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中的研究
——以四川雅安地区为例

2022-02-01雅安开放大学尹名生李中维

内江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砂器文化遗产物质

◇雅安开放大学 尹名生 李中维

以四川雅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多视角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教育的关系。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强和学校课程、教学实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教育中融合发展功能。总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中的研究未来可期。

一、引言

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大国,全国有各类学校50余万所,在校生人口众多,近2.8亿人。我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要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5000年历史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个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更是新时代教育的必备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应当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开展文化遗产教育”。

二、非遗教育研究主题

(一)非遗与教育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教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一个国家生命的记忆和文化种子,视觉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存是相互交织和完成的。一是制定了多项遗产政策,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其中国家级的有1372项,3145个子项目,39项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先辈智慧的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传播渠道,通过教育让非遗融入人们生活。二是将学生全面发展和非遗教育相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道德内容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审美价值,可以增强儿童的美感、美貌和文化思维,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长期的新技能的实践。三是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自信心和文化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种子是深厚民族精神和民族记忆的积淀,将人迹罕至的遗产融入教育对于提高全社会的个人文化和文化意识至关重要。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视角和知识的独特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可以帮助发展这个国家的文化、感受,最终创造出爱的感觉。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身体、嘴巴传递,特殊的过程往往包括血脉传承、精神传承、地域传承等。教育本质为保护和创造文化遗产树立了新标准,在文化遗产中学习扮演社区角色,实行流程灵活,遗产地、永久遗产地等多种传承方式,学校教育是保护和获得宝贵遗产的最佳方式。考虑到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让“群体”传承得以延续。为此,努力修改复制非遗结构,扩大遗产,加强传承教育,提升遗产价值。

(二)非遗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嫁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文化风格。随着产业化进程的推进,遗产制度的短板使得遗产可能处于危机的边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元的、跨部门的,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完整的研究和实践。一个成熟的学科至少需要一系列时间累积,而教育是一种独立的体验,所以从小学阶段就要教授学生非遗知识。教育部和中宣部启动了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每年九月定为“文化传承月”,目的是为非遗创造共生空间,这表明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政府、教育和社区的结合,教育宣传是传授技能的最好方式之一。

(三)非遗教育与新媒体在线传播融合契机。

最初非遗的传播渠道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中青年是开展网络非遗传播的主要群体,也是重要的传播者。后来随着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的出现,社区大众也加入关注队伍,非遗传播的渠道空前丰富。可是,非遗传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普通年轻人的参与,在提升非遗传播感染力的同时,有时候也带来教育专业化水平缺乏的问题。未来,增强非遗传播的互动性和体验感的同时,也要着重发挥学校教育融合作用。

(四)非遗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目前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鼓励学者创建校本和社区课程体系,开发本地学习材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课程体系保障。就课程而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知识体系,但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并没有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而是同质化、碎片化,是一个文化碎片的集合,而不是一个系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课程。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的教学方法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是静态的,学习过程与学生的生活无关。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区分资源的类型,如技能、能力、认知等;建立学习内容选择原则,如常态、生活、利益、复杂性、稳定性原则。二是注重课程开发、内容设计、推广和技能的政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培训在课堂上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活动,与平时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三是教师要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发展的多元化智能,缩小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差距。由于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缺乏、职业教育的“非专业性”、课程体系的缺失,学者们应构建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结合完整学科体系。在科研方面,高校通过对产、学、研的深入研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创建和组织多学科的科研平台。选择具有科学性、独特性、民族性、地域性、功能性和遗传性的非遗内容,开发通识教育教材和校本教材。四是高校要积极动员大学生参与非遗社会服务实践,为区域经济繁荣作出贡献,为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优质服务。

(五)非遗教育与师资培训关系。

“后传承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着力点,教师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参与者、引领者,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研究人员在敦促教师自主提高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实施“外展”和“拯救”项目,组织教师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名胜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招聘,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继承人和民间艺术家在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度相比,现有专业教师人数仍然较少,遗产项目和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的素质仍然需要提高,包括技能。因此,有必要研究教师建设专项建设课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培养体系。

三、非遗教育未来路向思考

(一)非遗教育总体评述。

近二十年来,学者们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不仅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还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之间的联系、相互关系、连贯性和共生性,以及传承和巩固成果。一是教育是文化遗产和创新不可或缺的工具,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对象。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教育研究很少过多关注学生的文化遗产责任,很少以学生为主体讨论相关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显然优于非遗教育的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各阶段研究不平衡,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阶段之间连贯性关系的研究很少。三是缺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在通识教育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层面,较少关注历史问题和身体体验。

(二)非遗教育研究未来可取路向。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是大势所趋,是振兴教育、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开端。因此,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基于非遗文化课程的目的和价值设置,来分析学生的文化财产,研究校园文化领域。我们可以创造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来建立教师的文化自信和自我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对文化敏感性。促进教师、家长和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更好的理解,进而成为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观念转变的内在动力。

四川雅安宝兴县硗碛藏族中学地处宝兴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被誉为“民族之花”硗碛藏族乡。有省级“天鹅抱蛋”、“硗碛锅庄”、“上九节”及国家级“原生态多声部硗碛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调研硗碛藏族乡40人后发现: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19岁以下人群全部不会唱,45岁以上人群部分会唱。调研结果:硗碛嘉绒藏族非遗文化保留与年龄结构成正比、与知识层次成反比,文化被同化的进程在加快,学校师生和家长希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进入校园。

硗碛藏族中学实施彰显硗碛嘉绒藏族特色的“在地教育”策略就是用学生生活的地方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育人目标实施“三自、三有”:健康自信有担当,活动自主有创新,习惯自省有品位的嘉绒孩子。在学校要学会一首原生态民歌;学会一项硗碛传统手工;一曲锅庄舞蹈;用嘉绒方言会讲一个硗碛故事;会写一段风景区的解说词五个一,并开设了“原生态多声部硗碛民歌”“藏语与嘉绒方言”“硗碛嘉绒传统手工制作与绘画”等校本课程,乡村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乡土“课程”,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推进器,使学生越发感受自己的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从而更加的自信有担当,体悟到“越是民族才是世界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地、接地气。

(三)非遗和社区教育融合发展之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坐落在“中华砂器第一乡”之称的四川雅安荥经县古称严道镇,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在荥经砂器一条街,很多手艺人在这里祖祖辈辈潜心做砂器。荥经黑砂烧制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很多外地游客和社区学员都慕名到这里研学、体验砂器制作,雅安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指导老师曾庆红,作为荥经砂器的传承人,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种文化艺术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湮没。

近年来,古老的荥经砂器也走了上创意之路,他们不断琢磨和尝试,对工艺流程进行改革、创新,把现代美学理念和文化元素加入砂器的制作中,使荥经砂器不仅仅局限于生活用具,有的还成为特色工艺美术品。荥经砂器渐渐“靓”了起来,因为非遗这种东西它本来就是存在我们的这种生活中,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艺术文化。

荥经砂器制作技艺经过2000多年的传承,如今仍在散发出它耀眼的光芒,从粗犷质朴到至美大雅,它是火舌吞吐砥砺千年的黑砂珍宝,更是那些从手艺人到“守艺人”、“教育者”的热爱和坚守。

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深入挖掘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出本土特色文化,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让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人们的生活,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热情。

几千年来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地域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而如今这条被延续千年之久的道路,正在被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区教育融合发展,从而认识民族自身、提高人文素质,将文化教育与文脉代代相传,创造美好未来。

三、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的传承与延续是防止文化发展同质化、单一化的有效工具。在实践中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已经转移到传承的边缘。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价值与功能、战略问题等都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总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教育中的研究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砂器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非弹性分析方法在除砂器设计中的应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青砂器:百年窑火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