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与模式创新*

2022-02-13张中成杨锦程叶绮婷周骏萍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企业

张 颖 张中成 杨锦程 叶绮婷 周骏萍

(深圳技术大学 广东深圳 518118)

产业学院是促进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应用型高校主动适应技术、产业变革的新型载体和平台。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相继出台,进一步激发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对深圳推进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圳技术大学作为深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诞生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之下,面临当前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应抢抓机遇,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推动产业学院建设,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深圳乃至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从国外经验启示、国内现状及问题入手,对产业学院治理模式、人才培养路径、运行与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调研,提出了产业学院体制机制建设的总体构想及相关政策建议,重点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校地行企共生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政产教深度融合的良性互动格局。

一、国外产业学院建设经验启示

(一)完备的法律保障与监督机制

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教育的成功经验是通过完备的政府主导的法律保障监督机制和校企合作契约协议,得以实现政产教深度融合的。因而我们迫切需要加强优化制度整体设计,明确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与约束机制,以制度保证产业学院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办学质量。这需要政企行校四个层面的精诚合作,共同为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扫除障碍与制约,推进应用型大学教育的发展。

(二)多元化筹措经费,保障资金支持

德国“双元制”教育经费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了校企合作资金的来源,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比如德国政府出台税收减免和专项财政支持政策,给予企业相应的经济补偿,成绩卓著的给予奖励。英国政府采用划拨启动资金、专项经费支持、个人学习账户补贴、企业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向产业大学注资。民间教育组织和机构纷纷加盟产业大学,私营金融机构投资产业大学相关项目,而合作者都能从产业大学获益。我国校企合作经费本身来源有限,要保障充足的资金支持,需要在奖励、税收、补贴等保障激励政策方面发力。

(三)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强化市场导向和产业化运营

德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把学生亦是学徒的这种关系明确化契约化了,以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内容、模块化教学体系、项目化教学方式打造最快捷、最具集成效应的就业路径,提升了就业的效率和质量。同样,英国产业大学开发的市场导向课程为保证课程的实用性,还为此专设了市场调查组,根据市场调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并且实行课程证书融通,同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简称NVQ)的认证相联系。NVQ 制度包含5 个级别,涵盖了所有职业从新手到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层次。该资格证书也是求职及升迁的资格证,更是企业招录员工的重要依据。以此保证了课程学习的“含金量”。

二、我国产业学院发展现状

(一)国内产业学院发展现状

我国产业学院的发展最早始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市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腹地,专业镇数量较多,产业聚集程度较高,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特色。广州市近年也在国家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部署下,逐步展开产业学院建设,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现代产业学院并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学院职教联盟,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此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6 年以来,与华为共建“华为ICT 学院”,把面向在岗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转化为在校生学习课程体系,探索出课证融通的精准育人模式。自2018 年,深职院已设立11 个特色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的发展为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成果应用转化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效解决了产业需求侧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问题,形成自身办学品牌,同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然而产业学院构建成熟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尚需时日。

(二)深圳技术大学产业学院初探

为顺应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广东省的战略定位,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经验,利用现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面的基础,深圳技术大学在中芯国际深圳分公司的支持下,于2021 年成立了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此举旨在为本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支持。这是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联合兴办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所集成电路学院,致力培养湾区产业发展急需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高端人才。2022 年6 月,深圳技术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易名为“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学院”,同时升格为学校的一级学院,并在2022 年9 月迎来首批新生。未来将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建立一套培养高等技术领导者、未来技术原创者,和技能卓越践行者的全新模式。目前学校所在辖区集成电路产业芯片制造行业的产值已占全市比重达60%以上,产业集群布局优势禀赋。该学院的成立,将积极响应国家集成电路和芯片产业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与本地区相关产业展开深入有效的合作,解决产业人才短缺和技术瓶颈的制约,为高水平的技术大学在光电融合集成方面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探索新途径。

三、产业学院建设存在问题

产业化、市场化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追求的终极目标,由于企业保证利润和院校教育公益性的价值取向矛盾长期共存,使得高校在产业学院“共建、共管、共享”实践上面临着不少困境,难以满足产业学院在发展中所期望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

(一)政策针对性不强,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由于建立产业学院涉及教育、财政、法律、管理等诸多方面,相关政策不一定精准到位,企业享受不了政策优惠,投入成本高,参与积极性大打折扣;且政出多门,有时相互矛盾,难以实施[1]。

(二)缺乏现代治理体系,尚未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不同于普通学院,需要在教育管理层面和重大决策层面保持灵活性和自主性。而我国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尚不健全,现代治理体系的缺失影响了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产业学院的积极性,难以有效解决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一定程度阻碍了产业学院的发展。

(三)校企双方知识产权归属保护有待明确和加强

产业学院亟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制度,能有效保护和解决校企合作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学生毕业设计等方面产出的知识产权和可能发生的争议,使未来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降至最低,现行制度尚不能有效规避风险,有待进一步健全,以推动产业学院的“产学研”一体化2。

(四)合作缺乏稳定性,关系难以持续

企业在短期合作阶段内,企业需要为学校提供人、财、物等资源与实践机会,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利益并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与学校难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很多院校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过度追求合作形式,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目标往往放在大型企业上,忽视了中小型创新性企业的潜力。

四、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

产业学院综合高效的治理模式是其办学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组建产业学院应重点做好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机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一)组织架构

产业学院在组织架构上与传统学院不同,可以借鉴公司治理结构,采用理事会制度,组建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高校等部门领导构成的理事会,其中前三者的成员比例超过60%[2],理事长优先由企业方出任,院长由理事会推选,一般由企业方担任,学院方担任常务副院长或执行院长。校企协商委派其他工作人员[3]。设立院长办公室,挂靠理事会,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由此建立院长负责制。也可以借鉴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由产业学院各投资主体共同组建,作为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对产业学院的运作提出合理建议。

(二)制度体系建设

产业学院可通过设置理事会、监督委员会等机构完善内部外部治理结构[4]。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制定利益分配、财务管理、人事聘用管理考核、保密和知识产权归属等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师资双向流通与管理原则等。通过规范组织构架和制度建设,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联动运行机制。同时,从理事会、教职工、行业指导委员会、家长、学生中选举成立监事会,负责监督理事会决策,从而形成民主化决策、制度化管理执行和常态化监督。

(三)共同治理模式

产业学院需要破解一直以来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难题,可以通过股份制和利润分红形式吸引企业参与建设运营。股份制通过股份分红形式有效整合不同所有方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源,有效协调企业、高校、政府的利益和目标,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产业学院无法通过股份制形式实现治理的,可采取合同治理模式管理运营。产业学院合作办学协议应从合作主体的权、责、利划分和落实入手,制定利益分配与协商制度、保密和知识产权归属制度、人财物事共享政策、激励与约束制度等,明确责任主体的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保障多元投资主体的权益。产业学院运行经费必须明确规定为专项资金或者独立财产,以此来保障学院的正常运行。

五、产业学院的科教特色和人才培养机制

(一)教学层面

深化“引企入教”改革。顺应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实施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将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培训以交替进行的方式紧密结合。推行嵌入式项目教学。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由企业提出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问题,在教师或与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二)科研层面

产业学院应以行业企业实际技术需求为己任,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等问题开展校企联合攻关,通过校企双方科研团队的资源对接与合作,推动校企有效衔接。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实验室和创新技术研发中心。根据企业提出生产实践和技术研发需求,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共同推进成果转化,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习实训中心,推动数字化实习实训教室建设,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开发与应用。

六、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快相关制度及配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一是注重产业学院办学、经营、收益方面的政策研究制定,保证产业学院市场化运营。二是优化人事管理制度,借鉴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在职称评聘过程中重点考察教学、科研能力等,确保校企双向交流培训提升。三是加强产权认证和保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或转移以及利益相关方受到非法侵害,确保产业学院健康发展。

(二)以提升学校自身能力为核心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学校应实时了解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动态,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有利于研判各类信息,明晰产业学院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决策更加精准高效。二是应充分汇聚整合利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创新等资源,提高产业学院建设效能。三是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与企业间的互信,把实践和合作成果作为考核指标。

(三)建立现代治理制度与组织架构

一是构建完备的产业学院现代治理制度以及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组织架构。二是逐步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对于产业紧缺人才和技术革新换代的积极推动作用。三是产业学院运营应首要服务于教育与科研,不能只注重成果产业化,本末倒置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