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三咏井冈山

2022-02-13杨志和

共产党员·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洋界西江月保卫战

杨志和

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也是杰出的诗人。他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中,还写下了许多“而今一扫纪新元”的诗词。其中,他先后三次歌咏井冈山,为这座革命的山、英雄的山留下了永恒的诗篇。

第一次歌咏井冈山,是在1928年秋天。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走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军来到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随后,朱毛红军连续出击消灭敌人,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朱毛红军吓得敌人心惊胆寒。国民党军队趁红四军主力出征之机,对井冈山进行“会剿”,妄图摧毁革命的“大本营”。1928年8月30日,敌军向黄洋界哨口发起猛攻。留守井冈山的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实际兵力只有两个连)带领当地群众,在党代表何挺颖、团长朱云卿指挥下,凭借黄洋界天险,抗击着敌军三个团的轮番进攻。战斗持续到下午4时许,红军用一门迫击炮向敌军轰击。当时仅有三发炮弹,前两发炮弹没有爆炸,第三发在敌军冲锋密集区炸响。这一炮如同惊雷,敌军以为红军主力已回井冈山,当夜便逃之夭夭。

不久,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听到黄洋界保卫战取得的胜利,毛泽东非常高兴,挥笔写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虽然没有亲眼所见这场战斗,但是依然把它描写得有声有色,真实再现了黄洋界保卫战的全过程,热情赞颂了井冈山军民面对敌人疯狂“会剿”而岿然不动、众志成城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

这首《西江月》描写的是黄洋界保卫战,毛泽东为什么起了“井冈山”的词题呢?我们知道,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有进入井冈山中心地区的重要隘道。敌军进攻黄洋界,是妄想借此攻占井冈山中心地区,扑灭革命之火。而井冈山军民坚守黄洋界,打击来犯之敌,是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以说,黄洋界保卫战就是井冈山保卫战。这就是毛泽东将此词题为“井冈山”的原因吧。

毛泽东写下《西江月·井冈山》一词时,还相继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系统总结了一年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中的经验教训,科学论证了在白色政权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而《西江月·井冈山》以形象的语言,揭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奥秘”:“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可见,《西江月·井冈山》不仅是黄洋界保卫战的生动纪实,也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伟大实践的历史见证。

第二次、第三次歌咏井冈山,是在1965年5月。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在这个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难忘之地停留了八天。其间,他参观了黄洋界哨口,向陪同人員张平化、汪东兴等讲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审阅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大纲,品尝了红军时期吃过的蔬菜,接见了井冈山的干部群众。

“经常梦到井冈山”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距其初上井冈山已38年了。汽车开到黄洋界刚停下来,72岁的毛泽东便下车快步走向山顶,伫立眺望……昨日风云,如在眼前;今日变化,地覆天翻。旧地重游,思潮澎湃,几多回忆,几多感慨。于是,毛泽东接连写下两首词——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的这两首词可谓姊妹篇,二者构思大体相同,上阙均用大量笔墨描写“故地重来何所见”,下阙均淋漓抒发所忆、所思、所感的豪迈情怀。

1927年—1965年,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38年的历史跨越。在毛泽东的笔下,当年的井冈山曾是山下“旌旗”飘,山上“鼓角”响,山中“炮声隆”;而今的井冈山是“多了楼台亭阁”,“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毛泽东眼见井冈山“旧貌变新颜”,自然想到“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井冈山是中国的缩影,毛泽东历数井冈山之变,也是讴歌中国之变。

“犹记当时烽火里”。毛泽东回忆起当年的艰难岁月,回忆起开创的井冈山道路,回忆起无数共产党人英勇奋斗“九死一生”,回忆起“万怪烟消云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还想到正在探索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处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半年前,即1964年12月21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提出把我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毛泽东深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比井冈山时期还要难”,但他决心带领党和人民再闯出一条新路。他把决心诗化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壮志,展现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坚定自信,描绘为“谈笑凯歌还”的无限喜悦。因此,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有深广的政治意义。

毛泽东一生所作的诗词中,一地三咏,唯有井冈山。井冈山在他心目中具有极重要的分量,这里是他领兵上山开展武装斗争的首地,是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摇篮。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发出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誓言,已成为鼓舞党员干部和人民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黄洋界西江月保卫战
棘龙形象保卫战
西江月·农家早春
西江月? 井冈山
黄洋界观云海
西江月·流萤夜
打赢蓝天保卫战
《西江月》
井冈山游记
黄洋界缘何蜚声海内外
地球保卫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