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主线、特征和践行路径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2022-02-13张跃胜谭宇轩

管理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弘扬特色历史

张跃胜,谭宇轩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大会再次强调“增强历史主动”,就是表明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以钉钉子的精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性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大会科学总结了过去5年和新时代以来10年的伟大变革历程,高度概括了新时代彪炳史册的3件大事,精辟总结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并将新时代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经验作为规律性认识写入报告,这是党汲取历史智慧、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历史主动精神是经百年实践证明的,能引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明晰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主线、辩证特征和践行路径,是新时代掌握历史主动的理论前提和现实需要。当前,有关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十分有限,大多聚焦于内涵解构、时代价值、现实展望等方面,且各研究相似度较高,鲜有学者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主线和辩证特征进行系统阐述。基于此,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立足历史主动精神这一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的精神主线,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辩证特征,着眼党的强国复兴大业,探讨新时代我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践行路径,为深刻理解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政治话语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价值。

一、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的精神主线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我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在把握历史大势、遵循客观规律、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自觉、能动地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社会问题的宝贵品格。在百年征程中,我党积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化解了一桩桩棘地荆天的困境,描绘出一幅幅气壮山河的画卷,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主线:以革命为主旋律,以救国为根本目的,不断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社会条件的艰苦卓绝革命浪潮中。这一时期,我党在“救国”途中不断将历史主动精神与中国革命实际相融合,在把准民主革命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之上,不断深化对人民构成的认识,使之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符,并在此基础上引领民众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以钢铁般的精神和意志发展革命队伍,开展革命工作,推动历史变革,探索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的救国形式,为社会主义时期发展人民民主积累了宝贵经验。被动只能挨打,主动才能图强。回首中国近代的沧桑岁月,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内忧外患之际,一系列救国运动接踵而至,各种救国方案轮番提出,但都相继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交织中爆发,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但其革命成果终因革命领导阶级的被动妥协而被军阀窃取。事实证明,精神被动环境下的变革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艰难命运。从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准确研判国内形势,将工人阶级作为党坚实可靠的阶级基础,主动发动工人力量,高举反帝反封建伟大旗帜,将国民革命浪潮推向高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弃义行径”,我党时刻保持清醒,意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赢得革命主动的唯一正确道路,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独立武装斗争的军事思想,揭开了创建“红色革命军队”的序幕。在“左”倾错误引发革命危机的生死关头,我党敢于主动面对错误,主动分析错误,主动改正错误,书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史诗。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极大缓解了我国“内忧外患”的被动局面,催生了新中国的诞生。从那以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一去不复返,人民真正掌握了自身命运的主动权,国家真正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一系列革命救国征程上的伟大胜利都是对我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诠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以革命为主旋律,以救国为根本目的,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胜利的终点。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主线:以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为主旋律,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目的,加速推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交织于临危受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艰苦探索中。这一时期,我党始终将历史主动精神作为凝聚力量的重要武器,团结引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国的独立自强确立了兴国道路,历史主动精神的传承紧紧围绕“为人民建江山,为人民守江山”的独特境遇而展开。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并未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终止,而是继续在建国兴国之路上发扬光大。在国内建设上,从《共同纲领》到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圆满完成到奠定国民工业经济体系基础的“五年计划”,从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我国的四梁八柱不断修正完竣,集中彰显了我党“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2]。在国际问题上,我党矢志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挑衅,我党、我军、我国人民不畏艰险,保家卫国,极大彰显了军威和国威,在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然而,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也经历了挫折。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3]但是,面对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我党始终坚持历史主动精神,敢于主动承认错误,主动汲取经验教训,主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开展拨乱反正工作,集全党智慧起草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方向,汇聚起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的主动意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主旋律,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目的,加速推动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主线: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创造性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照耀了敢为人先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引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光辉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破除“两个凡是”的约束,在国内掀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热潮,以主动的精神风貌进行改革开放,揭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序幕。“黑猫白猫论”“三个有利于”和“摸着石头过河”等著名论述充分彰显了我党善于把握历史主动和历史机遇的精神品格。南国春早,风起珠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领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呈现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开拓进取精神。物质文明的富足顺应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历史要求,并为精神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世界文化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注入了动力。此外,人民开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把握生存机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历史主动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发展的钢铁洪流中初心不改、头脑清醒、敢于冒险、崇尚创新,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成就和国际地位日趋提升这一事实之中,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党推进改革开放,主动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问题,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党加快改革开放,主动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问题,成功地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主动精神,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主动回应时代课题,创造性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主线:以坚持发展、深化改革为主旋律,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目标,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于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民族复兴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仍需要历史主动精神来激励推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4]。纵观百年党史,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到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引领,不同时代的划分尺度是高度融合、有机统一的,它们共同诠释着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普遍真理。进入新时代,我党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汲取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历史主动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始终如一不松懈的坚定,心存忧患之思,坚持自我革命,敢闯敢试,在立足新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使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民族复兴之路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迎来了由富到强的历史性飞跃。这一系列变化都是我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两个大局”交织的重要历史时刻,党起草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历史经验里洞悉社会发展规律,在历史经验中掌握社会发展主动权,以此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反映了百年来我党掌握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实践,生动诠释了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毅承诺,充分彰显了党以史为鉴、引领未来的主动担当,是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铸就的精神结晶,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掌握历史主动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主动精神是,以坚持发展、深化改革为主旋律,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目标,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任务。它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二、历史主动精神的辩证特征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团结引领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开拓创新中淬炼而成的宝贵品格,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原因,具有问题导向与使命追寻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规律性与自觉性相统一、党的领导与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的辩证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党对唯物辩证法的娴熟运用。人在历史客观规律面前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如前文所述,历史主动精神融会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生动诠释着大智慧和大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5]。我们只有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辩证特征,积极作为,高效有为,守正创新,才能掌握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主动权。

(一)问题导向与使命追寻相统一

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向度要求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谋求长远发展,摒弃模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与使命引领的辩证统一,以解决当下问题为短期目标,在变局中寻找长期目标,在该过程中发挥宏观谋划和顶层设计的作用。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6]行动以导向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集聚有效力量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奋力化解实践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从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向度来看,我党既是问题导向型政党,也是使命型政党[7]。崇高的价值追寻引领着我党不被当前利益、现象所左右,而是基于更广阔、更长远、更宏观的视野来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谋划和应对未来的变局,从而真正做到“致广大”和“尽精微”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问题其实就是矛盾,而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哪时有矛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矛盾。如果仅强调问题导向,便容易忽略矛盾的特殊性,可能走向形而上学的孤立道路,被短期问题阻扰前行的步伐,缺乏从全局观念出发提出长期计划的能力。同样,若一味地沉溺于对未来的幻想,而没有把重心融入实际行动当中,可能会造成对现实问题的淡视,违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和理论意蕴。综上所述,问题导向与使命追寻的辩证统一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特征。

(二)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之一[9],也是理解历史主动精神内涵的重要向度。历史主动性不是盲目性,更不是蓄意而为,它是建立在守正创新的实践引导之上。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0]“守正”是根基,即恪守正道,坚持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规律办事。我党不负人民重托和历史选择,无论前方道路如何曲折,仍初心不改,坚守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了掌握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动权,坚守的是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根基。“创新”是源泉,即自觉、能动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有目的地创造出新生事物。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始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而守正创新即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实践,从而产生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新型成果,是对历史主动精神“历史性”和“能动性”的全面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守正”与“创新”相统一,聚焦突出矛盾,破解现实难题,为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11]也即,资本主义之前的历史,是积累的生产力总和支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为避免人们不再被人之外的物的偶然性所支配,必须转变那种自然必然性规律,以自由人联合体支配生产力总和。但共产主义运动必须尊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必然性规律,它内在地要求通过各种创新实践形式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时间,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从现实维度看,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源自党从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获得的历史自觉和历史经验,呈现出我党赓续、传承和进取的历史担当与历史自信,具有一脉相通又与时俱进的开拓性特质。从哲学维度看,历史主动精神体现着我党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规律,在“学与用”“知与行”的交融中依循历史必然性,以实现认识的深化、发展的接续、经验的丰富、理论的完善、成就的彰显。为此可以说,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特征。

(三)规律性与自觉性相统一

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的发展过程,但历史并不是基于主观意识的随意创造,而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百年来,我党把遵循历史客观规律和调动自觉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作用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在创造历史中形成了对历史发展的辩证认知。历史主动精神强调以总结历史经验为基础,在客观环境中积极调动自觉能动性,即内在地要求遵循历史客观规律和调动自觉能动性的辩证统一。遵循历史客观规律要求人们调动自觉能动性来厘清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个人”为了生活而创造生活构成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历史开篇,指出了“这个历史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2]。这一强调,旨在说明人们为了生活而创造历史,但历史不是人创造自己生活的例外所得,而是创造个人生活与创造社会及其历史构成辩证统一关系。人的创造活动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但事物规律的创造并不取决于创造者,“而是取决于被创造者自身的本性及其相互关系。这是人为什么创造了制度又会成为自己创造的制度的被奴役者的秘密所在”[13]。为此,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人的自觉能动性,以此实现自由个性得以展现的个人历史。同样,历史规律的获取从来不能独立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必须积极调动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现实维度看,大到政党和社会,小到个体,它们在实际行动中都需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主动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卓越成效,从而实现进阶发展。一言以蔽之,规律性与自觉性的辩证统一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特征。

(四)党的领导与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我党弘扬的历史主动精神面向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此,历史主动精神内蕴着党和人民这一双重主体范畴,要求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与重视和激励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辩证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扭转被动局势取得系列伟大成就,其根源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未来的根本力量。一百年来,我党一以贯之地将党的领导融汇于各项工作中,团结依靠人民群众书写了辉煌史诗。我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根据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内蕴着深厚的理论真谛和牢固的的实践根基[14],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天然就具有创造历史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当涉及历史与“目的”之间的联系,就必将陷入“历史目的性”的“人”和“人”的“目的性的历史”之辩。这直接关乎人民群众是否体现为真实的历史主体,或是马克思对其价值进行预设的质疑。为此,需对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进行引导,从而激发人民群众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基于这一历史事实,引导人民群众的力量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要求重视和激励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站在民众前列。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团结人民力量,汇聚人民智慧,使党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支持和信赖,使党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才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综上所述,党的领导与人民首创精神的辩证统一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特征。

三、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践行路径

认识过去,展望未来。立足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主线,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辩证特征,以获得启迪当下的智慧,汲取主动的精神力量,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为此,应充分意识到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践行路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矢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创新创造精神,从而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引领未来。

(一)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战的历史经验。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亦是如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方向,在该方向的价值引领下,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根基和动力。若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方向出现偏差,在实践活动中就会表现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不仅会阻碍事物向前发展的进程,还可能会腐蚀党和人民社会主义光荣事业的信念。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5]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前进,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阳光大道。一百年来,我党将社会主义伟大梦想谱写于祖国大地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组织、思想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作为全党的思想共识,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切实改变了国家风貌,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成功破解了民族富强密码。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6]。为此,党在新时代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道路前提。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7],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确保祖国建设事业的总指挥棒置于党中央之手,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党的领导融汇于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伟大谱系之中。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8],这要求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统筹推进“四个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19],这要求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以此为抓手,主动、准确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简而言之,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不能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方向。

(二)将矢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作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目标指向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之一[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目标方向,呈现出鲜明的使命担当。这一特性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两个确立”明确指出了党肩负使命担当的前进方向。须知“两个确立”是助推我党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进阶发展的必然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晋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新的历史起点,开辟了治国理政新方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方位,是党团结引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向导。必须坚持和完善“两个确立”的战略支撑,如前文所述,必须在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中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把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党的组织效能和治理效能,集中凸显党的历史主动精神风貌。第二,“两步走”明确提出了党肩负使命担当的战略铺陈。习近平同志强调:“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20]需通盘筹划“十四五”规划短期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须知“十四五”规划短期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远景目标的基础,同时,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必要条件,这是我党勇立时代潮头,在深入理解现代化发展规律前提下以主动自觉的风貌筹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集中彰显。第三,党自我革命的内在特性明确提供了党肩负使命担当的基本保障。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作为执政党,生存问题是其首要问题,生存问题不能解决,其执政地位便无法保障,历史主动精神也将失去灵魂。生存问题如何解决?毛泽东同志在“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21]。党的二十大又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我党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第一和第二个答案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回答了党永葆生机的秘诀,二者共同组成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外机制。一百年来,我党将自我革命这一思想密钥一以贯之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强调在改造主观世界中提升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此化解时代危机,消除自身病疾,永葆青春活力,避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使我党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精神风貌引领人民续写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在切实履行人民宗旨这一价值追寻中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力量。综上所述,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矢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党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光荣史。如前文所述,矢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是新时代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增强使命感,这要求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全党同志时刻铭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使命,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身心血液。无论道路如何曲折,都决不轻易放弃实现共产主义伟大愿景的决心,时刻警悟我党是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型政党。无论问题如何复杂,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实现民族复兴”的庄重承诺置于心中,铭记自身肩负的历史重任,以坚忍不拔的斗志应对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一切崎岖险阻,决不被暂时的现实困境束缚手脚,在挑战中积极创造机遇、发现机遇,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正做到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国家未来负责、对民族事业负责。二是勇于担当责任,这要求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足履实地、警钟长鸣、持之以恒,既要有担当责任、负重前行的勇气,又要有直面矛盾、化解急难的魄力,用知重负重、激流勇进的实际行动彰显党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22]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在是非曲直面前敢于发起挑战,与一切损害人民利益、侵犯国家主权、诋毁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阻碍民族复兴进程的任何国家、组合和个人作斗争;要以锐意进取的心态迎接风险挑战,在矛盾险境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不断筑牢底线意识、强化危机意识,以敢闯敢拼的活劲化解一切考验;在工作失误面前敢于担责,以实事求是的心态试错、纠错,出现问题不退缩、不推诿,坚决抵制“上推下卸”的思想和行为,善于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失误中汲取教训,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从而走向成功。

(三)将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动力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23]群众路线和人民宗旨是我党攻坚克难、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是我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追寻。纵观百年党史,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定拥护者和伟大践行者,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为忠实的预备力量。在我国革命、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站在正义的一方,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敢想敢做,尤其在重大历史节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我国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再者,唯物史观明确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党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需团结并依靠人民群众,在释放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力量的同时,汲取奋进力量。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4]我党成立至今,历经百年奋战始终强调团结和依靠人民,将党与人民的感情比喻为“鱼水之情”,说明党与人民不可分割。历史主动精神的弘扬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同时意识到人民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力量。在毛泽东时代,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人民群众传播新思想,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事业中去;在邓小平时代,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人民群众勇立潮头,并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在习近平时代,历史主动精神引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光荣伟业中去。党和人民群众相互融合奋斗的百年之路,生动诠释着党和人民不可分割这一基本思想。为此,党在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过程中需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价值导向,耐心聆听人民心声,切实保障人民利益,使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过程交融于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过程中,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人民创造力,进而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力量。其次,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团结人民群众,凝聚人民智慧。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25],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它启示我党在执政过程中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夯实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一言以蔽之,新时代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

(四)将创新驱动作为当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主旋律

基于理论和实践创新基础上的历史创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历史主动精神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将特殊的理论品格外化为鲜明的创新创造性以能动地朝向目标前进。历史主动精神内涵中的“主观能动”是对创新创造的内在诠释,换言之,创新创造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我党赢得历史主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历史主动精神本质上是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变局中开新局、谋新篇,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性。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26]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中,我党充分发挥创新创造精神,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既有理论和观点,还结合时代环境,在实践探索中融入新的内容,铸造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发现新的问题框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模式、理论视域和理论展开的逻辑形式,以此引导党团结带领人民铸成新的实践形式,使我党创造了彪炳中华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伟大奇迹。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成果,它使我国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包围圈”中突围而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继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8]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不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简单延续,不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著论的简单套用,不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经验的简单模仿,而是我党积极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原创版。这不仅超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理解,还向世界宣告了新的政治文明视野,充分彰显了我党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历史向前发展中的创新创造精神。因此可以说,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将创新驱动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旋律。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5]一切伟大成就源于实践创造,若囿于前人经验不肯创新,我们必然难以进步,不能掌握历史主动。如前文所述,创新创造是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提高能力、增强本领。党员干部只有提升履职尽责的本领,不断加强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履职尽责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只有能力强了、本领大了,才会有敢于创新创造的底气。提高政治悟性,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领悟其思想要义并付诸行动,进一步强化我党化解危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本领。要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始终确保我党是经得起各种诱惑、生气勃勃的先进政党。敢于向任何损害党的形象、分裂国家政权、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言行亮剑,充分保障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推进,切实维护国家权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瞄准机遇创新突破。我党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先进政党,我党在各个关键历史节点总能以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引领人民建功新时代、书写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学会从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善于洞察历史发展大势,主动出击,积极应变,把握时代命脉,找准时机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将党和人民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29]。

总的来说,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主线、辩证特征和践行路径集中体现了我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性、客观性和实践性,蕴含着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理论性、能动性、创造性、人民性等先进特征,凸显的是我党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历史自省、历史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的政治魄力。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30]风云变幻的时代环境向历史主动精神发起了呼唤。在百年征途中我党因为掌握了历史主动而向前发展,未来党和人民只有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实现进阶发展,才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弘扬特色历史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新历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