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影像与陶艺的介入与融合

2022-02-03姜珊珊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2期
关键词:陶瓷材料陶艺当代艺术

姜珊珊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000

20世纪下半叶当代艺术的兴起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新技术与新媒介层出不穷,新媒介的出现自然逃不过艺术家们敏锐的触角,随之带来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审美方式和思想观念。其中影像技术依靠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现代计算机技术使影像艺术的拍摄、剪辑、制作、传播变得方便快捷,因影像艺术自身的时代性特征以及引人注目的视觉体验,让它成为当代艺术家们最常用的艺术媒介以及当代艺术中最主流的艺术形式。

当代陶艺则是在现代陶艺的孕育下以及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受当代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深刻的影响,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媒介表达观念的艺术形式。“当代陶艺的发展必须和当代文化问题以及当代生活方式、当代科学技术、当代审美理念、视觉体验结合起来。”[1]当代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单边的艺术形式,而是更倾向于多元并存的创作手段。与传统陶瓷相比,当代陶艺更加注重个性表达与精神追求,自由开放的艺术面貌使陶瓷艺术展现出多元化的当代艺术特征。陶瓷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媒材,拥有极强的可塑性与创造性,影像艺术的介入为陶瓷艺术打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方式,将传统架上陶艺带入到多感官沉浸式空间,拓宽了陶瓷艺术家的创作手段与表达观念的方式,使陶瓷艺术真正涌入当代艺术大潮。

一、多元共生——跨界融合的综合性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当代艺术家以开放、包容的创作态度,对艺术媒材的选择有着绝对的自由度:装置、影像、行为,甚至是艺术家的身体都可以是当代艺术家们作为表达观念的媒介。影像艺术介入当代陶艺所体现的多元性不仅仅在于跨媒介的艺术形式,更是因为影像与陶艺本身具有丰富的技术所带来多元的艺术语言。而影像艺术发展初期是为了给偶发艺术、行为艺术以及表演艺术记录,基于影像艺术具有真实的记录功能,影像的介入为陶瓷艺术与行为艺术等其他当代艺术媒介结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影像艺术的包容性为陶瓷艺术带来多元共生——跨界融合的综合性。

在“瓷的精神”国际陶瓷双年展中,“万物·生长”国际陶瓷电影展播中入选的作品——余梦彤的《送别》(图1)就是一部多元共生的陶瓷影像。该作品将陶瓷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三者融合为一体,作者将制作的40块未经烧成的瓷泥砖铺在枯草从中,每铺下一块就意味着要踩碎前一块,用瓷泥的脆弱和不断向前行走的行为来“隐喻我们生命中不断告别、与当下告别,不容挽回”。我们可以通过影像感受艺术家所营造出来的艺术场,通过艺术家的行为和瓷泥被踩碎的声音感受着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观念。艺术家利用陶瓷艺术材料来展现观念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但如果没有影像记录下艺术家的整个行为过程,这个作品也不会直击人心。

图1 送别 余梦彤 (笔者拍摄于“万物生长”国际陶瓷电影展播)

二、沉浸式互动体验与情感交换

“新媒介的运用让人们认识到一种影像艺术形式,一种由技术衍变出来、具有不同寻常的视觉表达方式。它所产生的效果是与传统视觉审美体系截然不同的。它是一种全新视觉模式,是一个综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语言的感性空间。”[2]影像艺术对陶瓷艺术形式的拓展是多维度且具有时空延展性,与传统架上陶瓷相比,影像能使陶瓷艺术向观众更充分地展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将三维静态的陶瓷艺术转化为多维空间里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影像介入陶瓷艺术后将当代陶艺从架上艺术解放出来,使其创作维度、展示方式有着巨大的改变。

陆斌的《大悲咒》系列作品中使用对陶瓷材料实验而得来的特殊泥土制作、烧制而成,佛塔经卷在一定时间内会自然开裂、剥落到完全坍塌。这一独特陶瓷艺术作品从制作过程与陶瓷烧成后完整到破碎的过程都被摄像机所记录下来。艺术家结合影像技术以及专业的灯光布置、构图景别、动画处理等创作手段,配合影像后期剪辑合成为一部纪录片。已坍塌的佛塔与纪录片同时展出才能构成一个艺术作品。而当观众走进展馆,被影像引导到艺术家创作的环境、创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影像感受着眼前静态的陶瓷作品也曾拥有“生命”的过程,甚至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听到了在场的佛塔的破裂声音,通过“佛塔”这一信仰的象征物,观众与艺术家就此产生了情感交换。此刻,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与艺术家、艺术作品产生互动与情感共鸣,有了观众的积极参与,一件影像陶艺作品才算是完整。

不可否认的是,影像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在无形中放大着陶瓷艺术独有的特质。“影像,独特意义的一个概念,借助数码产品的一些辅助手段,如下降和提升,通过分割和孤立处理,通过对过程的延长和收缩,通过放大和缩小,便能展现我们平常视觉不能察觉的东西。”[3]在耿雪的作品《海公子》中,艺术家利用陶瓷材料、影像和多媒体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瓷视觉”。《海公子》取材于中国清代文言文小说《聊斋志异》,耿雪以独特的视角发挥着影像艺术中“声光电”的特殊语言优势,利用陶瓷“声如磬,颜如玉”的质感结合影像艺术中光的美学,创造出只属于《海公子》的审美范式与艺术语言。观众在观影之时,对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陶瓷材料,有了全新的认知。影像陶艺作品中丰富的视觉画面、配合情节发展的背景音将观众身心带入情节故事之中,影像引导着观众寻找其中的内涵与传达的观念,并与艺术家产生情感交换。

三、技术与观念结合的实验

陶瓷制作技术与陶瓷材料实验是陶瓷艺术的独有美学特质,在陶瓷艺术发展历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形态的改变意味着材料科学或工艺技术的突破。正是因为陶瓷艺术中包含着多样的材料与复杂的技术,所以陶瓷艺术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艺术语言。然而陶瓷艺术发展至今天,虽说现代科技为当代陶瓷艺术家带来了很多便捷,但当代艺术家们仍须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对每个步骤、每一道工序反复实践与实验。“当关注黏土个性、寻求火痕印记的现代主义的陶艺走到尽头的今天,实验陶艺的登台亮相将是陶艺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4]影像作为现代科技进步的产物,影像艺术的诞生是完全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在新媒体时代,影像艺术创作不再有胶片时代的繁琐,高科技与数字媒体为影像艺术的制作、传播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自由。尽管如此,影像的介入依旧给当代陶瓷艺术家带来了新的挑战:艺术家如何突破影像与陶瓷的双重技术壁垒,将两种甚至多种媒介融合一体?古老的陶瓷材料将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描述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对于当代陶瓷艺术来说,把握陶瓷材料独特的艺术特质,则是对陶瓷材料进行科学性的实验,并在实验中寻找与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观念相吻合的工艺技术与陶瓷材料。与此同时影像的介入为陶瓷艺术扩宽了形式语言及表现方式,艺术家对影像技术的掌握、“声光电”的运用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陶瓷艺术成为具有时代性、综合性的多维度感官艺术。影像利用自身的优势将陶瓷艺术曾未被开化的艺术语言逐渐展现,让陶瓷艺术伸展出多个触角,在多维度空间中拉近了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观众三者间的距离。陆斌的《大悲咒》系列作品,是用特殊的泥土制作象征着信仰的佛塔经卷,用特定的温度烧制成陶瓷,在烧成后的一周内陶瓷会自然地裂开、破碎甚至坍塌。这种特殊的泥土就是艺术家经过长时间的实验积累而得到的特殊且唯一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描述着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但这样陶瓷艺术语言如果没有影像的介入,其生命是短暂的。利用影像技术,将陶瓷制作而成的佛塔在无任何外力影响下逐渐剥落、坍塌的全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影像中佛塔的生命过程内含着艺术家对当代社会、文化以及信仰的思考。“陶瓷的技艺与观念似乎是平衡事物的两端,而连接着两端的桥梁就是我们的实验。陶瓷艺术的当代性转换依赖实验的精神才能得以实现。”

如今,当代艺术的发展百卉千葩,当代陶瓷艺术同样呈现出松茂竹苞的景象,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新媒体时代,当代陶瓷艺术必然受到当代科技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影像和陶瓷的介入与融合为当代陶瓷艺术带来独特的魅力与特质,也因影像艺术自身的时代性为当代陶瓷艺术带来了符合当代审美的时代语言。

猜你喜欢

陶瓷材料陶艺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高温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CeO2稳定ZrO2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B4C-TiB2复相陶瓷材料研究进展
高熵陶瓷材料研究进展与展望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疯狂”的陶艺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学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