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拿来”的意义与策略——初中美术课堂作业品质提升的思考与实践

2022-01-21黄乐慧

科学咨询 2021年50期
关键词:范画课堂作业美术

黄乐慧

(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 江苏苏州 215000)

学生在美术课堂学习中对美术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会认”、“会说”,但“会用”还非常欠缺。在他们的美术课堂作业中常出现“无从下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低质低效”的现象,教师可引导他们“拿来”,辅导学生完成较高品质的绘画作品,以达到课堂作业的有效性。

一、为何“拿来”?

“拿来”一词相信大家都有印象,是我们中学语文课堂中学习过的一篇文章。它源自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一篇经典杂文《拿来主义》。文章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针见血,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1]鲁迅先生的这些观点现在读起来仍然有着非常科学的实用价值和教育意义。

初中美术课堂作业中的“拿来”可从“直接拿来”开始,对于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或对绘画没有兴趣的学生来说,即使是“直接拿来”,也未尝不可。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模仿不仅不应该受到谴责,反而应该发扬光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而来的。”学生在美术课堂进行创作时,也是从模仿开始,有了模仿,才会有创造。“拿来”是为了“创新”。所以此处的“拿来”是为了创新的“拿来”,是一种模仿后再创造的手段,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但是“从哪拿”“怎么拿”,教师引导学生“拿来”的策略是怎样的呢?

(一)从哪“拿来”?

学生美术课堂作业质量不高,效率较低。他们大多害怕创作,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一般的学生往往只会模仿作品;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或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学生,更是不愿意创作,能够模仿范画完整地画下来,就已经是值得我们鼓励的了。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拿来”的实施途径,并积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实施途径。下面以八年级下册《美丽的书》“自选书名制作封面设计”课堂作业为例,分别介绍三种常用的“拿来”途径。

(二)从教材范画中“拿来”,以实现作业品质提升

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大师名家的绘画作品,也有大量的教师绘画作品和学生绘画作品,还包含许多不同工具、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源于学生生活而又适“度”高于生活。学生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图形内容“拿来”,再加以形式设计和重组,以实现“创作”。例如:学生甲发现课本教材33页上一张比较简洁的描绘乐器的范画(图1-a)进行“拿来”,再“拿来”本课教材范画《小蓝和小黄》(图1-b)中封底封面共用一个画面的形式特点加以组合,创作了《城市之声》(图2)书籍装帧设计作业。“拿来”后重组的过程就是创作的过程。这种从教材范画中“拿来”的途径是最普遍、最丰富的途径。

图1 课本教材范画

图2 学生甲课堂作业

(三)从教师示范中“拿来”,以实现作业品质提升

教师示范的范画也是很多学生“拿来”的途径之一。笔者在课堂教学范画时设计了《鱼》(图3),其封面和封底共用了一个环境底色,并且前后有故事性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设计的联系性和趣味性。同学们都表示很有意思。于是他们也“拿来”了这样的形式进行创作。学生乙设计的作业是《我不吃番茄》(图4),封面是一个小孩双手举起一个大番茄,顶在头上,我们可以想象下一步要发生什么;封底就是结局,大番茄被摔在地上稀巴烂,画面很有吸引力和趣味性。从教师示范中“拿来”是最直观、最快捷的途径。

图3 教师示范范画

图4 学生乙课堂作业

(四)从学生优秀作业中“拿来”,以实现作业品质提升

参加工作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收集孩子们的美术作业。即使作业总体品质不高,我也会收集下来,包括记录作业中的问题。部分学生表现力、创造力还是出人意料的,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我会在这些作业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出来,按照不同的课题、不同的评价方式做好文件夹放好。例如:“构图问题”“比例问题”“线条问题”“色彩问题”等。其中每个问题中的作品既有优秀的正面教材,当然也一定有反面教材。学生之间会有所比较,会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毕竟是同龄人,他们有生活和学习中的共鸣,在这种方式的交流与分享后,学生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他们在优秀作业中“拿来”那些他们最有感触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主观的、特色的,进行模仿后的创作,以提升作业品质。

在创作《美丽的书》封面设计作业时,我将大量的学生作业给他们赏析,引导大家从文字、图形、色彩三个角度畅所欲言,学生都已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都能较全面地评价作业,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启发和补充,既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也提醒了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避免出现的不良现象。学生丁的作业(图6)就是从学生丙的作业(图5)中“拿来”,以完成“创作”的。这种从学生优秀作业中“拿来”的途径是最易接受、最有共鸣的途径。

图5 学生丙优秀作业

图6 学生丁课堂作业

(五)怎么“拿来”?

鲁迅先生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拿来”不是乱拿,不是随便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作业中实现品质提升的三层境界。下面以七年级下册《在临摹中感受》“创作一幅《奔跑》色彩作品”作业为例。

第一层境界:占有。即原封不动地拿。

人类很多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相当于知识技能的输入过程,在输入过程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后,就会有质的飞跃,也就是创作的输出过程。学生“占有”原封不动地拿也未尝不可。正像图8中学生甲在欣赏完教师示范视频后,照着视频中的原作原封不动地拿之后,油画棒的色彩层次技巧掌握较好,不失为一张品质较好的作业(图7)。

教师示范视频原作《奔跑》

图7 学生甲课堂作业

第二层境界:选择。即有选择性地拿。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1]根据自己的需要,完全独立自主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美术课堂作业中需要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情有选择性地拿。有素描基础的学生会对写实性强的作品有所共鸣,热爱动漫的学生更会选择卡通漫画风格的元素拿来用。学生乙选择性地拿来了人物,移花接木,而将背景环境改变了,画面效果显著(图8)。

图8 学生乙课堂作业

第三层境界:创新。即为我所用地拿。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1]拿来要果敢,要坚决,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学生将原作拆散重组,找到为我所用的内容“沉着勇猛”地拿来,再与自己设定的主题内容融合发展,加以创新。拿来了,就要努力变成自己的,新的作品就诞生了(图9)。

图9 学生乙课堂作业

总之,通过对美术课堂作业“拿来”的意义和策略的积极引导以及思考与实践,学生对美术作业的恐惧感降低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对完成美术课堂作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正如上文所述,无论是从教材范画中“拿来”、教师示范中“拿来”还是学生作品中“拿来”,也无论是“占有”“选择”还是“创新”的不同境界,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垫脚石,让学生有信心愿意踮起脚尖去够,有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以达到美术课堂作业的品质提升。[2-4]

猜你喜欢

范画课堂作业美术
课堂作业本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更好组织与开展
课堂作业本助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更好组织与开展
美术篇
高中地理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如何巧妙运用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范画指导教学
合理运用的适时而止和适可而止
浅谈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
美术课堂中范画教学浅探
用范画引领儿童走进审美的世界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