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背景下课余体育活动组织与实施

2022-02-09唐嘉滨陈晶晶廖小松越芳李荣磊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余课间体育教师

唐嘉滨 陈晶晶 廖小松 越芳 李荣磊

(1.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400020;2.重庆市第十八中学,400020;3.重庆八中宏帆中学,400020)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课余活动是指利用课余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或学生自发组织的,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教育活动。这种开展灵活、内容丰富、参与面大的活动形式,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意见》精神、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奠基终身体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并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育部课程研究所高中体育重庆教研基地的指导下,课余活动研究项目组做了有益的尝试,积极探索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形式,在实践中反思和进步。

一、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内容及开展情况

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既包括全校性的早操、大课间、体育节、运动会等活动,也包括年级、班级组织的小型体育活动,还包括体育俱乐部组织的兴趣活动小组以及学生自发组织的小团体活动及个人锻炼。广义上讲,家庭、社区等组织的体育活动也是课余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一)早操

早操在每天清晨(7:30—7:50)进行,内容一般以广播操为主,也可安排慢跑或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简单练习。通过早操,可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由抑制状态逐渐进入积极活动状态,精神振奋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在很多寄宿制学校,早操正成为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重要内容,甚至是一大特色。如,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发挥铁山坪森林公园的天然优势,多年来一直坚持早操的传统,由分管副校长直接牵头,体卫艺处负责,体育组教师执行,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参与。内容由准备活动、跑操、基本身体素质练习和放松拉伸构成,时间为20分钟。跑步时,各班呈方阵,有旗帜、口号,在体育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进行,颇有气势。

(二)大课间

大课间是学校体育课余活动中最传统、最基础性的项目,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每天参与,是调节学生学习压力、锻炼身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保障每天锻炼1个小时的重要形式。大课间一般在上午第2或第3节课后进行,时间在20~40分钟不等。活动内容包括广播体操、自编操、跑步、分班活动等。

受学习压力和场地条件的影响,只有近1/2的中小学校每周大课间次数在5次及以上,每次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在20~40分钟。大课间活动的主要内容,占比最高的项目是跑步,其次是广播体操,这足以说明重庆市大部分中学体育大课间的内容还比较传统,略显单调。同时,跳绳、身体素质练习、体育考试项目练习的占比也较高,这与重庆市中招体考有直接的关系。

(三)运动会、体育节

运动会是学生们最为喜爱的体育课余活动,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项目。近年来,在广大中小学校兴起了体育节的热潮,其实质也是以运动会的形式展开,在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基础上,增加了趣味运动会、亲子运动会、操类比赛、球类联赛等内容。这些方式,变单一的运动竞赛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节日活动,更具推广价值。

重庆市近1/2的中小学校每学期都开展田径运动会,90%以上的学校能保障每学年开展1次田径运动会。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学年为单位,在田径运动会之外增加了球类、操类、跳绳等项目的活动,将之统称为体育节。三大球是开展得最为广泛的项目,其次是操类比赛和跳绳比赛,这得益于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具有参与面大、组织方便、场地器材相对受限较小的优势。

(四)年级、班级体育比赛

小型体育比赛是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在年级统一安排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课余活动,这种开展灵活、内容丰富、参与面大的体育课余活动形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许多学校随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年级体育比赛的组织形式越来越普遍。但通过调查发现,年级体育比赛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二、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制订工作计划

体育课余活动工作计划是全校体育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课余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课余体育活动又是学校课余活动的组成部分,且涉及学校宣传、后勤等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才能使计划切实可行。按照活动形式的不同,工作计划的制订可以分为全校性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等,既有学年计划,也有学期计划。

(二)确立制度和工作规范

根据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计划,由主管校长召集相关部门确定实施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有关制度,并将这些制度纳入学校作息时间内规范管理,保证各项制度能有效地实施操作。与此同时,应建立与各项制度相配套的工作规范。

(三)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

1.校领导

校长或主管校领导为全校课余体育活动总负责人。晨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等全校性体育课余活动要求校长或主管校领导身体力行,到活动场地参与活动,以鼓舞学生积极投身锻炼,这样还能深入一线了解体育课余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余活动的业务工作责任人,具体负责编制方案并将方案付诸实践。具体包括安排全校晨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等的内容,选择乐曲、带操等,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协助班主任组织好所带年级的活动等。

3.班主任

班主任是各班级体育课余活动的负责人。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通过班主任教育、鼓励、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班主任的具体职责包括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基础水平及体育特长等基本信息,协助学生干部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或开展其他活动,维持本班级纪律和秩序。

4.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尤其是班级体育委员对体育课余活动的顺利实施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干部的职责是以身作则,组织并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

(四)编制实施方案和落实操作

全校性的体育课余活动应根据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由体育教研组(室)负责人协同全体体育教师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征求各方面意见后报主管校长批准方可实施。年级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方案则应由年级体育教师会同年级主任和各班班主任协商编制。

体育课余活动操作实施的实质就是从领导到教师,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扎扎实实地把体育课余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体育教师主要做指导、协调和组织工作;班主任着重组织、引导和督促学生参与活动。

三、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管理与评价

学校体育课余活动需要建立自上而下、合理严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统领、体育教师指导、班主任主抓、管理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一)对校级领导班子的管理与评价

校级领导班子的重视程度和领导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体育课余活动开展的效果。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应该将体育课余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规划,督促相关科室部门制订学年、学期体育课余活动工作计划,措施具体,责任明确。其次,学校领导要时时关注,及时检查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再次,学校应建立起对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等不同主体参与体育课余活动情况的考勤和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最后,校级领导班子要重视体育课余活动策划、组织与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参与相关学习,不断提升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水平。

(二)对班主任的管理与评价

学校制订体育课余活动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班主任在各项体育课余活动中的职责,建立班主任参与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考勤和奖惩制度。将班级在体育课余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同文化课成绩、班级管理等指标同等重要的考核内容,与班主任的工资、奖金、评职评先等直接挂钩。

(三)对体育教师的管理与评价

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开展体育课余活动的专业人员,其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课余活动的体验和兴趣。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开展课余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督促体育教师团队设计切实可行且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余活动体系;学习校应监督各项体育课余活动的执行过程,通过组织规范程度、赛事精彩程度、学生参与面、竞技水平高低、家长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综合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

(四)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学生是体育课余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兴趣、投入程度、竞技水平、精神面貌等直观反映出一所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开展水平。体育课余活动的实施是以自觉自愿为主,强制规定为辅,宏观调控指导,微观自主开展为特点的操作过程。对于全校性、全员性的活动,如,早操、大课间等,建立考勤制度,由体育组、班主任、体育委员等具体执行,且将考勤结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对具有一定比赛性质的项目,如,运动会、球类比赛等,应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建立长效的奖励机制,让校园体育明星成为人人羡慕、追赶的对象。

四、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开展建议

(一)注重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

近年来,国家多部门陆续颁布学校体育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特别是“双减”政策和《意见》,成为推动学校体育、体育课余活动发展的良好契机。

(二)注重与学校现状、发展规划相结合

学校体育课余活动从形式、内容以及特色的打造,都必须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围绕学校发展和改革规划。具体实施时须考虑4个方面的因素:地区、地域或学校特色;体育教师的能力特长基础;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场地器材情况。

(三)注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体育教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根基,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育教学的管理,体育教师要用心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用体育课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课余活动的前提,更是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进而达到终身体育目标的基础。

(四)注重与学生的综合发展相结合

学校体育课余活动的开展不应仅单纯关注趣味性,需从培养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出发。在具体实施时,活动内容、形式等多方面,都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融入体育课余活动中。

(五)加强与家庭、社区体育活动的结合

学校体育应加强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社区、社会体育氛围,带动学生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运动氛围不仅依靠学校和体育教师,更需要有人人参与运动的大环境。

猜你喜欢

课余课间体育教师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抓好中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课余训练应注意的几点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