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疫情下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思考

2022-02-03余卫平赖锦松

体育科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大学技能

余卫平,赖锦松

(1.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2.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突发疫情,这里专指人类群体性突发的流行性急性传染疾病事件,例如2019年底从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以及2002年底从广州迅速蔓延至全国的一场跨年“非典”肺炎疫情。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面对突发疫情,政府除及时出台各种强制性隔离管制政策、医疗卫生举措外,还会采取各种自我防护措施,其中就包含“多运动”。

对于“怎样运动”的问题,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不久,国家体育总局对此迅速做出回应,及时印发了《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与此同时,体育总局、各地体育部门、相关网站、各类体育组织以及学者专家也纷纷研制创编出各种“体育居家锻炼方案”“疫情防控居家健身指南”等图文并茂的运动方式发布到互联网、微短信上,大大缓解了特殊时期民众“不会运动”的问题[1-2]。

然而,在普及高等教育的今天,面对突发疫情时,当代大学生能否利用有限的环境带领家人科学参与体育运动呢?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公共课程及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否在课堂上也有进行能适应于各种环境的体育知识技能教育呢?高校春季开学正遇上了疫情的爆发,大学体育课程迅速开展停课不停学、教学不断线的活动,其效果怎样呢?为此,本文结合诸多疑问探讨突发疫情下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的思路,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1 突发疫情下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理论指导欠明确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都以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为政策指导。《纲要》系统地指明了要达到“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课程目标,也指出了“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以及“课程内容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分析认为,《纲要》更多体现了高校在开展体育课程中因地制宜的自主性,以及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选性[3],却忽视了向大学生传授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此外围绕《纲要》、相关大学体育理论以及一纲多本的各类大学体育教材,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虽然丰富了学生在学习上的选择,但在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场所环境下的正规化选项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4],却也导致了学生离开了相应体育场馆或改变环境就“不会运动”的难堪局面的出现。据疫情期间开课初的调查,突发疫情以来80 %以上的大学生“宅在家”,基本不运动或很少运动,其中70 %以上的大学生反馈说自己长胖了。追问原因则有80 %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在家没动力运动,70 %以上的大学生不清楚运动方法,说明当代大学生仍非常需要在体育课程上的正确引导与督促。

1.2 非常规实践教学积累不足

当前各高校制定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案,介绍的都是在标准和规范环境下对掌握运动知识技能的要求,也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实践中所传授的也是处于标准和规范环境下的运动知识技能。其实各项体育运动非常规的练习方式方法也有很多,关键是根据运动规律及对周边环境巧妙创新地将这些方法进行运用,目前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基本不涉及这方面。且体育课基本上都是在规定的运动场馆进行学习与活动,如果室外课遇到雨天地滑的情况则基本停课或改为理论课。那么在突发疫情或环境受限制时,借助周边条件,变通一下常规技术练习方式可以运动吗?答案是肯定可以的,且方式方法还不少。现实为何不行呢?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情况:目前体育教材中各运动项目介绍的都是正规技能及练习方法,随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已无需考虑非常规练习方法的运用,以及大学体育课程中标准知识技能考核内容与要求也不提倡变通等。以上都是直接导致大学体育课程实践教学较少或基本不涉足非常规运动方式方法的因素。

1.3 合适的课程资源储备很有限

2020年初在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后不久,就迎来新学期开学季,教育部及时发布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针对高等学校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具体要求。国家课程资源库开放了众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一些高校也尽可能地利用本校早期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但不难发现所开放的体育课程内容与教法很不适合现状[5],而是东拼西凑拿来应付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课程长期在规范的运动场所和良好运动环境下进行教与学,没有居家状况下的学习内容。或许有人会认为体育理论、广播体操、瑜伽、气功、太极拳等内容可以应付室内状况,但笔者认为仍有难度。一是因为常规性大学体育理论内容面对疫情显得不合时宜,二是因为个别项目即使能开设但也不符合因地制宜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三是每所高校还有大量非上述专业的体育老师无法进行课程指导,短期内让教师先学再教难以成行,最后会演变成有“体”无“育”的学生自主打卡、自学自练的模式。也有人会认为,疫情期间各地体育部门、体育组织研发了不少短视频、动画剪辑、图片,放到网上可以随时利用,但这些碎片化的资源最多只能作为参考,却不具备体育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的特点。以上分析表明,正如教育部强调的“高等学校的在线教学在疫情期间可以起到救急作用”那样,已有资源对于疫情期间的大学体育课程而言基本不合适,适合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资源储备很有限。

1.4 教师应变与创新能力不足

体育教师是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主体,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改革成效、完善程度等内容[6]。随着《纲要》的实施,如今大学体育课程常见模式包括三基型、阶段型、选项型、并列型、俱乐部型等[7],但不论何种课程实施模式,体育教师都长期处于规范场地、标准规则环境下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也渐渐忽略了技术技能的拓展与创新,以至于离开了标准竞技技术、规则、场馆等条件后就不会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甚至出现“没有篮球场怎么教篮球”“线上怎么上篮球课”的焦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少高校按照教育部要求纷纷落实大学体育课程线上教学工作,但不少教师表现为通过“复制粘贴”应付了事,且认为这样的体育课本身就效率低、效果差[8]。其实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丰富的学练方式方法,包括受天气影响的无场地甚至无器材的练习方式,特别是没有场地器材所采取的辅助练习法。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长期在缺乏场地器材的情况下创新教学,坚持促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普及某些运动项目,这样的例子不少。综上分析表明,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长期在标准场地、技能、规则下进行教学,思维相对固化,探索创新、挖掘新技、变通运用、既“教”又“研”[9]的能力明显不足。

2 对突发疫情下大学体育课程的思考

2.1 拓展知识,补充理论

长期以来,不论西方奥林匹克竞技体育还是东方民族民间体育,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均以标准化方式呈现,其实非标准的体育技能也应该得到发展与传播,尤其对于运动基础弱的大学生,应同样有机会选择非竞技、非标准方向的体育技能进行学习。建议如下,一是在《纲要》基本目标下的运动技能目标中,将“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完善为“在任何环境下均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二是在《纲要》发展目标下的运动参与目标中,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为“在任何环境下都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在运动技能目标中,将“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完善为“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能合理运用或达到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三是研究如何在大学体育教材中介绍各运动项目知识技能的拓展内容,注重研究由于学习、工作、生活、时空等特殊性,不得不“宅”在受局限或狭小环境下进行运动的方式方法,简单称之为“宅体育”,当然也要考虑到与中小学内容有层次的衔接与区分[10];四是重新认识疫情非常时期“宅体育”的内容与形式,将课内外、校内外、室内外、线上下等方式相结合,再重新定位大学体育课程,从理论上补充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2.2 挖掘技能,完善体系

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育的高级部分,课程内容要力求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不仅应该介绍众多运动项目的标准技术与运用,也应该介绍标准技术之外的技巧技能、拓展方法,如球类项目的各种花式拓展技能,各项目离开规定运动场后也能练习的方式方法与技巧等。促进大学生多方向地发展运动爱好,并能随时结合环境变化找到适合的运动模式,提升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既能按规则比赛、参与竞技体育,也能自娱自乐地玩“宅体育”。对此,提出建议:一是组织专家与高水平运动员挖掘并汇总在没有场地的环境下,各种运动项目的花式练法、技巧拓展技能等,不断充实到目前的大学体育教材内容中,完善大学体育知识技能体系;二是完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重新制定大学生之间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与标准,特别要拓宽运动技能自选性,补充花式、技巧技能的选择,从而指导教学,也促进大学生多方向发展运动技能,并且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增设创新技法、教法评价指标,从而激发教师创新实践教学的意识。

2.3 共建课程,充实资源

大学体育课程之所以能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11],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目前大学生中还有不会或不太会科学参与体育锻炼的人,需要接受必要的体育教育,对于突发疫情期间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为此提出建议:一是高校应借突发疫情这种特殊时期,以开设网络线上体育课为契机,组织专家、教师、学生重新共建非常规状态下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如将突发疫情期间人们被迫“宅在家”的状态与当代大学生“宅文化”现象相结合[12],开发各种保健、塑身、增气力、调心理、练技能等活动,在“宅生活”状况下也能推动学生对于“宅体育”的运动内容与方式方法的学习;二是各高校也应借此组织教师共建适合本校、地域、民族各种项目的体育网课,内容涵盖正规场地与居家环境在内的练习方式方法;三是有条件的高校应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共同开发体育运动VRP,让真实运动与“模拟仿真”运动相结合,满足未来大学生在不同生活状态或环境下也能从事体育运动的需求,使大学生“宅在家”也能通过各类“宅体育”方式科学健身,并以此充实大学体育课程资源。

2.4 加强培养,拓宽形式

要使高校体育教师具备优质的教学能力,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培养。对此提出建议:一是组织专家团队重新科学总结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新明确哪些运动知识技能内容应该纳入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中,并委托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纲要》和《大学体育课程教材修编指导思想》,提出高校体育教师提升与拓展专业业务的新发展方向;二是改变体育院校对体育教师人才培养目标唯竞技体育标准的陈旧思维,拓展开发并开设“宅体育”、非标准体育等专项知识运动技能课程,使准体育教师们学习更加系统完备的体育知识技能与教学形式;三是拓宽在职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如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培训、“宅体育”知识技能培训、专业运动技能“宅”练法推广培训等,提升特殊时期或非常态环境下大学体育课程应变能力,也促进各高校建设更完善的体育课程资源;四是通过举办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拓宽竞赛内容,如增设“宅体育”“花样体育”“技巧体育”等方式、方法与教法,培养体育教师积极挖掘自身潜能、不断拓展业务能力的意识,也推进高校体育新方式方法形式的收集与推广。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说“非典”肺炎疫情使“80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有了显著改变[13],那么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也应该使得“00后”大学生培养起新的体育意识与行为。衷心希望未来的大学生更加懂得生命的价值,学会更多在不同生存、生活、工作环境下科学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形成健康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也因此有必要因时而异地思考并实践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的工作。总之,大学体育课程任何时候都应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标杆作用,特别是在突发疫情下更应该积极开展探索研究。相信在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大学体育课程一定会更具“免疫力”和适应性。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大学技能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