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筋小麦扬麦29产量和籽粒品质对栽培措施的响应

2022-01-28李东升胡文静吴荣林高德荣朱冬梅陆成彬

江苏农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扬麦穗数氮量

李东升, 胡文静,2, 吴荣林, 高德荣,2, 朱冬梅,2, 陆成彬,2

(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 225007;2.扬州大学/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 225009)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第二大麦区,是农业农村部《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中优质弱筋、中筋小麦的优势产区。该麦区历年来培育出众多大面积的中筋、弱筋小麦品种,例如扬麦13、扬麦15、扬麦16、宁麦13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多样化的发展,人们对适合制作面包、速冻水饺和高档方便面等食品的优质强筋小麦的需求日益增长。但该类小麦年供需缺口在200万~300万t,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质强筋小麦明显供不应求,每年均需要进口或者远地调运。该地区是稻茬轮作区,随着水稻机插秧和直播面积不断扩大,收获期推迟,导致小麦播期逐步推迟。迟播一方面导致小麦全生育期缩短,营养生长不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另一方面导致小麦在开花期至成熟期易遇到高温多湿天气,增加遭遇各种病害和逆境的风险,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因此,选育和推广高产抗病的强筋小麦品种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是品种基因型、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等综合作用的表现。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水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多数研究表明,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含量随着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的不同,其表现明显不同。朱新开等研究了氮肥对中筋小麦氮素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发现施氮量在220~270 kg/hm范围内,基、追肥平衡施用,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0 号产量能达到6 750 kg/hm以上。胡文静等研究晚播条件下,品种、施氮量和密度对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籽粒产量等的影响,发现通过选用千粒质量较高的品种、选择适宜施氮量和提高播种密度,可降低晚播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长江中下游麦区罕见大面积推广的强筋小麦品种,相关的栽培技术措施研究较少。扬麦29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春性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目前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示范推广。为了促进该品种生产技术的熟化和转化应用,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对其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索扬麦29的群体调节能力,明确其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栽培措施,为该品种的栽培及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概况

试验于2019—2020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万福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前茬为绿肥,土质为沙质壤土。2019年秋播时0~20 cm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为80.50 mg/kg,速效磷含量为 43.57 mg/kg,速效钾含量为90.80 mg/kg,全氮含量为1.57 g/kg,全磷含量为5.96 g/kg,全钾含量为66.48 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12 g/kg。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强筋小麦新品种扬麦29,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麦17为轮回亲本与抗白粉病中间材料杂交、回交多代后再与镇麦9号杂交选育的春性红皮小麦品种。2019、2020年分别通过江苏省、安徽省品种审定和引种备案。该品种在生产试验中,产量水平较对照扬麦20平均增产5.5%。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显示,扬麦29平均蛋白质含量达到16.8%,湿面筋达到33.7%,吸水量达到65.5 mL/100 g,稳定时间达到21.8 min,最大拉伸阻力达到636E.U.,拉伸面积达到 140 cm,硬度指数达到67.7,达强筋小麦品种标准。经过分子标记检测发现,扬麦29携有抗白粉病基因,抗赤霉病QTL位点QFhb-yaas-2DL、QFhb-yaas-3BL和QFhb-yaas-4DS,经多年白粉病和赤霉病接种鉴定结果显示,其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以播期为主区,设10月25日(A1)、11月7日(A2)、11月20日(A3)3个水平;以播种密度为副区,设225万株/hm(B1)、300万株/hm(B2)、375万株/hm(B3)3个水平;以施氮水平为裂区,设全生育期施纯氮 120 kg/hm(C1)、180 kg/hm(C2)、240 kg/hm(C3)、300 kg/hm(C4)4个水平。氮肥中基肥 ∶壮蘖肥 ∶拔节孕穗肥=5 ∶1 ∶4;基肥在播种前1 d施用,壮蘖肥于4叶期施用,拔节孕穗肥于叶龄余数2.5叶期施用。PO、KO施用量均为 60 kg/hm,全部作为基肥施入土壤。采用试验小区播种机条播,10行区,小区面积6.67 m,3次重复。其他田间管理均按照当地高产栽培要求统一进行。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成熟期调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质量。小麦成熟前,每小区中间测定1 m,共3个样点,折算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成熟后,每小区取代表性50穗,全部脱粒计算总数换算成每穗粒数;取2份500粒晒干的种子,分别称质量取其平均值,如2次误差超过0.5 g时,则需要重新称质量,3次重复。使用小区联合收割机分别收获,自然晾晒,测定籽粒水分并折算为13%的标准,测定小区产量,折算成每公顷产量。

籽粒品质硬度用单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4100)测定,以300粒种子硬度的平均值计算,其值越大,表示硬度越高,一般硬度指数小于40为软质麦,大于60为硬质麦,介于二者之间为混合麦。蛋白质含量用DA7200近红外仪检测。

1.5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采用Excel 2016、DPS和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措施对扬麦29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表1分析表明,播期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A1处理产量最高,分别比A2、A3增产9.98 %、22.07%,表明播期早的比播期迟的产量水平高。播种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处理间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B1处理产量最低,B3最高。增加施氮量较C1显著增加产量,但C2、C3、C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C3处理下产量最高,为8 973.33 kg/hm。产量构成要素均对密度和施氮量无显著响应,对播期有显著响应。播期10月25日、11月20日的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差异,11月7日的穗数达到最高,穗粒数达到最低;10月25日、11月7日的千粒质量无显著差异,11月20日的千粒质量显著降低。

表1 栽培措施对扬麦29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和籽粒品质的影响(2019—2020年)

2.2 栽培措施互作对扬麦29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播期整体对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分析发现,在同一播期处理下,产量随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其中,A1播期,在B2C4组合处理下,产量达到本试验的最高值10 717.5 kg/hm;A3播期,B1C1组合的产量最低,为7 305 kg/hm。在同一密度处理下,播期和施氮量互作对产量有显著影响,播期推迟产量降低,增施氮肥可弥补产量损失。B1播种密度下,A1C3组合的产量达到该播种密度下的最高值,为10 312.50 kg/hm,且千粒质量达到本试验的最高值50.62 g;在B2、B3播种密度处理下,均以A1C4组合产量最高,且A1B2C4、A1B3C4的产量构成要素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同一氮肥处理下,播期和密度互作对产量有显著影响,在高氮肥C3、C4处理下,播期推迟导致产量降低;在低氮肥C1、C2处理下,播种密度增加产量提高。分析发现同一氮肥处理下,播期和密度互作对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均无显著影响。

表2 不同栽培措施互作对扬麦29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和籽粒品质的影响(2019—2020年)

2.3 栽培措施对扬麦29籽粒品质的影响

多重比较可以看出(表1),播期对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无显著影响,但籽粒蛋白质含量有随播期推迟而提高的趋势,而且较迟播种(A3处理)的籽粒硬度也最高。播种密度对蛋白质有显著影响,B2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B1、B3;播种密度对籽粒硬度无显著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对施氮量有显著性响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表现为C1

2.4 不同栽培措施互作对扬麦29籽粒品质的影响

从表2分析可以看出,播期和播种密度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硬度具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蛋白质含量增加,以A3B1C4处理最高。播期和施氮量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硬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同一播种密度处理下,硬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播期的推迟先降低后增加,在A3B3C2处理时硬度达到最大值62.23;B2处理时,A2C3和A2C4组合下的蛋白质含量较A1C3和A1C4、A3C3和A3C4低,分别在B1和B3处理时播期和施氮量的互作对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播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蛋白质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播期推迟蛋白质含量增加。A3播期,B1C4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本试验的最高值17.16%;A2播期,B1C1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本试验的最低值12.03%,硬度值整体较低。因此,播期推迟对强筋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和硬度具有促进作用。

2.5 扬麦29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表3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产量3要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为千粒质量>穗粒数>穗数,其中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正相关系数达到0.64,穗数与穗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4。千粒质量与穗数呈一定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5,与穗粒数有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5;穗数与产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正相关系数为0.02。穗粒数与产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正相关系数为0.28。

表3 扬麦29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019—2020年)

3 结论与讨论

3.1 栽培措施及互作对扬麦29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等栽培措施对产量有显著影响,C1施氮量120 kg/hm处理下产量最低,施氮量180~300 kg/hm(C2~C4)处理下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产量构成要素对密度和施氮量均无显著响应,说明扬麦29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在不同的播种密度和施氮量下稳定性较好。播期对产量构成要素均有显著影响,11月7日时穗数达到最高,为502.50万穗/hm,显著高于10月25日和11月20日播种时; 穗粒数却最低,为33.94粒/穗,显著低于10月25日和11月20日播种时,说明播期过早和过晚均对扬麦29的穗粒数会有一定的负向影响。

在10月25日播种时,密度300万株/hm和施氮量300 kg/hm(A1B2C4)处理下产量最高,而此时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较高,其中千粒质量达到最高值,与其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的结果相一致。扬麦29的籽粒产量达到 10 000 kg/hm以上的播期处理均是10月25日,说明该品种在早播情况下易达到高产,千粒质量是早播时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

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是构成小麦产量的2个重要因素,尤其对晚播小麦,麦穗分化时间短、 发育快,因而穗粒数减少、千粒质量降低成为制约晚播小麦产量的关键问题。王振林等研究表明,源库调节可影响晚播小麦的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等因素,但其对不同的品种类型效应不同。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的小麦播种期因水稻收获迟,而形成了普遍播种较晚的局面。分析晚播条件下(播期11月20日)的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对扬麦29产量的影响,发现此时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在375万株/hm、180 kg/hm(B3C2)和300万株/hm、300 kg/hm(B2C4)处理下产量均较高,达到8 200 kg/hm以上。王慧等研究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播种量的增加,迟播对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品种间具有显著差异,认为扬麦16在迟播条件下仍能达到高产的原因是千粒质量和穗粒数下降幅度小。但本研究中扬麦29在11月20日播期处理下其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均下降显著,产量达到8 250 kg/hm时穗粒数、千粒质量分别为31.4粒/穗、42.74 g,穗数达到485.63万穗/hm,为这个播期处理下的最高产量。因此,扬麦29在晚播条件下,增加播种密度到300万~375万株/hm,增施氮量达到180~300 kg/hm,可在千粒质量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穗数,保证产量。

3.2 栽培措施及互作对扬麦29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

试验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升高,但是无显著差异,与前人研究不完全一致。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升高,播种密度对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播种密度为300万株/hm时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密度225万株/hm和密度375万株/hm处理。刘莹等研究发现,播种密度在180万~315万株/hm范围内,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播期在10月14日至11月08日范围内,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扬麦29籽粒蛋白质含量在11月20日播期、225万株/hm播种密度、300 kg/hm施氮量水平下可达到最高值17.16%,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已有报道指出,小麦籽粒硬度是由主效基因控制,不易受环境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除施氮量外,播期和密度对扬麦29的硬度均无显著影响。

根据小麦品种品质分类,强筋小麦生产应以提高蛋白质含量为目标,在优质的前提下获取高产、高效。因此,分析总结扬麦29在不同播期下的产量和强筋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栽培措施为:(1)播期10月25日,密度225万株/hm、施氮量240 kg/hm(B1C3)和密度375万株/hm、300 kg/hm(B3C4)处理下,产量均超过 10 000 kg/hm,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超过14.0%;(2)11月7日播种,密度375万株/hm、施氮量 240 kg/hm(B3C2)和密度375万株/hm、施氮量300 kg/hm(B3C3)产量均超过 9 000 kg/hm,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超过14.0%;(3)11月20日播种,密度300万株/hm、施氮量 300 kg/hm(B2C4)和密度375万株/hm、施氮量240 kg/hm(B3C3),产量均超过8 000 kg/hm,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超过15.0%。

猜你喜欢

扬麦穗数氮量
常州市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拔节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麦秸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的影响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中早22产量的影响
施氮量对烟株接种黑胫病前、后体内生理物质及黑胫病发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