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科技发展“四个面向”重要论断研究

2022-01-26万军杰刘晓

决策与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发展

万军杰 刘晓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科技发展“四个面向”的重要论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擘画了科技发展的总体方向;“面向经济主战场”是科技发展最终落实的根本任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时代赋予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发展必须遵循的价值导向。深刻理解和遵循习近平“四个面向”重要论断的内涵和要求,对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科技发展;四个面向;科技强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1-0018-08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科技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断。这“四个面向”创造性地将科技、经济、社会和人民统一于科技发展工作之中,不仅指明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前进方向和目标任务,而且阐述了科技发展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意义,是今后我国科技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是科技发展需要牢牢把握的总体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一直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事业进展显著,科技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科技在一些领域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氢弹、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到“东方魔稻”、北斗导航、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再到神威·太湖之光、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中国天眼、华龙一号、天问一号,以至新能源、大数据、云储存、AI、5G技术,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1]。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依然任重而道远。在以关键芯片研发和制造为核心的集成电路行业、高端医疗设备、科学仪器等方面,中国依然受制于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芯片及其设备实施的禁运和更严密的技术封锁给中国的科技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另外,在高端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研制、深空深海深地与极地探测、基因及生物技术和一些重要耗材的研发生产领域,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科技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重要领域“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科技时代背景下,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所必需的前沿科学技术仍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决定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方向。需要牢牢把握好这个大方向,以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为目标不断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通过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合作,努力赶上、追平和超过世界先进科技水平。

第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3]“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这些年来,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还大量存在,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4] 42。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对深入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缩小中国同世界前沿科技之间的差距至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加大各方面组织协调、支持和投入力度,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在关键领域、重点产业的核心技术攻关,实现这些领域和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主自立自强,不断补齐制约发展的技术短板。另一方面,要继续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创造性思维,在一些具备发展潜力的“无人区”率先主動出击,在一些体系比较完备、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领域通过制度创新和改造升级保持“领跑者”优势,在一些瓶颈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突破,转换升级,于危机中培育新机,不断在关键重要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

第二,坚持与国际科技界深化交流合作。经济全球化带来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交汇和流动,我们只有以全球视野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破解创新难题,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进步。要坚持互学互利原则,提高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政策协调及规划对接,达成战略合作,一起打造先进技术全球协同研发体系。“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5]。鼓励支持国内外科研单位和优秀人才交流与学习,通过峰会、论坛、互访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人文交流,互学互鉴,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事业稳步向前的良好态势和光明前景,吸纳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为我所用。

第三,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面向未来,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4] 78在全球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下,全球经济遭受巨大冲击而呈现衰退的态势,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期待。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发展愈发彰显其巨大能量,对各国经济走出困境、克服颓势至为关键。“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4] 9。中国必须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不断解放思想增强前瞻性,率先部署主动出击,要善于抓住科技发展的新机遇,在未来即将成为“牛鼻子”的重要领域超前规划,提前部署下好“先手棋”,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掌握科技发展战略主动权。

二、面向经济主战场是科技发展需要贯彻落实的根本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创新要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因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6] 13-14。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从不足温饱迈入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形态逐步由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科学技术的内生动力功不可没。但不能忽视的是,目前中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尚且不足,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还是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型等产业,许多领域仍处在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较低端;制造业规模与制造业等级不匹配,制造业生产的技术和耗材进口成本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等等。这都显示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大而不强、广而不优的现象,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要素的规模投入和规模扩张,生产中科技投入率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还不够强劲,科研与生产相互脱节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科技创新同生产发展之间的联动还有待增强,“科学”到“技术”的转化还存在诸多问题。

必须加大力度推进科学技术对接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生产和经济发展。要以科技为龙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以科技创新重塑新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加强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高级化产业基础、现代化产业链和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首先,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为科技创新提供动能。要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人才、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的激励和支持力度,提升创新主体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构建系统、优化、协调的创新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科研管理存在的科研项目重复、多头申报、管理混乱、财政资金和科研经费监管失当、“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问题;推动公共财政投资集成的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使科研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开、集中,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实施优惠政策,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成果优先使用机制,保证重要科技成果尽快形成生产力。

其次,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之所以“新”,在于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7]。要以科技手段和前沿技术在交通、文卫、旅游、通信等多系统中持续发力,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消除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拉长补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腿,为经济建设“补短”;促使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数字经济的扩大发展进一步加速,进而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新基建”应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基点。

再次,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4] 116。之所以出现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和科研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部分科研人才囿于多种原因久居“象牙塔”,单纯追求理论突破而对科研成果的功能定位和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少钻研,导致有的科研成果难以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应有的回答,也难以面对市场发展不断完善和升级,导致科研成果同生产力之间的转化率低,最终耗费了大量资源却无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创新相关体制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鼓励科研人员转变观念,精准定位,面向经济发展过程的需求和实际出现的问题,培养出能创造效益和成果的科技研发类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类人才,培养熟悉市场运作、率领创业团队在经济大潮中拼搏取勝的科技企业运营类人才。

最后,加快制定、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科技力量全面参与经济建设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成熟,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假冒伪劣、侵权、垄断等诸多市场竞争中出现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科技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能量的释放。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能够保证市场环境稳定有序,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科技力量才能更好地面向经济主战场,更充分地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为此,必须加快健全产权类、标准类、反垄断类、商业投资类等法律法规,保护科技工作者的权利,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确保进入市场的科技产品安全、合规和有效,增强市场主体竞争活力,为创新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安全保障。

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是科技发展需要直面担当的时代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深刻变化,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给中国带来挑战。在国内,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国家和社会治理存在弱项、城乡和区域差距依然较大、文化产业和体系亟待完善、生态环保态势依然严峻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安全、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诉求需要更高质量的发展作出满意的回应,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需要通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来合理解决;医疗卫生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国防建设、能源安全建设、农业科技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着一些短板与弱项。在国际上,受新冠疫情的全球影响,世界发展进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致使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中国的快速崛起与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引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仇视与忌惮。他们打着“民主”“人权”等幌子,干预中国内政事务、打压中国企业、挑拨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实行经济贸易单边制裁、武器禁运、芯片封锁、技术出口限制等对华遏制手段,试图全面封堵中国的发展。

在如此复杂而深刻的变局中,解决国内发展的诸多难题、克服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挑战、把握大变局中的发展机遇、更好地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要全面提升自身綜合实力,不断实现自立自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潮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坚持“拉长”与“补短”并行,在优势领域锻造“杀手锏”技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8],为国家发展提供全面保障,在波谲云诡的发展环境中巍然挺立。

一是要优先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早在2012年,中科院年度工作会议就明确将加快部署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作为“创新2020”工程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这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显著突破与进步的背景下,还需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未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大势和国家重大需求,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重点规划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智能制造相互融合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运用。在新能源开发、材料研究、空间技术、航空航天航海、健康保障等方面实施重点项目和工程,为高质量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要组建完善一批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完善一批大型国家实验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9]。一方面,它能够积极牵头组织主持大型科学计划和大型科学工程,发挥“领头羊”引领作用,以不断满足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它还依托战略地位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形成国内外一流人才聚集高地,打造全国协同研发、开放共享的一流创新平台,与其他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共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三是要加强基础性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原动力”[4] 44。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药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深空探测技术等日益成为国家战略核心技术,唯有迎难而上加强基础性研究,才能破解制约创新的技术难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的技术变革,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不竭的原动力。要尊重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把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交给科技专家。管理部门需要发挥职能优势做好战略规划,通过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为基础性研究提供便利。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对其他国家基础性研究的可用经验和先进成果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优势。

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发展需要坚定遵循的价值导向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发展“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擘画了前进方向。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技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论断,将科技发展“三个面向”丰富为“四个面向”,形成了体系更加完整、结构更加科学、逻辑更加严谨、内涵更加深刻的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给全球带来巨大灾难和影响的新冠肺炎疫情为视角,中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是对科学技术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佳诠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习近平总书记便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0]当年5月22日,他再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1]当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明确指出:“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前所未有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救治,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都不放弃,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12]可见,保卫人民的生命健康是疫情期间党和国家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科技的创新运用成为决定性手段,消毒机器人、负压救护车、AI算法搭配5G网络新应用、投影式血管成像仪、3D打印、北斗导航、智能测温、健康码、行程码等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无可替代的便利和优势条件,拯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切实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在患者诊治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上,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实行全民免费救治和免费疫苗接种政策,真正实现了让科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切实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科技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命题将是我国今后科技发展最根本的价值导向遵循。

其一,科技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使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值不断增加,增强身体素质、保卫生命健康日益成为人民的强烈需要。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未知事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时展现在人民面前,由此给人民带来的未知风险尤其是危及生命健康的风险也在不断出现,高端的科学技术就是应对未知风险的最有力武器,社会发展呼唤更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只有以人民生命健康为最基本价值导向创新出更为强大的科学技术,才能满足人民对生命健康日益迫切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作好战胜一切未知风险的准备。尽管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卫生水平和生物科学技术还存在明显短板、不足甚至缺陷,高端医疗设备的研发制造和关键技术环节依然落后或受制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瓶颈较为突出,这也给运用科学技术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其二,科技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要“坚持把实现好、维護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13] 31-37“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4] 113。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在推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护体系,不断破解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难题,更加重视遗传学、基因学、病毒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等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将更多的科技力量投入到生产生活、公共服务、食药安全、疾病防控、医疗诊治、药品研发、生物技术等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项目中去。

其三,科技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极为鲜明且强有力的时代号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日夜奋斗、贡献突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达敬意和感谢,这不仅仅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可和鼓励,更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发出的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的强有力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不辱使命,以人民健康需求为事业导向,不断突破危及人民生命健康的难关和堡垒,不断发明创造出更多有利于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技术和科技产品。要制定更加完善的法规制度和更为优惠的实施政策,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事业保驾护航。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帮助和救护更多伤病患者和生命,当好维护人民健康的白衣天使。希冀世界各国都要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问题上,搁置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民族种族之间的隔阂,切实将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履行国际责任,加强国际合作,阻止各种疫病的全球蔓延,共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重要思想不仅从宏观视域指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方向,也从微观角度规制了我国科技发展所肩负的现实要求和时代使命,并创造性地从政治角度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导向,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要求更加完整,思路更加成熟。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15]。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坚持科技发展“四个面向”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以科技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国家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

[2]  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J].求是,2021,(2).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0-10-30.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6).

[6]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  蒋茜.从危机中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J].红旗文稿,2020,(14).

[8]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20,(21).

[9]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10]  习近平.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 [J].求是,2020,(4).

[11]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N].人民日报,2020-05-23.

[12]  习近平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强调 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N].人民日报,2020-06-03.

[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5]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2.

[责任编辑:邹立鸣]

猜你喜欢

科技发展
浅谈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
浅谈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恢复
现代文化冲击下的法国教育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论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科技宣传
发电企业科技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管理模式研究
历史视角下推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科技战略研究
针对现代科技伦理道德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