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侯乙尊盘的审美分析

2022-01-19刘武辉东莞理工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曾侯乙镂空青铜器

□刘武辉 东莞理工学院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具有高超的技术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盛誉。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尊盘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佼佼者,其美学设计和制作技艺都达到了青铜器艺术的巅峰(如图1)。本文从现代美学的观点出发,从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形式美、文化美五个角度,对曾侯乙尊盘进行审美分析,以发现曾侯乙尊盘的美学意义。

图1 曾侯乙尊盘整体

一、曾侯乙尊盘的功能美

曾侯乙尊盘的尊和盘各具不同的功能。尊是盛酒器,可以盛放祭祀时的酒;而盘既可盛水,又可盛冰,起到温酒和冰酒的作用。曾侯乙尊盘的上部呈喇叭型,尊口往外敞开一些,中间微微圆鼓,底部圈足稍宽。尊的整体结构既具美的造型,又具方便使用的功能。敞开的尊口让盛酒、取酒较为方便,稍宽的圈足底座使尊放置更稳固。尊的外饰包含四条攀附向上、反首吐舌的龙,除了装饰功能外,也可以作为拿握尊的把手。盘呈圆形,底部凹陷,可以盛装更多的水或冰;整个盘是悬空的,靠四条夔龙呈攀爬状附着在盘壁上形成的四足支撑,形成威严而稳定的结构。盘上均匀分布着四个方耳,容易抓握,起到帮助搬起底盘的作用[1]。青铜器酒器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显示尊贵,通过精美的造型体现主人的富裕、尊贵和威严,曾侯乙尊盘便是如此。其大气而优美的造型、繁复的纹饰、镂空的技艺,龙、蛇、蟠螭形成的各种浮雕装饰,淋漓尽致地显示出主人的尊贵地位。

二、曾侯乙尊盘的材料美

在青铜器材料被发现之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材料有木头、石头、骨头、陶土等,这些材料的硬度、韧性都比金属要差。铜的出现让人们拥有了一种新型造物材料,在器物的制造上又有了新的可能。青铜器是由铜、锡、锌这三种金属的合金制成的器物,其中铜是主要成分,占80%,锡占10%多一点,锌含量很少,有的青铜器还含有铅。纯铜的颜色为红色,机械性能差,比较软,加入锡、锌之后,既增加了铜的硬度,又增强了光泽。青铜器刚制成时是比黄铜色还浅一些的金黄色,光泽度非常好。由于其长期埋藏在地下,表面已氧化,变成了铜绿色,因此被称为青铜。在造物史上,由陶器过渡到青铜器,从材料的选择来看,青铜器比陶土、石头更优越,其硬度高,抗摔打、撞击,经久耐用。另外,青铜器物表面更加美观,能更好地显示拥有者的尊贵地位,尤其是刚刚制作出来的青铜器光泽泛黄,与金色接近,在光照下熠熠生辉,更能衬托出主人的高雅和尊贵。即使在土壤里历经几千年的侵蚀,青铜器仍保持着一种古朴、隽永的美。

三、曾侯乙尊盘的技术美

曾侯乙尊盘的结构复杂,可谓鬼斧神工,业界对其制作技术和工艺一直存在争论。曾经参与曾侯乙墓发掘的考古工作者黄金洲先生花费20 余年的时间,历经几百次实验,采用失蜡法才高度仿制出曾侯乙尊盘,至此,人们才推定曾侯乙尊盘的制作工艺是失蜡法。失蜡法是一种古老的生产工艺,将蜡制成所要制作的型器样式后,把耐高温细泥浆淋至蜡型表面,并在泥浆表面撒上细沙,反复多次,使之形成完整的型壳,干燥后加温使蜡质熔出,形成型腔,用以浇铸铜液。完成浇铸后,经去壳、打磨就可以得到精美的青铜器器物[2]。失蜡法是我国古人聪明才智的完美体现,巧妙地利用了蜡容易雕刻、塑性及高温易融的特性,让制作复杂的金属器件变得简单起来。曾侯乙尊盘与其他大多数青铜器物相比更加复杂,其表面繁多的蟠虺纹透附饰看起来像浮在表面一样,实际上是通过内部的铜梗支撑体连接,这也显示了制作过程中雕刻蜡的难度奇高。

再如,尊口颈器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单层镂空网状器壁,内外两层口沿连接着内外两圈高低相间的多层镂空附饰,每圈有高出的6 个花纹组合,每个组合由形态不一的4 对小变形虺饰组成,小虺各自独立,互不依附,虺尾上翘。每条虺的背面由近似圆形的小铜梗形成多层弯曲支撑,小铜梗立于尊口颈外层镂雕器壁的铜梗上。盘口沿之上饰有4 个对称矩形的多层镂空附饰,结构与尊类似。曾侯乙尊盘口沿结构如此繁缛,是古代高超青铜制作工艺的具体体现。曾侯乙尊盘所展示出的高超技艺,至今还无人完整还原,只能仿制近似的器件。

四、曾侯乙尊盘的形式美

现代审美讲究形式美法则,具体的形式美法则有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等。曾侯乙尊盘除了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外,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造型上的美感,其符合现代审美的形式美法则。

曾侯乙尊盘的尊高30.1 厘米,口径25 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 厘米,盘扁宽,比例恰当,尺度尽显高端大气。曾侯乙尊盘整体给人以端庄大气、精美绝伦、极其富丽的印象,其器物表面纹饰繁缛,卷曲的蟠螭相互缠绕、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尊的口沿呈喇叭状,长颈,腹部圆鼓,高圈足;口沿饰有镂空的蟠虺花纹,蟠虺相互缠绕连接,近看形态各异,远观统一整齐,似朵朵云彩漂浮,美轮美奂。尊外饰有四条攀附向上、反首吐舌的龙,龙的姿态优美,富有动感和力量,形象生动;四条龙对称分布,使尊的纹饰平衡。在尊腹、高足部位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并加饰高浮雕夔龙四条,其向上者亦如出水之蛟,向下者胜似潜游之蟒[3]。整个尊表面有细小的龙鳞纹,稍大的蟠虺纹饰,再大一些的夔龙,最大的是攀爬的反首龙,层面丰富而分明,体现了纹饰的变化。各种纹饰虽粗细不一,但均由各种形态的曲线构成,风格上归于统一,这符合变化与统一的美学原则(如图2)。

图2 曾侯乙尊盘局部

盘的造型为圆形,盘底呈弧形凹下,整个盘由优美的弧线构成主要线条和轮廓,既大气又优雅[4]。如果盘仅仅由简单线和面构成,则显得没有变化和层次,整体过于单调。相反,设计者充分展开想象,在盘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装饰设计,由复杂的镂空蟠虺浮雕形成盘的口沿,盘沿往外有一定的延展,让盘的主要边缘显得粗壮结实且厚重,轮廓感强烈。盘的表面也加上了蟠虺浮雕,并穿插了两条线条,看起来具有较为丰富的变化,避免了简单平面形成的单调(如图3)。盘的表面下部由鼓出的曲面构成,表面的弧面与整体弧线、弧面风格一致。盘上均匀分布四个方耳,既起到抠手的功能,又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方耳的设计并不是使用一块实心的铜块,而是由镂空蟠螭浮雕和夔龙构成,并高出盘沿一定高度,形似云彩漂浮,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且四耳下有头朝下的夔龙攀附于盘面上,既起到与盘面的连接作用,又具有动感和装饰作用。另外,在盘面还有四条大夔龙攀爬,头部爬于盘沿,尾部着地,起到支撑整个盘体的作用。整个夔龙由各种曲线构成,造型优美,极富动感。从侧面观察盘,高出的方耳极像浮云,凸起于盘沿之上,而夔龙的四足下低于盘底,显得错落有致,加上悬空的方耳下的小夔龙更显得起伏有度。盘上四个方耳和四个夔龙都是成对出现,对称放置,也符合对称与均衡的美学原则(见图3)。

图3 曾侯乙尊盘局部

曾侯乙尊盘在设计上也有着现代审美的变化与统一的原则。尊的沿口,盘的方耳都是由繁多的蟠虺纹构成,大小结构基本相似,整体看起来好似一朵大的云彩周围环绕着许多小的云朵,形成一个云朵的统一体,表面的纹饰也基本相似。而在尊和盘上的各种龙的大小、造型、形态、动作各有不同,体现了变化的原则。这使尊盘既有统一的纹样,又有丰富的变化。

尊盘上小的纹饰在设计上也呈现出节奏和韵律的美。例如,在尊的沿口上方的蟠虺纹和下方的几何纹样,有规律地重复变化,线条之间呈现出一种节奏感和韵律,使纹样更生动(如图4)。

图4 尊沿口的纹样的节奏与韵律

五、曾侯乙尊盘的文化美

盘的沿口上的四个方耳,形同大门,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双龙攀附两旁,似严密把守的门神,大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态[5]。尊盘设计思想寓意着曾国之“曾”的图形,取内外圆形,君立其中,民居其周,表现出众星捧月和簇拥君主的形象。尊盘更有普天之下至尊无比、唯我独尊之意。

古代以尊为神器,本身就包含着尊贵之意。曾侯乙尊盘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思想,承继了周王室礼制和文化精神。其中心的尊突出,耸立于盘上,代表贵族阶级崇高的地位。盘有地盘的含义,代表曾国的疆域,高耸的尊象征着统治者瞭望自己的疆域,俯视四方。尊盘还蕴含着尊者为王、盘者为民,二者合一则有君臣相依、国民与共的文化理念。

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已被神化和艺术化。尊盘的设计体现了以龙为尊、以盘为固的理念。尊盘包含着中原龙文化,象征着曾国君侯顶天立地,尊奉中原文化,尚龙重祖的精神。尊口、盘口沿呈现千丝万缕的龙花纹,其尊、盘体外攀附数条大龙,相互注视,象征着龙腾虎跃的军队,寓意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结 语

综上所述,从现代审美的观点出发,曾侯乙尊盘具有美学的各项特征,其作为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巅峰之作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曾侯乙镂空青铜器
曾侯乙编钟:两千年前的乐队首席
曾侯乙的音乐之声
镂空幻想
青铜器辨伪概论
地宫灵音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
镂空解构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拼折镂空立方体