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岛由纪夫的“死亡”之美

2022-02-03柴相楠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春雪死亡

摘 要: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当代小说家、戏剧家,是日本战后文学大师之一。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爱”“美”“理想”等主题无不与“死亡”“幻灭”结伴而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春雪》是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中艺术美的升华,它以贵族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年轻侯爵松枝清显与绫仓伯爵的女儿聪子之间的爱情悲剧,蕴含着青春与力量的激情之美,爱情与命运的遗憾之美,鲜血与毁灭的暴烈之美以及肉体与灵魂的自由之美,体现了三岛由纪夫对“死亡”之美的追求与探索。

关键词:三岛由纪夫 《春雪》 死亡美学

三岛由纪夫曾两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有人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春雪》是三岛后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他曾多次表示将以《春雪》为第一部的《丰饶之海》的压卷之作。在三岛由纪夫的笔下,《春雪》是一曲凄楚的爱情悲歌,它书写了大正时代贵族社会中人们的感情困境,反映出三岛由纪夫以扑火飞蛾为美的殉教式美学态度。

在《春雪》中,出身侯爵的松枝清显与绫仓伯爵家的小姐聪子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并在成长的过程中暗生情愫,但由于内心的不成熟,他们陷入了对爱情的猜忌和怀疑之中。直到聪子被敕许给皇家后,清显才坚定了自己的心意,不顾聪子将要嫁进皇家的严峻现实,大胆求爱,暗中约会。但是,他们没有冲破皇家贵族伦理制度的约束,最终聪子秘密流产、削发为尼,清显身患重病、抑郁而终。这一爱情悲剧,是三岛由纪夫“死亡”之美的凝聚,展现了他对生命、死亡与美的哲学思考。

一、激情之美:青春与力量的融合

三岛由纪夫对“死亡”怀抱着浪漫主义冲动,他认为死亡是浪漫的,始终对于“死亡”的肉体美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他的眼中,健硕的身材是形体美的特征,也是青春的象征。他不能容忍在不够完美的情况下结束一个人的生命,而青春时代是一个人拥有最完美的身材和最纯良的灵魂的时期,生命尚且年轻,容貌未曾衰老,因此,他执着于对“青春之美”的不懈追求。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死亡”之美是与“青春”脱离不开的。

《春雪》并不是为了凸显“青春”主题而作,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三岛由纪夫对青春的爱慕和眷恋。出身于贵族家庭的清显刚刚十九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正是享受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是对未来和前程充满希望的年纪,然而,清显对于衰老和死亡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从未渴望过得到老年的智慧,他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在年轻时代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至于痛苦。这样一种优雅的死,犹如把脱下的华丽的丝绸衣裳乱扔在桌上,不觉間滑落在黑暗的地板上一样”a。经历爱而不得的伤痛后,年仅二十岁的清显决绝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即便是病重的最后,他那“痛苦而扭曲的脸”依然“绝美到了极点”b。不仅是清显,暹罗王子昭披耶仰慕的月光公主也在尚且年轻的时候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娇美动人的聪子则在刚刚二十出头的年纪削发为尼,开始了对灵魂的超度。本多繁邦是清显最好的朋友,对清显有着超越友情的感情,面对友人陷入莫测的爱情苦痛之中,他的内心十分矛盾,但他还是帮助清显实现了这场灵魂的逃逸,也见证了清显生命的结束。尽管本多没有趁年轻之时终止自己的生命,随着岁月的“轮回”,将近四十岁的本多在瀑布下见到了由清显“转世”的饭沼勋时,三岛由纪夫说道:“十八年前,这两位好朋友都还很年轻,可现在本多的青春早已逝去,而他的朋友却依然风华正茂。”c对三岛由纪夫而言,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死亡是新的开始。

纵观三岛由纪夫的小说,其主要人物大多是年龄较小、处于青春时期的少男少女,他们或面容娇美、体态丰盈,或风度翩翩、气度不凡,正值芳华正茂的年纪,本该好好享受自己快乐的年华,却偏偏要在生命最勃发的时刻为了心中的理想勇敢地结束生命。他们的死亡并不是自然的被迫死亡,而是青春勇敢的选择,是一种激情的“青春之死”。三岛如此安排,既是让“青春之美”人为地避开岁月的蚕食,在短暂的生命中实现青春的停驻和美的永恒,同时,也将人物在死亡中表现出来的信念与自决转化为死亡的“力量之美”。

二、遗憾之美:爱情与命运的挽歌

除了对“青春之美”的歌颂,三岛由纪夫也善于描绘美好的爱情,但是这些爱情往往以悲剧为结局,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三岛由纪夫的小说塑造了大量为爱情而献身的人物形象,他将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置于爱情与现实、自我与社会、欢乐与痛苦的冲突中,使他们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在失败的尝试中一步步接近死亡。在爱情的愉悦和死亡的苦痛交织下,人物形象或多或少带有了殉情殉教的光环。死亡给予了爱情更高的价值,将其升华为“美”的悲剧境界,体现了悲剧的“遗憾之美”。

清显与聪子之间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他们是儿时的玩伴,在成长的过程中,互生爱慕之情,本可以成为门当户对、令人艳羡的一对,但种种现实问题的阻碍酿成了这场爱情悲剧。一方面,清显身为侯爵之子,一直养尊处优,过着富足的日子,没有体会过生命的沉重,以致他的性格自傲、自负,又优柔寡断。在与聪子的交往中,清显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面对聪子的勇敢大胆,他踌躇不前,透露出一种不安和敏感,甚至通过编造风花雪月之事来博取与聪子之间的平衡地位。为了获得恋爱中男人的自尊,他不惜隐藏自己内心隐秘的情感,对聪子的付出表现出极度的不屑。在得知聪子对自己的感情后,清显反而开始厌恶她,体会到灵肉合一的快感后,他又坚决撕毁聪子的信件,直到聪子订婚之前都无动于衷,正是清显对待爱情随意的态度使他失去了这段唾手可得的爱情。另一方面,聪子长久得不到回应,作为绫仓家族的千金,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她只好放弃了内心的坚持,选择接受皇帝的敕许。得知聪子与皇室订婚的消息之后,清显才意识到自己对聪子的感情,他立刻约聪子见面,表明自己的心迹。二人迅速坠入爱河,在暗中约会时体会着触犯禁忌的乐趣,并产生了爱情的结晶。但在聪子怀孕之后,清显并没有尽其所能冲破世俗的束缚,尝试改变残忍的现实,最终两人难以抵挡命运的安排。由于绫仓家与皇家的婚约,聪子坚决选择出家为尼,以抵抗贵族社会的不公。而清显多次求见聪子不得后,因此处于抑郁情绪之中,不能自拔,身患重病,走向生命的终结。他们虽然彼此深爱,却落得悲惨的结局。

三岛由纪夫作品里理想的男性形象随处可见,但是他对于女性的美持有矛盾的态度,经常塑造一些被丑化的女性形象。《春雪》中的聪子是他笔下少有的理想女性形象,她具有浓厚的男性主体认识,在男权的约束和控制下追求自我,面对爱情时果敢大胆,但正因为这样,往往又受到最深的伤害。清显是松枝家族中一枚“优雅的毒刺”,在整个家族努力维持的和平状态下,他用死亡走向违反时代的不归路。清显和聪子的爱情美在禁忌,如同春雪中的初吻那般甘美和清冽,可是最终又无法阻挡地扑向毁灭。三岛由纪夫用温柔的笔触,营造了官能上的美感,吟唱了一曲爱情与命运的挽歌。

三、暴烈之美:鲜血与毁灭的交错

在三岛由纪夫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通常都是以非自然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义无反顾从容赴死,或是落得茫然麻木的被动结局。他们对人生有完全的掌控权,在心中的美好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死亡,以实现对美和自由的追求。从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三岛由纪夫特别注重对死亡瞬间“鲜血”的极致刻画,以在血腥中获得美的永恒。

《春雪》始终笼罩在一种哀婉、忧伤的氛围之中,他并没有通过描写暴烈的自杀瞬间来表达“美”的主题,文中对清显死亡的叙述也只有短短一句:“回到东京两天之后,松枝清显便辞世了,年仅二十岁”,但是,在情节的展开与推进中,我们仍不难体会到美好理想幻灭时的残暴之美。清显和聪子因彼此的“美”与优雅互相吸引,本可以成就一段浪漫的爱情佳话,然而,内在心灵与个性的相互排斥为和和美美的圆满结局增添了阻力。爱情的无果、生命的终结引领清显和聪子一步步走向毁灭,只有以毁灭为前提,他们才能在爆燃中把所有的“美”一股脑宣泄出来,之后在哀伤的满足感中将其化为灰烬,这反映了三岛由纪夫独特的美学表现手段。

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主张不仅体现在人物命运身上,在对环境的渲染与刻画中,也有隐晦的深意。清显多次提到家中的一张“用暗褐色油墨印刷”的照片,“同其他照片迥然不同”d,“画面正中,可以看到白木墓碑和飘动着白布条的小小祭坛”,“正因为这是一张陈旧的、乌贼墨色的照片,才使人觉得它营造的悲哀氛围是无限的”e。反复出现在清显记忆中的这张照片为小说的整体情调披上了一件色彩深沉的外衣,也预示着最终各人都将走向属于自己的悲惨结局。不仅如此,清显日常使用的桌子也透露出一股死亡气息,它“靠近窗边,从正面映射在这张新涂清漆的、古旧的、磕碰得伤痕累累的桌子上。桌子恍如蒙上了白布的坐棺”f。由此可见,三岛由纪夫将死亡的“暴烈之美”融入在对日常环境的描写中,在其中传递出血与死亡的信号,用传统美的形象的异常刻画来消解直接的生理恐怖。

“美之所以为美,乃是因为它灭亡”g。三岛由纪夫用作品构建了一个残酷的文学世界,他推崇爱与性、鲜血与死亡交错而成的“暴烈之美”。因此,为了表现“爱”和“美”的主题,必须采用“死亡”的手段,而为了展示“死亡”之美,又需要“美”的死亡。

四、自由之美:肉体与灵魂的超脱

“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便在于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h。三岛由纪夫对“死亡”的“自由之美”的崇尚体现了日本文学中厚重的宿命观和悲剧气质与禅宗的超然态度,他在《春雪》中渗透了大量的佛教轮回思想,在生死轮回之中释放肉体与灵魂的“自由之美”。

清显和本多繁邦曾与暹罗的两位王子对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进行过认真的探讨。作为理性、逻辑和秩序的代表,本多认为,轮回之后,人类没有保存前世的记忆,没有人能证明是否有轮回。所谓的轮回转世,也就像是为了求证不可能有确切证明的东西而付出的无谓努力,只是我们从死的角度来眺望生的一种方式而已。暹罗王子持有的观点与本多不同,他觉得人死后,虽然肉体不再延续,但是他们的精神与思想还能传给后人。清显显然也是相信佛法的“轮回转世”观的,他一直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看待人的死亡。在梦中,他曾经见过自己死去的场景:“他梦见了自己的白木棺材,这口棺材安放在装有大窗户的、空荡荡的房间的正中央。”“他从半空往下看,确定自己的尸骸就躺在棺材里,虽然确信,可无论如何也想瞧上一眼”i。聪子在贵族社会的压迫下,经历了失去爱情的苦痛,万念俱灰的她选择遁入佛门,将自己的终生皈依于佛法,在日复一日的静修中等待着重获精神的解脱,这一无声的选择为清显的抵达“死亡之美”的最高境界提供了可能,她也最终借助佛典参透了人世间的一切,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清显多次求见失败,伤心欲绝的他病倒在寺门,在返回东京的火车上奄奄一息,对身边的挚友本多说:“刚才我做梦了。还会再见面的,一定还会再见面的,在瀑布下……”j此时回光返照的清显知晓自己时日无多,此生可能没有机会再与聪子相见,于是对自己来世与她的相遇寄予了深厚的希冀。在弥留之际,清显写信给自己的母亲,请求她将“梦的日记”交给本多,本多也将背负着轮回的指引继续走下去。从《丰饶之海》四部曲的布局来看,清显也确实通过自杀获得了生命的轮回,他在最美好的年华夭折,尽管肉体消失,却留下铭刻在众人心中的永恒的美。

三岛由纪夫相信人有“轮回转世”,他认为一个人从生到死是自然的簡单轮回,每个人不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因此,“死”并不是“生”的另一极,也不是人类的负担。相反,“死”是“生”的延续,人们可以在死亡中获得肉体的超脱和灵魂的永生,展现了超然外物的“自由之美”。

五、结语

三岛由纪夫的“死亡美学”思想在现代文学中奇异而耀眼。《春雪》是他创作的一部动人心魄的爱情悲剧,其中有热情洋溢的青春、哀婉忧伤的爱情、殉教自杀的决绝以及轮回转世的超然,它们共同丰富着三岛由纪夫“死亡之美”的内涵。青春与衰落、欢愉与哀伤、生命与死亡的矛盾突显了其独特的艺术张力。三岛由纪夫对美的追求、生的荒诞、死的崇敬,为读者树立了新的审美坐标,在创造美、感受美、毁灭美的过程中,带给人们与众不同的美感。

abdegij〔日〕三岛由纪夫:《春雪》,唐月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页,第401页,第1页,第2页,第96页,第15页,第401页。

c 〔日〕三岛由纪夫:《奔马》,许金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f 唐月梅:《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传》,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h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作 者: 柴相楠,华侨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春雪死亡
春雪啊春雪
春雪
春雪
春雪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