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一叶段肺结核合并磨玻璃结节样肺原位微腺癌1例

2022-02-09廖圆晖林嘉欣吴义

右江医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肺叶抗结核结核

廖圆晖,林嘉欣,吴义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广东广州 510630)

肺结核是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1],同时罹患两种疾病的早期死亡风险较高[2],两者合并时的肺癌影像表现多为实性结节或肿块影,本文报道1例肺结核合并同一叶段磨玻璃结节,早期极易误认为结核的多形态病灶,经抗结核治疗后病灶缩小,而同一叶段的磨玻璃结节无明显变化,行肺楔形切除术,病理结果为肺原位微腺癌,最终诊断肺结核合并同一叶段肺原位微腺癌,提示临床应关注同一叶段肺结核合并肺癌的可能性,以减少肺癌的漏诊。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9岁,因“发现右上肺感染性病变2周”于2020年1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2周前行健康体检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上叶后段感染性病变,不排除继发型肺结核,同一叶段见磨玻璃结节(图1A),于入院前自行口服“左氧氟沙星片 500 mg qd”共2周。患者无发热、咳嗽、咳痰,无痰中带血,无咯血、盗汗、乏力,无胸闷、气促,无关节痛、皮肤红斑等症状。既往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携带者,规律复查肝功能及乙肝病毒DNA未见异常,其余病史无特殊。查体:体温36.5 ℃,脉搏81次/min,呼吸15次/min,血压132/9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全身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双侧呼吸运动对称,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及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入院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6.3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4.5%,淋巴细胞百分比28.2%,单核细胞百分比5.7%,超敏C反应蛋白0.68 mg/L,降钙素原0.01 ng/mL;痰涂片、痰培养:连续3次痰涂片分枝杆菌抗酸染色、结核菌素试验、抗结核抗体均为阴性,呼吸道相关病原体提示嗜肺军团菌IgM抗体阳性,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IgM抗体均为阴性;肿瘤指标、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粪便常规、凝血功能正常;患者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支气管黏膜未见明显异常,肺泡灌洗液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Genexpert MTB/RIF Array检测均为阴性。

患者以胸部CT发现“右上肺感染性病变”就诊,“嗜肺军团菌IgM抗体”阳性,入院前已口服“左氧氟沙星片500 mg qd”2周,无高热、相对缓脉、多系统损害等表现,结合临床、影像学不考虑诊断“军团菌肺炎”。完善结核病原学、肿瘤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考虑病灶处于结核好发部位,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肝肾功能正常,给予抗结核治疗(异烟肼300 mg po qd、利福平胶囊450 mg po qd、乙胺丁醇片750 mg po qd、吡嗪酰胺片750 mg po qd方案),于治疗第4天复查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31.3 mmol/L、结合胆红素8.6 mmol/L、非结合胆红素22.7 mmol/L,较入院水平升高(转氨酶正常),考虑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嘱停用吡嗪酰胺,改左氧氟沙星片 500 mg po qd(余药物不变),并口服保肝药物,出院并继续抗结核治疗共6个月,随访期间肝功能未见异常,患者无尿红、黄疸、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于抗痨治疗第2个月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后段模糊影较首次入院时吸收、减少,同一叶段磨玻璃样结节无明显变化(图1B),嘱患者继续行抗痨治疗,于抗痨第6个月复查胸部CT:右肺上叶后段模糊影较前继续吸收、减少,同一叶段磨玻璃样结节仍无明显变化(图1C)。由于经抗感染治疗磨玻璃结节无变淡或吸收,不考虑细菌性感染;磨玻璃结节影为单发,未见空洞及移动的曲菌球等表现,暂不考虑真菌性感染;磨玻璃结节影内未见纤维条索影,周围组织无明显牵拉改变,局灶性纤维化可能性不大,结合胸外科医生临床判断,考虑右上肺病灶同一叶段的磨玻璃结节影为肺癌可能性大,又因患者对肺癌较为焦虑,手术意愿强烈,遂行全麻下经胸腔镜右上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石蜡切片显示:(右上肺结节)肺原位微腺癌(AIS),镜下未见干酪样坏死等确切肉芽肿结构(图1D)。免疫组化:肿瘤细胞ALK(D5F3)阴性;阴性对照:阴性。最终诊断为肺结核合并同一叶段肺癌。术后患者无气促、咳嗽、胸闷等特殊不适,恢复良好。

2 讨 论

肺结核患者发生肺癌的风险增加[1],经过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治愈患者仍有发生肺癌的风险[3],确诊肺结核后5年、10年的肺癌病死率较高[2],肺结核合并肺癌的预后相比于单独肺结核、单独肺癌人群的预后更差。据统计,肺结核合并肺癌的发生率为2%~8%[4],以肺上叶为主,多为肺结核后发现肺癌,病理诊断多为非小细胞肺癌[5],胸部CT以“不规则肿块影”和“毛刺征”表现为主,“空洞影、斑片影”表现相对较少[6]。研究显示,肺结核患者在CT随访过程中,结核病灶表现为团块状,进行性增大或呈“分叶、毛刺”征时,需警惕同时合并肺癌的可能[7]。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报道总结为三类:(1)诊断为肺结核,治疗期间病灶无明显变化,最终病理为同一病灶内肺结核合并肺癌;(2)诊断为肺结核,治疗期间病灶进行性增大,误认为是结核进展,最终病理为同一病灶内肺结核合并肺癌;(3)诊断为肺结核,同一(或不同)肺叶合并异常结节,最终病理为同一(或不同)肺叶肺结核合并肺癌。肺结核合并肺癌可位于同一病灶内,也可位于不同病灶内(同侧同肺叶、同侧不同肺叶、不同肺野),其中同侧肺野占比较高,同侧肺野中同一肺叶的比例更高,我们报道的病例是发生于同侧同肺叶,还处于同一肺段的肺结核合并肺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肺结核患者易罹患肺癌可能的机制如下,(1)慢性炎症刺激:①肺结核的持续感染导致炎症因子[如IL-1、IL-6、COX-2、干扰素-γ、TNF和核因子κB(NF-κB)]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及氮化合物,导致DNA的损伤,而ROS引起致癌基因JUN和FOS激活,促进肺癌的发生,其中IL-1、IL-6、TNF、COX-2 等炎症因子可使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增加,促进血管生成并创造利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②结核的炎症修复过程中,肺组织纤维化、肺内瘢痕可导致DNA复制错误,组织瘢痕形成导致淋巴回流不畅,外界致癌物潴留于瘢痕中,加之结核钙化灶的机械刺激作用等,均对癌症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2)免疫异常:结核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机体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下降,Th1/Th2和Th17/Treg比例失衡,导致肿瘤细胞的逃逸和增殖;肺结核可引起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可能是肺癌发生的原因之一,机制尚不明确;肺结核还可通过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活化,导致肿瘤细胞逃逸,增加罹患肺癌风险。(3)基因异常:研究显示L型结核分枝杆菌的MPB64基因片段在肺结核和肺癌组织中都存在高表达,L型结核分枝杆菌可将自身基因整合至宿主的细胞核中,该侧向基因转移与肺癌发生相关,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肺结核患者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率增加,尤其是外显子19的缺失,该基因突变可上调上皮调节蛋白(EREG)的表达,EREG的表达增加与k-ras基因激活突变有关,诱导肺癌的发生。综上,肺结核因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容易罹患肺癌,肺结核和肺癌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近,故肺结核患者易漏诊合并肺癌,有研究显示18F-Alfatide Ⅱ示踪剂类型的 PET/CT有助于区分肺结核和肺癌[8];外周血游离DNA水平及其完整性有助于鉴别肺结核和肺癌,鉴别价值高于CA-125、NSE及CEA等肿瘤标志物[9],但诊断过程不应以单项检查结果而定论,而应综合考量各项检查尤以影像学的动态改变、病理组织学结果等来辨别肺结核是否合并肺癌,目前临床上两病发生于同侧、同侧同肺叶的概率较高,我们报道这一病例是同一叶段内肺结核合并肺癌,提示临床上对于肺结核合并磨玻璃结节影的患者,不仅应关注同侧、同侧同肺叶,还应关注同一叶段甚至亚段内是否有肺结核合并肺癌的可能。

对于肺结核合并同一叶段磨玻璃结节影的患者,早期影像学上极易误认为是结核的多形态病灶,当抗结核治疗后磨玻璃结节无明显变化时,除了肿瘤相关检测和密切的CT扫描随访外,必要时积极行细针穿刺或手术切除以病理活检,警惕肺结核合并同一叶段肺癌的可能性,以免漏诊肿瘤,导致疾病的进展和不良预后。

猜你喜欢

肺叶抗结核结核
免疫功能和SAA、MMP-9、MMP-14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评估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一度浪漫的结核
层次分析模型在结核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