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定县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活化利用新模式及当代价值研究
——以农业专家黄春生档案创新利用为例

2022-02-10刘璐淼董金英

档案天地 2022年12期
关键词:正定县春生档案馆

■刘璐淼 李 娟 董金英

引言

红色档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资源支撑,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的首要佐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档案资源的开发和活化利用工作,多次指出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不可替代作用,强调特别要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

红色档案是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体华夏儿女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切有存留价值的物质载体和信息总和,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在实践活动中保留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其中包括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大致可分为文书档案、照片档案、音像档案等类型,具有历史凭证价值、教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时代价值[1]。

河北省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代表性案例。在红色档案的开发和活化利用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以往的研究利用成果已凝结成西柏坡精神、塞罕坝精神、李大钊精神、李保国精神等,彰显了地方红色文化的持久影响力,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河北省正定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起点,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思想实践的重要来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形成的全新理念和开展的执政实践是正定县红色档案资料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正定县红色文化的重要来源。

一、正定县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活化利用新模式

(一)科技创新引领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各级档案馆是我国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践的先锋阵地。正定县档案馆是河北省第一家正式揭牌的县级档案馆,有“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 称号,馆藏红色档案共计631件。在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有如下举措:第一,自2007年以来,正定县档案馆积极稳步推进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步将革命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录入、扫描。完成对相关纸质档案的常规收集和电子化、数字化处理,通过大量走访完成音、视频采集录制工作。第二,完善专题档案分类管理制度。截至2021年,已完成领导人专题档案、黄春生专题档案、旅发大会专题档案、“厕所革命”专题档案等专题档案的征集归档工作,共处理各类档案计1297件。第三,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服务理念,积极响应《“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号召,协同搭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助力河北全省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红色档案异地跨馆查询利用工作,率先安装《河北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红色档案异地跨馆查询利用系统》,推进档案数字资源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利用。

(二)研学红色档案 追寻习近平正定足迹

黄春生作为习近平主政正定时期关怀、培养的先进个人,其事迹、案例是习近平“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真实写照。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萌发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思想,探索了一系列新实践,形成了“人才观”等一系列县域治理新观点、新理念。习近平不仅撰写了《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等文章,还主持起草、审定《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并形成“正定县招揽人才九条规定”。习近平指出人才问题既是正定县发展振兴的当务之急,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百年大计。对人才问题要早重视、早落实、早见效。习近平指出:“人才不足,已成为阻碍正定县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特别是经济部门,除少数企业暂时能够应付局面外,大多数企业和单位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力量不足的局面,有的甚至到了连正常生产都无法维持的地步。”[2]在这种人才极度短缺的严峻形势下,他招贤纳士,采取“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3]相结合的六大举措“十二字真经”。他又不拘一格选拔安排人才,建立“人才账”,他曾说道:“讲文凭也要讲水平,不拘一格不包括文凭”[4]。

黄春生本是岸下村的普通农民,经过长期的一线农业生产和刻苦钻研,培育出“冀棉二号”优质棉种,获1982年河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习近平得知情况后,将黄春生确立为自己的科技联络员,并支持其在永安乡西邢家庄发展千余亩试验田,探索粮棉间作。试验成功后,县里破格录用黄春生为国家干部,授予其助理农艺师职称,上调至县农科站专门从事优种繁育工作。黄春生的优种繁育研究为正定县推广“一麦一棉”农业发展新路做出突出贡献,是习近平“念好人才经”、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具体体现。

(三)红色档案资源涵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追溯红色记忆,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文化是高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重要支援性资源。越来越多的高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思政课教学与红色档案资源在线展示的双向融汇,以“互联网+”思维打造红色档案资源助力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工作机制[5]。

2021年,正定县档案馆发挥服务地方文化教育的社会职能,积极提高档案利用服务水平,创新档案文献资源共享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主动对外交流合作,联合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享、共研、共用黄春生专题人物档案。目前,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将黄春生专题人物研究成果作为在地化、本土化的鲜活素材纳入“四史”教育,并将其作为地方红色文化课程的重要案例。2022年9月,正定县档案馆正式挂牌成立“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史’教育基地”,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校外资源。双方还筹划开展大学生暑期实践、红色文化下乡等活动,并计划在校园举办专题人物档案文献展览。黄春生专题人物档案的创新利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优秀校园文化培育提供了史料依托,是红色档案服务高校、教化一方的现实呈现。

(四)红色档案资源助力乡村文化场馆建设

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十四五”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档案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档案开放、共享力度明显提升。村史馆是直接面向广大村民的文化宣传阵地,是把红色历史资源宣传好、利用好的最基层单位。高效利用村史馆,能够传播优秀乡土文化、凝聚民心力量。正定县档案馆以档案创新利用、共享开放为主要途径,为基层文化场馆和村史馆建设贡献了力量。以黄春生专题人物档案助力岸下村村史馆建设为例,正定县档案馆向岸下村村史馆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证书、照片、政府通令嘉奖和音视频资料等,确保了岸下村村史馆改革开放史展区布展工作的顺利实施。

岸下村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红色资源。1937年10月日寇对岸下村村民疯狂屠杀,全村55户被杀绝,共计365人惨遭罹难。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特等功臣黄丑和、农业专家黄春生是岸下村历经劫难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岸下村村史馆通过展品陈设,讲述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将岸下村在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的历史承续贯通。向广大群众生动阐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正定县档案馆此举有效推动了活化利用革命文物和红色历史档案,充分挖掘利用了乡土文化资源,是“讲好身边故事,讲好家乡故事”的典型案例。

二、正定县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档案资源为习近平县域治理思想研究提供史实依据

梁家河时期带给了习近平对中国乡村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正定时期则是习近平对中国乡村的理性思考、理论探索和实践治理的开端。“念好人才经”是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施政理念和系列实践中的一大亮点[6],也是其县域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以改革创新思维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摘掉了正定“高产穷县”的帽子;他推行全省瞩目的“人才九条”,鼓励正定走“半城郊型”发展新路。正定县的腾飞和习近平礼贤下士、广纳英才息息相关,其核心在于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从“人才兴县”到“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是由县域治理思想到治国理政思想理论飞跃的缩影。黄春生由普通青年农民成长为劳动模范、农业专家是习近平“人才观”的集中体现。黄春生专题人物档案研究为习近平县域治理思想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翔实的史学依据。

(二)提升文化站位高度 丰富区域人文内涵

正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享“九朝不断代”之美誉。县域内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广为外界熟知,社会美誉度极高。红色档案资源活化利用,能够有效提升正定县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实现“一结合+三融合”的区域文化品位提升。

“一结合”即红古结合。正定县红色资源丰富,呈现分散性和集中性相统一的地域特征。分散即建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均有分布,但较为零散;集中即社会主义改革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尤其是保留了大量习近平主政正定期间的文献资料和文物遗存,使正定县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难以复制性。红古结合,不仅能够立体化正定县县域文化内涵、提升区域文化品位,还能更好发挥红色档案资源的时代价值,加快实现“三融合”:即红色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融合,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相融合,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相融合。

(三)建立研学联动机制 助力高校思政教育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文化价值是红色档案的时代价值之一。地方红色文化是提升高校师生“四个自信”的重要乡土文化资源,是高等院校凝炼优秀校园文化、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最佳涵育因子。在此理念的影响下,红色档案资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质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正定县档案馆与地方高校共建研学联动机制,联合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对黄春生专题人物档案的合作研发,已实现将地方乡土人物和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课堂主渠道、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课外研学实践的“三融入”。此举不仅有效补充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创新了高校德育工作机制,还强化了思政教育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和储备本土型人才。

(四)助推乡村振兴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和根本保障,人才振兴的成败与否,直接决定乡村经济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发,对乡村人才工作做出了系统、全面的安排。现阶段,面对乡村本土人才培育严重不足的局面,必须从乡村本土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培养一支“跟党走、懂管理、知经营、会技术、有文化”的现代化乡村青年人才队伍。

依托黄春生档案整理研究工作,在乡村地区广泛宣传其光荣事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直接参与者是乡村居民,其现下突破口聚焦在乡村青年身上。黄春生出身于乡村,凭借对农业生产劳动的浓厚兴趣和对家乡的真挚情感成长为劳动模范、农业专家,不仅带动正定县走上农业发展新路,还为整个河北省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广大乡村青年应学习黄春生的勤苦钻研精神,早日成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需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担负起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弘扬“正定文旅模式” 提升区域红色经济竞争力

随着各地旅游业的高速融合发展,红色文化元素在旅游业中也屡见不鲜,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发挥作用。红色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能够激发红色文旅活力,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对黄春生专题人物档案的深入整合和有效利用,岸下村已成为正定县红色文旅的靓丽名片。岸下村红色资源显示出时间、空间高度聚合性的特征。第一,数量多,有岸下惨案英雄群体,特等功臣黄丑和,农业专家黄春生;第二,类型丰富,涵盖了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各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第三,主题鲜明,主要涉及农业农村题材,是开展乡村振兴主题旅游、党史教育和研学的良好平台。

红色档案资源的活化利用对于扩宽红色旅游市场、建设特色化红色文旅路线、打造差异化文旅品牌、实现红色文化多维化和多功能化影响深远[7]。此举能够擦亮区域红色文化品牌,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以红色景区的经济效益反哺区域红色文化研究,是对习近平首倡的“正定文旅模式”的时代诠释和创新发展。

结语

“十四五”以来,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和独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日益凸显。红色档案资源对于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红色档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史学依托,是地方优秀文化的优质载体,是提升区域精神内涵的重要凭据。善用红色档案资源,能够培育社会公众爱党爱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凝聚人心道义,是各级档案馆传递先进文化、回馈社会公众的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正定县春生档案馆
石家庄市正定县总工会以“零工驿站”竭诚服务劳动者
正定县正定镇太平庄村 夯实党建工作 扎实推进乡村治理
正定县古建筑保护意义及相关措施
曹春生作品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正定县档案局恢复挂牌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when与while档案馆
不认账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