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把关人”在传播中的角色转变

2022-02-09高瑗

声屏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把关人传播者传统媒体

□高瑗

概念和理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大众媒体人们所熟知的就是自媒体,而这两年又催生出了融媒体。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1]例如微信公众号平台、朋友圈、百度贴吧、微博等,微博大V、网络红人、短视频红人等自媒体创作者利用这些平台达到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和不错的经济效益。而自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彻底把短视频、抖音、直播推上了巅峰,可以说,融媒体就是在一个媒介载体的基础上,将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和新媒体的优势进行了更好的整合,从而达到了优势互通、利益互通,使得受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极为便捷。

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率先提出“把关人”理念,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随之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2]“把关人”角色的整个变化开始从政府转化为大众媒体,后转化为现在的互联网用户。

“把关人”角色的现状

“把关人”从大众媒体转化为互联网用户。首先,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媒体是信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信息必须经过筛选、剪辑、排版、编辑和审批后才能够传递给受众,有着严格的审批过程,虽然程序较为复杂,但是受众心中认为传统媒体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而现在每一个互联网受众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约束,随时随地可以分享和发布信息,这时“把关人”变成了每一个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其次,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是单向传播,是自上而下地从媒体传播给受众,受众是没有话语权的,也不能向传统媒体反馈自身的意见和想法。现在信息传播转化为双向传播,媒体在传播信息给受众的同时受众也可以发布信息或对信息作出评论,媒体接收到大众意见时会及时调整舆论方向,挖掘新闻的深度。

融媒体背景下互联网用户把关能力的缺失。在传统媒体时代,一条新闻需要经过重重的严格审批才能传播给受众,任何没有新闻价值或虚假新闻早已被筛选掉,根本不会被大众接收到。而在融媒体时代,互联网用户的个人行为和自我认知决定着该信息是否发布、是否传播给其他受众,甚至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众多融媒体平台上的个人用户已经无意识地将把关机制进行了弱化。第一,在融媒体背景下,传受双方都一味地追求新闻的新、快、流量,却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部分短视频发布者散布谣言,声称某地进入战时状态等,多数发布者为追求点击量、博取眼球,为实现流量变现、获得经济效益而选择忽视把关环节。第二,融媒体平台上出现标题党,甚至有些新闻事件内容跟标题完全不相符合,更有甚者夸大其词,例如利用“你一定中招了”“众多养生专家都震惊了”等字眼来博取受众的关注。第三,发布者、传播者缺失新闻素养,相关社交媒体平台的准入门槛很低,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成为主播,众多的视频创作者并不是专业的新闻人出身,甚至学历水平很低,并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新闻素养,在报道新闻时无法准确地传播信息,在传播新闻时也非常冷漠,甚至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例如某场车祸事件中,网民直接将镜头对准伤亡人员,将没有经过任何特殊处理的画面直接传播给受众,既不尊重受伤人员也没顾及到受众在接收时候的心理感受。同样是一部手机做直播,反观总台记者的专业素质就非常可圈可点,2022年“3·21”东航坠机事件发生,在MU5735的核心救援现场,事故区域的地上散落着充电宝、钱包等物品,当看到一张乘务人员的证件时,总台记者张腾飞跟大家说了一声找到了一个证件并立刻用手捂住,示意镜头避开拍摄,并说“这个不用给特写”了。网民纷纷在屏幕上留言,十分认可他的做法。由此对比来看,目前众多的自媒体用户不太具备把关能力,因此也会直接导致受众对于新闻的信任度产生一定的质疑,在短视频平台上,面对个人账号和传统媒体账号发布的消息,公众更倾向于在传统媒体账号上寻找答案。

大众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减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在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以引导人们去想什么,大众媒体可以通过相关新闻来左右人们去关注哪些议题,谈论某些新闻。[3]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自己想看的新闻,甚至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舆论热潮,最常见的就是用户在一些平台上发起的热门话题、超级话题等,会带动一大批受众参与其中,个人用户发布的消息不经考证难免会带有一些煽动情绪,有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2022年3月一则短视频中显示的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在给一个小宝宝做心肺复苏,而短视频的封面页上竟然赫然写着“采集核酸使幼儿致死”等字样,经核实,是小宝宝身体有突发情况,医护人员在紧急救治。而网民在不知道事实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发布者“牵着鼻子走”,在此过程中,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只能加以引导让舆论往积极的方向发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希望大家做守法公民,坚决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好公共秩序。

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难以把关。互联网作为一个大染缸,自带开放、包容的属性,融媒体平台上面发布的信息多、杂、乱,面对大量信息的出现,各大网站平台把关难度极大,部分受众也想凭借一个段子、一个短视频“爆火”,于是出现了众多虚假新闻,这多由自媒体而引发。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融媒体平台的实名制机制亟待落地,众多用户藏于手机、电脑背后随意发表各类言论,不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了所谓的“键盘侠”,任意抨击各种社会现象,引发社会负面舆论。比如面对真实新闻,部分自媒体随意加以篡改,使得新闻事件偏离真实事件真相,因此在融媒体时代,鱼龙混杂的信息不仅让用户自身难以把关,而且受众接收新闻时亦难以进行有效把关。

虽然“把关人”理论目前面临种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在融媒体时代“把关人”的角色和作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会消失,反而正是因为“把关人”从“显性”变成了“隐形”,因此“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中显得更加重要。

融媒体时代“把关人”角色发生变化的应对策略

面对媒介环境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受众、媒体工作者、官方渠道都应当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作出相应的措施,才能不被这股洪流冲昏头脑,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应如何形成完善的“把关机制”。

提高个人把关能力。在融媒体背景下,个人把关在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显得尤为重要,传播者应该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拒绝“三俗”,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自媒体,如KOL、微博大V、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公众人物账号、短视频平台认证账号等,[4]要承担起“意见领袖”的应有作用,对于发布的内容更加要层层把关,引导正面的社会舆论,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传播者把关是第一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接收者,当收到虚假、违反道德准则的信息时,受众应该及时向平台举报,防止不良信息的再次传播。如2021年短视频平台上网红“风小逸”发布了一则“吃个桃桃,桃桃好凉凉”引发了全网热议,遭到大批网民实名举报后被平台封号。又如在2017年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中,刘某利用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编造“老虎团”人员集体猥亵幼儿等虚假信息,引起受众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应。这些恶性事件就是因为“把关人”没有发挥作用,从个人角度来说,刘某肆意传播虚假信息,不符合把关的标准,而作为网民来说,受众没有仔细辨别信息,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媒体平台工作者要提高把关能力。媒体平台工作者要担起把关的责任,进行严格的审批。对于传播者发布的虚假不良信息,不应予以通过审核,不能给信息的传播留可乘之机,并及时进行封号处理。对于融媒体平台的运营来说,形成专业的把关团队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的媒介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够保证新闻的影响力,获得受众的关注,当平台接收到受众的举报时,应及时对信息的真假加以甄别,针对虚假信息要及时进行删除,防止产生二次影响,并对传播者予以一定的惩罚,对举报者予以一定的奖励。

如“拐卖儿童”事件、“虐童事件”中,众多网民对此都愤怒不已,语言偏激,就“虐童人员是否应该处死”“拐卖妇女儿童是否应该入刑”“是否买卖同罪”等引起了大家的争议。传统媒体要及时回应这些争议,融媒体平台要及时就受众的意见进行舆论检测,并反馈给传统媒体,引导新闻的舆论方向。对于出言不逊、语言偏激的受众,融媒体平台应在第一时间删除评论并对其禁言,确保防止对受害者产生二次伤害,以及对其他受众造成的不良影响。

传统媒体账号的 “把关+引导”。目前,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近年来众多的虚假新闻都是由于融媒体平台把关不够严格而肆意传播,受众对于融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往往带有一定的质疑,信任度相对于传统媒体并不高。因此,传统媒体应该发挥自身多年积累的优势,在融媒体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在追求消息时效性的同时更加严加把关,确保消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拒绝通过“不正当的标题“吸引受众的眼球行为,让受众了解到最为准确的信息。与此同时,对于新媒体发布的消息要加以舆论引导,对于受众来说,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更强,传统媒体账号的引导往往更加能够带动舆论的产生和讨论的方向。同时,融媒体平台获得舆论监测后可以反馈给传统媒体,为进一步报道提供更加有利的建议和条件。

官方渠道的“监督+控制”。首先,除了个人和媒体的把关之外,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和措施。目前已经有相关规定造谣转发超过500次可以判刑,并且伴随着“网络警察”的出现,受众可以及时向网警举报违纪违规违法的消息,众多的违规信息将得到及时的清理,传播者也将得到相应的处罚,加强了部分网民的法律意识。其次,在融媒体平台上,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升级,那些不合规的信息可以自动被筛选和清理,被扼杀在摇篮里。最后,国家也出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限定受众的行为。[5]尤其是遇到灾难性新闻时,受众对于该事件的关注度极高,融媒体平台上的发布者未经核实就将信息散播出去,如近年来经常出现的瘟疫、流感等虚假信息,极易引发人心惶恐,产生恶劣影响。因此,政府应加以正确的监管,并控制好事情的发展态势。在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当中,政府及时介入调查,引导舆论,并且第一时间利用相关媒体平台发布公告还原事情真相,对于对虐童有关人员和对虚假信息的传播者依法处置,安定民心。融媒体时代的官方渠道从宏观角度担任着重要的把关使命,能为广大受众营造出健康、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

结语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播媒介不断推陈出新,媒介的“把关”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从专业的媒体人到普通受众、新媒体平台、国家政府的转变,从显性转向隐形的变化。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成为一位合格的网民,而作为传统媒体人更应该及时转变自己的方式方法,正确及时地认识到这些变化,做出迅速适当的应对措施,继续为广大受众提供最准确快捷的消息。对官方来说,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要把握好宏观趋势,及时加以引导和控制,才能为把关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力量,营造绿色、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把关人传播者传统媒体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