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2-02-07夏清岫

健康之家 2022年21期
关键词:效果观察脑出血

夏清岫

摘要:目的 分析脑出血应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某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接收的100例脑出血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一般组和实验组,两组各50例。一般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1周后的GCS评分、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半年随访,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一般组,组间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 脑出血应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应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术后治疗与护理。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效果观察

脑出血发作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一般均居较高水平,由于手术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再出血可能性,故一般预后并不理想。若在有出血斑不明显时盲目电凝止血,则更容易对神经系统产生严重损伤,甚至诱发较重的生理功能损伤事件[1]。随着科学研究的开展,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已于近年推广使用,术后时限大大缩短,且操作简便,对脑组织结构影响及损伤更小,治疗收费相对低廉,可取得相对显著的预后效果[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某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接收的100例脑出血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一般组和实验组,两组各5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50.2±1.7)岁;高血压平均病史(9.9±5.2)年;深昏迷30例、浅昏迷20例、完全清醒者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均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方法。将环形针在头皮上置入后,穿洞点部位的皮下穿刺路线在CT下判断后,辅以静脉镇静等局部麻醉手段,利用长度合适的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对上述穿刺位置进行钻孔进针操作;穿透后将硅胶软管放置于血肿位置进行抽吸,首次抽吸时应有效控制抽吸量,将抽取的血肿量控制在三分之一即可。首次引流完成后,于引流管中注入2~4万U尿激酶+2 ml生理盐水,夹闭导管2 h,确保尿激酶在溶液中充分浸润,当循环冲洗后颜色呈现为淡红色即可停止。手术完成后应及时对患者进行CT复查,并按照血肿排出情况合理调整引流时间和冲洗次数[3]。

一般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主要是对患者血压、电解质进行管理,并对患者提供止血、利尿等常规治疗,以白蛋白、速尿、甘露醇等降低头颅压,利用制酸药剂对消化道黏膜加以保护,以及针对昏迷的患者使用导尿管引流小便,同时鼻饲。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治疗及护理

包括脱水、利尿、降血压、减少水肿和减轻颅内压力等的治疗。出血性脑中风患者通常在手术之前极容易产生不安、害怕和悲观沮丧等心情,进而影响手术的依从性。面对这一状况,护理人员必须要作好与患者的交流工作,及时向患者传播有关疾病的科学知识,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4]。

1.3.2 术中护理

严密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患者的脉搏、瞳孔、意识和通氣变化等;做好体位调整和住院环境管理。

1.3.3 术后护理

术后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同时保证医院的环境干净、清洁和房间通风。术后注意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密切监视,如每半小时对患者做一次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检查,以合理调节血压,避免患者出现脑水肿。确保患者的引流袋不在其头上约20 cm范围内,患者在翻身后确保身体不要牵扯到引流管,以免将其拔出、滑落,并做好对穿刺部位的清洁工作[5]。保证血压平稳,适当给予止痛药,以避免患者再出血。保证患者合理卧姿,引导其及时进行咳嗽、排痰,合理给予雾化吸入疗法,以避免肺部感染。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做好患者皮肤的消毒与清洗工作,避免产生褥疮。按时换衣裤,保证床单被褥干净;同时嘱咐患者按时排尿或排便,每日清洁尿道口至少两次,以防引起泌尿系统感染[6]。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住后1周的GCS评分和颅内血肿大小,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常见并发症发生率。

随访半年,评估GCS预后结果。恢复情况良好:恢复后正常生活,但仍存在轻微问题。轻度残疾:伤残后仍能自主生活,可在正常环境下正常工作。重度残疾:认识清醒、残废,生活上需照料。植物存活:仅为最小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死亡率与再出血情况比较

实验组死亡率明显低于一般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预后效果明显优于一般组(P<0.05)。见表3。

2.4 两组GCS评分与颅内血肿体积比较

实验组患者GCS评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颅内血肿体积明显降低,与一般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近年来,由于中国老龄化的进程加剧,加之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脑出血患者明显增加。患者一旦病发,情况会急骤变化,除脑出血之外,还可并发其他病变,如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等[7]。而且对血肿患者自身来说,也有一系列的继发作用,如占位效应,血管在血液的作用下发生抽搐反射,以及大脑受到在血流中广泛分布的化学活性物质刺激等。在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可诱发脑疝形成,并导致颅内压力进一步升高。此时若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处理,可明显改善预后[8]。

实践证明,通过使用血肿引流术可将流出量在30~60 ml的基底节段内的出血患者中线移动深度和10~14 d的灶周血肿有效降低。由于大量血清中有神经病毒活性的物质被大量引流,对冲洗液中细胞毒性有抑制和稀释的作用,因此可使脑水肿数量减少。使用微创血肿引流术,能使患者脑内灌注状况显著提高。但在患者急性期,若应用降血压方法,则未能使大脑内灌注状况显著提高。总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优点,具体包括:在实施穿刺的过程中,造成的伤害相对较小,并能使再出血量显著降低[9]。使用自锁固定的硬通道方法对穿刺针头进行控制,靶位稳定,未对神经细胞进行切断,且具有较好的密封性,针周不泄漏无缝隙,可预防传染病的产生;不会缺血,避免了颅内压力出现波动,使颅内压力有效下降。而机械式破坏方法则被生物酶学方法所取代,可使残留于血肿部位的神经组织得到保存[10]。

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和出血量大小紧密有关。脑出血量越大,致残率和死亡率就越高,尤其大而形状混乱的残余血肿,常常在短期内产生脑疝,故患者死亡率极高。有关调查证实,内科保守疗法的脑出血死亡率超过25%,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内科保守疗法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消除血肿,从而造成周围的正常脑组织被血肿严重挤压产生脑疝,并阻滞了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危及患者生命。超早期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救治,容易引起术后再出血,引起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患者死亡,故在医学上,一般选用在患者发生6 h后再实施手术,从而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可能性。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一项对防治高血压脑出血积极有效的微侵袭手术治疗方式。该术法通过用穿刺针穿刺颅内血肿,并辅以生物酶血肿液化等工艺,对血肿进行完全液化,医疗流程安全,患者在全治疗过程中只受到一次伤害,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开颅疗法,具有效果好、损伤面积小、高安全性、操作简便等优势。

因为及时使用血肿抽吸和液化引流术消除了血肿,使得微创手术中患者的血肿体积在一个月内均下降明显,而一般组患者的血肿体积却没有明显改变。血肿扩大清除及时,随之而来就是患者意识复苏提高,GCS分数大幅上升,而消化道出血、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且经过近半年的跟踪比较两组预后,实验组患者的致残率也显著小于一般组,这表明实验组应用的救治技术对提高患者预后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综上所述,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脑出血治療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一项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应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云,陈鸿尤,陈达健,等.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联合rt-PA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J].河北医学,2021,27(3):471-475.

[2] 张志民.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9):134.

[3] 龙国俊.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和内科治疗的疗效比较[J].饮食保健,2017,4(9):30-31.

[4] 武涛,李培玲,孙德科.脑出血治疗中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1):7-8.

[5] 刘未果,曾凡川.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影响观察[J].家庭医药,2018(3):82-83.

[6] 徐乐,曹武,陈梓桂.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63-63,64.

[7] 朱灼坤,翁绮贞,罗成焕.脑出血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临床作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8):1201-1202.

[8] 刘隽彧.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5):206-207.

[9] 周彦斌.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1):53-54.

[10] 张京.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2):3064-3065,3066.

猜你喜欢

效果观察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老年人摔倒 警惕迟发性脑出血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无痛胃肠镜用于儿童胃肠病诊治的效果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脑出血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分析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