朝时汝州为东都洛阳的东南门户,设东都畿都防御使,驻有重兵防守。五代时汝州先后归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建制随唐制,仍为军事要地。清朝沿袭明制,汝州直隶州的地位没有改变,领鲁山、宝丰、郏县、伊阳四县。该历史特点体现在汝州的地名通名中。

与商业活动有关的通名有“集、店、铺、坊”等,如:范集、斋公店、腾店、段子铺、杂货铺、后铺、纸坊、东车坊等。与宗教信仰有关的通名有“庙”“寺”等,如:黑龙庙、祖神庙、米庙、泰山庙、娘庙、黑虎庙、关庙、榆圪垱庙、风庙、和尚庙、马庙、关帝庙、宝泉寺、火烧寺等。除此之外,汝州乡镇地名中还有与建筑有关的通名,有“楼”、“阁”、“窑”,如牛楼、李楼、袁阁、耒青阁等。总体来看,汝州乡镇地名中的通名种类丰富,单音节居多,以典型的“村”“庄”为主,同时还有大量具有地域特色,与山川关隘、特色建筑、宗教寺庙和军事商业活动相关的通名。

(二)专名

郭锦桴先生把地名中的专名也叫做特称,特称是为了标明某地鲜明的区别性特征,因此汉语中的很多词语都可以做专名,这使专名表现得更加丰富多样。[5]27汝州乡镇地名有用动植物名称做专名:楝树咀、檀木沟、柏树吴、蟒川、柿树湾、核桃园、黑虎庙、桃木沟、枣树庙、槐村、狮子张、灵枣沟等;用姓氏做专名,这在汝州乡镇地名中十分普遍:史庄、裴庄、郝庄、唐村、李窑、冯楼、季营、杜村、朱寨、郑家沟、颜楼等;日用品做专名:磨沟、料棍张、碗沟、拐棍李;人名或称谓入专名:斋公店、娘庙、观音坪、焦姑山、和尚庙;地形地貌做专名:坡根李、口子赵、粪堆赵、洞沟、土门沟、银洞凹、十字岭、大路杨、侧崆庄等;这些专名突显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四、汝州乡镇地名文化内涵分析

地名不仅是地理实体的符号名称,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央视《中国地名大会》节目以地名为依托,“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利用权威媒体充分展示了中国地名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表达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现代声音,体现了对地名文化的高度重视。刘保全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的历史符号,是先民文化创造的根脉,沉积着辉煌的历史,凝结着民族精神,折射着民族文化。[7]170地名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折射出地形地貌、政治历史、宗教信仰、军事活动等方面的文化,使地名具有文化镜像功能。

(一)汝州乡镇地名中的地形文化

汝州属于豫西浅山丘陵区,北部主峰有大红寨山、老婆寨山、白云山等,南部有五垛山、焦姑山等山峰,北汝河自西向东南穿境而过,丘陵河川相间,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槽型地貌,这种地形地貌可从地名中窥见一斑。沟、崖头、坪、峪、坡、湾、河、泉、凹、川、岭、山、洼、潭、田、岔口、河盘、滩等通名的普遍存在,是丘陵河川相间地形特征的充分体现。统计发现,通名中含“沟”字的有49个,占总数的12%,主要分布在寄料、蟒川、大峪等地,而这些地方正是丘陵山多的地方;包含“岭”字的有9个,占总数的2%;包含“窑”字的有20个,占总数的5%,主要分布在夏店镇的北部和大峪镇的西北部。这也恰好与它们的地形地貌相吻合。夏店北部是丘陵,而大峪的西北部为浅山地形。同时,当地人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修建居住之所,形成独特的窑洞建筑。大峪镇的窑洞主要是靠崖式窑洞,也叫靠山窑、崖庄窑、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梁窑、田窑、甄窑等地名都是由这种地理地貌形成的地名景观。李如龙认为,这种依存于地域的地名景观呈现片状分布的特点。[8]97由此可见,地名蕴含地理地貌特征。

(二)汝州乡镇地名中的历史文化

汝州乡镇地名词汇体现了悠久的中原历史文化。温泉镇距离汝州城27公里,其温泉为历代名胜,该镇也因此得名,历史上有“九帝十妃浴温泉”之说。据说唐朝女皇武则天曾多次来温泉沐浴。温泉镇的邓禹村是汝州少有的直接用邓禹这个人名来命名的地名。邓禹是汉光武帝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因其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功勋卓著而排在二十八将之首。他辞官归乡后,纵情山水,后因在家乡的温泉沐浴后治愈了多年的皮肤顽疾,于是在温泉上建房子,让人们在室内沐浴,之后其他村民纷纷仿效。他又多次推荐亲朋好友尝试温泉沐浴。汝州温泉能名声大噪也跟邓禹有关,因此当地人把该村叫做邓禹村。

寄料镇位于汝州城西南22公里处,其名字来源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一次经历。公元23年,刘秀征战时曾落难于一小村,一户人家热情招待并给了他足够的草料。后刘秀二次拜访,表达感激之情,无奈主人拒绝钱财,刘秀就送给他们三袋黑豆马料。于是当地人为了纪念刘秀的仁义之举,把这个村子的名字改为“给料”,后写为“寄料”。寄料境内另一个地名焦姑山也与刘秀有关。据传,山巅住着蒋姑奶奶,信仰她的弟子有数万人。刘秀被王莽追杀时逃到蒋姑山,快被追上时放火烧山,于是甩掉王莽保住了性命,而蒋姑山成了一片焦土,所以此山又叫焦姑山。陵头镇所在地陵头村,因位于脾山之阴、宋魏王陵的西侧而得名。《直隶汝州全志》记载:“脾山下有宋魏王墓,在州西北二十里。”此墓即宋太祖赵匡胤三弟赵廷美之墓。现在还有赵氏后代来此祭拜,寻根问祖、缅怀祖先。可见汝州地名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传说。

(三)汝州乡镇地名中的姓氏宗族文化

宗族是维系社会结构的纽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我国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属于农耕文明。人们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较为固定地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这导致中国人自古重视宗族文化,这种文化同样体现在地名中,那便是姓氏在地名中的大量运用。考察发现,412个乡镇地名中共有208个包含姓氏的地名,占总数的50%。姓氏在地名中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姓氏加“家”“村”“庄”“湾”“集”“楼”“寨”等通名,如:刘河、范湾、冯家、黄庄、杜村、范集、牛楼、寇寨等;有姓氏融合地形特点形成的村名,如:吴岭、粪堆赵、湾李、口子赵、坡根李、柏树吴、楸树李、薛大洼、罗郭岭、八里王、柴家沟等;有姓氏加方位词成为村名的,如:上鲁、前郭岭、上李庄、南杨庄、后董庄、西赵落、北杨窑、东马庄、北郭庄、北安庄等;还有姓氏加大小等修饰性词语的,例如:阎小寨、小陈、小于庄、小牛庄、小程;还有两个姓氏并列构成地名的,例如鲁张、崔辛庄、苏陈庄、郜辛庄等,除此之外还有动植物名加姓氏、数字加姓氏构成村名等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这些足见中国人对姓氏的高度重视。融入了姓氏的乡镇地名是中国宗族文化的明显外露。

(四)汝州乡镇地名中的军事文化

地名可反映旧时军事活动。“寨”“屯”“营”等通名均与旧时军事活动有关。旧时驻兵的地方叫做寨,汝州乡镇地名中有小寨、乐寨、东杨寨、小张寨、文寨、朱寨、史寨、坡寨、寇寨等诸多例子。屯是军队屯田的地方,地名词汇有小屯、郑屯、时屯等。营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大营、蛮子营、长营、吴营、季营、营河、杨其营、罗营、郭营、东营等例子不胜枚举。其中,姓氏加“营”构成的地名占据了较高比例。还有以营盘的大小命名,例如大营,这些包含“营”字的地名多集中在小屯镇的东南方向。李如龙认为,这种类型的地名往往呈点状分布,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8]97小屯镇多“营”字通名与明朝初期的屯田政策有关。明初官方在汝州增设军事,建制汝州卫,驻防汝州和南阳府所属州县,治所就在今天的小屯镇长营一带。卫下设屯,屯下设营,战时收拢执行军务,平时分散驻防屯田。这些屯田的军队安营扎寨,屯田兴农,从而形成了一个个村落。杨其营是元代军队屯田的营盘,后演变为村。长营镇在明初之时,是汝州卫军屯之首,战时为兵,统辖七十二营盘。时屯、小屯是当时的民屯,后演变为村名。杨寨、路寨是清末为防匪建筑的寨子,因此村子以此为名。对这种点状分布地名的详细考察,即可绘制一张旧时的军事防御地图。

(五)汝州乡镇地名中的宗教信仰文化

地名可体现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孙永义指出,上古先民对植物和动物高度生存依赖,他们把动物和野生植物当做神加以崇拜。[9]66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虽然人们已经可以种植谷物和捕狩猎物,但他们与动植物的关系依然密切。于是就产生了顶礼膜拜的图腾文化。中国人对图腾的这种崇拜文化在汝州乡镇地名中也有所体现,比较突出的是汉族人对“四灵”之一龙的崇拜,汝州乡镇地名中有小龙庙、黑龙庙、黑龙潭、龙泉等与龙有关的地名。人们认为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能行云降雨,能赐福于人类,因此在地名中用龙命名。黑虎庙这个地名,可见人们对老虎等其他动物的崇拜。汝州人们的宗教信仰体现在寺庙文化上,有许多地名带有庙、观音、寺等字眼,如:双庙、泰山庙、米庙、娘庙、观音坪、黑龙庙、祖神庙、小龙庙、黑虎庙、枣树庙、榆圪垯庙、关帝庙、韩王庙、关庙、大庙、庙下、太威庙、庙湾等。在我国,寺庙是旧时人们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如宗庙、家庙等。后也指人们供奉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例如关帝庙、土地庙、文庙等。这些地名词汇可见过去人们的图腾崇拜和佛教信仰文化。

五、结语

本文探究了汝州乡镇地名的语言特征、通专名特点及其折射的文化内涵,多角度展示了汝州乡镇的地名景观面貌。汝州乡镇地名音节上以两音节为主,结构上以偏正式为多;通名种类丰富,专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姓氏类专名占优势;地名中蕴含了丰富的地形地貌、历史、经济军事、宗教信仰和重视宗族等文化内容;汝州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深厚,地域特色鲜明。拥有如此丰富文化内涵的汝州乡镇地名,需要足够的重视与保护。汝州市政府2017年公布了大裕镇雷泉村委会火石岭等17个第一批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后又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对辖区内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了地名重名、审音定字、生僻字地名等诸多问题。同时还邀请专家到农村居民点对地名用字进行评估分析。这足见当地政府对地名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首先得规范重名、一地多名、一名多音问题,解决地名实际读音与官方语音差异、方言地名用字、俗名雅化等问题。同时,新农村街道的无名以及随意命名问题均亟待规范化。其次,地名更名、命名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地名一旦形成,就会代代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名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后,地名要体现地域特色。可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实体特征或历史人物凸显地域特色。地名进一步规范化和地名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管理者既要听取地理、历史等方面专家的建议,也要深入村落聚居,调研百姓意见。也可出台相应政策,为百姓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持续为地名规范和地名文化的保护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专名汝州姓氏
专名的定义和分类
姓氏从何而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有趣的姓氏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汝州老城区O-13-03地块详细规划对景观设计的控制与引导分析
汝州:五年历程谱华章
姓氏拆解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