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大循环教学的“三三三”样态

2022-02-10邱轶先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科教育班级管理

摘要:大循环教学要构筑“三三三”样态,即“三得”守本、“三在”深耕、“三变”有味。“三得”守本,是指因有序易得接纳,因敞亮渐得认同,因走心赢得信赖;“三在”深耕,即在“减负”中强基,在“交互”中蓄势,在“聚焦”中拔节;“三变”有味,变是凝聚教育教学能量的磁力石,是喷绘教育教学色彩的增压泵,是养护教育教学生态的生鲜剂。

关键词:大循环教学;班级管理;学科教育

在“人”与“永恒”之间,挺立着“教育”。它以挖掘和实现人之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性的方式,实现了人与永恒的相互牵手,并肩而立。作为从事大循环教学的教师,在延续良好班风与教学惯常的同时,如何坚守初心、革故鼎新,实现学生素养的进阶、身心的敞亮与生命的丰盈,值得深耕细耘。

一、 “三得”守本

班級,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本”,建设好这方阵地,教育教学才会抽芽开花。以爱关联、以情融合,构建学生、家长、教师步调一致的前行共同体,则是大循环教学之“本”。和谐的家校关系会让大循环教学行稳致远。

(一) 有序,易得接纳

新生家长由于担忧孩子能否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作息,常常会感到迷惘、焦虑,所以,迎接新生后,班务工作是首要。教师要竭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妥当学生的座位、出操的队列,带领学生熟悉新的校园、结交新的朋友,指导学生摆放、收拾自己的用品,陪伴学生愉快用餐、轻松游戏,甚至提醒学生及时如厕,等等。新生之事无小事,需沉下心逐项引领。

入学初始,教师需做有心人,随机抓拍学生的影像,及时发送到新建的班级群里。孩子的言谈举止是家长最方便捕捉的直观表象,当家长看到井然有序的群体,看到群体中自家精气神俱佳的孩子时,自然就会放下牵挂。帮助新生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初步建成有序的集体雏形,是教师在家长面前的“首秀”。全情投入、全方位关注,统筹规划、不厌其烦,便能忙而不乱,及早将班级带入正轨。其间,教师用时愈短,愈易被家长接纳,愈易得到家长的肯定,从而为日后久处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 敞亮,渐得认同

教师与家长都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因而,教师与家长最理想的关系就是默契的合作者、坚定的同盟军。教师不应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指挥官,不让自己在家长眼中高深莫测,而要主动以坦诚的态度与家长沟通,将自己的带班习惯等直接明了地让家长知晓。比如,告知全体家长班级群里不聊家长里短,不发各类推销广告;每有通知发出,大家不用接龙回复“收到”,避免群里消息叠加而打扰众人或是淹没重要通知;等等。如此,与家长开诚布公,家校交往就可化繁为简,彼此均感到轻松、舒适。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参与者,公开透明的敞亮模式能有效避免家长猜忌、质疑,能充分保障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知情权。比如,不管是班级需参加的校级活动,还是班级内部举办的活动,均会借助班级群这个便捷的交流平台,活动前清楚预告,活动中有选择地播报,活动后或展示成果或及时评点、总结。家长们一次次体会到被尊重的价值感,这些感觉累积越多,越会有效促进家校合作。他们会越来越支持学校、教师的决策,尊重教师的付出,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友好而坚定地与教师携手。

(三) 走心,赢得信赖

将每一个孩子装在心里,始终与家长心往一处想,想家长之想,甚至比家长想得更多更全。比如,季节交替时,根据天气预报提醒家长如何科学地给孩子增减衣服;外出实践活动前,拟定详细须知,不仅罗列出需随身携带的物品,连物品的材质都有合理化建议;居家学习期间,坚持每日在班级群里进行安全提醒、护眼提醒、锻炼提醒等。

每遇学生生日,鼓励同学们为其手写祝福语、手绘心愿卡、齐唱生日歌等;偶有学生病假较长,就组织同学们在班级群里发语音、视频问候,给予暂离集体的学生温暖的精神慰藉;每逢与家长相关的特殊节日,比如妇女节、重阳节等,则精心指点学生给家长写信、为家长自制小礼物、下厨做菜等,真诚地将关怀与善意传递给家长。家长体会到教师的细致入微、全力以赴,自然会由衷产生信赖。信赖,是构建家校和谐关系的定海神针,家长只要信赖教师,就不会带着戒备与偏见站在教师的对立面,就不会无厘头地干预、挑剔,而会与教师劲往一处使,共同成就孩子。

二、 “三在”深耕

大循环教学可以让教师有一个长期的规划,用较为平和从容的心态,陪伴学生循序渐进,一路朝前,一路向上。大循环教学能让教学避免过度追求“短平快”,可以不疾不徐、稳扎稳打地深耕细作。下面,以语文学科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表达素养为例。

(一) 在“减负”中强基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从语言的发展顺序来说,口头语言的发展在书面语言之前,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言为心声,表达从口语锻炼开始。新生入学后,尽快建成学习小组,课堂上鼓励学生多陈述,说所见、说所想,课后鼓励其与同伴多交流,谈喜好、谈心愿。放学回家后无任何书面任务,但“说”的任务是每日必需,如向家长汇报学校开展的活动,讲述大自然里的见闻,倾诉自己当天的喜乐或郁闷,鼓励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视“说”为起始学段语文学科的重点核心素养,让学生手指“减负”、视力“减负”,更免除了课后家长“陪学”的苦恼。

(二) 在“交互”中蓄势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鼓励学生尝试用笔尖“说话”。起初,将书写美观、表达完整的小练笔扫描后发至班级群。班级群是一个高于学习小组的大学习群,当学生发现用文字表达会拥有更多读者时,他们会下意识地自我加压,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的练笔。每一次练笔后,学生会期待群里有自己的文字发布,也期待看到其他同学的文字。每一次阅览,都是一次思路的拓展、思想的交融。“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利用班级群交互学习,学生博采众长、汲取吸纳。他们时常有发现,时常有心动,时常获得新的补给、新的顿悟。这种种“新”的感觉,恰是他们继续尝试、继续提升的力量源泉。

(三) 在“聚焦”中拔节

中年级时,将学生有特色的文字适配相应的图片,用简书、美篇等形式整理、编辑,使他们作品的呈现与交流更具艺术感与仪式感。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成长痕迹,他们的学习与求索就不会消极无奈,而会有自豪感、幸福感,从而渐入佳境。高年级时,每推出一位学生的一篇佳作,就请其余学生化身点评者,分别给该作者写评语,角度不限、字数不限,可以赞许,也可以提出建议。点评者亦是学习者,他们在赏析中推敲,在比照中提炼,斟酌评语的过程激励着他们见贤思齐。种种评点反馈于作者,也鞭策着作者自我观照、自我完善。

三、 “三变”有味

如果教学的形式、途径等始终一成不变,那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必会索然无味,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习心生厌倦。所以,“变”是关乎大循环教学生命鲜活的关键要素。

(一) 变,是凝聚教育教学能量的磁力石

很多时候,教育教学的主角似乎只有两个:学生和教师。而家长在孩子眼中常常仅是衣食住行的保障者。长此以往,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魅力值日趋下滑,从而影响亲子关系,育人的重担愈发向教师单方倾斜。“双减”后,尝试启动“延时服务”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志愿者纷纷走进教室。同为教师职业的家长率先行动。这部分家长基本为初中教师,他们带来的“睁眼看世界”“我和我的国”“致敬‘最可爱的人——弘扬抗美援朝精神”“體育人的契约精神”等系列“小初衔接”课,消除了学生的畏怯,激发了他们对未来学习的向往。继教师家长进课堂后,其他职业的家长也陆续登上讲台,他们有法律工作者、医护工作者,有摄影师、甜品师、滩涂养殖能手等。不同的职业,给学生打开不同的世界,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家长进校园,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激荡起浪花,让家长焕发职业的光彩,家长与教师同频共振,合力育人。

(二) 变,是喷绘教育教学色彩的增压泵

以教室为例,它是师生共处时间最长的空间,在学校常规管理相对统一的模式下,需想方设法用足用活教室里常见的园地墙,改变园地墙的静止状态以及单一的美化功效。低年级时,由教师定期收集、更换学生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让园地墙成为定期更新、百花齐放的艺术墙;中年级起,变为各学习小组轮流负责内容的更替,如合作而成大幅画卷、立体的思维导图等,让园地墙成为每个小组各显神通的团建台;高年级时,鼓励学生举办个人特色作品展,如剪纸展、水墨丹青展、乐高展、自制芭比小时装展等,让园地墙成为学生引以为傲的秀场。如此一来,教室不再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物理层面的实体“车间”,而是由师生共同打造的精神层面的心灵空间。学生在这里过着有意义、有乐趣的生活,学生的生命在此互相鼓舞、互相激荡,绽放光彩。

(三) 变,是养护教育教学生态的生鲜剂

教育教学方式中最传统、最常规的就是教师导学、学生跟学。进入高年级后,尝试将学有余力的学生建成“小小讲师团”,让这部分学生率先登台做“小老师”。“小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是“一言堂”,而要组织同学们对话、互动,要为同学们设置小组合作、共同展示的机会,“小老师”还要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

去除教师中心化,转成学生当“小老师”,这种方式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上课,首先要备课。学生为了上好课,就会仔细预习,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这就改变了过去机械记忆、一味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促使他们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变被督促学习为满腔热情地高效探究。“小老师”都希望能把课上得更好,他们彼此借鉴,与“学生”多向沟通,全班学生间合作学习的频次随之大幅提高。不同的“小老师”相继登上讲台,对于班级整体而言充满新鲜感,集体研学有兴致、有氛围。

马克斯·范梅南说,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在六年的大循环教学中,要让师生久处不厌,需要教师成为班级育心师、素养规划师和课程设计师。当好这样的教师,“我”最需要做什么?改变些什么?构筑“三三三”样态,是我尝试给出的回答。如何让这一样态更加鲜活与丰满,是需要不断修炼的功课。

参考文献:

[1] 常艳敏.探究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方法[J].新课程,2020(13).

[2] 邵钰芹.小学品德课“三步三课型”大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7).

[3] 徐德培.小学教学大循环的利与弊[J].教学与管理,2017(2).

[4] 张军.对小学大循环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2012(3).

(邱轶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学科教育班级管理
提升中职药剂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于设计基础学科教学的思考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中职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