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2-02-11王朝霞张自勇王四清温海霞宿秀丽颜学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襄阳蔬菜农业

张 杰,王朝霞,张自勇,王四清,朱 杰,温海霞,宿秀丽,张 艳,魏 静,颜学华

(1.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7;2.襄阳市植物保护站,湖北 襄阳 441021;3.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 襄阳 441021)

中国是农业大国,蔬菜在中国农业生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蔬菜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1],已经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据统计,2020 年湖北省蔬菜种植面积123.33 万 hm2,产值约 1 515 亿元,占种植业的 40%左右[3]。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逐渐显现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式,对襄阳市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蔬菜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蔬菜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襄阳市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 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及产量增长平稳有序

近年来,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较为平稳,种植面积及产量呈稳中有升的态势。由表1 可知,襄阳市蔬菜产业2015 年种植面积为7.72 万hm2,总产量为 26.85 万 kg;2016 年种植面积较 2015 年增加了0.04 万 hm2,但总产量却同比下降了 3.31%;2017—2019 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到2020 年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减慢,较2019 年增长了3.91%,但产量仅同比增长了3.87%,主要原因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了春季田间管理,造成春播产量下降明显。2020 年种植规模及产量较2015 年增长了16.97%和14.86%。总体来看,襄阳市蔬菜产业种植规模及产量在平稳增长。

表1 2015—2020 年襄阳市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及产量

1.2 产业区域优势明显,蔬菜生产品种丰富

襄阳市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无霜期为241 d,年均降水量878.3 mm[4]。区境内日照充足,年均日照1 987 h,年均气温在15.1~16.9 ℃,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造就了南北方多数蔬菜作物在襄阳市均能找到合适的种植季节。目前,襄阳市种植的蔬菜品种有150 余种,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萝卜、白菜、甘蓝、莲藕、大葱等蔬菜有60余种。

1.3 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特色蔬菜影响初步显现

目前襄阳市已形成了“两区一带”的产业格局,即以襄城区、樊城区近郊为主体的城郊精细蔬菜生产区;以保康县、南漳县为核心的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以谷城县、老河口市、襄州区、宜城市等汉江沿岸县市为主的百里汉江优质蔬菜瓜果带。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产品,如宜城孔湾镇的大白菜,王集镇娃娃菜、甘蓝,襄州张集的马铃薯、双沟罗卜,襄城欧庙的胡萝卜,卧龙山药,保康、南漳的高山反季节菜和食用菌,这些特色蔬菜外调比重占襄阳市蔬菜外调的60%以上。

1.4 科技支撑效果明显,种植效益显著提升

近年来,蔬菜作为经济作物对提升农民收入、推动产业脱贫的作用越来越大,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纷纷引导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但大宗蔬菜种植用工量大,价格低,设施蔬菜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等问题也显现出来。“十三五”规划以来,湖北省政府大力推进开展“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襄阳市也组建了“农业科技五个一”专班,大力推动院企、校企联合攻关,从栽培模式、栽培技术、品种研发、农机农艺配套等方面进行研究,一大批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质、高产、多抗蔬菜新品种,提质、增效蔬菜栽培新技术在襄阳市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襄阳市蔬菜种植效益。如2010 年襄阳市马铃薯品种以早大白为主,栽培技术以一垄单行为主,通过10 年的示范推广,襄阳市引进筛选优质、高产、多抗马铃薯新品种6 个,研究集成马铃薯一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马铃薯双膜覆盖高效栽培技术、二高山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栽培技术4 项,马铃薯种植效益从 2010 年的 3.00 万元/hm2,提升到如今的 6.00 万元/hm2[5]。具体如表 2、表 3 所示。

表2 蔬菜作物与粮食作物种植效益对比

表3 新品种、新技术与老品种、传统技术种植效益对比

1.5 经营主体发展多元化,产销一体渠道广

随着襄阳市蔬菜种植技术的提高,种植效益增加,特色及品牌影响力加强,蔬菜经营主体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一是“企业+农户”模式,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农户作为生产主体,企业统一进种、购肥、规范管理措施,统一销售渠道,农户按企业要求统一品种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销售,基本实现种植销售一条龙,企业农户一体化。二是“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合作社为主体,建立规章制度,社员参与经营与管理,基本实现风险共担,互利共赢。三是种植大户承包式,以种植大户为独立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经营,种植规模适中,销售渠道多元化,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以上几种经营主体的销售模式主要采取集中外销、订单生产、市场批发、网络供应等,均改变了以往个体户种植品种杂乱、管理粗放、提篮小卖的问题。

2 襄阳市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合理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蔬菜办是全省蔬菜的主管部门,对全省蔬菜产业的发展起规划、协调、指导作用;主要科研、示范单位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江汉大学等院校;主要推广部门有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各地市(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分工明确、人员队伍专业、资金供给充足。襄阳市蔬菜生产主管部门是襄阳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主要科研、示范部门是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蔬菜作物研究所,主要推广部门是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而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站已停运多年,组织缺失、管理范围大、资金短缺。

2.2 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据襄阳市农业农村局统计,2015 年襄阳市蔬菜种植面积为13.37 万hm2,湖北省蔬菜种植面积为119.38 万hm2,襄阳市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11.20%,2020 年襄阳市蔬菜种植面积为9.03 万hm2,湖北省种植面积为123.33 万hm2,襄阳市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7.32%。在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增长的同时,襄阳市蔬菜种植面积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 个方面:一是近些年襄阳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造成城市周边老菜区消失,新菜区外扩速度较慢和规模较小;二是蔬菜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后,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三是机械化程度较低,农户种植意愿不高。

2.3 蔬菜种植规模化、集约化比例较低

目前,襄阳市蔬菜生产企业中70%以上都是非专业蔬菜生产企业,主要的创收来源于休闲旅游、观光采摘、土地转租等。企业、合作社蔬菜种植面积超过66.67 hm2的不足10%,超过33.33 hm2的不足50%,采用集约化育苗的企业、合作社不足5%。襄阳市开展集约化育苗的公司只有湖北京瑞通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 家,主要开展的是西甜瓜、甘蓝和娃娃菜育苗。根据湖北省蔬菜协会2020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现有企业、合作社种植面积低于133.33 hm2,很难形成集约化育苗,带动规模化种植。

2.4 部分产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薄弱

绝大部分蔬菜基地水利设施不配套,蔬菜基地农田无渠、无池、无井,水电路不配套。如南漳县薛坪镇373.33 hm2蔬菜基地仅有20 余座小型抗旱水池,仅能满足苗期生长及移栽所需水分。2020 年番茄、辣椒进入开花坐果期后,遭遇长达1 个月的高温干旱天气,生产上无水可用,严重影响了坐花坐果,致使番茄、辣椒每667 m2产量比正常年份减产20%~30%。

3 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建议

蔬菜产业是关乎民生“菜篮子”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中的高效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核心产业,要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高度,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角度,加速襄阳市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确保蔬菜供应安全,助推襄阳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3.1 确定襄阳市蔬菜产业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分步推进

襄阳市应抓住未来乡村振兴的机遇,实施襄菜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分层推进,促进襄阳市蔬菜产业突破发展,确保城区蔬菜生产种植基本自给自足。并在此基础之上,尽力向外输送,将襄阳市塑造成中部地区的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在蔬菜生产的空间布局上,要建立洋葱式的多层次布局、分类推进的生产格局。具体来讲,在城区周边20 km 范围内,以生鲜蔬菜种植为主,便于及时采摘供应市区;在城区周边30 km 范围内,以生产果蔬和根茎类蔬菜为主,利于运输且损耗低;在城区周边30 km 范围以外,如在宜城市、南漳县、保康县、谷城县、枣阳市等县(市)提倡适宜长途运输的果茎类时令蔬菜,积极供应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努力形成市内保障有力、市外供给充分、品种丰富多样的有序供应双循环新格局。

3.2 配置专业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优化发展环境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升菜篮子工程地位,优化市场环境。推动襄菜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高度权威、职能清晰、服务到位、管理有序的蔬菜产业化发展办公室,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做好蔬菜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及时对全市蔬菜生产的政策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蔬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对全市蔬菜生产进行技术指导,为菜农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抓好蔬菜服务体系、蔬菜科技服务队伍的建设及人员培训,协调蔬菜种植工业化、信息化建设,抓好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发布。在市场化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和法治环境建设,优化市场准入和审批备案,保护菜农的合法权益,为蔬菜种植营造宽松、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

3.3 制定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打造知名品牌

建立蔬菜规模化种植三项支持政策,形成有地种菜、有人种菜、合作种菜的可持续发展格局。蔬菜产业的兴起需要多要素集合,多政策配套,为此,建议出台三项扶持政策。一是设立镇级蔬菜产业发展奖励基金。调研发现,尹集、峪山、张家集等乡镇对蔬菜规模生产有明确的发展意向。建议各城区制定出台周边乡镇的蔬菜产业种植考评奖励政策,根据种植面积、种植成效、菜农收入增长情况等综合评分,年终兑现奖励。二是制定蔬菜种植后备人才培养政策。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协调,依托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襄阳技师学院定向委培(现在都开设有相关专业,自费生),每年定向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减免学费,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签订培养协议,毕业后从事或服务农业生产及蔬菜种植,为蔬菜种植输送滚动可持续的专业人才。三是制定蔬菜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目前,临近城区的村子土地流转成本较高,如高新区刘集办事处年均租金达3 万元/hm2。只有走集体合作之路,建立品牌,才能吸纳本地农户参与,集约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创建本地知名品牌。因此,要鼓励种植大户发展横向联合,建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对引导、建立蔬菜种植合作社的,根据带动户数、产量、规模和收益情况,实施不同类型的政策扶持,激发这些专业户或村组建立合作社的积极性。

3.4 加大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蔬菜科技应用,提升蔬菜品质,增强发展后劲。蔬菜生产离不开科技支撑和工业配合,这是提高蔬菜产业地位和吸引力的关键。在蔬菜品种的选育上,依托襄阳市农业科学院蔬菜作物研究所,突出以用为本,聚焦蔬菜生产创新发展,聚焦品种选育与品质提升,重点研发适宜襄阳市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蔬菜品种和种植模式,为科学化种植、机械化收获提供支持。在蔬菜肥力上,提倡和指导广泛使用有机肥料,降低、减少直至放弃对化肥的使用。成立有机肥专业研究机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辽宁省等地生物分解有机肥料的做法(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在宜昌试点)进行比较研究和试验,探索以新的有机肥料取代化肥,改良土壤,提高蔬菜品质。在蔬菜生产的工业支撑上,加快推进一、二产业融合,引导工业部门加大农业专业机械开发。制定蔬菜标准化种植模式,指导菜农规范种植,为机械进园留有余地。

3.5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建立多元化销售渠道

为积极响应国家实行的“禁塑令”,方便蔬菜包装,引导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纸质蔬菜袋和捆扎绳。在蔬菜生产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统一的襄阳农业蔬菜生产销售信息网,或者委托成立市场化的襄阳农业蔬菜网,用大数据指导蔬菜种植和销售,避免同质化竞争挫伤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鼓励“蔬菜上网”,让市民和单位可以实行网上订购,保证蔬菜从播种到收获直观可视,新鲜实惠,直播快送。此外,大力发展蔬菜经纪人,宜城市、襄州区、保康县等地已经自发成立了蔬菜协会,负责当地的蔬菜外销工作,成效显著,要重点宣传蔬菜经纪人和蔬菜种植大户、蔬菜种植村组的事迹,带动网上直播销货。

猜你喜欢

襄阳蔬菜农业
襄阳市第七中学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奇怪的蔬菜
蔬菜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