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科学学科视域下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路径

2022-02-03杨庆坤陈凤杰

关键词:育人思政专业

杨庆坤, 刘 勇, 陈凤杰, 尚 婷, 罗 勇

(1.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青海民族大学 旅游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3.山西能源学院地质测绘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600;4.咸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都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背景下,高校对“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就是以“立人”为目标,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建立自主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价值体系[2]。

地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及科学思维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地学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将是地学领域实现育人与育才目标的有效方法。既要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又不弱化专业知识,势必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各种思政元素,合理构建思政教育的教学体系以及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1 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在全国范围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了推进,形成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讨论。在示范引领方面,各高校、教育厅和教育部等立项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课程思政课题。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诸多高校在最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中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各专业课程中。

纵观全国,课程思政建设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具体改革和实践探索展开时间较短,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进程中存在诸如制度机制、课程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等方面的不完善,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高等现象。

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和建设思路等主题,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您更喜欢何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授课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外,您还想收获什么?”“对于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您持什么态度?”“上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开展过哪些方面的思政教育?”等问题开展了调研。调研采取网络形式,调研对象主要为中国地质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山西能源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西北大学以及中山大学地学类专业师生,共收回353份有效问卷。结合已有学者对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方式、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的持续性贯穿问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讨论[4-6],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日常监督不到位等,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在管理方面,顶层设计不够,未能在管理上发挥引领作用。部分高等院校未能从领导责任、组织保障、课程大纲、师资建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统筹考虑,从而未能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组织和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管理制度。

在授课方面,认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重“术”轻“道”现象严重,存在将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区别对待现象,无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起来。

在学生方面,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唤醒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对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买单”,认为该项工作应该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未能及时更新观念。

在督导方面,专业课程评价中缺少课程思政的相关考核。大多专业课评价考核仍以测试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为主,未能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采取有效的评估措施,这也导致专业课教师不能够很好地重视课程思政。

2 建立思政元素案例库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及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地球科学领域中的资源勘查工程、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采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碳储集科学与技术等工学专业以及地质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行星科学、地球信息探测技术等理学专业均涉及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普通地质学”。为了更好地阐述专业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下面以“普通地质学”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目前,国内高校“普通地质学”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为舒良树主编的《普通地质学》(第三版)[7],分为二十章。不同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所差异,但基本还是以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矿物与岩石、古生物与地层、地貌与构造、气候与环境、旅游与生态、灾害与人类等内容为主。该课程融合了地质学、天文学、地貌学、灾害学、水文学、气象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不同学科内容相互关联,层层深入,覆盖了地球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既是开展专业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开展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职业规划等提供了绝佳的“课堂资源”。

课程思政强调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教学必然会产生“1+1>2”的效果。据此,笔者建立了5条“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指标点: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修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达到此效果,在深入剖析“普通地质学”课程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就成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个突破口。本文在梳理“普通地质学”不同章节知识要点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思政育人要素、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育人目标以及课程思政指标点等4个方面提取了“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元素案例,以期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无缝对接,见表1。

表1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3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改革

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并不等于课程的思政化,“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不是不顾一切地“过渡挖掘”。而要坚持学科专业的性质不变、本位不改,就需要挖掘其学理、价值、伦理等作用于学生,让其学会以专业为基础,从专业中引发和专业相连的问题,从而达成思政教育,也就是经过科学学习和训练达到学生修养的全面提高。

第一,以学生为本,开展“互动式”教学。改变传统教师和学生之间“施”与“受”的教与学关系。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主线,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通过学、教、做三个步骤,使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第二,立德树人,打造“大思政”课堂。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普通地质学”教学课堂,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强化育人功能,使专业理论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第三,提升教师课程思政专业素养。高校教师要秉承“教育者先受教育、为师先为人”的理念,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质能力为前提,坚定立德树人理念,牢固树立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为此要理解、分析、吃透教材,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入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将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充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并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四,利用网络资源优化思政教学。充分利用3D动画、虚拟仿真等数字化资源和多媒体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结合网络热点素材,将“普通地质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与时代发展相联系,让课程思政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和鲜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第五,构建更加合理的综合成绩评价体系。传统评价体系以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为主,未将课程思政指标点纳入其中。根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3]因此,授课教师在制定“课程支撑矩阵”时需要至少支撑5—6个课程思政指标点,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模式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判是检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是否合理的最佳依据。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过程中普遍使用“达成度评价”方法。达成度评价是判断课程建设是否建立在“成果导向式教育理念(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8]”之上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发现学生的能力短板,并改进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等,可以科学评价学生课程思政方面的培养成效,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东华理工大学于2019年开发了“课程达成度评价”软件,基于“相关教学数据设定课程目标与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进而对其权重进行分配,最终对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钻研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生态环保意识”等进行综合评述和打分。而对达成度较低的内容,则需开展进一步解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原因改进教学大纲,从而形成集“评价、反思、改进”于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模式。

5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OBE理念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思想,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构建专业基础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首先,依托“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思路,明确思政教育的价值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其次,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和凝练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对应关系,将两者有机融合,切勿生搬硬套,进而推动专业课程育人、育才高质量发展。最后,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学习成效评估,判断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将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用于课程结束后思政育人效果的检验,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环节开展持续改进。通过上述具体措施最终形成以“目标—教学—督导—评价”为主体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图1。

图1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6 结语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学生建立自主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价值体系,已逐渐成为诸多高校学科建设的明确要求。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归纳总结了当今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政策的落实不到位、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日常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以“普通地质学”课程为例,提出了地球科学学科视域下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体系建设路径: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内涵,建立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构建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政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