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西北,“北”在哪儿

2022-01-22顾静怡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2年2期
关键词:方向感小白鼠科学研究

顾静怡

有的人方向感很强,走一遍就记住路了,而有的人走了很多遍还是记不住路。难不成方向感真的是与生俱来的?为了探明这个问题,挪威科学家做了一组实验。他们选取了一些出生14天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这时,出生不久的小白鼠尚未睁开眼睛,对外界全无感知。结果,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小白鼠在眼睛睁开的一刹那,便能够自己摸索着走路。实验证明,方向感确实是与生俱来的。

在人体大脑中的海马体里,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叫作位置细胞,它们是人体的指南针。科学研究表明,位置细胞是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关键细胞之一。有趣的是,研究發现有些位置细胞并不是一直在工作,只有特定的代表在特定的位置才能被激活。这就说明,这些位置细胞并非只是简单地接收视觉信息,而是在构建辨识自身所在位置的大脑地图。不过, 只有位置细胞还是没办法精确定位。2005年,科学家发现了大脑自带GPS的另一个部分——位于嗅觉皮层的网格细胞,其也拥有运动和空间位置的导航功能。

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定位好坐标,再由它们协同方向细胞为大脑绘制地图,解决了人类的认路问题。也就是说,位置细胞、网格细胞和方向细胞共同构成了大脑的GPS。但是,科学研究认为,如果大脑中的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功能减弱,或细胞数量减少,又或者细胞没有完全被激活,就会出现大脑“导航”能力较差,甚至不能“导航”等问题。所以,找不到“北”还真是天生的。

不过,找不到“北”只是对方向不敏感,但对具体的物体总能快速辨认,这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人们羡慕出租车司机拥有辨别方向的“超级大脑”,其实这是他们在频繁使用大脑GPS的过程中,自我训练而成,即熟能生巧。因此,后天的训练对大脑方向感和空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现代科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过,假如你不想被手机导航带到菜园子里去,不想跟着导航的箭头转圈圈,假如你想自己找到“北”,那么,你就要多走出家门,积极锻炼大脑的方向感和空间能力。相信会有一天,你不需要跟着导航App,也能自豪地说:“我终于找到‘北’了!”

(选自2021年第9期《知识窗》,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方向感小白鼠科学研究
人生需要『方向感』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十只快乐的小白鼠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十只快乐的小白鼠
小白鼠观察记
纺织科学研究
训练方向感
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