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与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

2022-02-11巩师恩毛昕桐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财产性经营性农村居民

巩师恩,毛昕桐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1,2],其对经济增长、消费、储蓄、居民收入等诸多经济变量产生了广泛影响[3,4]。中国由于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影响,老龄化程度呈不断加深趋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 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70%。作为中国较为发达地区的江苏省,截至2019 年底,全省户籍人口7 865.82 万人,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 834.1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3.32%,老龄化程度远甚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些研究明确指出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5-7]。由于青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具有不同的行为能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家庭获得收入的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家庭异质性提高了低收入家庭数量占比,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8-11]。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主要吸纳了农村转移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导致中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状况更为突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匮乏,在此背景下,提高农民收入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农村居民收入按照来源可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老龄化程度越高,则代表农村地区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越少,受雇于用人单位的劳动者数量也会相应降低;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下降,将进一步抬高企业的用人成本,导致教育水平、技能素养较低的农村劳动者被市场淘汰,进而影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12,13]。人口老龄化还会间接通过农民的决策行为影响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的获取方式。由于农村金融发展条件的限制,农村老龄群体普遍存在预防性储蓄倾向,缺乏对资产的合理配置,进而影响财产性收入的取得[14,15]。对于农村老年人口来说,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金的保障力度较弱,仅靠农业生产所获得的经营性收入或者依靠微薄储蓄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并不能支持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生活,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来自政府的帮扶和补贴也必不可少[16]。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来自政府的转移性支付更要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在城镇化、人口生育率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人口中短期内不存在稳定更替,人口老龄化趋势中短期难以逆转,在此情形下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面临更为困难的局面。作为较为发达地区的江苏省,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生育率较低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更甚,人口老龄化影响了江苏省人力要素供给和土地要素供给方式,从而导致其收入发生结构性和总量调整,同时江苏省较为发达的经济也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江苏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及结构的影响,对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促进江苏省农民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人口老龄化影响农民收入及结构变动的机制

从居民人口年龄结构来看,通常根据年龄进行分类,总人口可以分为少年儿童人口、适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3 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儿童人口会成长为适龄劳动人口,适龄劳动人口再转化为老年人口,发生人口的循环更替。在城镇化进程中,各类型人口均有转化成城镇人口的可能性,但主要的转移可能发生在适龄劳动人口及其子女,导致在农村的人口构成中,老年人口占比将会上升。此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出生率大幅上升,目前这部分人口已接近退出劳动力市场,转化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而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生育意愿的下降更加扭曲了人口结构。再加上城镇化进程造成了农村地区大量适龄劳动力人口及其子女涌入城镇地区工作和求学,使得农村地区适龄劳动力人口与少年儿童人口下降,同时出生率的下降也限制了农村地区新生少年儿童人口的增量,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加深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情况。

各年龄段人口中,少年儿童尚不具备劳动能力,老年人口劳动能力也受到限制,因此主要由适龄劳动人口参与劳动并取得收入。农村居民的主动性收入来源分为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是指农村居民受雇于单位或个人所获得的收入,而经营性收入则是农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经营所获得的收入,其中经营性收入又包含农业经营性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性收入。农民关于收入类型的获取和农业生产的选择,既与城镇化、工业化、资本向农村的流动等外部条件影响下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更是农户自身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又决定于农户的自身禀赋条件,其中主要由年龄决定的人力资本禀赋是其先决条件。适龄劳动人口既能获得工资性收入,也可以获得农业经营收入和非农业经营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适龄劳动人口转变为老年人口,劳动能力受到限制,尽管老年人口中有一部分人群拥有一定劳动能力,仍然可以继续从事农业经营获得收入,但当老年人口完全失去劳动能力时,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则成为这类农村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则是农村居民基于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以及有形非生产性资产,并将这些资产提供给其他机构供其支配,作为提供资产回报所获得的收入。而农村居民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有关部门所提供的退休金、救济金等补偿收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通过土地租赁等方式获得的农业经营性收入,通过处置所持有的资产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以及获取政府补助的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综上可知,近年来江苏省农村地区居民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会受此影响产生变动。随着农村地区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下降,农村居民通过务工等方式所获取的工资性收入相对量将可能会下降,依靠劳动付出的经营性收入的相对水平也可能会下降。由表1 可见,虽然工资性收入依然是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2009—2019 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整体增长速度处于下降趋势。在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占比中,经营性收入位居其次,但其所占的比重日趋降低。相较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

表1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情况

基于上述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情况及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同来源收入的机制分析,可以认为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参与经济活动的农村人口数量相对下降,对农村居民不同来源的收入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为验证人口老龄化对江苏省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及收入结构的影响程度,本研究构建实证模型进行检验。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09—2019 年江苏省13 个地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研究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影响。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将江苏省所辖13 个地市按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 个地区,其中,苏南地区包含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镇江市,苏中地区包含扬州市、泰州市和南通市,苏北地区包含淮安市、宿迁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和徐州市。本研究所使用的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老龄化率来源于各年度公布的《江苏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其余所使用的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城镇化率等数据均来源于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和国泰安数据库(CSMAR)。

2.2 模型和变量定义

为了考察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实际影响,本研究在上述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下计量模型来反映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影响:

式中,income_struci反映江苏省农村居民各类来源收入,分别为工资性收入(wage)、经营性收入(oper)、财产性收入(asset)和转移性收入(transf)4类。old表示该地区的老龄化率,使用60 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gdp表示当地人均GDP 情况,反映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居民老龄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弱[17],因此本研究将人均GDP 作为调节变量加入讨论。

控制变量controls则包括当地金融发展水平(fir),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功能和效率上与农民收入增长实际需求不协调的事实;本研究使用该地区该年度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GDP 数额的比值来衡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通货膨胀水平(cpi),通货膨胀带来了农产品等商品价格的上涨,有利于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本研究采用CPI 定基价格指数的变化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

根据4 类不同来源收入,进一步将模型细分为: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基础回归分析

本研究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经过Hausman 检验后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因此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所设立的计量模型进行基准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基本估计结果

模型(1)至模型(4)分别验证了老龄化程度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从模型(1)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呈负相关。由于工资性收入主要由居民受雇于企业或单位,通过个人劳动所获得,但老龄人口由于劳动能力受到限制,因此适龄劳动人口成为工资性收入的主要获得人群。老龄化程度越高,则代表农村地区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越少,取得工资性收入的人口基数也在下降,因此对农村居民所取得的工资性收入总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尽管老龄化会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取得造成消极影响,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个人所能获得的工资也在相应提升,在规模上也缓解了老龄化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在模型(1)中,人均GDP 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回归系数为0.651 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老龄化程度与人均GDP 交互项的系数为1.019 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老龄化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

模型(2)验证了老龄化程度对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收入以及非农业的经营性收入。随着农村居民年龄增长,其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根据回归结果显示,老龄化程度与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呈负相关。但在回归结果中,物价水平能够显著促进经营性收入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农民生产、经营产品的售价,进而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水平。

模型(3)验证了老龄化程度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财产性收入则是农村居民基于其所拥有的金融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所获得的收入。但在模型中可以看出,老龄化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取得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但其影响并不显著。可以理解为对农民而言,由于年龄增长,其参与劳动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收入的来源更加依赖于农民手中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以及其余各类有形资产所获得的报酬,如银行存款所带来的利息或农村宅基地出租所获得的租金等。但受到教育程度、农村地区地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并不能较好地从其所持有的资产中获取足额的报酬,且随年龄的增长其对财产的处置更倾向于保守处理,因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并不能实现有效的提升。但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民拥有的财产数量一般越高,则农民依靠财产所能取得的报酬水平就越高。在模型中,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呈正相关,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农民越能够选择对其所持有的资产进行多元化的处理方式,实现财产性收入的有效提升。

模型(4)验证了老龄化程度对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来自政府有关部门所提供的退休金、救济金等补偿收入,随着地区老龄化程度的提升,政府为农村地区老年人所提供的转移性收入也会相应提升。由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老龄化程度与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呈显著正相关。

3.2 分地区回归分析

本研究进一步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进行分析,以探究江苏省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及结构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3 至表5 所示。

表3 苏南地区回归结果

表4 苏中地区回归结果

由表3 至表5 可知,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对苏中和苏北地区而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抑制了这些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提升。但对经济更为发达的苏南地区而言,一方面工作机会较多,工资待遇较高,农村居民平均个人所能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完善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措施也能使年龄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以返聘等形式重新参与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所以,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并未显示出来,但随着劳动者年龄的进一步增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显然会受到限制,但整体上工资性收入增长是否具有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表5 苏北地区回归结果

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也显示出一定的区域差异。苏南和苏北地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经营性收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且人口老龄化对苏南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一方面,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农业经营活动也造成了限制,因此不利于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可以为农民家庭经营活动提供物质保障,为经营活动的扩大提供经济基础,因而发达的经济状况也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作用。

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结果不是十分明确,仅苏中地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促进了财产性收入的取得,这可能是由于苏中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在全省范围内最高,农村家庭中老年人口占比较高可能会促使该家庭寻求多元化的收入获得方式。相较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取得,农村居民对其个人资产拥有更自主的支配权利,因此通过处置个人资产获得财产性收入,成为苏中地区农村家庭实现多元化收入的重要获得方式。各地区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均伴随着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

4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基于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现实,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老龄化对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影响,并利用2009—2019 年江苏省13 个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江苏省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的上升对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而言,老龄化率的上升抑制了这些收入的获得,但对转移性收入而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获得此类收入。②在加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这一调节变量后可以发现,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③将江苏省进一步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3 个地区进行研究时可以发现,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老龄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区域差异,但整体上会对农民收入造成消极影响。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力要素供给状况严峻的形势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1)完善农村地区教育培训和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获得主要依靠农民个人受雇于用人单位所取得的劳动报酬,这就对农民个人的劳动技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完善农村地区教育培训体系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更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价值,能有效促进农村居民务工期间工资收入的增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环境,从而一定程度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素质,确保农民个人劳动能力不会受到健康水平的严重限制,能适当延长农村人力要素的供给周期;另一方面,可以确保达到一定年龄但仍具备劳动能力的一部分农村居民仍然可以受雇于用人单位,参与劳动并获得报酬。与此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助于降低农民将财产用于预防性储蓄的倾向,有助于农村居民对其资产进行多元化投资,实现财产性收入的提升。

2)通过科技方式提升土地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收入以及非农业的经营性收入,但随着居民年龄的增长,其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能力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了经营性收入的获得。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加入科技的支持,如在农业生产环节中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将有助于弥补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水平约束,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

3)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扩展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链,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扩展收入来源。江苏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资源禀赋相差较大,生产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别,应当根据地区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提升。苏南地区服务业较为发达,可以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开展“美丽乡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建设,丰富农民的收入来源。而苏北、苏中地区农村居民是以工资性和农业经营性收入为主。近年来,苏中、苏北地区承接了数量较多的从苏南地区转移来的工业企业,因而苏中、苏北地区可以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结合,一方面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除农业经营所需以外的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实现工资性收入的提升。

4)扩大财政转移支付,进一步增加农村无劳动能力老年人口的转移性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养老等在内的实际生活和福利水平,并进一步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猜你喜欢

财产性经营性农村居民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关于公立医院经营性问题的思考
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杭州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对策
非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