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绿色转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安徽省D 村为例

2022-02-11程子瑞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庄村民转型

程子瑞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式的发展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药残留、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影响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同时分布在农村周边的乡镇企业更是加重了农村的环境压力。面对人口稠密型的乡村,单一地恢复生态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如何推动乡村的绿色转型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议题。绿色转型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盈利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它涵盖了两重含义:一是经济要环保,即经济行为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前提;二是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1]。乡村的绿色转型意味着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兼顾,更是农村环境治理与提高地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D 村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初级阶段,政府在资源开发和经营监管中承担了主要职能。然而,从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乡土社会转变为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现代社区并非仅将农业生产用地变为景区用地、把村民变为旅游商家以及完成一系列经济指标就可以实现的,这种政府主导的开发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但也因忽视乡村内部力量而引发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问题。本研究对扶贫队长、村干部、采石公司员工和普通村民进行了深度访谈,梳理并分析D 村的转型历程及转型困境,进而探索解决之道,旨在促进D 村绿色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1 D 村的绿色转型之路

1.1 传统工业到绿色发展

以往D 村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村民收入非常有限,是省级贫困村。20 世纪90 年代,地质勘探队在D 村发现了丰富的白云石、石英石等矿石资源,但当时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并没有立即开采。直到2006 年,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D 村境内投资成立了采石公司,广阔的市场使采石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吸纳了大量的村内剩余劳动力,还成为当地政府的纳税大户。

粗放式开发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村民的生活。首先,白云石的大量挖掘和开采导致了严重的土地受损与植被破坏问题,大面积的白色矿石裸露在空气之中。其次,在矿石开采及加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不仅直接威胁着村民的健康,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粮食的生长与收成。此外,矿区作业时产生的噪音也给附近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困扰。污染之所以持续,一方面是因为村民既是采石公司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地环境保护的压力尚不突出。以往D村村民每667 m2土地的年收入仅为500~700 元,而采石公司的月薪则有2 000~3 000 元,矿区提供的就业机会给村民们带来稳定且较高的收入,因此环境污染成了村民们向工厂索要赔偿的理由,而未能引起真正的重视。直到2011 年,地方政府将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作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重点,加快农村环境整治,D 村的污染问题才得到有效缓解;到2021 年,村内的污染企业彻底关停。D 村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矿石开采所带来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缺乏独立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2],因此在村内乃至县城都失去了采石厂这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后,村庄面临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更加突出。

面对发展的困局,地方政府展开了积极的探索。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旅游产业对经营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不高,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尤其适合经济发展水平低、却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3],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县政府与D 村的村干部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结合本村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他们希望以“乡村旅游+扶贫电商”的模式,带动村庄消费和村级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乡村产业的绿色转型。从2017 年开始,D村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号召村民积极配合并参与村容村貌的改善工作。经过为期2 年的紧张施工,D 村以前脏、乱、差的状态逐渐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

1.2 自发转型到外部推动

打造生态旅游村不仅是D 村村民的行为,更是外部组织共同推动的结果。虽然村民是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关键的力量,但如果缺少外部力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即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和收益,甚至可能导致资源破坏,危及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原住村民的自身需要和主动参与是乡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D 村原本是传统的农业村庄,虽然有着良好的种植条件,然而单一的粮食生产带来的收入增长有限,甚至成为抑制村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瓶颈,村民的生活水平仍旧徘徊在温饱的边缘。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D 村村民与外部环境交流愈发频繁,他们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也日渐强烈。如图1 所示,在政府介入之前,村庄精英们便已经发展出以“吃农家菜、住农家院、购农家物”为主的旅游模式[4]。村庄精英的脱颖而出吸引了更多村民跟风效仿,但由于缺少专业的规划设计导致大多数旅游产品的功能与服务大同小异,而且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农家乐经营点基本处于无证经营状态,缺乏相应的服务标准和监管制度,通过破坏村内生态环境来修建和完善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5]。因此,D 村在市场驱动下产生的旅游经营点虽然带动了传统村落的产业转型,但尚未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图1 D 村绿色转型之路

外部力量的介入对D 村产业转型的推动十分必要,这些外部力量主要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社会力量参与、专家指导等。单凭村民及村庄的内部力量自发地向生态旅游村进行转变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在前期的开发与建设中,政府提供了大量经济支持用以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期的管理与经营中,许多企事业单位也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外界的介入使D 村的乡村旅游从自发、零散的状态逐渐朝着产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6]。然而,政府官员更多追求的是权力的扩大或维持,因此,他们可能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而在当地引入或者兴建不必要的项目和设施,相关负责人由此获得仕途上的成功[7],却可能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隐患。总之,外部推动力的加入激活了D村原本沉寂的各类资源,为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注入活力和动力,同时满足了村庄与村民的发展诉求,使之成为一股建设性的力量而获得村民的认同。

2 D 村绿色转型的困境

2.1 村民社区参与不足

缺乏村民的社区参与导致村庄转型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隐患。社区参与是指当地居民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参与社区资源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活动与事务的管理,使当地社区从旅游中获利。村民是旅游开发的主人,更是最终受益人[8],因此村民的积极参与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有效途径。在开拓阶段,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村民们对投资开发普遍有所顾虑,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因此部分村民不愿把有限的资金或土地投入风险之中。目前村内除了少部分的村庄精英能够参与村庄公共事务,依然是政府在各个环节扮演着决策者、协调者以及推动者的角色,普通村民无法对村内公共事务的管理进行决策,也很难对社区公共权力运作进行监督。政府的公共管理与乡村社区的自我管理交缠在一起,从乡镇两级政府到村委会再到村民,实际上形成了从上至下、由主动到被动的链条,村民成了这一权力和信息传递链条的接收终端[9],只能被动地参与乡村发展的相关事务和公共生活。

2.2 过度依赖外部力量

过度依靠外部力量的投入导致可持续转型的后劲不足。当前D 村的开发建设进展缓慢,公共基础设施和娱乐接待设施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开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D 村的旅游业很难发展起来。因此,村里的客源和建设资金基本要依靠政府扶持以及驻村扶贫干部个人的社会资本,然而这终究是杯水车薪。农庄和农家乐目前的主要功能是为来村里视察、参观的上级领导或者是来此完成扶贫对接任务的单位员工提供餐饮服务,他们的主要收入也来源于此,但在所有的扶贫干部回到原单位之后,村里的旅游业发展就成了未知数。在访谈中,D 村扶贫队队长认为,村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对建设旅游村的积极性不高,即使自家有优质的产品也不会主动寻找销售渠道,更不会有宣传的想法;在后期缺少扶贫干部这一重要中间人后,农产品的销售、农庄的经营将会陷入低谷。因此,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利用他们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来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2.3 利益关系难以协调

复杂的利益格局也是影响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D 村的14 个村民组中,旅游参与度是很不平衡的,因此一些参与程度较少的村庄对此颇有微词。虽然村干部们努力平衡不同村民组的利益分配,希望村民组能够结合各自的条件,从事不同的经营活动,一来可以避免往后的竞争和冲突,二来也有利于丰富乡村旅游的项目,形成多元化的村庄经济结构。然而村民们更倾向于复制“成功经验”,造成彼此间的恶性竞争。此外,政府主导的农业项目通常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效益,着眼于乡村社区的长远发展;而村民更看重个人利益和短期收益,因此双方的目标往往会不一致。在这些村民们看来,部分针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项目只会让资金都“打水漂”。同时,由于目前旅游带来的收益不高,只有村集体与部分参与的村民能够直接受益,部分贫困户可受到有限的利益关照,而其余村民则受到冷落,使得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混入了利益纠纷,破坏了村庄共同体的稳定结构。

3 D 村转型困境的破解之道

3.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

政府的角色是要积极主动地关心、帮助村庄解决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而非越俎代庖,过多介入。一方面,政府要提供智力支持和业务指导[10],对村民进行教育培训,包括旅游营销、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接待等方面的理论认知和经验技能,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政府应承担好监管者的角色。在转型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类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出现非法经营、钻法律空子的现象,此时,政府应当协调各方关系,维持正当合法的经营环境和社会秩序,确保村民与社会的权益不会因产业变迁而受到侵害。

3.2 培育村民参与意识

村庄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村民的参与度更承担着重要角色。首先,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入户、广播、村级公示栏等多种途径进行常态化宣传,提升村民对乡村旅游性质和意义的了解;其次,要从满足利益需求和提升情感认同的角度出发,让村民们从产业转型中切实得到回报,获得认同感。最后,致力于发掘村庄中具备潜质的积极分子,培养一批村庄精英,通过他们的示范效应和桥梁作用,动员和引导普通村民参与乡村转型建设。

3.3 加强产品服务创新

乡村旅游如果只是简单照抄、低水平模仿则很难吸引到客源,难以进入市场。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打造自己的产品特色与市场形象,实施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在景观的打造上,要加强对村落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保持乡村原有的风貌和建筑特色,营造当地独特的田园风光;在民俗文化的发掘上,充分利用和发展当地独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11],在丰富乡村旅游内容的同时,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与差异化,不仅提供观赏性、游览性的活动,还要开发如种植、采摘等参与性项目,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4 小结

乡村的绿色转型立足于农村现有资源,打破了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天花板,同时又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矿石开采到乡村旅游,D 村已经基本实现了绿色转型,走上了一条振兴之路。然而回溯其转型历程,不难发现D 村的转型更多是政府推动的结果,因而在振兴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村民的社区参与、外部力量的干预程度与利益的分配都可能影响乡村产业转型的成效。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的开发与管理,最大程度地激发村庄的内部动力;另一方面,外界在提供支持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育村庄的市场竞争力,真正实现村民和村庄自身的发展。

猜你喜欢

村庄村民转型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转型
村庄在哪里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