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茶叶消费的发展及其影响

2022-01-21陶德臣

茶业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饮茶茶叶贸易

陶德臣

英国茶叶消费的发展及其影响

陶德臣

(陆军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7)

17世纪,英国开始饮茶,18世纪饮茶已很普遍。饮茶风习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主要表现为:茶叶贸易随之兴起和发展;英国政府和商人获得丰厚利益;英国各阶层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英国;茶叶;消费;发展;影响

英国本不喝茶,但茶自十七世纪传入英国后,茶叶消费得到巨大发展。饮茶消费的发展对英国社会的贸易、收益、生活等诸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英国饮茶风俗的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具有数千年的饮茶史。至于英国饮茶历史,却要年轻得多,只有300多年。即使到了17世纪初,英国人也才听说中国有茶,但对茶的生长、功效仍然一无所知。直到1615年,“为英人到远东营茶业之初年”,但茶叶进口量极为有限,“每次定货,只由总司事函至其代理,求取中国上等之Chaw一罐(即闽人呼茶之音),而茶价异常昂贵,时有所谓‘掷三银块饮茶一盅’之谚,观此即知其值矣”[1]。1637年,英国人威德尔率领船队首次到达广州,“声言求市时,在广州亲眼见到中国茶叶。返回伦敦时,参加者彼德·蒙德(Peter Mundy)非常惊奇且津津乐道地描述了中国茶叶”[2]P95。17世纪上半期这一段时间,传入英国的主要是茶叶信息,饮茶现象极少。1657年,英国出现第一位茶叶商人托马斯•加威(Thomas Garway),他首先向顾客介绍茶的药效作用,并销售茶叶[3]P22。据英国史料载,正因为茶叶大量运回英国,英国人日益形成了饮茶风俗,茶成了英国人生活中必需的饮品,中国的瓷器也为英国人所器重[2]P283。1658年是英国饮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年的9月,伦敦《政治公报》(Mercuius Politicus)第345号,登有鼓励饮茶广告,茶叶售价为每磅60先令。“此后,中国茶叶很快就成为一种时髦的饮料”[2]P133。这时英国出售中国茶叶的税金高昂,例如1660年,伦敦出售1加仑茶叶要付8便士的税金。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伦敦董事会把2磅多中国茶叶作为礼品献给英王,此举刺激了饮茶之风的发展。据史料记载:“一千六百六十四年,东印度公司赠英皇红茶二磅,每磅获奖五十先令。……未几,而欧洲大陆亦有茶市矣”[1]。虽然有不少人对饮茶不理解,关税又重,定价也很高,“但喝茶的风气居然由咖啡店侵及家庭里”[4]。至“十八世纪起,有一种货物成了中西贸易的重要物品,那就是茶。茶在英国除了是咖啡店里一种新奇名贵的饮料外,尚是赠送朋友的一种好礼物”[4]。这时的英国饮茶风习已盛行,“英国每个家庭,不管其地位多低下,都要饮茶”[5],“茶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上的需要”,“在英国领土,欧洲、美洲的全体英国人,不分男女,老幼,等级,每人每年平均需要一磅以上茶叶”[6]P10。 “每英人1名,每年销茶约2磅”[7]P3。到1721年,“中英贸易终于建在一个稳固的基础之上,而茶叶则成为英国的必需品”[2]P334。到鸦片战争前,英国饮茶风气更盛,“茶叶已经成了非常流行的全国性的饮料,以致国会的法令要限制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引者)必须保持一年供应量的存货”[8]。

2 英国茶叶消费的影响

随着英国茶叶消费的兴起,饮茶风习的发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2.1 茶叶贸易随之兴起和发展

17世纪,由于饮茶风俗兴起时间不长,茶远未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叶贸易虽已兴起,但数量少,规模小,影响不大。中英茶叶贸易的兴起时,当时每次只求购上等茶一罐,可见数量极其稀少。嗣后,虽有零星的茶叶出口事件记载,但具体数量不得而知。1664年,东印度公司赠给英皇的2磅多红茶,是以私人名义从荷兰人手中购买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伦敦董事会指令商人在中国购买茶叶,166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贸易的商人接到通知,运回中国茶叶100磅,第二年,东印度公司得以在英国政府,特准运载茶叶入境。“由是,茶务日益发达,销售日广”[1]。1684年,东印度公司把购进中国茶叶作为进口商品的重要项目,公司伦敦董事会通知在中国贸易的英商,“现时茶已通行,望每年购上好新茶五六箱运来”[9]P847。茶叶输入量逐步增多,1670年为79磅,1678年增至4717磅,1685年猛增至12070磅,1690年再增至41471磅,1695年骤减至132磅,1700年又升至91183磅,1706年为137748磅[2]P248。可见,1684年后,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茶叶数量增加很快。虽然1701年由于“各种等级的茶叶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未成为必需品”,公司董事会在指令中指出,购买茶叶的数量要视以往船只买回的数量而定[2]P263,但情况很快有了变化。1704年,“英船‘康德’号运茶十万斤”[9]P848,这个数字已不小。总体而言,18世纪20年代前,英国茶叶输入数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具体见表1[2]P730-740(单位:磅)。

表1 1670-1719年英国茶叶输入数量表

注:计算指数时,5.2唡未作计算,故指数比实际指数略小一些,但大体相差相少,基本能说明问题。

表2 1720-1759年英国茶叶输入数量表

表3 1775-1840年英国茶叶输入数量表

注:其中1836-1840年为1836-1939年度数量,年度自当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止。

表4 1760-1837年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输出的商品货值、茶叶货值及茶叶比重表

18世纪20年代始,茶叶成了主要贸易商品。“到了十八世纪末,英国对茶叶的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年超过两磅,当英国人成为一个饮茶的民族时,西方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学会大量的饮茶了”[10]P15。与此同时,“中国茶叶出口额增长极快,而且茶叶成了主要贸易商品”[2]P334。英国每年要进口大量茶叶,用以满足本国消费以及转口贸易之需,英国茶叶输入量迅速增加,具体见表2[2]P739-742(单位:磅)。

进入18世纪下半期,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前,英国进口的茶叶数量达到一个新高,具体见表3[11]P69-72[12]P282-284(单位:担)。

1836-1840年这4年,其中1838-1839年度为40223866磅,因鸦片战争影响,1839-1840年度减为25962919磅[12]P282,减少14260947磅,折合106960担之巨(以133.33磅折合1担计)。“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茶叶的销售量增加了四百倍”[6]P27。

茶叶贸易如此之重要,以至英国东印度公司自参与茶叶贸易起,大部分年份的茶叶货值占自中国输出货值一半以上。1722年占56%,翌年升至67%,1730年又增至73%,3年后降至48%,1736年、1740年又升至71%,1750年为72%[13]。至18世纪末期,东印度公司“集中力量经营茶叶贸易”,茶叶所占货值比重提高到85%,19世纪初达到90%以上。到“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中,它从中国输出的惟一东西就是茶叶”[7]P3。公司的帐目都是以茶叶投资作为成本而核算的。难怪有人把茶叶贸易比做“东印度公司商业王冕上最贵重的宝石”[7]P270。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输出的商品货值、茶叶货值及茶叶比重表见表4[14]P14(单位:银两),东印度公司年均自中国输至英国本土茶叶数量发展情况见表5[14]P15(单位:担)。

表5 1760-1833年东印度公司年均自中国输至英国本土茶叶数量发展表

表6 1830-1837年英国输入茶叶数量及征收茶税情况

英国散商的进口贸易“主要也是茶叶、生丝和南京土布,所有其他的进口商品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12]P270。1834年,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茶叶占中英贸易绝对优势的地位并未改变。如1838年,英国自中国输出土货中,茶叶占到73.38%[12]P281。即使“在战争期间”,“商人都集中精力去经营茶叶贸易了”[7]P192。

2.2 英国政府和商人获得丰厚利益

英国政府牟取暴利的手段是准许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的贸易垄断权由此征收高额茶税。英国政府深知,“政府的利益同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8]。茶叶贸易兴起后,英国通过征收高额茶税获取巨大利益。1710年,中国对茶征收的关税是每担0.2两,合16便士,而1711年英国征收的茶叶进口税则高达每磅5先令6便士。照此计算,每担茶应税16795.8便士,相当于中国茶叶关税的1049.7倍。嗣后,茶税虽有所降低,但仍高达每磅3先令4便士至3先令9便士。据记载,1714-1721年,英国政府征收的茶叶货税和关税共1391143英镑,每年平均为173892.87英镑。到了1748-1759年,茶税总收入竟为6288588英镑,每年平均为524049英镑[2]P740-742。从1784年9月至1796年度,英国政府获取的茶税达到4832189英镑,年均高达371706.85英镑[6]P539,1795-1796年度、1796-1797年度,茶税平均比1784年度增加1倍以上,分别达到636971英磅、705572英磅[6]P539。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平均为每年三百三十万镑”,“提供了英国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7]P3,相当于40年前茶税的10倍。正因为茶叶贸易给英国政府带来了如此丰厚的回报,当然就不能理解“政府是非常关心对华贸易的性质和未来的”[12]P270。1830-1837年英国输入茶叶数量及征收茶税情况见表6[15]P655(茶叶单位:磅;茶税单位:镑)。

英国商人同样获利甚丰。“华茶之初到英国也,人皆视为宝珠,出高价以购得之”[1]。高价是普遍现象,商人由此获取的利润自然十分惊人。例如:170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肯特”号船来广州贸易,1705年1月27日下午驶离广州黄埔港,船上载有茶叶470担,价值14000两白银,折合价格每担不到10英镑。1699-1710年,英国国内茶叶售价为每磅16便士[2]P291、P731。如按每磅16便士的售价,每担可售2132.8先令,等于106.64英镑,可见售价在10倍以上。到1721年,茶价有所下降,但高价也是事实,“茶叶的买价是每担10~15两,但在英国每磅售价却为16先令”[2]P334。由此可见东印度公司利润之厚。据统计,东印度公司从1711-1759年近50年销售茶叶的账面利润高达18216144英磅,平均每年为371758英磅[2]P339-342。从1793-1810年的这些年中,“所有运往英国茶叶的‘进货原则’是27157066镑,而销售价格是55160230镑,这指明了所加上的费用利润为百分之一百零三”[16]P92。1830年,英国下院认为东印度公司茶叶利润在“每年一百万镑至一百五十万镑不等”[7]P3。实际上,这一估计数字太低了。有材料显示:1712年,“东印度公司销售收入(指利润)达3500000英镑,进口的茶叶的价值比其他所有货物加在一起的总价值少不了多少”[12]P268。尤其是在东印度公司最后几年之中,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所有利润的来源,“除去茶叶之外,公司在它的最后几年中,没有输出过其他任何东西”[7]P3。如果认识到这个时期“英国政府从茶叶中获得的利润几乎和东印度公司获得的一样多”[7]P270的话,此时英国国库取得的茶税年平均为330万英镑[7]P3,那么,东印度公司的利润也不会少于330万英镑。这个数字几乎是18世纪50年代销售茶叶获得利润的数倍。东印度公司垄断权废除后,英商获得的茶利仍很丰厚。甚至在鸦片战争期间,詹姆士•孖地臣“使参加这项生意的‘朋友们’获得厚利”[7]P192。英商从事茶叶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的收益估计起码在1.77亿英镑以上,这笔巨额收入有力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2.3 英国各阶层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中国茶进入英国后,得到英国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上自巨富,下至苦工,均莫不有同好”[17]。以前,英国没有很好的文明饮料。市镇上的酒店出售各类酒水,这些饮料本质上是燥烈的,饮用的结果只能使性格好斗,行为粗野。而茶是一种良好的文明饮料,与酒的性质完全不同。1590年,意大利作家捷奥范尼•波特罗(Geiovamni Botero)讨论了饮茶与饮酒的作用问题,他说:“中国人从一种草药中挤压出一种可口的汁液,他们用它代替酒作为饮料。这种饮料增进了健康,避免了所有的邪恶举动[8]。”20世纪初期,有一位英国名人说到中国茶的好处,也认为远超其他各国所产茶之上,并强调“未饮清洁之华茶乃一撼事。华茶非特香气幽馥,且合于卫生,较他种尤少收敛性”[18]。这么好的茶叶有助于英国人“养成彬彬君子之风,是茶为英国民性优良之恩物矣”[9]P484。饮茶能止渴生津,保持头脑清醒。如果再在茶水中加上牛奶、糖,效果就更好。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指出:“据说饮茶有许多好处。喝一碗芬芳馥郁的热茶可以帮助出汗,解除疲劳,还可以帮助消化,最大的好处是他的香味使人养成一种喝茶习惯,从此人们就不再喜欢饮发酵的烈性酒了[6]P467。”

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推动了饮食方式、礼仪方式、政治生活的变化。19世纪40年代前,“茶叶已成了联合王国全部人口必需的日用品之一”[15]P655。甚至“劳工和商人总在模仿贵族,你看修马路的工人居然在喝茶,连他的妻子都要喝茶”[19]。这还是18世纪后半期的饮茶情况,说明即使是那时的普通劳动者,也已广泛以茶代酒,饮食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用茶佐餐就是英国饮食方式的一大变化。英国学者J·A·威廉逊讲过:“如果没有茶叶,工厂工人的粗劣饮食就不可能使他们顶着活干下去[20]P189。”显然,吃饭时饮茶的生活方式作用巨大。

英国饮茶礼仪下午茶的兴起是饮茶方式于礼仪领域的反映。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贝德伯爵夫人安娜女士为打发下午百无聊赖的时光,顺便解决晚餐前肚子感觉有点饿的问题,就请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及茶。后来,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一时之间,这种方式成为当时贵族社交圈的风尚,名媛仕女趋之若鹜,这就是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的由来。在19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下午茶的饮用又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活动。最初在家中用高级、优雅的茶具享用茶,后来逐渐演变成招待友人欢聚的社交茶会,并衍生出各种礼节,现在的形式简化了不少[21]P57。英国标准饮茶礼仪下午茶的创立和发展,是伴随着饮茶生活的日趋重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程序化、规范化的饮茶方式、礼仪方式,是中国茶与英国文化的完美结晶。

茶助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饮茶深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在卖茶的咖啡馆中,饮茶使争论双方保持清醒的头脑、旺盛的精力,能够促使各种意见充分表达。史料说:“没有什么比茶叶更加理想。她柔和的芳香,清甜的口味,既止渴,又有营养,使有煽动性的政论家精力得到恢复。因此,有茶水供应的咖啡馆成了公众的讨论地点。在那里既能闻到茶水的芬香,又可听到丰富多彩的演说[8]。”

可见,饮茶已经渗透到英国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对贸易、收益、生活等诸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冯国福.中国茶与英国贸易沿革史[J].东方杂志,1913(3).

[2] 刘鉴唐.中英关系系年要录[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3] 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M].上海:中国茶叶研究社,1949.

[4] 张德昌.清代鸦片战争前之中西沿海通商[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1):97-145.

[5] 王沪译.王沪摘译自美国史密斯学会报[J].世界博览,1954(2).

[6] (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 (英)格林堡.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 萧致治,徐方平.中英早期茶叶贸易——写于马戛尔尼使华200周年之际[J].历史研究,1994(3):136-152.

[9] 萧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 (英)西浦·里默著,卿汝楫译.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1] 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2]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 庄国土.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3):15.

[14] 严中平,徐义生,姚贤镐,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5] 中国史学会.鸦片战争[M].北京:新知识出版,1954.

[16] (英)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7] 曾耀垣.说茶[J].东方杂志,1913(4).

[18] 中国新闻社译.中国新闻社译自密勒评论报[J].东方杂志,1919(9).

[19] 杨豫.英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道路的特点[J].南京大学学报,1986(2):10.

[20] 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译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1] 马晓俐.多维视角下英国茶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S571.1

A

1006-5768(2021)04-184-006

2021-07-2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西南茶马古道文献资料整理与遗产保护研究”[20&ZD229];陆军工程大学2021年度政治理论研究基金“从茶叶贸易视角看鸦片战争的爆发”阶段性成果

陶德臣(1965-),男,陆军工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茶业经济和文化史、军事历史、党的创新理论,Email:tdctea@sina.com。

(责任编辑:徐千懿)

猜你喜欢

饮茶茶叶贸易
《茶叶通讯》简介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香喷喷的茶叶
贸易统计
不灭的蓝火
贸易统计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