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资源禀赋度与农业产业布局研究
——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

2022-02-11郭佳君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朔州市禀赋农业产业

郭佳君,李 茜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土地为农业提供空间场所以及生产条件,是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要素,由于土地资源禀赋的地域差异不同,农业产业效益差异显著。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禀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成为核心问题,陈彦清等[1]将种质资源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其数量、地理区位和聚集水平,探究农业空间资源特点,并划分不同程度的农业保护区域;刘彦随等[2]设立相关指标反映自然资源与区域土地功能,采取聚类分析法结合定性分析归纳中国农业区划依据与建议,设计相应的布局模式;苏鹤放等[3]选取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体系,为沈阳市和温州市打造优势农业空间,规划农业重点保护与发展区域;李雨彤等[4]将重庆市土地利用条件复杂多样的川中传统农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规律及资源禀赋差异,识别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布局。由此可见,土地资源优劣与农业生产能力及效益的关系密不可分,深入剖析市县土地资源禀赋状况并应用于农业产业布局优化研究中,是不同于现有宏观尺度规划研究的独特视角。

本研究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地域优势发挥不充分、农业产业效益低下等问题,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依据土地所秉持的资源禀赋特性,通过分析研究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质量效益,立足土地资源禀赋优劣特征,与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相联系,对农业产业分层次进行安排和布局,确定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区域发展方向,有效提升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和区域资源土地产业配置效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探索符合各县域实际的差异化战略,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朔州市处于山西省北部,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大同盆地西南边缘,其周边地貌态势为北、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为桑干河域冲积平原。该市属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低温干燥,日照长,风沙大,降水量小且分布不均匀。全市辖2 个市辖区(朔城区、平鲁区)、4 个县(山阴县、怀仁市、右玉县和应县),2018 年,全市土地总面积106.25 万hm2,总人口178.12 万,包括乡村人口86.68 万,城镇人口91.44万,全市GDP 为1 065.63 亿元,现有各类农民合作社7 227 个,家庭农场包括规模经营户共计4 529 个。朔州市牧草资源较为丰裕,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尤其是奶牛养殖、肉羊育肥产业,主要种植的作物为精品杂粮、饲用玉米、优质马铃薯和特色中药材。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2.1.1 多边形综合指标法 通过借鉴相关研究,选取多边形综合指标法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禀赋度评价,禀赋度越大表明土地资源的综合素质越高[5]。此研究方法不同于简单加权法,无需专家主观评判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更加客观。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是以N个指标为顶点半径为1 构成中心正N 边形,中心点指标为0,中心点到顶点即各指标的标准化值所在区间,再以落在该区间的各指标标准化值为顶点连线构建(n-1)/2 个不规则多边形,并测算(n-1)/2 个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平均值和中心正多边形面积之比,即为综合指标值。该方法利用双曲线标准化函数计算标准化指标值,第i个指标值用Xi表示,指标最小值用Li表示,指标最大值用Ui表示,指标临界值用Ti表示,在此参考相关研究使用平均值表示临界值[6],则第i项指标标准值的计算公式为:

多边形综合指数法中研究对象的综合指数用S表示,第i项指标用Si表示,第j项指标(i≠j)用Sj表示,指标个数为n,则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2.1.2 系统聚类法 运用SPSS 26 软件中的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采取组间连接并选取平方欧式距离方法测度距离,生成聚类树状图,划分农业产业布局区域。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8 年朔州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2019 年朔州市统计年鉴和2019 年山西省统计年鉴。

2.3 指标体系构建

2.3.1 土地资源禀赋度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农业产业现有格局,系统地评价土地资源禀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明晰土地资源的综合素质,有助于科学统筹土地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要素,进而挖掘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加速农业产业由分散走向集聚、由低产出效益区向高产出效益区转型升级,提升农业产业空间产出效益。参考学者相关研究[7],以土地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质量效益3 大要素构建土地资源禀赋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土地资源禀赋度评价指标体系

1)土地数量结构。为全面深入分析农业产业利用土地的分布状况,重点选取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及其他农用地(主要包括设施农用地、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等)作为研究范围。2018 年朔州市各县区土地数量结构分布如表2 所示。

表2 2018 年朔州市各县区土地数量结构分布(单位:%)

2)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对应,定量探究农林牧渔业用地状况是夯实农作物产量、改善产业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选用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多样化分析反映土地利用类型的多少及丰富程度[8],运用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对朔州市各县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情况进行测算,数值愈大则意味着土地多样化程度越丰富。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用GM表示,土地利用类型数用n表示,第i类土地面积用xi表示,则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土地集中化分析反映土地利用类型的聚集程度,运用集中化指数对朔州市各县区土地结构的集中性进行测度,数值愈大则表示土地集中化程度越高[9]。土地集中化指数用I表示,各县区各类土地累计面积百分比之和用A表示,若土地全部集中于一种类型的最大累计百分比总和用M表示,朔州市各地类累计面积百分比之和用R表示,则土地利用集中化指数计算公式为:

3)土地质量效益。土地质量效益能够衡量土地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出能力,刻画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地域差异,综合揭示农业生产条件特点及潜力。土地质量效益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土地的“生产能力大小”“农作物价格多少”等都可分别独立地作为表征土地质量效益高低的判别标准[10]。本研究采用单位农用地产值、粮食单产、人均粮食产量评价指标来表征土地质量效益。

2.3.2 划分农业产业布局区域指标体系 为推动“土地-农业产业-人口”耦合协调发展,在统筹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发展及劳动力资源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土地资源禀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业从业人口4 个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资源禀赋度

2018 年朔州市各县区土地资源禀赋相关指标如表3 所示,将其标准化处理后进行计算,得出朔州市各县区土地资源禀赋度评价结果,如表4 所示。山阴县土地资源禀赋度最高,主要原因是其耕地面积最广,人均粮食产量列居首位,耕地资源是稳定粮食产量的先决条件,耕地质量与农作物产量紧密关联,耕地规模大更利于提升粮食产值产量;应县土地资源禀赋度排名第二,虽其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但粮食单产水平最高,单位农用地产值及人均粮食产量也较高,说明应县大部分耕地质量良好,土地产出效益高;朔城区、右玉县、怀仁市土地资源禀赋度处于中等水平且较为接近,其中,朔城区土地集中化水平、粮食单产水平较高,但由于人口数量最多,其他指标处在劣势;右玉县人均农用地面积最大但土地分布不集中,粮食产值产量都处于较低水平;怀仁市单位农用地产值最高且土地集中化程度最高,但其农用地占比及土地多样化程度都较低,相比之下发展农业产业的用地条件稍有欠缺;平鲁区土地资源禀赋度最低,各类土地分布分散,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其农用地面积大但耕地占比较少、产出效益低下。

表3 2018 年朔州市各县区土地资源禀赋度指标值

表4 2018 年朔州市各县区土地资源禀赋度评价结果

3.2 农业产业布局

根据朔州市农业产业布局划分指标(表5),运用SPSS 26 软件中的系统聚类法,对朔州市6 个县区进行聚类分析,将朔州市划分为3 大类型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如表6 所示。

表5 朔州市农业产业布局划分指标

表6 朔州市各县区系统聚类分区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朔州市各县区土地资源禀赋状况不尽相同,土地资源禀赋度在0.325 2~0.548 1,部分区域农业产出与土地资源禀赋未形成最佳匹配。充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地域功能划分农业地域类型,将朔州市6 个县划分为充分利用-提效创新、适度调整-规模增收和集中开发-特色种养3 类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发展区域,能够科学引导各农业产业根据土地资源禀赋条件向最适宜区集中,引导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精细化管理,以及差异化与多样化的产业发展。

4.1 充分利用-提效创新型布局

围绕突出的土地资源禀赋度及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充分利用-提效创新型农业产业布局。该布局区域涉及山阴县,构建“园区牧场化、种养机械化、农牧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依托山阴县土地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土地资源质量效益提升,引进谷子机械化精少量播种与联合收割技术、高效高产栽培技术,稳定农业产业产能;发展农业产业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和互联网+科技+绿色”的现代农业模式,打造万亩精品小杂粮无公害种植基地;重点围绕奶牛养殖,将乳品加工和牧草种植作为规划重点,创新发展“玉米青贮-奶牛、肉牛生态养殖-粪污处理还田”现代种养循环模式,促进草地恢复与可持续管理;发挥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泰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山西佳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带动作用[11],推进万亩苜蓿基地建设,走“园区牧场化、种养机械化、农牧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标于林绿草盛、牧业兴旺的现代生态畜牧示范县。

4.2 适度调整-规模增收型布局

围绕较高水准土地资源禀赋度、机械化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构建适度调整-规模增收型农业产业布局。该布局区域涉及应县、朔城区和怀仁市。

4.2.1 “一心、一区、一带、多基地”的空间布局 依托应县适度土地集中化调整,发展节约、集约利用的可持续道路;发展农业产业要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主攻,依托蔬菜加工区的优势,由点至面逐步推行种、养、气、肥四位一体的“猪-沼-菜”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实行“订单”育苗工厂化种植,提升育苗品质和水平,推动应县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扩大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发展“一心、一区、一带、多基地”的规模化蔬菜产业总体布局,扩建加工脱水蔬菜生产线、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心,探索“互联网+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4.2.2 “育种-种业-种养-加工-流通-服务”产业的空间布局 依托朔城区作为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坚持“高位规划、匠心建设、精细管理”的理念,赋予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城郊型农业模式,保持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胡麻、饲草6 大种植基地聚集建设的同时,推广藜麦、黄芪、黄芩、甘草、板蓝根等经济作物,构建千亩示范种植集群;利用“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场厂对接”,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12],熟悉农产品物流运输及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育种-种业-种养-加工-流通-服务”等相关产业空间整合,打造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体系。

4.2.3 牧繁农育、草畜结合、加工现代、功能齐全的空间布局 依托怀仁市产业规模集聚优势,适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多类型农业用地规模;建设发展玉米、瓜菜、设施农业和规模生态养殖等高产高效种植区,建设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板块;运用独特地理条件优势大面积种植中、晚熟优质绿豆,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水平;依靠大象集团龙头引领作用,建造年出栏百万头生猪的大型养殖基地雏形;大力发展肉羊养殖,畅通右玉、平鲁等西部山区燕麦草供应渠道,形成具备完整产业体系的万只肉羊种养循环一体化基地,规划建设牧繁农育、草畜结合、加工现代、功能齐全的现代肉羊产业规模集聚区。

4.3 集中开发-特色种养型布局

围绕较低的土地资源禀赋度、机械化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农业从业人口偏少的态势,构建集中开发-特色种养型农业产业布局。该布局区域涉及平鲁区和右玉县。

4.3.1 规模化特色种养的空间布局 依托平鲁区土地集中连片优势,合理调整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集中连片开发各类型土地;充分利用优质耕地与牧草地资源,探索区域差异性的种养结合方式,以良种繁育、种养一体的理念,聚焦培育杂粮、马铃薯、胡麻和生态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板块;布局特色杂粮生产集群区域,建设万亩以红山荞麦为主体的马铃薯、葫麻、莜麦3 大名特优杂粮种植基地,万亩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万亩藜麦、葵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基地。

4.3.2 现代化、高标准、生态化特色种养的空间布局 依托右玉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优势,适度加大开发土地的力度与深度,打造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效益;借助得天独厚的林地资源特色,科学处理家畜养殖区粪便,培肥地力,实现就近转化升值;以右玉宏宇牧业、平鲁骆驼山等种羊场为核心打造万只母羊繁育基地,带动发展周边家庭羊场,提升羊肉内在独特品质;采取“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政府+金融”五方协同新模式,吸引乡村人口就业,着力打造现代化、高标准、生态化的特色养殖场,并大力推广商标富农、品牌强农项目,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朔州市禀赋农业产业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朔州市山阴县:“四种模式”巩固脱贫成果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朔州市科协召开全市科协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